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点应知应会问答汇编(100题),供大家参考。
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点应知应会问答汇编(100题)
1.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有哪些?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原则,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方面做出的不朽贡献,他对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的正确思想,都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都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即创立了一条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探索了三条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独特的革命道路;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形成了三套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国式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中国式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2.什么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三大优良作风是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它是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中形成的全党统一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同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和党内外的群众结合在一起,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确处理和有效地解决党内矛盾,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科学方法。
3.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党,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4.什么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党章》对民主集中制提出了六条基本原则: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党的上级组织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5.什么是党的干部路线、原则和方针?
党的干部指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由共产党员出任的机关、团体、军队、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党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原则是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
“任人唯贤”是指“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
“德才兼备”是指提拔干部的两个条件:
(A)政治立场的坚定,不是投机家,不是空头革命家(有‘德’)。
(B)工作的能力(有‘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党和国家干部队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实际情况,邓小平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方针。进入新的世纪,江泽民又提出了“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主张,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
6.什么是党的“四个服从”纪律要求?
“四个服从”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党的纪律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首先提出来的。
它的具体内容是: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
少数服从多数;
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
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四个服从既反映了民主,又体现了集中,是党内生活秩序的总概括,是正确处理党内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其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其核心是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七大以后的历届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都强调了这一组织纪律原则,并不断加以补充、发展和完善。
7.什么是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8.什么是“双百”、“二为”方针?
“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二为”是指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为工农兵、知识分子、干部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人们服务。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为人民服务,“二为”方针并不限制艺术家的创作性,而是鼓励文艺工作者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9.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
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
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10.什么是“三农”问题?解决的方针、政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这”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得眼光向内,解决内需问题。解决内需问题就是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当前,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在内的”三农”面临的问题,是中国整个经济发展中关系全局的一个突出问题。努力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负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和让农民增收,已成为中国”十五”计划时期和今年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11.什么是“三反”、“五反”运动?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按照《共同纲领》保护私营工商业的合法经营和适当发展。但是,一些不法资本家不满足于用正常方式获得的一般利润,用向国家干部行贿等非法手段获取高额利润。这种情况的严重发展,使党中央不得不从1951年12月起在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始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并从1952年1月起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始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到1952年10月,“三反”、“五反”运动胜利结束。这两场运动的胜利,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违法活动,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
12.什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共产党的友党、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实行的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民主党派的主要作用是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在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13.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它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三大改造到1956年完成,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14.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人民军队创建之初,毛泽东就提出废除旧军队的雇佣、打骂士兵和枪毙逃兵的军阀制度,提出官兵平等的口号,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抗战时期,毛泽东总结了我军政治工作的经验,鲜明提出了我军政治工作三大原则,即”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并对其内容做了精辟的阐述,”八路军的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个,
即: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这就是在军队中肃清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因此全军是团结一致的。
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这就是秋毫无犯的民众纪律,宣传、组织和武装民众,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打击危害军民的汉奸卖国贼,因此军民团结一致,到处得到人民的欢迎。
第三、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
15.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具体情况怎样?
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科学地分析了战争形势,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蒋介石集团进行了空前的战略大决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东北解放军集中主力70万人,发动了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中国革命形势由此进入新的转折点;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部分地方武装共60万人,发起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共100万人,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事主要力量,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
16.毛泽东为什么要赴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得到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府企图垄断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将中国继续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1945年8月,蒋介石摆出一副和平姿态,三次发电报给毛泽东,邀请他赴重庆共商“国家大计”。中共中央分析,在当时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是有必要的:1.由于和平、民主、团结是战后人民的强烈愿望,只要有可能,党就应当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2.由于蒋介石的内战部署一时难以完成,党和全国人民是有可能争取国内和平局面的;
3.通过和平谈判,可以使全国人民看清楚国民党反动派真实面貌,对于提高人民的革命觉悟有很大作用。因此,中央的决定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7.什么是党风建设中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措施
2001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针对目前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比较突出和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纠正措施即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
“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
“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
“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全面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开拓进取、知难而进,关心群众、真抓实干,艰苦奋斗、拒腐防变,使党的作风、党群干群关系能有新的明显的改善,让人民群众见到实效,增强对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的信心。
18.什么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19.抗日根据地军民是怎样战胜困难的?
1941年至1942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占领区残酷地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并且集中日、伪军反复“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继续加紧反共“摩擦”。华北地区又遇上了年年灾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抗战斗争进入严重困难的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号召广大军民发扬革命精神,战胜困难,争取胜利,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精兵减政、统一领导、发展生产、整风运动、三三制政权、增产节约、减租减息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是两个中心环节。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在克服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整风运动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并进一步成熟起来。抗日根据地军民正是在共产党这些正确政策的指引下,克服了极端严重的困难,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了物质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20.江泽民提出的“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依法治国,是实行法治。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其核心是依法办事,依法治理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江泽民庆祝建党八十周年讲话的意义是什么?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大会上的年讲话,尤其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含义的阐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从我们党面临的现实形势出发,提出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努力目标、奋斗方向,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光辉,体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本质,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宣言书,对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讲话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使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更加巩固,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吸引力大大增强,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大大增强,人心思安,人心思进,由此进一步成为全国的人心所向。
22.江泽民“5.31”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出席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并发表讲话。他指出: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必须使全党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
必须坚持和完善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和增强党的团结。
23.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从1950年12月起,党领导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建国初期,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反革命残余势力极其猖獗,溃散武装就有200万,各种特务分子60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万。此外,在城乡还有一批反动会道门头子、土匪恶霸等反动势力。他们到处造谣煽动,搜集情报,破坏生产,暗杀干部,甚至进行所谓“大陆游击”。坚决镇压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保卫人民革命胜利的成果,保障人民生命的安全,是党当时面临的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1950年7月21日,政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同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也就此发出指示,要求全面贯彻党的“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这一运动,基本上消灭了中国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使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
24.加入WTO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由此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政府迅速转变职能,在政企分开的改革道路上,加快步伐,以使经济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
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它要求全党同志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以适应形势的要求。它要求领导干部努力掌握在开放条件下管理和驾驭经济发展全局的本领,在工作中要全面考虑国内和国外两种因素,善于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善于把国际市场可能给我们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25.红军长征遇到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26.红军为什么能够打败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反革命“围剿”?
从1930年10月到1932年底,国民党军队相继向红军发动四次大规模“围剿”。妄图消灭红军,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工农红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能够一次又一次地粉碎数倍于己的敌人的数次“围剿”,根本原因在于党在根据地实行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赢得了人民群众人力、物力的广泛支持。这些胜利也同毛泽东等人的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分不开,它主要表现在: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集中兵力,各个歼敌;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运动中发现敌军弱点,速战速决。这些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解决了红军如何以劣势兵力和落后装备去战胜强大的敌人这个异常复杂而困难的问题。它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的。
27.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
1920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推选包惠僧为书记。
1920年秋,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为负责人。
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春,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共产党”分道扬镳后,陈独秀等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
1921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在法国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学生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为负责人。
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它们的性质相同,都是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党的早期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
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6月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成果,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
28.二大确定的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是什么?
1923年7月16-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党成立后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讨论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革命任务,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党的最高纲领:在最低纲领实现之后,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尽管会议对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武装斗争、农民土地等问题的认识还不清楚,但是它第一次在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指明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为日后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基本方向。
29.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是什么含义?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总产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在这之后,他又多次提出了这一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在”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30.邓小平是怎样阐述“四项基本原则”的?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克服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指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共产党的领导是核心,社会主义道路是方向,人民民主专政是保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四者缺一不可。四项基本原则是当代立国治国之本,是我们反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强大思想武器。
31.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意义是什么?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严重的考验,能否汲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避免来自“左”与右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使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讲话。谈话的主要精神在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32.邓小平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这一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关于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
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
33.党章中规定的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内容是什么?
党员的权利指党员按照党章规定应享有的权力和利益。在党内,每个党员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参与党的工作,共同管理党的事务,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负责精神,维护党的利益,保证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
党章中规定党员享有8项权利: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等。党员的义务指党员对党应尽的责任,是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党员条件的具体化,也是衡量一个党员合格不合格的具体标准。
党章中规定党员有下列义务: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
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
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
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等。
34.党章上的党员的义务和权利
党章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党章第一章第四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二)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四)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六)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八)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35.党章上的党的干部六条标准
重要思想,学党章第六章第三十四条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模范地履行本章程第三条所规定的党员的各项义务,并且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二)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
(四)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五)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六)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
36.党在新时期确定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
具体为: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目前第一步目标、第二目标已实现。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37.党在新时期的外交原则和政策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处理同一切国家的关系上,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依据,根据我国具体情况而制定的。这一政策也体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有机结合,符合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又是各国人民自由平等交往的必要条件。互不侵犯和互不干涉内政是实现各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根本保证。平等互利是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然发展。在新世纪,我国将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交往、平等相待、互利合作,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不断前进。
38.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依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认识,明确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路线的核心内容被概括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口号。十五大郑重指出:在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时刻,”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9.党在新的形势下提出“以德治国”理念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001年1月,江泽民明确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
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
以德治国”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中国历代的治国之道,吸取国外国家事务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如何管理国家事务,如何教育引导人民崇尚高尚的精神生活思考的结晶。
40.党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几部党章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党的十六大,中国共产党总共通过了15部党章,并根据革命和建设形势的发展,新的政治任务的变化和党自身建设的需要,先后对党章进行了14次修改。党章的修改过程,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全部历程,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实践活动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在党的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党章主要有以下几部: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正式党章。1922年党的二大对一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进行了重大修改,制定通过了党的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它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最后完成,从此这个年轻的政党有了自己的立党之本和最高的政治行为规范。
二是民主革命时期最好的党章。1945年党的七大,总结了党领导革命斗争的新经验,继承了以前历届党章的优点,制定并通过了新党章。七大党章最重要的新突破,就是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因而使七大党章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是执政党的第一部党章。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总结了执政以后党的地位、自身状况及党所面临的新任务,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需要,对七大党章进行了修改和通过。八大党章为执政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四是20世纪最后一部党章。1997年党的十五大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召开的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而十五大党章就成了我们党20世纪最后一部党章,它最重要的突破就是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五是21世纪的第一部党章。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又一次修改、完善了党章,是我党在新世纪的第一部党章。十六大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规定为党的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理论内涵、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十六大党章与十五大党章相比,有65处修改。其中特别重要的有17处,包括总纲部分的8处,条文部分的9处,在这些修改的地方,显示出了十六大党章的新突破和新贡献。
我们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章的修改历程能清楚地看到,建党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并将实践检验证明正确的结论写进党章,通过不断修改党章,调整党的奋斗目标,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进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品质。
41.党和政府制定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及政策是什么?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大的,放活小的,有针对性地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
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产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全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显改善经营状况,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42.党和政府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决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适时调整和重大部署,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实现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施西部大开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关键;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重要条件。
43.党和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内容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赖互为加强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这一问题也极为关注。1991年,中国发起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庄严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为了支持《议程》的实施,同时还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
44.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意义是什么?
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是1995年5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来的。它是指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45.党和政府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怎样制定出来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就提出积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主张。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厦门、深圳、汕头、珠海设置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后来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设想,我国的开放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四个层次的探索和实践,滚动式地由南到北,从东到西,先外后内,逐步推进,在不同层次上实行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对外开放政策正式定为”基本国策”。对外开放也成为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46.党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怎样提出来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科学技术作用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他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1988年9月,他又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四大肯定并发挥了这一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振兴科技。”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为新时期解放思想、加速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47.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借用中国古典,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口号,这一口号后来被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概括表述。新时期之初,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我们党的成败得失,面对”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口号,丰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进入新世纪,江泽民针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又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内涵。
48.党的“七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的工作方针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在二十四年中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八年抗战的经验,制定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批评了党内的错误思想,系统地阐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
49.党的“八大”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系统地总结了“七大”以来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形势,适时地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经济建设的方针。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坚持了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
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5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做了哪些调整?
1978年下半年,安徽、四川农村尝试包干到户、到组的生产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经营自主。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谈话,肯定了一些地方大包干的做法。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认为包产到户”没有什么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到1983年,全国实行”双包”的生产队达到了93%,其中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包干到户。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了10项政策措施,目的是给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发展大规模商品生产的规模。党的农村政策的重大改革,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性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灵活措施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道路。
51.《干部任用条例》知识问答
1.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基本程序是什么?
《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1)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选拔任用条件;
(3)选拔任用工作程序;
(4)选拔任用干部的管理;
(5)选拔任用工作的纪律和监督。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程序有:
(1)民主推荐;
(2)考察;
(3)酝酿;
(4)讨论决定;
(5)任职;
(6)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
2.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六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1)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2)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
(4)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5)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6)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
3.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应当具备哪些资格?
《干部任用条例》规定,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在工龄和基层工作经历方面,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在职位经历方面,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
在任职年限方面,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由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当在副职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
在文化程度方面,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地(厅)、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在接受培训方面,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
在健康状况方面,身体应当健康;
提任党的领导职务的,应当符合《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龄要求。
4.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资格要求与基本条件的关系是什么?
《干部任用条例》对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干部做出的七条资格要求与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六个方面的基本条件是有机的统一。资格与条件在要求党政领导干部要达到标准方面,各有侧重。基本条件侧重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资格条件侧重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资历要求。二者从不同角度,对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提出了要求。对于《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资格要求,我们要正确理解,全面把握,严格把关。
5.参加公开选拔人员的任职资格条件是如何规定的?
参加公开选拔的报名人员应当符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和任职资格。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报名人员,应当具备与所报职位要求相当的资格。对有特殊要求的职位,可以附加其他条件。
根据选拔职位对人才的需求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需要,可以对报名人员的职务层次、任职年限等任职资格适当放宽。但报上一级职位的,需在本级职位任满一年;
越一级报名的,应当在本级职位任满四年;
不得越两级报名。
6.参加竞争上岗人员的任职资格条件是如何规定的?
参加竞争上岗人员的基本条件和资格应当符合《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及竞争职位的要求。
7.民主推荐包括哪两种方式?
民主推荐包括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无论是领导班子换届,还是个别提拔任职,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一般应当同时采用。对两种推荐结果要综合分析,互为补充,相互印证。
8.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的要求有哪些?
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所推荐人选不是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9.什么是组织推荐?
组织推荐,是指根据工作需要和配备领导班子的需要,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直接提名考察对象的一种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组织推荐考察对象,必须是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必须经过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集体研究确定。
10.民主推荐应当经过哪些程序?
领导班子换届时,民主推荐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主持,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1)召开推荐会,公布推荐职务、任职条件、推荐范围,提供干部名册,提出有关要求;
(2)填写推荐票,进行个别谈话;
(3)对不同职务层次人员的推荐票分别统计,综合分析;
(4)向上级党委汇报推荐情况。个别提拔任职,民主推荐的程序参照领导班子换届进行。
11.如何确定考察对象?
《干部任用条例》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
确定考察对象的具体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在领导班子换届时,由本级党委书记办公会根据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反馈的民主推荐情况,对考察对象人选进行酝酿,本级党委常委会研究提出考察对象建议名单,经与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沟通后,确定考察对象。第二种是在个别提拔任职时,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第三种是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可以由组织推荐,作为考察对象。
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时,要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防止简单以票取人。
12.干部考察的具体程序有哪些?
《干部任用条例》规定了干部考察工作的六项具体程序:
(1)组织考察组,制定考察工作方案;
(2)同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者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就考察工作方案沟通情况,征求意见;
(3)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发布干部考察预告;
(4)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
(5)综合分析考察情况,同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者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交换意见;
(6)考察组根据考察情况,研究提出领导班子调整的初步方案,向派出考察组的组织(人事)部门汇报,经组织(人事)部门集体研究提出任用建议方案,向本级党委(党组)报告。
13.什么是酝酿?酝酿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酝酿是指在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之前,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就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沟通协商和征求意见工作。酝酿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酝酿,进一步沟通情况、听取意见、统一认识,对选准人用准人、保证选拔任用工作健康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搞好酝酿工作,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坦诚、求实。参与酝酿的同志要实事求是,说真话,讲实情,出以公心。要从工作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既要考虑拟任人选的情况,也要考虑其他人选的情况;
既要考虑干部个体的需要,也要考虑班子建设的整体需要。二要注意适度。酝酿的范围要适度,时间和方式要适当。三是要善于集中。要善于进行正确的集中,在对各种各样的意见加以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形成正确的认识。四是要保密。严格遵守干部人事纪律,不能随便扩散酝酿情况,更不能跑风漏气。
52.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抗战中的持久性战略方针?
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5月,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十个月,为了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系统阐明党的抗战方针,毛泽东在1938年5月写了《论持久战》这篇重要论文,明确指出: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1.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
2.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
3.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个小国,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4.日本的非正义战争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的。这场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亡国论”毫无依据,但是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也决定了“速胜”是不可能的。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整个抗战最后赢得胜利指明了方向。
53.“四个现代化”是怎么提出来的?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系统地总结了“七大”以来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形势,适时地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经济建设的方针。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坚持了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
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54.“三个代表”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2000年春,江泽民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他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具体内容是: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55.“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由来和内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人民军队的纪律建设,我军创建之初,毛泽东针对红军中存在的问题,正式宣布红军的三大纪律:
第一,行动听指挥;
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
第三,打土豪要归公。
后来又宣布六项注意:
一、上门板;
二、捆铺草;
三、说话和气;
四、买卖公平;
五、借东西要还;
六、损坏东西要赔。
1929年后,他将”三大纪律”的内容做了调整,对六项注意,增加了两项内容。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作了统一规定:(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一)说话和气;
(二)买卖公平;
(三)借东西要还;
(四)损坏东西要赔;
(五)不打人骂人;
(六)不损坏庄稼;
(七)不调戏妇女;
(八)不虐待俘虏。
56.“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怎么兴起的?
早在1955年12月,毛泽东在《大社的优越性》一文的按语中就指出:“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有些地方可以一乡为一个社,少数地方可以几乡为一个社。”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即根据毛泽东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随后,各地农村广泛开展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1958年7月,《红旗》杂志公布了毛泽东关于办大社的设想,为后来成立的人民公社定下了基调。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全国很快形成了人民公社运动的高潮。人民公社的存在,并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左”倾的指导思想的产物。农村人民公社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一次重大失误。
57.“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前委会议,他分析了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形势,主张改变原来攻打长沙的计划,把革命的中心由城市转向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中去。与会大多数人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支持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的正确主张。会后,起义部队进至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战争,创造了以宁冈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后来毛泽东从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将这一经验进行总结,指出在党的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在一起,就是中国革命必须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58.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这十年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党的工作曾受到严重的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培养了大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科技队伍迅速壮大,科学技术工作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
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初步得到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巩固。
59.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1924-1927年是中国人民反对国内军阀和国外列强的大革命时期。在此期间,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在全国各地积极创立和发展了国民党组织,使国民党真正朝向了一个”具体的党”发展;
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工人运动的恢复和发展,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建,使得农运工作逐步展开;
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倡议和帮助下,国民党创办了属于自己的陆军军官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军事骨干;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国民革命的思想由南到北,广泛传播;
在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共产党员始终不怕牺牲,走在斗争的前列;
北伐战争打响后,由共产党人领导的独立团是先头部队,打出了”铁军”的威风;
国民革命军所以能在沿途得到民众的支持,与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在发动工农群众方面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密切相关。
60.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讲话中指出:“在新的世纪,继续推动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党必须紧跟世界进步历史潮流发展的方向,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而要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关键的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6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开展整风运动?
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党的总路线是正确的,取得的成绩是伟大的,但是,党内还存在许多严重问题:1.党的历史上的几次“左”右倾错误虽然被纠正了,但未系统总结。2.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不正之风在党内严重存在。3.抗战爆发后,党吸收了许多出身于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新党员,他们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这也为党内滋长不良思想作风提供了土壤。上述问题如不解决,解放区的困难就无法克服,中国革命就不能继续前进。因此,在党内进行一次普遍的整风运动是十分必要的。从1942年春天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次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6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略决策?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27日,美军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扩大朝鲜战争,同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向台湾海峡出动,侵犯我国主权。中国人民坚决支持朝鲜人民抗美救国的正义斗争,并警告美帝国主义不得侵犯中国主权。但是,美帝国主义置若罔闻,疯狂地进攻朝鲜北部,并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地威胁我国安全。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抗美援朝”是完全必要的。首先,是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
其次,是保卫祖国安全的需要。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
6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蒋介石虽然在对日态度上发生某些变化,但并未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为了改变西北战场“剿共”不利的局面,他于1936年12月亲临西安督战,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继续“剿共”。张、杨连续几天向蒋介石进谏,都遭到蒋的严词训斥。在这种情况下,张、杨被迫对蒋介石采取了“苦谏不从,临之以兵”的方针,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西安事变。事变一发生,中共中央在弄清情况并经过认真研究后认为:如果把南京置于同西安敌对的地位,有可能造成中华民族极端危险的新的大规模内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亲日派欢迎的局面。现在,仍有可能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从而为结束内战,一致抗日创造条件,这是全国人民和一切愿意抗日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欢迎的前途。因此,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
64.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坚持“一国两制”,实现香港、澳门回归的?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中国先后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开始由构想进入实践。江泽民在香港”2001年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香港回归后的成就,重申”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是中国政府的长期基本国策,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不会动摇和改变。”这一论断是建立在”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基础之上的。
65.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阐释中国当今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的?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
66.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党的二大提出了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的设想,对于与当时的国民党是实行”党外合作”,还是”党内合作”,与会者发生争论。后者由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倡议并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同,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这年8月的西湖会议最后接受了”党外合作”的建议。此外,孙中山等中国国民党领袖从他们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出发,一方面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输进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不赞同”党外合作”。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之后,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仅靠无产阶级孤军作战是不够的,必须联合一切可能的革命同盟军,于是党的三大正式确定了实行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国共合作方针。所谓”党内合作”,就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期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67.中国共产党目前自身建设中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初步提出了我们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2001年,他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求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努力提高党的反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要求我们党始终树立正确执政观念,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坚决抵制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滋生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思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现象。“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提出,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明确了努力方向。
6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怎样诞生的?
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的第一枪,开始了人民军队的创建工作。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和发动了秋收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为建立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1928年5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军队与毛泽东领导的军队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与此同时,党在其它地方也开展了创建根据地和红军的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战争中不断壮大。抗战结束时,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兵220万人。为加强领导,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新四军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为五大野战军主力部队,打败了国民党800万军队。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前进,担负着保卫无产阶级政权、抵御外来侵略等光荣使命。
69.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的制定及修正简况(一大至十六大)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至十六大先后制定、修正过十六次党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制定过七部党章。其中一大到六大制定的六部党章,都是在共产国际直接指导帮助下制定的,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党的建设的一些特点。1945年七大制定的党章,则是在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后由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制订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党的建设上的完全成熟。
一大党纲
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和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这是党的历史上关于党的建设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
《纲领》共十五条,规定了党的名称、性质和纲领,提出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纲领》宣布“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规定了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
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联合第三国际”。《纲领》也对党的组织章程、党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和发展党员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个纲领现仅有第三国际保存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俄文版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保存的C·M·维尔巴编的陈公博《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附录《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英文版。两种外文本均缺第十一条。两个版本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成中文。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辑的《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第197至199页收录了这两个版本的译文)
二大党章
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和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部章程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章程,共六章,二十九条。章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
第一次详尽地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对党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党的纪律和制度,也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全文收录于《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第508至510页)
三大修正党章
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章程共六章,三十条。它和二大通过的党章相比较,基本是二大党章原来的结构的内容,只是个别条文的改动。如在关于党员入党手续方面,第一次规定了新党员候补期(劳动者三个月,非劳动者六个月)。党章还分别规定了候补党员和正式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全文收录于《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第535至537页)
四大修正党章
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章程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并规定从四大开始对中央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改称为“总书记”;
地方各级党的执行委员会的委员长职务,改称为“书记”。(全文收录于《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五大修正党章
1927年4月至5月中共在武汉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没有专门讨论修改党章的问题,在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认定必须改正并补充旧时的党章”。五大闭幕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6月1日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议决案》。这个修正议决案共有十二章,八十五条,对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作了许多新的补充和修正,特别是在党的组织系统方面,作出了远较前四个党章详尽系统的规定。其中,第一次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这是在我们党的根本法规上,第一次出现民主集中制的提法。同时,第一次规定入党者的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第一次把党与青年团的关系列入党章,并规定“青年团中央,应派代表出席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各级团部亦应派代表参加各级党部机关之常务委员会议,此等团部之出席代表应有表决权。”修正章程在“党的中央机关”一章中,明文规定中央委员会除选举正式中央委员一人为总书记外,还要选举“中央正式委员若干人组织中央政治局指导全国一切政治工作”,体现了加强集体领导的精神。(全文载于《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第415至421页)
六大党章
1928年6月至7月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党章共十五章,五十三条。六大党章基本保持了五大党章的基本内容,在结构上作了一些调整。六大党章较以前几部党章,更加突出地强调了共产国际的领导。在第一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之一部分,命名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支部”;
在第二章规定“凡承认共产国际和本党党纲及党章,加入党的组织之一,在其中积极工作,服从共产国际和本党一切决议案且经常缴纳党费者,均得为本党党员”,这是按照列宁建党思想对党员资格作了更为完整的表述。在关于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方面,规定党员及地方组织要无条件地执行“共产国际代表大会或本党代表大会,或党内指导机关所提出的某种决议”,并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要“得共产国际同意后召集之”。(全文载于《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第348至354页)
七大党章
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章》,是我党独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党章。七大党章共有十一章七十条。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在党章发展史上第一次增加了党章的总纲部分。总纲是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纲领,是党章的前提和总则,是每一个党员“一切活动的准则”。总纲总结了党成立二十四年来的斗争经验,以简洁的文字阐明了党的性质与理论,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和特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和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二,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第三,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第四,更加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扩大党内民主和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作了详细的规定。(全文载于《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九册第569至577页)
八大党章
1956年9月26日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制定的第一部党章。新党章根据执政党的特点,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党章对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作出了许多新规定。针对党处于执政党地位的情况,强调“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此外,八大党章对党的组织机构也作了一些新的规定。如中央委员会除选举中央政治局以外,还选举中央政治局的常务委员会;
党的监察委员会增加了要积极检查党员遵守党的章程、党的纪律、共产主义道德和国家法规、法令的状况;
明确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的助手,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等。八大党章还首次把“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写进党章。(全文载于1956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九大党章
1969年4月14日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体现了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方针。九大党章背离了八大党章的正确纲领,在党章中肯定了根据“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在总纲里充满了个人崇拜的错误。特别是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列入党章,这在党章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九大党章否定了八大已经明确的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党领导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在党员条件上,取消了党员权利和入党预备期,把八大党章规定的党员十条义务改变为“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五项接班人的条件。在组织原则上,取消了八大党章中关于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发挥下级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等条文,并取消了五大以来设立的党的监察委员会。(全文载于1969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十大党章
1973年8月28日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继续了九大的“左”的错误,沿袭了九大党章的总纲和条文,只作了个别的修改和补充。由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败露,十大党章删去了九大党章中有关林彪为接班人的内容。十大党章继续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并且强调“这样的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全文载于1973年9月2日《人民日报》)
十一大党章
1977年8月18日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十年内乱以后的第一部党章。它恢复了八大关于把中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提法。在内容上与九大、十大党章比较作了较多的修改。譬如:在总纲及有关条款中增写了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内容;
在党的中央委员会,地方县和县以上、军队团和团以上各级党的委员会,都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
提出党要认真执行“任人唯贤”的干部政策等等。但是,由于十一大仍然肯定十大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正确的,十一大党章没能清除“左”倾错误的影响,继续沿用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这些错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彻底的纠正。(全文载于1977年8月24日《人民日报》)
十二大党章
1982年9月6日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部党章吸取了历届党章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在七大、八大党章的基础上发展、提高而写成的,也是吸取了九大、十大党章的教训并彻底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存在的“左”的错误而写成的。十二大党章的重要特点是:第一,有一个比八大党章更为充实完整的总纲。总纲对党的性质和党的指导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党的总任务,对加强党的建设基本要求,对党在国家生活中如何正确发挥作用,都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规定。对毛泽东思想,新党章在十一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础上,作了比七大更科学的表述。第二,新党章对全体党员、党的干部提出比过去历次党章更加严格的要求。党章规定,共产党员必须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要求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等。第三,对党的民主集中制作了比较充分、比较具体的规定。而且吸取了历史教训,明确规定“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民主讨论,作出决定”。“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第四,新党章对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体制作了重要的改变和新的规定,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时,还要选举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还规定党中央只设总书记,不再设主席和副主席,“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第五,对加强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也作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另外,十二大新党章首次将入党誓词载入党章。(全文载于1982年9月9日《人民日报》)
十三大修正党章
1987年11月1日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党章部分条文修正案〉的决议》,对十二大通过的党章部分条文的内容作了修正。修改部分涉及到十二大党章的十个条款,即第十一、十六、十九、二十一、二十二、三十、三十三、四十三、四十六、四十八条。
十四大党章
1992年10月18日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共有十章,五十条。新党章是对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的进一步修正,突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并将其贯穿党章全文。新党章在总纲部分,增加了关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史进程的表述,阐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是我们党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断前进的历史。把这一段历史写入党章,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新党章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载入党章,并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新要求。根据中央顾问委员会向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议,从十四大起,不再设立党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顾问委员会。鉴此,党章删去有关顾问委员会的条文。(全文载于1992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十五大修正党章
1997年9月18日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这次修改党章集中在一个重大问题上,即在党章中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章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章总纲在原来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论述和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论述之后,对原来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加以调整补充,形成了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修正后的党章对第三条第一款、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的文字作了相应的调整,规定党员和党的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全文载于1997年9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
十六大修正党章
200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这次党章修改工作,突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形势下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指导作用,坚持了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在保持党章整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一些内容作了适当修改或补充完善。十六大对党章作了几项重要修改,第一、党章总纲部分,增加了关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史进程的表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第二、对党的性质作了进一步阐述。第三、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表述作了新的概括。第四、总纲中对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指导原则增加了新内容。第五、对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提出了新要求。第六、对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第七、对党的基层组织的有关规定作了补充和修改。第八、对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职责和任务作了补充规定。第九、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表述。第十、增写了党徽党旗一章,作为第十一章。
70.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其基本内容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主张民族不论大小、不论先进或落后,都应该一律平等,互相团结;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现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加速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不平等。
71.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时期内的阶级斗争问题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十分谨慎地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防止重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另一方面也要作好进行长期阶级斗争的思想准备,切实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对那些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社会活动上进行各种破坏活动的敌对分子,要依靠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运用法律手段,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以保持社会稳定,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72.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原则是什么?
1940年2、3月间,中国共产党在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中共中央认真分析了国内政治情况指出:在日本入侵的情况下,中日民族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仍处于从属地位,共产党的任务仍应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共产党创造性地确定了几条重要的策略原则:1.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最大限度地孤立顽固势力;
2.在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应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3.在统一战线中斗争是手段,团结是目的;
4、争取时局好转的同时,随时准备应付突发的事变。这些原则对当时和此后中国共产党驾御复杂局面,处理棘手的问题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73.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怎么解释的?
1979年,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初步表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大会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党的十五大对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又做了进一步阐释。”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4.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基本内容是什么?
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策。首先是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把它看作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宗教信仰自由的主要含义是: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其次是坚决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既不利用政权来推行某种宗教或禁止某种宗教,也决不允许利用宗教来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和社会生活等事务。无论信教或不信教,都应该而且必须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执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党和政府要求宗教界坚持爱国主义和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受外国势力的干涉和支配。
75.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共产党18年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就是无产阶级如何组织和领导同盟军的问题,它是无产阶级组织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向一切敌人发动进攻的有力武器;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特点和形式;
党的建设是党实现对中国革命领导的根本保证。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只有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支柱,统一战线才能存在和发展。武装斗争必须以统一战线为基础,才能发展壮大。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则是党所掌握的两个武器,这两个武器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的中心环节。
76.中共中央历任主要负责人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选举产生)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选举产生)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1925年1月中共四大推选)
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1927年4月至5月中共五大推选)
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1928年6月至7月中共六大选举产生)
(注:1931年向忠发被国民党逮捕杀害后,由王明代理)
中共中央总书记:博古(秦邦宪)(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洛甫)(1935年1月遵义会议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45年6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69年4月中共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73年8月中共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追认)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1977年8月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2年9月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1987年11月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2年10月19日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7年9月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77.中共一大为什么会有两个会址?当时全国有多少党员?
1921年7月23-30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现兴业路76号)举行。会议讨论了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7月30日,大会正在进行当中,突然遭遇法租界巡捕密探的侦察,会议中止。8月1日,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并在那里闭幕,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机构。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北京--刘仁静、张国焘;
上海--李汉俊、李达;
山东--王烬美、邓恩铭;
湖北--董必武、陈潭秋;
湖南--毛泽东、何叔衡;
广东--陈公博、包惠僧,还有旅日的周佛海。他们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党的发起人陈独秀、李大钊均没有参加会议,但会议还是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78.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是什么?
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的公开提出,引发了全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巨大的反响。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决不是一般哲学问题的争论,而是在思想上、理论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这场讨论的意义和作用是伟大而深远的。首先,它使全党和全国人民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其次,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为进一步拨乱反正准备了思想条件。
79.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江泽民在“5.31”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保证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目标得以实现。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做到:其一、对社会主义民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改变仅仅把民主当成是一种工作作风的看法;
其二、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必须与民族的政治传统相适应;
其三、政治文明的建设,民主进程的推进,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其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其四、民主政治的推进与法制的完善紧密相连,民主政治建设是法制建设的价值导向;
其五、政治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80.怎样理解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邓小平说过,“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党章的性质、内容和产生程序决定了党章在党内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党章所具有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必然能够成为党的“根本大法”。
第一,它是党的整体意志的体现。党章内容包括党的活动和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定,代表了全党的最高利益和最大利益,是这些利益的集中体现,实际上也集中了全党的意志、信念和愿望。
第二,它是党内的普遍行为规范。毛泽东说过:政党就是一种社会,是一种政治的社会。党内有大量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有复杂的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问题。像整个社会需要确立法律规范一样,在党的内部为了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正确调整党内关系,也需要确定一种适用于所有党员的普遍行为规范,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党章就是这种规范的根本体现。
第三,它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党内法规。党内法规包含许多种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对象,都有相应的规则、规章、条例、制度。但是,党章却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党内法规,或者称为“党内的基本法”。所有的其他法规,都是它的延伸或补充,同时必须服从或从属于党章。
81.怎样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82.怎样理解“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求?
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了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要求。科学化是民主化的前提,制度化是民主化的保证,制度化又是科学化的体现,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偏废,它们的不断推进和完善都对干部人才和领导班子的培养和造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为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三大历史任务”,解决自身遇到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所需要的组织保障指明了努力方向,为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提供了总的指导方针。
8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和巩固党的先进性?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8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情况,我们党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首先,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必须始终坚持我们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自身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人阶级的队伍在壮大,工人阶级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也在不断增强;
其次,要积极稳妥地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加以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党在全社会的战斗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85.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政策调整?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争取一切可能的力量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去,12月,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宣布以“人民共和国”代替“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人民共和国”仍然以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同时容纳小资产阶级和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和集团。在民主革命阶段,不去没收富农的土地;
鼓励和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对于一切愿意抗日的人们,都给予合作;
欢迎华侨资本家到根据地发展实业。“人民共和国”口号的提出,以及各项政策的改变,很快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影响,使党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前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86.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是怎样叛变革命的?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发生了严重的分化,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逐渐形成。新右派首先在思想理论上歪曲新三民主义,反对”三大政策”,1925年6、7月间,戴季陶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小册子,宣扬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学说,要求已经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退出共产党。在国民党二大上取得军政大权的蒋介石在1926年3月策划了针对共产党人的”中山舰事件”,并将实权在握的汪精卫排挤出去。5月15日,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提出了《整理党务决议案》,要求对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的任职进行限制,将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全部上交。1927年3、4月间,蒋介石在上海与帮会组织、帝国主义列强、国民党和国民军中的右派势力密商暴力”清党”事宜。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随后其它省份的国民党右派及军阀势力也将反革命屠刀指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87.新中国的国旗、国歌是怎样诞生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它是由上海的一位工人设计的。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全国人民(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中国共产党)而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它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88.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外国政党交往的原则是什么?
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自己多年来与国外共产主义政党交往的经验教训,在80年代初提出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与外国共产主义政党交往的原则。“独立自主”是处理各国政党之间关系的核心;
“完全平等”是处理党际关系的基础,各国政党不论是大党、小党,历史长短,执政与否,都应该完全平等,没有尊卑上下之分;
“互相尊重”是处理党际关系的关键;
“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是处理党际关系的重要保证,没有这一原则,独立自主、完全平等和互相尊重就无从谈起。
89.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体可以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思想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的理想、道德和纪律。文化建设包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事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使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它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指导方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离开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文明建设将会一事无成。党的十二大正式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张。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90.新时期思想宣传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就是新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就是宣传思想战线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指导人民;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是宣传思想战线要正确地把握形势,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就是宣传思想工作要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目标,宣传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和法规制度;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就是努力创作出更多的振奋人们精神、鼓舞群众斗志、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社会活力的优秀作品。
91.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的总要求是什么?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人民军队的建设工作。1990年12月1日,江泽民在总参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军同志都要尽心尽力,扎扎实实地抓好训练和管理,真正抓出效果来,使部队真正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江泽民向全军提出的这“五句话”总要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建设的总指针,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指明了军队建设的方向,提出了更高的建设标准。总要求提出后,在全军官兵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部队的全面建设。
92.新时期党的对台工作方针是什么?
力争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方针。1995年1月28日,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讲话根据”一国两制”构想,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八条意见: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
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
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利益;
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的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93.为什么要在全国县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中开展“三讲”教育?
进入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和我们党面临的新任务,迫切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1995年,江泽民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明确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进行一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1998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要求通过”三讲”教育推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并对这次活动的基本原则、方式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次为期两年的”三讲”活动对提高全党干部的政治素质,加强党性修养,端正思想作风,增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是在新的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探索。
94.为什么要实行党政分开?
政治体制改革,首先是领导体制改革。从我国建国以来的政治实践看,“党政分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关键。其原因是:党政不分不是提高或加强了党的领导,而是降低、削弱了党的领导,党政分开才能真正提高党的政治领导的水平和质量;
党政不分使党政分散了抓好自身建设的精力,只有党政分开才能真正做到“党要管党”,使党委摆脱各种繁杂事务的干扰,集中力量抓好党建;
党政不分使党委处于行政工作第一线,甚至成为矛盾的一个方面,党政分开,可以使党处在超脱的、驾驭矛盾和总揽全局的地位,从而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
党政不分使党委自己成了行政工作的执行者,党政分开才能使党委真正能够履行监督的职能。
95.为什么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资产阶级自由化,无论最初作为一种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出现,还是逐渐形成一股政治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崇拜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其危害诚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搞现代化,决不能搞自由化,决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我们内部就成了一个乱的社会,不是一个安定的社会,什么建设都搞不成了。”改革开放之后的事实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将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96.为什么要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的角色正在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在我国城市管理工作中实行了多年的”条条”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空白点”日益增多。这对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课题。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1999年9月,江泽民在视察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康乐小区时指出:”社区党建联系着千家万户,大有可为。”目前各大中城市正在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社区党建工作的新途径。
97.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1935年1月,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这次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作了重要发言,尖锐地批评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实行单纯防御和在长征初期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长达4年之久的统治,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为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98.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极其艰苦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取得的。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历史特点,及时调整并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及战略、战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积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兵民是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发动和组织以农民为主力的各阶层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使大量侵华日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付出极大牺牲,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99.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共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果断地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方针,使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
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成员。全会之后,党的各项事业开始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它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一个新的伟大历史时期的开始。
100.为什么说党领导的改革是一场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上来,这就揭开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教育全方位改革的序幕。其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场”革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也不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根本性变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