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作文合集【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万历十五年》以散漫的笔调叙事,叙事视角转换灵活而自由。全书多以全能视角叙事,但作者常转换叙述的角度。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作文,方便大家学习。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作文1不同于断代史或大事记的传统历史写作手法,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万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Significance)选取了明朝万历年间一个普通的年份进行了社会和人文层面的分析,诚如开篇所言:“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万历十五年……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然而隐藏在平静的社会生活后面,潜伏着明朝由盛转衰的必然趋势。
有鉴于唐朝藩镇制造成的动乱和宋朝管理的松懈,明朝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甚至取消了丞相设置转而依靠原来仅为文学侍从的“大学士”作为统治中枢,组织机构的失衡日渐形成。文官的地位在明朝达到了历史的顶点,武将们出生入死、屡建奇功,但其社会影响,却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文章。明朝任用文官作为总督巡抚来指挥各级武官,在总督巡抚之下还有“兵备使”或“海防道”,名为监察,实际拥有调度攻防的权力,在军政方面,人事的任免以及补给、交通各项也统统由文官主持。这种军事组织,一方面打击了武官的积极性,更造成决策和军事行动的迟缓。在经济上明朝的财政、税收政策打击新兴的工商业,维持单一的农业经济;在文化上僵化科举制度,采用“八股取士”;而对外贸易上实行“海禁”,重回闭国锁关的政策。明朝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200万的军队,却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军事供给和作战能力,“土木之役”中一国之君竟被瓦刺俘虏,而后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景山,然后是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努尔哈赤率领清兵入关取而代之,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中国封建社会在唐宋达到顶峰,明朝的皇帝从太祖朱元璋起未尝不是雄心壮志,延续一个强盛的帝国梦想。从家教和制度约束的角度来讲,明朝的皇帝也有之处,如万历皇帝年青时一次与后宫歌女把酒言欢,慈圣太后得知后竟在宗庙祖先牌前痛哭流涕,自责未尽教导之职,并罚皇帝长跪,与朝臣商议差一点废了万历皇帝,虽贵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但小日子也不好过。与其政治抱负不相称的是明朝单一、低效的国家管理机制。明朝强化封建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万历年间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位封建社会模范官僚:海瑞,他的一席治国话语很有代表性:“两汉力田孝弟并科之意,隆礼相爱,惟上意向,唯民趋之,一归本业,力返真纯”,希望领导社会回复到历史上和理想中的单纯。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发展的潮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滚滚向前,生产技术和经济文化在明朝快速发展,复杂的社会发展挑战着政治管理层的智慧,然而明朝的统治者未与时俱进,死守着封建传统的治国理念,单一、低效的官僚管理制度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虽然明朝经济发达,但当大敌当前竟无法组织有效的军事供给制度和作战战略。明朝的政治家们也未尝不在反思“土木之役”、正规军打不过倭寇此类现象的制度根源,张居正、戚继光等有识之士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终因触动既得利益者而遇到强大阻力而无力回天。传统史学家将明朝的灭亡与宋朝一样归于外族入侵这样的外部因素,然而《万历十五年》揭示的制度性缺陷说明明朝的衰败已是历史的必然,而这种衰败,也代表着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中国大历史的转折点,而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深远。
最后,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一书所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一个朝代的兴衰,在一个“四海升平”的年份里找到了体制根源,从平凡的事件中看出事物发展的机理,从风平浪静中洞察涌动的暗流,这不是一种睿智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作文2早就耳闻过《万历十五年》,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一本怎样的好书呢!然而本人才识短浅,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又不甚感兴趣,终日只做些个打发时间的无聊之事,并无意志能够沉下心来拜读大作。近日,机缘巧合,我终于有幸能够跟着黄仁宇先生一起去走向那个年代,用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眼光来审视那段历史和那段历史中的人物。不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油然而生,也然世之传言--这着实是一本能够并已经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好书。
《万历十五年》,英文名"1587,A Year of NoSignificance"。正如作者自译的这个名字一样,1587,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发生过无数大事件的国家来说,这一年真的太平静了。然而作者却凭借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治学成果带领我们从这个毫无大事可记的年份中发生的一些小事看起,去鸟瞰整个明王朝的衰败的背影,进而分析整个中国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1587,始于万历皇帝要举行午朝大典的一个谣传,终于皇帝要对前宰辅张居正调查。期间作者洋洋洒洒数万言,尽述万历皇帝的悲苦而又机械的一生。万历并非像我们原先想象中的一样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他也有理想,小时也很机敏,也想成为彪炳千古的一代明主,到最后都想做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然而那个急需一个明主的时代,却恰恰是一个容不下明主的时代,于是万历终于从文官集团终日拿来教育人,管理社会的虚伪的封建道德礼教的枷锁中心灰意冷下来,对朝事日趋冷淡,对人生日趋失去希望!当他最终在立储这件事中屈服的时候,他也就成了真正的“活着的祖宗”。他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但是他又决断不了任何大事。他悲剧的一生,他有似工具的一生告诉我们的是这个时代的带给人的无尽的痛苦。
1587,距离首辅张居正过世已经五年了。虽然他早已不在人世,但围绕他的风波并未随他而去。此刻万历正在重新认识这个他昔日的老师,他绝对信任首辅!然而,在文官集团的集体操纵和诽谤下,现实告诉他的是,这个他绝对信任和尊敬的人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伪君子。从昔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拥有绝对权威的首辅到现在为“万人唾弃”的伪君子,我们仅仅感叹于世态沧桑似乎还不够。张居正在位的时候,为国办了不少好事,他想成为相管仲乐毅那样的人物,他想匡扶社稷,拯救苍生。他要辅佐8岁的皇帝成为新的彪炳史册的贤主明君,开创“万历盛世”。但是他越是努力,却越成为众矢之的。他当然可以凭借其一时的权势和万历的信任而暂时安稳,但是当其一旦失去这种权势和信任的时候,他也就摔的越重。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他所不能够左右的,即使是生为人君的万历也无可奈何,因此他的这种抗争也就成了一种痛苦的悲号!悲号过后,他也就随着黄土一同走进了历史,留与后人或是或非的评说!
1587,此时正是首辅申时行当权的时代,他已在这个位置上面四年了!申时行和张居正一样,也是万历的老师,深受万历的信任。他早年受张居正提拔而能位列大学士。但是他这个人极会为人,虽得张居正提拔,却能够在清算张居正的运动中免受牵连,最后还能身居首辅。由于亲眼目睹了前几任的种种结局,他深知当时文官集团的势力之大。即使是人君万历尚且拿他们毫无办法,更何况与他呢。于是,他就充当起了和事佬的角设,凭借其过人的眼光和杰出的政治才干去化解各种隐伏的危机,他要调停皇帝与文臣的矛盾,他要调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他还要调解各文臣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和事佬,以至后人在归结其功绩的时候尽无事可记。要知道尽管是“被人唾骂”的其前任张居正都有不少让人们不得不承认的功绩啊!然而正是这种无功绩恰是他的最大的功绩,他很好的完成了在那中社会条件下一个首辅所能够做的事情--调和矛盾!然而,生于那个时代,他即使有再高的能力,也免不了最后丢官归家的命运!
1587,还有传奇人物海瑞的辞世,孤独将领戚继光的离开,思想家哲学家李贽的剃度为僧。他们都免不了悲剧的命运。正如作者在书中末尾写道的一样: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读到此,我们也就初步理解了作者所宣扬的“大历史观”了。正是作者以渊博的知识结构高屋建瓴的解读那段历史,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看待历史的眼光。他着眼事情虽小,但反映的时代和历史却很大。见微知著,处处体现着认识的智慧。
大历史观,需要我们跳出当前的视野局限,把目光放到更加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了解历史,正视现实,开创未来。
初读下来,已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作文3公元一五八七年没有弥赛亚的诞辰,没有先知的教诲,没有预兆变迁的星斗闪烁满天。有的,不过是一张张脸罢了,一张张疲惫地奔波于历史的定格之中的脸。
万历注定不是属于帝王的时代,这张脸谱中注定没有多少王权的神气。大明王朝注定只是封建史上的一个瞬息,而万历朝大约是合眼的前奏,毕竟紫禁城中休憩的已不再是一个雄心壮志的统治集团,这点,万历之前的嘉靖就感觉到了——万历同他一样早年登极,充满变革和振兴的希望,但这一些希望都随着自身年龄与矛盾的增长、深化渐渐瓦解。明孝宗(弘治)应当感到悲哀,因为他的子孙没能像他那样扭转祖宗留下的可怕局面。也正是因为如此,多事之朝才如同一出又一出的折子戏,留下那么多红红绿绿的角色。
惟独有个人不绘脸谱,单看他一眼就觉得有凛然之气扑面而来。他不是贡生,乡试出身,也不应是有权对别人吹胡子瞪眼的那一类,却绝对有憋着气唱大红脸的天赋。他叫海瑞,就是鼎鼎大名的海刚峰。如果出生在当今社会,他一定算是个勤奋的好少年,与此同时,又是无知的愤青。想要为萎靡的朝政打一剂强心针的他,若不是有打不死的勇气,怎么敢傲立于群臣之中?说他简朴,却又嚣张,普天之下,凡为仕者无不惧其威风;说他忠诚,却又不能扛顶风的旗,固执于毛皮小事之间。一个儒道的修行者,一个斋戒灵魂的素食者,他因为与尘世相触而不再是圣贤。这不仅是海瑞的不幸,更是明王朝的不幸。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舒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以博得帝王的信任。但嘉靖尚道,万历重情,他只能做一面没有人去照的镜子,被搁置三朝的老臣。
明朝没有李世民,没有长孙氏,宫廷中人人戴着面具。读《明史》我几乎没有抓到一个背影,但庆幸《万历十五年》让我勉强看见了一个海刚峰。几乎孤芳自赏的他,行走于浓妆艳抹的人群中,很干净。他死的时候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镜碎了,却没有人去补。
万历十五年,一五八七,明代的又一面镜子不在了。在一片景仰的声音中,海瑞那张不戴面具的脸成了永远的幻影。他的矛盾并不来自内心,而是与外界摩擦的结果。我不想假设他为那个时代的良心,或许他没有资格,李贽有,因为他忏悔过。
海瑞不会回头,他不知为何要忏悔,他要做信念,而不是心的殉道者。大明王朝合上眼的前一刻,他或许,是最后的那个愤怒的拳头。
脸?对,他的脸,不过是一张皮。皮下的,才是硬骨头。历史的脸谱是多端的,但油彩背后的,方是本原。一面能透过它的镜子,是不是很好?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作文4万历十五年,在我国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起来虽似末端细节,但实质上确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于是,作者黄仁宇便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观点,对这段时期加以详实的叙述。
初读此书,并没太大兴趣,以为就是正史野史拼接起来的文字。而其朴实却十分有力道的语言,以现代化口吻描述一段段古代帝王、君臣以及百姓间的故事,着实深深的吸引着我。
皇帝,永远是被仰视的对象。而万历优柔寡断,他甚至不敢对臣子下绝对的命令,文官集团用一些道德观念就可以紧紧的束缚着他。不过,毕竟他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帝王,说他软弱,谁会相信?
他所有的妃都顺着他说话,唯独郑妃敢于讥笑他。不是大逆不道,而是因为郑妃确实走进了了万历的精神世界。
我从来不知道,人可以这样的平等,即使在封建时代,人性的光辉也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皇帝又怎样,平民又怎样,只要存在一种傲骨的气节,不屈的个性,然后明智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似乎理解了伏尔泰的那句话:人生而平等!
郑妃并没有拥有绝色的容貌,她的智慧与机警,使得万历在她面前尽述衷肠,挥泪如雨。作者描述的景象让人为之动容,我们为什么不以真诚的态度待人呢?纵使他在你之上,纵使他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人与人之间不缺乏信赖。
作者用近乎司马迁所持有的公正态度,评价那一时期的人物。包括一代名相张居正,一代名将戚继光,一代名臣海瑞,一代名僧李贽。作者用他的语言魅力拉近了读者与历史名人的距离。他们有血有肉,他们自相矛盾,他们有和常人一样的内心。
每个人的一生都具有悲剧色彩,没有人能够至始至终都活的那么精彩,这就是人。万物都在变化着,人从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生存方式。清廉的海瑞固守着儒家思想的成规,他古怪的规矩不为时人所容纳,他青史留名,却仍有遗憾;抗倭英雄戚继光,他的将才也渐渐被埋没,他的军事思想也只能是纸上的字符,很多无法实现;多受后人崇拜的哲学家李贽,一生只在理想中漂泊,他的行为甚至和他的思想完全不同——即反对孔子的是非标准,追求自由,却依靠着达官贵人生存。
或许,我们只能找对一个方向,然后更加智慧的应对一切。
这是我通读全文的一点感想,我不知道是否一定正确,但我希望今后我读的书能使我更加明智。
弹跳着的字符串成了一章古谱,述说着久远的故事,却无法陌生,因为似乎就在眼前。那图画般的人物正向我哭诉,哭诉他们内心的痛苦。我看得到他们生前的光辉和屈辱,我读懂了他们的性格与荣辱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一页。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作文5“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故近’。”书的简介如是说。在后来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对这一思想的诠释。
这是一部极其严谨的学术作品,严谨得让人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很难想象,一部社会科学的作品,写得竟如许多自然科学论文一样:每引用一句,每提出一个看法,必注明出处。相比而言,中国很多写历史的人则更多依靠感性。
作者所谓的“大历史观”,就是不能只看一个时间段的历史,还要前看三五百年,后看三五百年;不能只看一个国家的历史,还要放到世界历史环境下去看。
公元1587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均执政,国号万历,庙号神宗。万历此时已满23岁,作者选取了这一阶段出现的几个关键性人物:万历首辅张居正、大学士申时行、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海瑞,蓟州总兵戚继光和已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作者用他们的经历阐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官僚作风等诸多方面。这些人当中最为声名煊赫的当属张居正。张最开始是万历的老师,1572年万历登极,张成为首辅。张是由科举制度一步步爬上位极人臣的巅峰的,他是一名卓越的实干家,掌权期间,他一心整理全国赋税,实施全国耕地丈量,为达到一个“万历之治”的美好梦想,严格实施他的政策,他不得不任用大量私人,培植亲信,也确实接近独裁的一面,他近乎架空了小万历的权力,在1572~1582万历执政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库收入增加,国力上升,民众生活改善,社会规章制度也有所规范,奈何1582年年中,张溘然长逝,随之而去的还有他苦心经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自此之后,“万历之治化为泡影,明朝中兴无望。
1583年,适逢三年一度的会试。按照传统,皇帝以自己名义亲自主持殿试,策文题目长达五百字,他询问与试举人:为什么他越想励精图治,但结果却是官僚越加腐化和法令的更加松懈。他的问题过于严肃,没有举人敢于回答。
张去世后,朝中官员经历了一场地震。他的派系被瓦解,贬斥,发配充军者不少,而曾经被张发配充军或贬斥的官员大都官复原职或得到提升。1583年,与张共同辅佐万历的冯保被终身软禁于南京孝陵。1584年,张宅在张去世两年后被查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树倒猢狲散”“一朝天子一朝臣”,我们有太多总结人世兴衰的谚语。
当时帝国的体制是中央集权,精神支持为道德,管理方法则依靠道德和文牍。张居正去世后,张四维接任内阁大学士一职,但不出一年,其父去世,他离职丁忧,内阁大学士由申时行代理并接替。申认识到文官集团具有的双重性格并总结出“阴阳论”,即他们受“四书”的熏陶,有直言耿介一身正气的方面,也有不满私欲骄奢淫逸的一面。申便在他的办公地点:文渊阁,艰难的充当着一个和事老的角色。他的前任有太多非正常死亡的例子,他不敢再冒险了。张居正时期的想法是:“使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结果是身死家破,英名扫地。申辅政时期,是万历思想彻底转换的时期。由于在立谁是太子的问题上和朝臣意见的分歧,皇帝和他的朝臣们走向了对立面,万历开启了他漫长的不早朝之旅,申则从中调和。事实证明申的策略是正确的,那个系统,那个制度下,不需要你有多高超的实干能力,这是下层官员的事,高层只需贵规规矩矩做好礼仪,起好表率,通过文牍传递思想,用道德去引领民众,成为制度的附件。申完成8年辅佐时间后,解甲归田205_年,在苏州过八十大寿时,还收到了皇帝的祝贺。
万历初期,帝国的东南沿海长期受倭寇袭扰,而明朝驻扎在这一地区的十几万军队竟无法处理,这一情况被戚继光扭转了。戚也是一位卓越的实干家,创造了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在成功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后,被张居正调任蓟州总兵,拱卫京畿,当做私人。张回江陵葬父时,戚更是派出一整队鸟铳手为其开道护航,足以看出两位实干家惺惺相惜之情。只是,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1582年张一死,戚没了后台,旋即被调离蓟州,强军兴军之梦也就无从谈起了。后来“萨尔浒之战”时,明军“自将领而下,十无一二能辨鲁鱼。”一代优秀将领,晚年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只得在朋友接济下过活,1588年1月17日,戚继光去世,其好友汪道昆题墓志铭:口鸡三号,将星殒矣。这一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已完成整备,出征英国。而明朝此时尚无暇顾及海洋。
海瑞是众所公认的大清官,可他就是得不到重用,在他身上,文官集团双重特性中积极一面熠熠生辉,他实事求是,能力一流,品格一流,要求下属严格程度也属一流,只可惜生不逢时,此时的明朝也许承平日久,大多官员早已不拿正事当正事,海瑞是孤独的,1587年11月13日,海瑞死于北京,获此消息的官员们长舒了一口气。
对于李贽这个人,可能很少有人听过,百度词条上将他定义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在官至知府时挂冠而去,漂泊,讲学,寄宿于好友家中,看来也是一位不合时宜的官员,官至知府竟然没钱买房或租房。他在怀着对帝国的各种思索中自刎了,但一时没死,和侍者有这样一番对话:
问:“和尚痛否?” 答:“不痛。”
问:“和尚何自割?” 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是看透世事后的无奈还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深刻自责,我们不得而知。
有人说:“《万历十五年》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但却具有卡夫卡小说《长城》那样的超现实主义梦幻色彩。”历史就是这样,我们读历史,分析历史,或感叹或拍案,到底是总结规律,寻找更适合发展兴盛之道。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作者“技术角度看历史(technical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的观点,在分析问题上确实很深刻透彻,叙事不妨细致,正是一桩桩小事,构成了深沉的万历十五年。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