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简要回顾了福建省呼吸病学学科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福建省呼吸病学学科在临床医疗、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果及不足,并对福建省呼吸病学学科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福建省 呼吸学科 发展 学科建设
现代呼吸病学呈迅猛发展之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近三十年来,由既往相对较薄弱学科发展为融相关边缘学科为一体的现代呼吸病学科。近年来,在国内有识、有为之士的倡导、带领下,我国的呼吸病学发展紧跟国际发展潮流,呈现欣欣向荣的新局面。部分医院已将呼吸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上述单位为实践新的、符合现代发展模式和学科格局的呼吸学科与危重症学科建制作出了表率。在常见疾病的防治、新发传染病诊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等领域,呼吸病学学科日显为关键学科。现代呼吸病学已是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它集中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多种边缘学科中关于呼吸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形成自身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1 福建省呼吸病学科发展历史回顾
由于呼吸疾病是有生命机体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此成为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临床医学到内、外科等的分支,呼吸专业逐渐发展为内科学的一个小组。在国内,大多数医院呼吸专业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50~60年代在内科中分出的呼吸小组;而且主要针对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四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在当时的政治、医疗技术条件限制下,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较大规模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逐渐趋于滞缓。由于当时我国经济水平落后、医疗条件差,肺结核经常肆虐,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交叉,不少呼吸科医生实际上肩负了呼吸与结核病防治的任务,福建省也不例外,由内科及结核病防治医师分支共同组成了我省早期从事呼吸领域诊治专家的医疗队伍。由于福建受地理、历史及经济条件的影响,我省呼吸病病学科基础薄弱、发展较缓慢,但在老一辈呼吸病专家的艰苦努力下,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 福建省呼吸病学科发展现状
2.1学科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在福建省卫生厅和福建省医学会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1988年10月8~13日在福建省煤矿疗养院选举产生了呼吸病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周其林当选为主任委员,陈明椿、林章树、何其昌当选为副主任委员,何振声、安康被推举为秘书,挂靠单位是福建省立医院。1990年11月5—9日,在泉州市召开了全省第二届呼吸系统学术交流会。会议研究并同意叶哲香代理秘书工作。1994年11月14~18日,华东地区第三次哮喘学术会议暨福建省第四次呼吸系病学术交流会议在福州市梅峰宾馆召开。会议改选并成立了第二届委员会,共有委员27名,常委9名,周其林当选为主任委员,林善梓、林章树、安康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叶哲香、王启民被推举为秘书。第二届委员会挂靠单位是福建省立医院。1998年11月6日,在武夷山市改选并成立了第三届委员会。委员32名,常委12名,林善梓当选为主任委员,林章树、安康、李玉德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叶哲香、王启民被推举为秘书,挂靠单位是福州市肺科医院。2003年12月,在福建省泰宁县改选并成立了第四届委员会,委员41名,常委16名,林章树当选为主任委员,林其昌、林挺岩、刘少滨、陈愉生、赖国祥及曾奕明当选为副主任委员,陈愉生、赖国祥被推举为秘书,挂靠单位是福建省立医院。2010年6月,在泉州市改选并成立了第五届委员会,委员57名,常委19名,林其昌当选为主任委员,林挺岩、刘少滨、赖国祥、曾奕明及陈愉生当选为副主任委员,赖国祥、邓朝胜被推举为秘书,挂靠单位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近年来,呼吸专科医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和构筑学术交流的平台,在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已经相继成立了厦门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三明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宁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福州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莆田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泉州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漳州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龙岩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等。同时为了适应呼吸病学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我省呼吸专科队伍的整体水平,成立了COPD烟草病学组、间质性肺疾病+肺血管病(肺栓塞)+危重病学组、介入+肺癌学组、感染+睡眠学组、哮喘学组等5个专业学组及1个中青年呼吸医师学组,以上正负组长均由常委以上的委员担任。学会顺利完成了我省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呼吸医师调查,较全面了解我省呼吸专业队伍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协助完成福建省最后一个地市级医学会成立了呼吸分会;完成了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专科分会会史的编写工作。
2.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及重大科研活动
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自成立以来,坚持学会宗旨,团结并密切联系全省各地从事呼吸专业的医务工作者,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广泛交流信息,深入学术探讨,引进并推广新技术,普及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知识,积极参与或主持相关科研工作,为促进我省呼吸专业技术的发展作了大量有益工作。
1988年10月8~13日,在福建省煤矿疗养院召开了呼吸病学分会成立暨首次学术交流会议。来自全省各地代表共78人,会议收到学术论文78篇,大会交流28篇,评出优秀论文3篇。华西医科大学陈文彬教授出席并讲了话。1990年11月5—9日,全省第二届呼吸系统学术交流会在泉州市召开,与会代表120多人,参加交流的学术论文178篇,大会交流35篇,专题讲座18篇,评选出优秀论文3篇。上海市第一肺科医院何国钧教授和浙江省医学会陈健义教授到会作专题报告。1992年5月18~22日,全省第三次呼吸系病学术交流会在厦门市召开,与会代表140多人,大会征集学术论文201篇,交流46篇。上海医科大学萨藤三教授、华西医科大学陈文彬教授和浙江省医学会陈健义教授应邀出席并作专题报告。1994年11月14~18日,华东地区第三次哮喘学术会议暨福建省第四次呼吸系病学术交流会议在福州市梅峰宾馆召开,省内外参加会议代表261人,收到学术论文407篇,大会交流75篇,有11位专家作了专题学术讲座。此后,每2年召开一次全省呼吸病学术会议,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就相关学术进展做报告和讲座。2001年10月,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成功承办全国第一届间质性肺病学术会议(福州会议),并组织全国专家在武夷山制定“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治疗指南,会议获得好评。2002年4月,成功承办第二届全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第八届肺心病学术会议(厦门会议),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
2011年5月26,30日,在福州西湖宾馆召开由《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福州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联合承办的“全国疑难及危重呼吸道感染诊治策略专题研讨会暨2011年度福建省呼吸病学术年会”。钟南山院士、刘又宁教授、王辰教授等国内100余名著名呼吸病专家交流了近年来呼吸病专科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及经验总结。参会人数400余人,包括从事呼吸、感染、急诊、ICU、血液、老年病等相关专业的医务人员。20余位专家就COPD、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呼吸介入治疗、哮喘、重度气道狭窄等9个专题诊治及进展与参会代表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同期也召开2011年度福建省呼吸病学术年会。
2012年4月,慢性阻塞性肺病学组在宁德举办(COPD)新进展研讨会;2011年3月,间质性肺疾病、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危重症医学学组于福州召开呼吸急危重症诊治研讨会;2011年8月一2012年6月,介入肺癌学组与厦门市第二医院举办肺癌微创介入诊疗新技术学习班及“支气管镜临床应用新进展研讨会”,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联合主办第二期介入肺脏学实用诊疗技术学习班、首届福建省气道少见病介入诊疗学习班暨潮阳呼吸支持学院福建分院第三期培训班。2011年6月~2012年6月,感染睡眠学组与中青年学组及周边城市温州医学会联办学术研讨会。2012年4月,哮喘学组与福建省立医院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呼吸医师高级研修班。为加强青年医师交流,促进青年医师成长,搭建青年医师学术交流平台。2011年6月~2012年7月,中青委员会学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病例知识竞赛、咳嗽指南解读、阿斯利康“我爱读原版”读书会及海峡两岸哮喘学术研讨会。2011年5月~2012年6月,福建省呼吸学会与台湾厦门长庚医院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呼吸专业学术研讨会分别于福州、厦门召开。另外,福州市、宁德市等地市级呼吸病学分会也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活跃了各地市级单位的学术气氛,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医疗业务水平。
此外,林善梓主任参加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的编写工作,该书是在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的指导下,委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的一本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专著。林善梓主任还主编《现代结核病学》专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5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其昌、邓朝胜等参与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协作组的多中心研究;并积极组织策划、协调福建省中、青年呼吸医师学术交流活动。2007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其昌、邓朝胜等作为福建分中心负责人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提高肺栓塞诊治水平的研究》。
2.3我省呼吸病学学科重要技术成果及获得的重要奖项
1995年,福建省立医院林升焰、游兰姬、周其林等开展的《哮喘患者通气功能与气道高反应性昼夜节律性的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997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其昌、陈公平、邓朝胜等对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75医院开展气管内记忆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气道狭窄。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75医院开展了气管内置管注药治疗多耐性肺结核技术。2000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开展球囊探查加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取得较好疗效,该技术在国内得到较广泛推广与应用。2002年,福建省立医院刘少滨、李瑞慧、林章树等开展的《呼吸系统罕见病、少见病诊治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3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赖国祥等的《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实验和临床系列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福州市第二医院余晖等的《胃食管返流加重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机理探讨》获得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开展气管内置管注药治疗肺曲菌病;福建省立医院应用气管支架联合激素治疗复发性多软骨炎;厦门市呼吸病诊治中心开展经纤维支气管镜气道超声检查技术;全省各医院相继开展经支气管镜微波、高频电刀、氩气刀、球囊扩张术等新技术治疗气道狭窄性疾病。2004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筇二医院曾奕明、中国人民解放军175医院张耀亭等的《介入支气管镜技术系列临床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5年9月,成立中国哮喘联盟福建哮喘协作组,推广哮喘规范化治疗及健康教育;厦门市呼吸诊治中心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肺部肿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林挺岩、李志鹰、刘青等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肿瘤坏死冈子含量及肺功能关系的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6年、2007年,福建省立医院呼吸科林:章树主任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颁发的中国呼吸医师提名奖。2006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林庆安、柳德灵、赖国祥等的《肺部感染多耐药菌实验和临床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7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林挺岩、李志鹰等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白介索-8、肿瘤坏死因子、内皮素1及肺功能和康复的研究》获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同年8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林群英主任主持的《经口鼻面罩无创机械通气在急性肺栓塞合并低氧血症中的应用》课题获莆田市第十二届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其昌等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系统损害的系列研究》获福建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011年9月14日,在龙岩召开的福建省科协第十一届年会开幕式上,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报送的《关于甲型H1N1流感临床诊治与防控的建议》获得第八届福建省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奖。同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湘琦《白介素一18对呼吸系统哮喘与肺癌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获福建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福建省立医院呼吸科林章树的《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救治》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病科赖国样的《1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救治》获2011年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福州市肺科医院翁丽珍《肺结核蛋白指纹图谱诊断技术研究》获2011年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州市肺科医院陈丽珠的《痰液基细胞学技术在肺癌患者检查中的临床应用》获2011年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2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其昌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系列研究》获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同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邓朝胜的《细胞免疫反应在气道阻塞性疾病及肺栓塞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获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2.4我省呼吸学科的特殊贡献
2003年,抗击“非典”工作中,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涌现出许多新一代可歌可泣的时代英雄。当时福建省立医院林章树主任作为福建省防治SARS专家组组长,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民革全国防治非典模范个人、福建省防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林其昌主任、福建省立医院呼吸科陈愉生主任获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陈美云主任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呼吸科林挺岩主任获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福建省防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厦门市中山医院呼吸科江兴堂主任、泉州市第一医院呼吸科邱庆南主任获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南京军区福州总院呼吸科赖国祥状“南京军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6年、2007年春节前后,福建省发生两例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病例。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专家们义无反顾地挑起重任,虽然病人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但在省政府、省卫生厅领导和呼吸学会各位救治组专家们的精诚团结、通力协作下,精心制定抢救方案,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使病人转危为安。其中一例为我国人禽流感病例中基础病最多、病情最复杂又危重,且并发症最多的病人,最终治愈出院,为我国医疗卫生界创下一个奇迹。2009年10月,在福建省首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继发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救治工作中,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务人员最终挽救了病人生命,并成功为病人进行了肾移植术。
2.5呼吸病专业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
呼吸病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医师人才队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呼吸病专业前辈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于1999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陈美云教授与心血管专业联合招收了从事肺心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此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福建省老年医院等陆续招收呼吸专业研究生;并外送攻读博士研究生等,加强了呼吸病专科研究、扩大了影响、促进了呼吸学科的发展。
2.6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福建省呼吸病学专业在专业队伍、人才梯队、学历结构及呼吸专科设备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取得较大的进步,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但也应该看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沿海与山区、大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悬殊和差异,暴露出了呼吸病学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6.1学科人才缺乏
呼吸科医师总量不足,各级医院呼吸科不同程度存在人员缺编情况,呼吸病医师超负荷工作;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仍然缺乏,尚有一定比例为非本科学历或本科以下医师;在一些基层医院,学科带头人学历偏低,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在内科系统中竞争优势缺乏,后劲不足;呼吸科医师外出进修、学习、培训、继续再教育较缺乏,有些医院还未达标,主要原因除了与人员紧张有关外,还与院领导及科负责人不够重视有关。
2.6.2设备配置不足
根据国外呼吸病学发展趋势及中华医学会H乎吸病学分会建议,呼吸科与危重症医学实施捆绑式或交融式发展战略,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感染性疾病病原性监测设备,睡眠呼吸障碍监测仪、等离子射频消融仪,呼吸介入设备如荧光、超声气管镜等,肺动脉高压诊断介入设备等配备不足。基层医院监护设备的缺口更大,设备较陈旧,而且国产机器占有不小比重;抢救设备如心电除颤仪等有的医院未配备。
2.6.3呼吸医疗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全省呼吸质量控制中心尚未成立。各级医院呼吸病医疗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使全省各级呼吸科的各项工作制度、操作常规、医务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准入标准等章程能够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同时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从而使全省各级医院呼吸科的管理和建设能够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需成立全省呼吸质量控制中心。
3 呼吸病学科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瞄准学科国内及国际发展前沿,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重大问题,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力争在各个专业学组尤其是睡眠呼吸、肺血管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呼吸介入等研究领域内形成更突出的医疗和科研特色,获得一批高水准的研究成果,力争转化为科研成果,实现成果转化良性循环,增强学科自我发展能力。
3.1研究方向一:睡眠呼吸疾病
既往研究表明,睡眠呼吸相关疾病不但影响人民的的生活质量,也对人民的生命健康起着严重的危害作用。如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拟通过成立睡眠呼吸诊治中心,对睡眠呼吸相关疾病的防治技术进行推广,形成睡眠呼吸障碍相关疾病及其并发症的一级干预模式,以达到提高福建省医疗卫生机构对该病的诊断率和治疗水平。同时建立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的健康档案,并进行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以提高社区人群对该病防治知识的认识,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主要内容:
(1)建立睡眠呼吸障碍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识别,建立危险因素的识别及分层模型,形成不同患病风险的疾病预防干预体系。
(2)根据国内外对睡眠n乎吸障碍疾病的诊治标准,建立培训和考核制度,规范省内医疗机构对该病的诊疗行为,提高卫生服务水平。
(3)通过宣教形式提高社区人群对该病的防范意识,普及该类疾病的防治知识,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4)进一步从基础及临床方面研究提高对睡眠n乎吸障碍疾病病理及病理生理等方面的认识。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睡眠呼吸疾病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如高血压、糖尿病、性功能减退、肥胖等的相关性,通过对睡眠呼吸疾病的治疗,使靶器官损害修复并延缓。目前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主要采取nCPAP治疗,但治疗最佳化时机尚不明确,通过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确定治疗最佳时机。目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对睡眠呼吸疾病知晓率低,可通过宣教形式提高社区人群对该病的防范意识,普及该类疾病的防治知识,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3.2研究方向二:肺血管疾病
继续肺血管病主要是肺栓塞及肺动脉高压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加深对次大面积(中危)、大面积(高危)肺栓塞的动物模型建立及与内皮功能关系的基础研究,指导进行临床基础研究,药物干预促进纤溶机制;加深肺动脉高压的基础研究,包括优化相关动物模型及药物干预研究,促进临床基础及分层预后研究;进行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药物干预改善预后;与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上海肺科医院肺循环科合作进行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力争三年内建成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专科。
3.3研究方向三:肺部感染性疾病
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继续开展气管镜采集标本及时行下呼吸道分泌物采样送病原体镜检及培养,可进行非典型病原体IgM抗体、常见流感病毒IgM抗体定性检测,肺灌洗液GM试验,TBLB及经皮肺穿刺下肺活检病理等明确感染病原学,更好地指导抗感染治疗。
在原有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脓毒血症患者多脏器功能损害发生机制的研究,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多脏器功能损害的发生。
3.4研究方向四:呼吸介入学相关
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开展气道狭窄性疾病的治疗,气管食管瘘封堵,超声气管镜等先进设备,以便开展与支气管镜下治疗相关的更多新项目。
继续开展CT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及纵膈穿刺,继续开展CT引导下肺癌的介入治疗(包括125I粒子置入和射频消融治疗),扩大治疗例数,总结经验,提高操作和治疗水平。
呼吸病学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各种边缘学科中与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形成了呼吸病学自身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目前,随着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出现,国家增加了相关研究的支持力度;在国内有识、有为之士的呐喊、践行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捆绑式发展,与睡眠呼吸疾病等边缘学科的交融发展,显示呼吸疾病学科发展春天的来临。
4 福建省呼吸病学科发展的思路、目标及展望
4.1加强呼吸病学二级学科内涵建设
虽然福建省的呼吸学科发展还很不平衡,总体在国内处于较劣势状态,但我们要明确呼吸病学作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的地位,在临床医学科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住其在呼吸道传染病诊治、危重症医学、感染性疾病诊治等中的核心诊疗地位,是加强呼吸学科地位的根本所在。要注重专门人才的培养,这种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掌握与亚科领域相关的临床技术,有丰富的与亚科领域相关的医疗、教学、科研经验。同时,我们要结合当今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转变观念,更好地发展呼吸病学科亚专科。呼吸病学科亚专科的发展判定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医、教、研工作,是否有利于呼吸病学科的发展。
4.2加强呼吸病专业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学科发展的基础是专业人才,针对我省呼吸学科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高素质人才缺乏和专业队伍发展不平衡等情况,要立足于自我培养,依托医学院校,求助于团结协作,加强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加快人才培养步伐,进一步提高呼吸学科队伍的学历结构。
学科发展的关键是学科带头人,人才队伍建设要培养能团结和带领全体人员打硬仗的学科带头人。我们要在全省各地市培养思想作风好、专业造诣深、组织能力强的技术骨干担任学科带头人,要轻名利、顾大局、善宽容、讲原则、纳群言,真正起到“以人带科”的作用。
4.3加强福建省呼吸病质控与安全
呼吸病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是对临床呼吸病中所有环节实行全程质量控制、评价、监督和管理,要增强和提高呼吸病专科的综合水平、整体实力和二级学科“含金量”,保证生命安全,关键是坚持以质量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把质量管理作为科学管理的核心,实施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规范是医疗质量的基础,技术常规是医疗质量的核心,要进一步规范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降低医疗事故、意外、医疗纠纷和法律诉讼的发生,保证病人的安全。需要建立全省呼吸病学质量控制中心。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呼吸学科也将发生更深、更广的发展和变化,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饱满的热情和全面的技能来迎接这个挑战,为开创新世纪呼吸病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新局面、实现呼吸病学科“医教研全面协调发展”而共同努力。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