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党课下载 > 党课讲稿: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精选文档)

党课讲稿: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精选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党课讲稿: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精选文档)

党课讲稿: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特别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等,这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意味着,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探索,中国******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社会文明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所走的人与自然对立斗争的现代化道路,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力图开创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社会文明。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判断。随着人民对包括环境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日益增长,必须根据新的实践对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一起来,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之一。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统一起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两次大会都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规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显然,两次大会提出的“美丽”都主要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一对应。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将“美丽”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高度去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致,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其融入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之中,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抓紧抓好。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从而作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重要论述。

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另一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起来,而且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原因在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自然基础。2012年11月29日,******和其他十八届***政治局常委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的定位是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中国梦的定位中的“和谐”当然包括人与自然和谐。2013年5月24日,******在主持*********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从普遍规律的高度进一步论述了生态环境与社会文明之间的联系,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因此,我们必须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战略高度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本质一致,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从思想文化渊源看,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论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道家认为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样都是道的显现或衍生,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认为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其自身的内在本性和内在规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道家主张“万物殊理,道不私”“物无贵贱”等,道家也认为每一存在物在自然界有机整体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庄子曾说:“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牲,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儒家传统中,王阳明认为人与万物具有共同本原:“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张载也曾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如此观之方均。”

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上都是对中华文明的延续,都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因此,我们要注重从文化自信的高度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重要论述,要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义上,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阐述了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物质前提的思想。他说:“全部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开始”。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弟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本身又是这类一般的劳动资料,因为它给劳动者提供立足之地,给他的劳动过程提供活动场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为此,我们要注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高度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重要论述,要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意义上,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研究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探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内涵和相应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三、可持续发展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从社会发展观的变革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种具体表述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延伸,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表述

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就是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它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理论在20世纪的最重大成果,其核心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中提出,“保持地球不仅成为现在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而且将来也适合子孙后代居住”。这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最早表述。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又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延伸、******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上,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五个统筹”中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为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根据新的实践对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各个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第四条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第九条又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因此,我们要注重从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发展理念的高度,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重要论述。要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深入探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和新发展理念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探究和思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重大问题。

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哲学原则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重要论述落实到行动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从哲学高度看,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主张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这一思想是运用唯物主义世界观分析人与自然关系得出的必然结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具体化,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原则。落实这一思想,就必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自然基础。人与自然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而不是同归于尽的关系。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可能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等,这些论述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辉。为此,必须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观,这种整体观的核心在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将生态系统视为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论要求,将经济发展视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二)按照对立统一规律正确理解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就是说,要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就是说,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要以环境保护优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说,人有生态需要,而绿水青山能够满足这一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核心是要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协调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按照唯物辩证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如同西方深层生态学所主张的绝对统一,也不是如同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绝对对立。人与自然之间只能是既对立又统一、既能动又受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能是“和而不同”。正是这种对立统一形成了人类的生产力,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坚持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就能既保证当代人的发展权,又保证后代人的发展权,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这是我们党对传统发展观和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发展历程的反思,意味着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进步有了全新理解。基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也是辩证统一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人之所“得”,而忽视自然界之所“失”;不能以生态系统的“不经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系统的“经济”;也不能以自然界的负增长,来换取经济的片面增长。可见,环境治理绝不是用环境保护来阻碍经济发展,而是对以往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负面生态后果的补偿。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实质是对传统发展观之不完满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推动发展方式的转换。不是全盘否定全部发展,而是否定过去破坏环境的那种发展,从而推动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向。

(三)运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断实践的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面发展和永恒发展原则。从永恒发展和不断实践的维度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既肯定了当代人的发展权,也肯定了后代人的发展权,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就是中华民族的不断实践和永恒发展。从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理念。一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物质需要和环境需要相统一。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对环境的需要,因此“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物质需要与环境需要统一,就是全面发展。二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退却与战略性转移相统一。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此,在产业结构上,要“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壮大绿色产业,就意味着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对后者的战略性退却就是向前者的战略性转移,二者此消彼长推动绿色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退却与战略性转移统一,就是全面发展。三是消费方式上节约资源与反对浪费相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等。倡导节约就是反对浪费,两者统一就是全面发展。

(四)将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严守生态文明的原则底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问题,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相关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环境责任、惩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要建设完备的制度和体制,做到有章可循,又要塑造良好的生态理性和生态精神,做到严守各项制度和规范。不仅要有制度,而且要有遵守制度的人。为此,必须将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统一起来,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用文化塑造人的思想,两方面统一起来,推动全社会形成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承担起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责任。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