.b1{white-space-collapsing:preserve;}.b2{margin:0.7875in0.5902778in0.7875in0.5902778in;}.p1{text-i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供大家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明确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推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重申“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进行了新的重大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准确把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准确把握其本质要求、鲜明特征和基本前提,从而全面理解其科学内涵。
(一)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本质要求
意识形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意识形态是指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广义的意识形态是指特定的社会集团(或共同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表达。一般来讲,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政党利益表达的系统化、理论化,是政党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政党本身的认知体系,政党的指导思想是政党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既与一般政党有共通之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本身所固有的基本特性。独特之处则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从来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这在理论上决定了党的意识形态具有最大限度的真实性和包容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执政党的特殊地位使党的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重叠性,并为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奠定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评价基础,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党的意识形态。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现实选择的意识形态,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是历史的必然、实践的必然。在人类历史上,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不同、社会思想多么复杂,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因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除了共同的文化需求之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也随之增加。多样化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既是社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客观体现,也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文化发展进步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处理好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关系,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本质要求。
(二)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鲜明特征
理想性和现实性是任何意识形态中都必不可少、互相依存的组成部分,真正有生命力的意识形态应当是理想的理论概括与现实的理论因素的有机统一。不反映社会理想,意识形态就不会有吸引力;不反映社会现实,意识形态也将失去存在的根据。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信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还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光有远大美好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倘若不能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现实问题,那么想要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也是不容易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既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又始终没有放弃长远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就讳言甚至丢掉远大理想。”实践表明,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因此,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阶段的共同理想,既反映了党在最高纲领上的一贯性"以及在最低纲领上的“阶段性”,也反映了党的意识形态必须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这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鲜明特征。
(三)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基本前提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其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坚持公有制在所有制中的主导地位,坚持按劳分配在分配制度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让人民群众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本领、平等享有文化发展权利;只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才能保证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享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平等权利,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建立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持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使发展起来的文化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提供意识形态支撑。对于社会主义的原则,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平等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前提条件。
二、充分认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面对国际上意识形态领域风云激荡的严峻考验,确保国家、政党和民族的文化安全,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意识形态斗争作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全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知都达到新高度。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从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
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是一切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它决定着一个国家、以一个政党的性质,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掌握意识形态形势和动态,对各种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要敢抓敢管,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我们只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要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进而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
从国际上看,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迅猛发展的新的时代环境中,不同民族文化间交流、对话的机会日益增多,全球范围内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正在进行不可逆转的激烈碰撞。同时,世界文化格局中西强我弱的状况没有改变,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没有改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宣扬“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错误思潮,并将其作为攻击我国的“思想武器”,甚至推动针对我国的“颜色革命”,以文化产品等更隐蔽的方式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愈演愈烈,直接威胁到我国政治安全。
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如何抵制唯利是图、封建迷信等腐朽思想,发挥先进文化在凝聚人、鼓舞人、指引人、发展人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党内外群众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不竭的精神动力与科学的价值导向,从而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是国家发展中需要一直重视的问题。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只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意识形态建设,保持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不动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中央的新思想新理论,全面占领网上网下意识形态阵地,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和谐、保持稳定。
(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和全社会文明素质较之以往都有了极大提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动新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不仅经受住了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而且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新时代新征程,只有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新时代新征程,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重大部署,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战略任务,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增强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一)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工作体系
理论上的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也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砥砺前行的前提。只有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才能沿着党确立的奋斗目标共同前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教育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教育引导全体人民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作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精辟概括,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领会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时,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坚持“两个结合”、牢记“六个必须坚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间、人民之间、时代之问,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二)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了党的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以及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党引领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建设的能力。同时,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的建设、法治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见行见效;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对任何否定、背离、歪曲、丑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以及与人民群众要求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低俗文化、媚俗文化,都必须加以坚决抵制和反对,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三)提高意识形态斗争本领,增强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意识形态工作政治性、敏感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最需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强本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立“破”并举,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提高意识形态斗争本领,既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着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做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又要做好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着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坚决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新时代新征程,一方面,我们必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意识形态工作各领域各环节,落实到网上网下、内宣外宣等各方面全过程,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理念、方法和手段创新,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国内和国际舆论传播能力,增强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时刻绷紧意识形态斗争这根弦不放松,把准意识形态斗争的“指南针”、握紧“方向盘”、守好“主阵地”、筑牢“防火墙”,遵循意识形态斗争规律,精准做好风险研判和舆情预警,讲究斗争艺术和斗争方法,勇于直面各种挑衅挑战,在大是大非问题旗帜鲜明、寸步不让,义正辞严地反对和抵制错误思潮,理直气壮地同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言论和不当行为作斗争,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