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治理交流材料:四项制度推进乡村善治,供大家参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省*市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2022年开始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小组(监督委员会)、村级财务开支联签、完善村规民约等四项制度(以下简称四项制度),推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提升监督效能,扎扎实实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有了很大提高。
*市实施四项制度以来,村民议事会制度推动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参与村内事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村级财务开支联签制度使村内财务公开透明,干部做事清清白白,群众心里明明白白,风清气正,心气舒畅,干部群众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村务监督小组制度使村内事务办理有章可循,监督有效,避免了不作为和乱作为;
村规民约制度使乡村风气大为改善,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文明新风逐步取代了旧的陈规陋习,新气象、新风尚在二十大地蔚然成风。
*市以四项制度推进乡村治理,实现乡村善治的经验和做法,无疑为广大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夯实基础,四项制度构建起乡村善治的“四梁八柱”
*市作为*省首批开展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建设的地区,在农村基层实行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村级财务开支联签、完善村规民约四项制度,压实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起了乡村治理的“四梁八柱”,为新时代探索乡村善治开辟了新路径。
(一)创新民主议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议事会制度组建办法。自然村内村民代表与党员、干部、法律顾问等组成村民议事会,实行“两议两公开”,即党支部提议、村民议事会决议,决议事项、决议结果在线上、线下公开。从各自然村村民议事会成员中推选出行政村议事会成员,其中党员与村民代表保持适当比例(原则上1∶1)。行政村内实行“三议两公开”,即党委提议、“两委”班子商议、村民议事会决议。议事内容。议事会讨论决定村内重大事务,包括集体经济发展、集体财产处置;
公益事业兴办;
土地承包经营方案;
宅基地使用方案;
动态监测户、低保户的识别、退出;
村内较复杂的争议、纠纷;
其他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相关事项。议事程序。村民议事会由党组织召集,讨论事项由党组织提议。参加会议人数达到应到会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议事决定由全体参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二)强化基层监督,构建内外双向村务监督制度组建村务监督小组。自然村监督小组由3人或5人组成,由自然村村民议事会选举产生,设组长1名。参照监督委员会确定职责。规范监督委员会运行模式。将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进行有机衔接,在全市92个行政村、15个城市社区共成立107个“清廉驿站”,监督委员会主任为站长,各监督小组组长为联络员。出台《“清廉驿站”工作细则》,通过列席党组织有关会议,开展“三务”监督、做好信访接待等,监督检查村民议事会制度、村级财务开支联签制度、村规民约执行情况,对日常走访发现的问题梳理分析,剖析干部履职不到位等问题,及时反馈整改。确保监督职责落地。制定出台明确的工作制度,编制印发标准化工作文书,包括监督检查问题台账,警示教育工作开展台账,接访、走访收集问题台账及意见建议台账等,指导“清廉驿站”工作人员高效工作。
(三)完善民主理财,调整村级财务制度出台村级财务开支联签制度,一方面明确票据入账前履行会审联签程序,规定单据由经手人签名,监督机构盖章签字,自然村由党支部书记和1名村民议事会成员签字,行政村由村委会主任和至少1名委员签名。另一方面,明确审批监督程序,给出参考权限和额度:分为开支2000元以下、2000~5000元和5000元以上3个档次,开支5000元以上的需经村民议事会决定,自然村由网格支部书记和村民议事会成员签字,行政村由村委会主任及1名以上委员签字。具体审批额度和权限交由镇(街道办)结合实际自行确定。
(四)构建乡村文明生态,修订村规民约针对村规民约制定缺乏民主参与、内容空泛虚化的现象,将村规民约与村务公开、人居环境、集体利益相结合,提倡结合乡土人情,制作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微权利清单”。村规民约以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公共道德、维护公共秩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移风易俗、倡导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比如金郝庄在全镇开展“垃圾不落地”行动,将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理念融入百姓生活;
康庄镇康盛庄村、金郝庄镇刘芳庄村把“不用棺材,不立碑建墓”“不二次装棺”明确写进了红白理事会章程。
二、春风化雨,扎实推进,四项制度推进乡村善治成效显著
2022年9月实施以来,在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强力推动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四项制度迅速落地生根,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在*市广大乡村推广开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村民议事和村务监督置于党组织领导下,巩固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团结了广大群众。坚持与发展“四议两公开”,将党员大会与村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合并为村民议事会,提升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治理效能,特别是对于基层组织力量相对薄弱的软弱涣散村,以平稳的方式较大程度地凝聚了党群共识。如康庄镇官庄村曾因矛盾突出被认定为软弱涣散村,实行四项制度后,党支部指导召开村民议事会商议部署重点工作,村务监督小组配合支部做好系列工作,村级运转逐渐有序,村级经济发展步入正轨。如今的官庄村正在全力创建省级美丽村庄,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巨大转变。在乡村治理中,*市开展的“党员夜会”以及*市委党校依托“党员夜会”开办的党员夜校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市委组织部开展的“党员夜会”,不仅凝聚了党心民心、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还对乡村振兴、农民致富以及文明乡风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22年1月开始,*市委党校依托“党员夜会”开办党员夜校,把党的政策、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经验启示、乡村治理经验等作为专题课程,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老百姓。结合百姓身边事、关心的事,如红白喜事、订婚彩礼、乡村环境等问题,和群众交流座谈,商量解决方案,提出意见建议,启发引导农民抵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乡风,为提升乡村治理、倡树文明乡风加薪添柴、呐喊助力。
(二)大大激发了乡村治理中群众自治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表达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渠道,培养农民群众的话语表达意识,引导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与推行。同时,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更多地融入了人情味,发挥乡贤、村民代表在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激发了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归属感。此外,还注重与乡土文化传统的对接,让新时代的村规民约内化为新的乡村文化,使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其独特功能。从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看,96%的村民对四项制度知情了解,98.5%的党员、村民代表知晓,参与了村内大到村庄规划、项目建设,小到红白事烟酒价格标准等所有大小事项的讨论。
(三)形成了基层内部外部监督合力,加强了对村干部的有效监督事实证明,四项制度实施以来,尤其是通过“党员夜会”和党员夜校的开展,党员干部思想上有了新认识,行动上有了新作为。秉持公心、恪尽职守、为党分忧、为民办事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
严格遵守“八项规定”,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成为党员干部自觉遵守的底线和不敢触碰的“高压线”。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也起到了春风化雨、滴水穿石的作用,村民的思想意识、村中的风气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问卷调查发现,红白喜事不再大操大办,阻力来自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调查中,97%的村民选择了“太简单没面子,怕被人看不起”;
而“这点钱不算什么,村干部、富裕家庭没有带头执行,都这样办、只好随大流”,则极少选择。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村干部、富裕家庭并不是陈规陋习的推手或婚丧嫁娶从简的阻力,随大流、怕没面子这些惯性思维才是移风易俗的阻力。四项制度保障了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杜绝了村干部“一言堂”“一支笔”,推动了各项村务在阳光下运行。同时,由于基层纪检监察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有机结合,“清廉驿站”为农民群众晒出了“明白账”,为基层干部亮出了“红黄牌”,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营造了风清气正、百姓信服的良好社会环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有力促进了乡村治理中矛盾的源头预防和化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的相互交融,对乡村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直接做群众工作的作用和党员干部在基层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了党建工作和乡村治理的有机融合。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通过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的参与,不断拓宽第三方参与纠纷化解渠道。强化德治的引领作用,弘扬孝义等传统文化,发挥乡贤、道德榜样、村规民约、家训家风的教化作用,规范乡村秩序,约束村民行为。
三、四项制度推进乡村善治的经验启示
乡村基层治理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四项制度就是贯彻落实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和具体抓手。*市通过实施四项制度,主动作为,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充分发挥群众和各级各部门的能动性、积极性,多方联动,协调配合,走出了一条乡村善治的康庄大道。
(一)坚持党的领导,组建一套风清气正的班子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市通过换届选举,把政治素质高、办事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中,为村级组织输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战斗活力。班子有力,才能行事果断,能干事,会干事;
班子带头,才能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风行于上,俗成于下。党员干部对文明乡风起着巨大的引领示范作用,因此,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一刻也不能放松。市纪委通过受理群众举报、现场检查、明察暗访、舆论监督等方法,加强对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党员领导干部违规办理婚丧嫁娶事宜,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对苗头问题露头就打,绝不手软。
(二)村规民约是基层治理的突破点村规民约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与载体,除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外,*市还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的作用,将推进移风易俗等重点领域问题整治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既提高了群众整体素质,又减轻了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民群众的负担。以农村红白喜事为例,四项制度实施后,各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各家的红白喜事都事先有红白理事会成员参与其中,对宴席、烟酒及其他花费标准进行限制。以烟店镇杨烟店村为例,该村是烟店镇乃至*市较富裕的村之一,该村红白理事会规定:白事招待一律“一碗端”,不得上烟上酒;
红事宴席每桌花费不得超过350元,不得上高档烟酒。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四项制度实施后白事开支一般家庭要花多少钱一项,18份问卷回答花费20000元以上,占比1.4%;
1158份回答5000至10000元,占比94.5%,其余是5000元以下,占比接近5%。由此可见,白事的花费普遍在5000元至10000元,厚葬之风和铺张浪费得到了有效遏制,厚养薄葬的良好风气正在形成。在1225份问卷随礼一项中,无论红事还是白事,有870份问卷回答礼金为100元,占比71%;
215份问卷回答礼金为200元,占比18%;
其余都是50元或50元以下,占比11%。以上两个数据说明,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有效遏制了红白事的铺张浪费和大操大办,减轻了村民负担,对乡村有效有序治理和文明乡风的形成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成为基层治理有效的突破点。
(三)发挥群众主人翁意识、实行村民自治是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村民自治是承载农民权利的重要载体,也是干群矛盾的“缓冲带”。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就会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四项制度通过规范乡村民主制度,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确保“民可治”;
通过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确保“民能治”;
通过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民愿治”。同时,妥善处理了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既发挥了党组织和政府的“主心骨”作用,也激发了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党组织领导下的全方位齐抓共管的乡村治理生态。
(四)各级各部门联动,是助推基层治理的强大外力*市文明办出台了《*市移风易俗倡议书》,制定了《婚事新办规范》《丧事俭办规范》,明确要求抵制高价彩礼、倡树文明新风、提倡厚养薄葬。各级各部门纷纷响应,制定了相应落实措施。*市民政局发布倡议,提倡厚养薄葬、丧事简办。临清市人民法院不定期发布《以案说法》,其中设有“倡树文明新风专题”,筛选出因为彩礼等原因引发的婚姻家庭矛盾,通过活生生的案例,警示青年男女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价值观,自觉抵制高价彩礼,树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观念。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信、短视频等新型媒体共同发力,广泛宣传,制作发布抵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的倡议书、小视频、小故事等,宣传身边涌现的践行文明新风的先进典型,大力营造形成文明生活新风尚的舆论氛围,引导村民转变落后观念,自觉抵制不良习俗。
(五)基层监督是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有力保障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透明、村级小额工程建设失控失管,这些具体又现实的问题,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稳定,影响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市的四项制度以主动公开为基础,以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为切入点,通过全过程的人民民主,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困扰农村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四项制度让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监督者”,使监督的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街头巷陌。纪检监察部门紧盯责任落实,紧盯群众反映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督促基层干部和公职人员把该负的责任扛起来。*市的四项制度是各个行政村的必选动作而不是自选动作,各个村必须按照要求实施四项制度。四项制度实施以来,*市所有行政村包括自然村都实行了四项制度,并对各个行政村四项制度的实施情况督导检查,纳入考核。
从实践看,四项制度这一机制愈来愈显示出勃勃生机,得到广大农村党员和群众的普遍认可。干部带头,群众跟进,人心顺了,风气正了,乡村发展驶上了快车道,乡村善治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文明乡风也如习习春风扑面而来,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二十大地徐徐展开。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