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合集)调研报告汇编(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调研报告汇编(5篇)XX区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XX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我市医保基金运行现状的调研报告XX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关于XX街道城乡发展工作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XX区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2
2.XX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我市医保基金运行现状的调研报告5
3.XX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14
4.关于XX街道城乡发展工作的调研报告24
5.关于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31
一、基本情况
XX区辖17个乡镇、363个行政村,总人口95.4万,其中60岁以上(含60岁)9.5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0%;
80岁以上(80岁)1.2万人,占老年人的12%;
老龄人口大多分布在农村,空巢老人较多。全区现有各类养老机构13家,其中公建民营养老院5所、民办养老院8所,能够容纳老年人967名。目前,该区在工业园区西南区建设了“三院合一”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住院老人足不出院即可享受初步诊疗、日常用药等服务;
慈善医院养老院在原慈善医院的基础上,配备了一定数量医疗检查仪器和化验室、药房、康复中心等设施,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医疗和保健需求;
永寿养老服务中心距离永洋公司自办医院仅200余米,可随时为入住老人提供日常诊疗、急救、康复等服务。全区养老机构中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 %,60岁以上老年人签约家庭医生达5.5万。
二、存在问题
(一)医养服务资源供给总量不足。医养结合的服务重点在“医”,全区大多数养老院由于缺乏医疗设施,只能与邻近门诊合作,为入住老人提供打针、输液等基本诊疗服务,重大疾病只能转往区医院或者市医院进行救治。有的机构即便配置了医护人员,往往数量少且多为全科医生,而护理人员短缺更是养老服务领域面临的难题。
(二)医疗资源统筹配置不均衡。目前,“医养结合”机构和模式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政府型和社会型机构通常定位于服务普通基层老人,一方面由于优质医疗的门槛高、投入大,养老机构启动“医养结合”困难大;
另一方面,对医疗机构而言,参与养老服务的风险大、收益有限,其动力不大,出现了“医养”资源配置不均衡、供需不匹配的情况。
(三)医养结合制度机制不完善。一方面,民政、卫生、老龄和社保等部门政策衔接不够,有效协同不足,导致“医养结合”资源分散和服务碎片化。另一方面,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养老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诊疗服务时,面临医务人员执业窘境和人身安全等风险,签约家庭医生能提供的诊疗服务极为有限。
三、工作建议
(一)完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制。建议健全完善卫健、民政等部门医养结合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医疗服务对养老服务的支撑作用,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依法开设养老服务,设立养老护理床位,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
(二)鼓励支持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建设。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通过新建、转型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加快标准化医养结合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并在土地供应、医保定点、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服务能力。建议在乡镇卫生院设置老年病床,配备老年病医护人员;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制度,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咨询、健康教育、常见病防治。建议基层医疗机构为社区(村)高龄、重病、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保健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
(四)提高老年人医疗及康复护理保障水平。完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符合规定的医疗、康复和护理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含医养结合机构)符合基本医保定点机构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定点范围。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保范围,为失能、失智、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和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XX市人大常委会:
全民医保是保障人民健康、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今年9至10月,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对我市医保工作,重点是医保基金运行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掌握的情况看,我市自19XX年6月实施医保制度以来,通过完善政策体系、优化经办服务、取消药品耗材加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支付方式、加强基金监管等一系列措施,遏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减轻了地方财政和用人单位经济负担,保证了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医保、医疗、医药”事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还不够,“医、保、患”之间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医院反映“医保差钱、结算率低”,患者反映“看病难、看病贵”,企业反映“缴费压力大、负担重”,医保部门反映“基金支付压力大、提高使用效能难”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调研组多次到市直有关部门深入座谈交流,广泛收集卫生事业发展相关数据,调查走访部分医疗机构、参保企业和参保人员,进一步深入了解当前我市医保基金的运行现状,并针对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市医保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医保基金增长速度放缓,基金征收压力持续加大。
一是参保扩面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截至目前,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542.93万人,其中职工参保72.63万人,城乡居民参保470.30万人。以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523.12万为应参保基数,参保率为103.78%。二是基金筹资标准已“拉满弓”。从20XX年起,我市医保缴费基数一直执行社平工资的90%、100%至300%(社会保险法规定为60%至300%),执行缴费基数的下限在全省最高。即便如此,全市20XX年、20XX年、20XX年医保基金收入分别为57.60亿、60.29亿、63.85亿,20XX年、20XX年医保基金增长幅度仅为4.67%、5.9%。三是政策因素导致医保基金征收总量阶段性减少。省政府要求,各地市州自20XX年7月起,统一执行省定缴费工资基数的上限和下限。我市将由原来的省定标准(5000元/月)的90%即4500元/月,直接下调至2700元/月,下调幅度为40%,预计全市职工医保年度减少医保基金收入2.35亿元。四是人口持续老年化导致医保缴费人员结构不合理。我市参保人员在职与退休人员供养比为1.60比1,而全国在职与退休供养比为2.82比1。退休人员不缴费人数占比持续增加,据统计,全市退休人员不缴费人数20XX年、20XX年、20XX年分别为194291人、224434人、242101人,分别占职工医保参保总人数的29.02%,32.60%,34.12%。在职退休供养比过低,退休不缴费人员增多,加大了我市参保企业和个人缴费负担。
(二)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基金支付压力持续加大。
20XX年1至6月,全市医保住院总费用较20XX年同期(因受疫情影响,未对比20XX年数据,下同)增加32444万元,增幅达到了8.5%,其中职工医保住院总费用比20XX年同期增加16909.29万元,增长20.23%。市直九家公立医疗机构20XX年1至6月住院总费用为21582.75万元,与20XX年同期相比增幅达16.71%。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其增速远高于医保基金的收入增速,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医保基金支付医疗机构的结算率降低,即医保基金支付的数额与医疗机构实际医疗消耗支出的差距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异地就医住院总费用持续增长,仅20XX年1至6月对比20XX年同期增幅达15.25%,这也导致医保基金可支付本市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占比下降,医保基金对本市医疗机构的支付压力将越来越大。
(三)医疗服务供给主导需求,参保人员负担持续加重。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在取消药品耗材加成、集中带量采购、扩大药品目录范围、增加门诊慢性病病种、扩大减免住院起付线范围、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提高参保人员门诊和住院待遇保障水平。但在实际成效方面,由于医疗服务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供给实际上主导着医疗消费需求,这也导致改革惠民的红利未显现出来,参保人员住院个人负担水平不但未减轻,反而还在持续加重。20XX年1至6月,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次均费用分别为12457元和8242元,对比20XX年同期,综合增长率达26.49%,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实际报销比为67.32%、64.18%,对比20XX年同期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职工医保实际报销比下降0.94%,比全国平均水平75.6%低8.28个百分点。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分析
(一)政府投入不足与保障公益性的矛盾比较突出。
截止20XX年底,全市公立医院负债45.26亿元,其中流动负债18.10亿元,固定负债27.16亿元。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加之医疗机构规模持续扩大,建设资金投入巨大,公立医院长期靠银行贷款和拖压医药企业应付货款维持运行。医疗机构长期负债经营,其公益性难以保证,过度医疗现象比较普遍,最终加重了医保基金和参保人员的负担。
(二)卫生资源快速扩张超出了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
根据湖北省卫生规划,到20XX年末即“十三五”期末,XX市每千人床位数配备标准为5.5张,实际每千人拥有床位6.54张,超过省定标准的18.9%。以全国20XX年统计公报中公布的平均住院率19%、平均住院天数9.1天测算,全市参保人员543万人预计所需实际床位数2.58万张,保留5%应急后,实际需要床位2.72万张。目前全市编制床位数3.35万张,实际开放床位数为3.42万张,开放床位数比实际需求数多0.7万张,超过参保人员所需床位数的25.73%。据测算,全市平均每增加一张床位,全年增加患者住院费用30.43万元,增加医保基金支出21.55万元,增加患者负担8.88万元。全市多开放的0.7万张床位,将增加医保基金支出150850万元,增加患者负担62160万元。
(三)医疗服务行为不够规范导致不合理费用增加。
一是部分医疗机构将费用指标分配到各临床科室,科室奖金与收入挂钩,这也造成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行为中,难以完全做到因病施治,还存在“套餐式”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和小病住院现象,导致医疗费用虚高。二是医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不够严格。近年来,由于医疗机构规模扩大、竞争激烈,同城医疗机构往往重复购置几十万、数百万、上千万的高端诊查设备,导致医院运行成本越来越高。从20XX年1至6月全市职工本地住院发生总费用情况看,发生费用与20XX年同期比,市本级增长21.86%,江陵、公安、洪湖分别增长31.45%、29.49%、26.77%。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住院人次减少、费用上升的不合理现象。如XX市某三级医院20XX年1至6月住院人次较20XX年同期减少1077人次,减少比例12.05%,但患者住院均次费用较同期却增长了31.27%。三是部分医疗机构为获得更多的医保支付,规避卫健、医保等部门对药品耗材占比、患者住院非医保费用占比、例均费用控制考核,要求住院患者自费在医院门诊或院外购买治疗用的国家谈判药品和医用耗材,导致参保群众个人实际医疗负担加重。
(四)大医院虹吸效应,导致异地就医基金支出快速增长。
近年来,基层医疗机构规模和就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步伐不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不够,服务能力不强,基层参保人员大多自行选择在异地和直接转往武汉、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就医,造成异地就医基金支出快速增长。全市参保人员20XX年、20XX年、20XX年异地住院总费用分别为11.15亿元、17.23亿元、13.28亿元,20XX年、20XX年增幅分别为54.53%、-22.93%(20XX年疫情因素呈现负增长)。20XX年上半年异地就医住院费用,与处于高位的20XX年同期相比,增幅仍达到了15.25%,预计20XX年底增幅将达到30%以上。
三、几点建议
推进我市“医保、医疗、医药”事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百姓可以接受、财政可以承担、基金可以运行、医院可以持续”的基本思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源头治理,建机制、堵浪费、调结构、增效益,增强“三医联动”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保障群众获得高质量、有效率、能负担的医药服务。
(一)坚定决心勇气,坚持高位推进。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不回避矛盾,敢于触碰利益,真抓实干,一抓到底。一是由市主要领导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把“三医联动”改革拿在手上抓,充分发挥医改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二是认真落实《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医改发〔20XX〕2号),学习借鉴三明等地医改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市情的改革方案。三是适时成立由医保、卫健、财政、发改、市场监管、纪检监察、医疗机构、“两代表一委员”、法律专业人士等各方面代表组成的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对公立医院的发展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决策等进行评估审核,避免资源配置重复浪费,减轻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四是全面加强对县市区医改工作的考核,以高位督办来强力推进改革。
(二)加大政府投入,做强医疗机构。
一是更好落实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责任,特别是从政策层面固化政府办医责任,细化财政投入项目,将基础建设、重大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等大额支出纳入政府预算管理,让公立医院能够心无旁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减少创收冲动。二是认真研究医院存量债务处理、社会保险、基建投资、大型设备购置更新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多渠道逐步化解,帮助医院轻装上阵、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公立医院改革力度,加快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着力改变公立医院重创收、轻效率的导向,严格控制医疗机构大规模投入、无序扩张,严禁将费用指标分配到各临床科室。大力支持医疗机构重点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完善薪酬制度,健全激励机制。
认真落实《关于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XX〕52号),全面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公立医院合理确定内部薪酬结构,注重医务人员的稳定收入,完善薪酬向重点岗位、骨干专家倾斜的办法,逐步建立充分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让医务人员靠专业技能就能获得正当体面的收入。将服务质量和效率作为决定薪酬的重要指标,切断个人薪酬与科室收入之间的联系,杜绝以创收指标决定收入分配。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每年对医院领导班子和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对医院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评价,考核结果与医院薪酬总额、院领导班子成员薪酬及任免挂钩。
(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基金效能。
一是科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立足盘活存量,充分考虑区域范围、人口密度等因素,合理设置各类卫生机构,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的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医保基金使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科学编制医保基金收支预算,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加强基金中长期精算,构建收支平衡机制,健全基金运行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科学使用医保累计结余资金,合理合规合法化解医疗机构有关历史问题。三是不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增强县级医院临床专科能力,创新分级诊疗和医防协同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有序就医,逐步提高县域就诊率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四是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重复投入的监督管理。强化卫生资源配置规划,引入准入约束机制,严格执行关于公立医院不得举债建设的要求,控制卫生资源的重复投入。五是全面落实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将我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大型仪器检查、生化检查结果,在全市医疗机构范围内实行互认,减轻参保患者的就医负担,提高大型医用检查设备的使用效率。
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农业、工业和流通等领域,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上游主要在中药材种植和化工原料获取,中游聚焦于医药制造,下游主要在医药流通和服务板块。“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老龄化程度提高、人们保健意识增强、医保机制不断完善,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医药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加快推进XX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将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我市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打造绿色循环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
一、我市XX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1.资源禀赋优越。安康素有“XX生物基因库”“天然中药材之乡”等美誉。境内有中药资源1299种,其中,镇坪黄连、宁陕天麻、宁陕猪苓、白河木瓜、旬阳拐枣、平利绞股蓝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黄连、当归、麝香、玄参、独活、黄姜等10余种中药材产量居全省首位,“八仙党参”“鸡爪连”、厚朴、杜仲、天麻被历代药家视为优品,苦味绞股蓝为全国独有品种,野生葛根品质和葛根素含量居全国首位。全市现有野生药材面积约100万亩,人工种植面积75万亩,国家级中药材基地3个,中药材年产量超过18万吨。
2.组织领导有力。我市历来高度重视XX医药产业发展,市政府成立了全市生物医药(中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印发了《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中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的实施意见》,将XX医药产业链作为全市重点产业链之一进行培育,并成立工作专班牵头推进。市工信局平均每年争取省级各类支持重点医药企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资金逾千万元,并从市级工业稳增长奖补资金中,切块专项资金用于支持XX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XX医药产业提质增效。
3.产业初具规模。经多年发展,我市初步形成了涵盖成药生产、医药中间体和中药饮片加工三大领域的XX医药产业体系。20XX年,全市XX医药产业实现产值66.5亿元,同比增长34.6%。有规上企业18户,其中成药生产企业4户,具备年产50亿片、胶囊、剂生产能力。中药饮片加工(含保健品)企业7户,年产能10000吨,主要加工白芨、桔梗、杜仲、天麻、柴胡等中药饮片和艾灸制品。医药中间体企业7户,年提取能力14670吨,主要包含皂素企业、植物提取企业及化学原料生产企业三类,还发展了一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4.创新进步明显。全市医药行业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户,占全市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的16.67%。拥有发明专利25项,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北医大获批全市首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其产品绞股蓝总苷胶囊成功申报省级医药优势产品。智宇寰宸等2户企业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正大制药、汉阴华晔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北医大、智宇寰宸、美康医疗为20XX年“隐形冠军”培育库企业。
(二)存在问题
一是总体规模偏小。多年来,全市医药行业规上企业年产值在60亿元左右徘徊不前。至目前,仍没有产值过10亿元的医药企业,且缺乏亿元的医药单品,产业引领、带动能力不强。二是基地建设滞后。全市除绞股蓝、杜仲、厚朴、黄连等少数品种基建设初具规模外,其它大多处于无规模、没商品量、少而散的零星栽培态势,尤其是GAP种植基地尚未得到有效推广,市内医院所需中药饮片也大多从外地采购,甚至市内医药制造企业所需的地域特色中药材原料也处于“等米下锅”窘境。三是产业链“短弱散”。全市中药材基地、医药加工制造企业小弱散,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医药专业市场缺失,尚未形成现代医药产业体系。现有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上游、低端,市场竞争力普遍较弱。部分“链主”企业同质且“内卷”,创新发展动能不足,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水平较低。四是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国内企业纷纷抢占医药市场高地,西安、武汉、重庆、成都等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和汉中、商洛、襄阳、达川等周边地区的同质化竞争加剧,加之我市尚未形成优势医药产业集群,在未来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局面。五是科研投入不足。全市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占比仅0.5%,远远低于全国3.13%和全省1.29%的平均水平。行业创新平台数量较少且层级较低,医药企业和医院缺乏有效沟通,开放协作共享的医药创新生态尚未形成。
二、发展思路和产业布局
发展思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两山理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链为抓手,聚焦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健康产品重点领域,守正创新,通过抓实基地,抓好主体,抓靓品牌,抓强创新、抓长链条,抓优环境“六抓”实现做专现代中药、做精中间体、做特大健康产业、做强创新成药、做大医疗器械发展目标,不断提高产业集群化、绿色化、现代化水平。到2025年,全市XX医药产业总体规模达到200亿元,其中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基本建成XX优质天然药物、现代中药研发生产基地和XX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一核心+多园+多基地”发展格局。一核心:将安康高新区建设成为医药创新研发中心、精深制造中心、物流服务中心、康养示范创新中心,打造生物新药、化学药和特色中药成药研发生产和流通基地。多园:将汉滨、旬阳、石泉、平利、汉阴、恒口等开发区建设成为中药饮片和医药中间体加工基地、中药材加工集散基地、康养示范基地。多基地:将镇坪、岚皋、宁陕、紫阳、白河等县建设成为优势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符合GAP标准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打造“定制药园”。
三、发展重点
(一)做专现代中药。加强现有中药加工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优先开展陕南370味品种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指纹图谱、特征图谱和质量稳定性等基础研究,加快推进中药配方颗粒剂项目产业化步伐。大力开展中药饮片炮制以及中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剂辅料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推动无硫饮片、定量压制饮片、精制饮片、超微饮片、直接口服饮片等工艺质量技术水平提升,支持冻干饮片、破壁饮片等特色饮片开发。提高中成药、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等质量控制水平。加强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研究,研制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中药产品,力争2025年中药饮片(含颗粒剂)和中成药产能达2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建设XX地区道地中药和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
(二)做精中间体。利用安康丰富的动植物药用资源,指导企业根据利用黄姜、绞股蓝、葛根等优势特色提取品种提升皂素、挥发油、油脂、浸膏、流浸膏、干浸膏等提取物。突出抓好以绞股蓝、黄姜为重点的皂苷提取物向特色原料药和创新原料药转型,向激素药物、生物农药、饲料、化工、医美、大健康食品等产业链下游延伸,提高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比重。绞股蓝要打造优良品种培育+GAP种植基地+药材加工+绞股蓝总苷提取+系列创新药物+保健品+化妆品+食品饮料等研发生产一体全产业链条。黄姜要打造黄姜种植+薯蓣皂素+双烯酮醇+沃氏、格氏氧化物+皮质激素、性激素、蛋白同化激素的完整产业链条。加快合成生物技术、连续流微反应、连续结晶、晶型控制、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大孔树脂吸附、生物色谱等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利用现代技术改造原料药生产过程,持续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排放水平。力争2025年原料药和中间体产能突破2万吨,产值达30亿元。
(三)做特大健康产业。大力实施“旅游康养+”“大健康+”战略,推进XX医药和富硒产业、健康养老、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一是推出一批大健康产品。推广“治未病”理念,立足绞股蓝、拐枣、白芨、黄连等特色资源优势,开发与培育一批有抗氧化、减肥瘦身、增强免疫力、缓解焦虑、抗抑郁、辅助改善记忆、降血压、血脂、血糖等功能的药食同源保健产品、推出一批健康咨询、药浴、按摩调理、美容护理、慢性病预防、针灸推拿等中医药养生保健项目。二是积极发展大健康文旅康养产业。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和陕西省生态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市为契机,推进健康旅游与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生产、研学旅行、中医药保健、康养服务深度融合。做靓高新医养、汉滨(瀛湖)水养、旬阳药饮、汉阴文养、石泉食养、宁陕康养、紫阳药浴、岚皋药养、平利茶养、镇坪药膳、白河药酒等地域特色大健康康养品牌,努力把安康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健康养老胜地。三是培育发展健康信息产业。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发展智慧健康服务、远程健康服务、个性健康服务等新型健康服务业态。支持开发移动终端、穿戴式植入式智能终端设备等增值健康信息产品,培育一批创新型健康信息化企业。四是健全完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提升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水平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康复、护理等健康服务业快速增长。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加大大健康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健全健康管理服务业体系。
(四)做强创新成药。生物新药:重点开发和产业化依托XX道地药材资源为原料的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创新药物,积极争取临床急需疫苗的研发生产布点,填补疫苗产业空白。化学新药:大力发展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菌感染、病毒性感染的化学新药。仿制药:抓住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提速契机,有序发展一批基于XX道地药材及中间体为原料的仿制药制剂品种。合成生物:积极对接国际国内头部企业和科研机构,利用XX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绝佳的气候地理、温度湿度适宜分子育种和种苗快繁的独特优势,筹划设立中国(XX)生物基因库,探索建设具有安康特色的合成生物技术原料加工和研发生产基地。配套发展药用辅料和医药包装材料。力争2025年生产各类创新成药制剂80亿片(颗、包、剂),产值突破35亿元。
(五)做大医疗器械产业。依托智宇寰宸、优乐复生等现有企业,加强招商引资,培育、孵化一批体外诊断试剂、义齿、高端输液器具等高科技企业,延伸链条,丰富产品,扩大产能,推进医疗器械、新型生物材料、高端医药用包材、高品质药用辅料等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消毒输液接头、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医疗美容耗材、静脉曲张治疗设备和医疗床具等产品,鼓励研发生产可穿戴医疗监测设备、3D打印技术、便携式体外诊断仪器等新型智能化医疗器械产品,以及照护和康复机器人等高端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力争2025年,我市医疗器械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
四、工作建议
(一)抓实基地园区。基地建设方面:按照 GAP种植标准,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和“链主企业(行业协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农户”运作模式,以规范化、规模化“定制药园”为突破口,每年新建10万亩以上的区域特色“XX道地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力争“十四五”末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产量年均增10-15%,打造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料生产基地。园区承载方面: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谋划加快化工园区建设,提升医药产业的综合承载能力。以安康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为重点,支持旬阳、镇坪、平利、宁陕、紫阳等县(市、区)依托当地中药材、人力等优势资源规划建设功能齐全、标准高的医药产业园区。
(二)抓好市场主体。支持“链主”企业打造成为集供应链、产品链、创新链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在细分市场和专长领域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企业,支持市内医药生产企业“联姻”发展。聚焦行业头部企业,强化投行思维,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从基地建设、物流仓储、科研推广、产品营销等制定产业链全谱系招商重点项目清单,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进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技术先进、实力雄厚、营销能力强、社会信誉好的头部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力争到2025 年,全市医药企业(合作社)突破100家,其中规模以上医药企业达到40家。
(三)抓响产品品牌。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和道地药材品质提升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全市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国家地理标志、有机农产品等认证保护力度,加快制定发布中药材、中药制剂地方标准步伐,加快安康检验检测产业园建设,建立完善医药质量、标准、品牌建设体系。健全产品质量溯源体系。支持指导“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区域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行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组织本地药企外出参展,举办XX医药发展论坛等,加大“XX药材”品牌营销推广力度。加快推进安康绞股蓝、镇坪黄连、宁陕猪苓等“XX药材”品牌认证工作,打造3—5个全省乃至全国“单品冠军”,做靓做精“XX医药”品牌。
(四)抓强科技创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各类创新平台,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支持“链主”企业开展生物制剂、生物疫苗、抗癌药、仿制药等新特药物研发创新。依托安康市中药材试验示范站等专业机构,加快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和现代中药研发创新,开展植物补硒分离、黄姜综合利用、甾体系列药物研发等产业重大课题研究,探索建设具有XX特色的合成生物技术原料加工和研发生产基地。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审批上市药品采购政策,鼓励将地产新药品、新器械优先纳入保障范围。认真落实“百千万”“双招双引”人才政策,推进医药重点领域人才靶向引进工作,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五)抓长链条融合。围绕产业延链补链关键环节,重点抓好策划的正大新厂二期、合成生物医药产业园、XX特色大健康产品全产业链项目产业链延链补链项目招商落地,推动XX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现有医药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着力发展“中医药+”跨界融合业态,延长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链协同效应。
(六)抓优发展环境。加强对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紧盯产业链发展的短板弱项,整合并落实现有各级支持政策。加强企业包联帮扶工作,完善用地保障、企业融资、人才招聘、品牌建设、产品创新、市场拓展,技术创新等全环节服务。加快组建安康市XX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吸引更多资本投向XX医药产业。主动争取、精准对接,将我市医药重点企业和项目嵌入省级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积极争取省市有关专项资金项目对我市XX医药产业的支持。
近日,XX街道人大工委组织部分人大代表通过专题视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XX街道城乡发展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街道位于XX市西南部、XX区西部,西濒长江,行政区域面积262平方公里,近年来,XX街道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关于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的部署要求,积极统筹政策、规划、土地、资金、产业项目等优势资源,依托自身发展实际,持续推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二、具体做法
XX街道牢牢把握临江发展、小城镇改革试点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和优势,切实扛起属地责任,全力推动街道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规划布局全面铺开,发展定位更加明确。XX街道地处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战略的核心腹地,全市“一核三极”发展战略中的南部片区“新兴增长极”辐射全域,全区“一轴三带四片区”发展格局中的“西部沿江经济带”和“西南生态经济美丽乡村示范片区”贯穿全街,XX街道始终坚持把统筹规划作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先导和灵魂,位于城市开发边界以内的滨江新城XX组团、中部组团以及陆郎新社区、新材料产业园等控规已正式落地,滨江新城铜井组团规划已基本成熟,南山湖、西宁、河西、花塘等4个村庄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以及上湖、庙庄、清修、牌坊、朱门、牧龙、星辉、荷花等8个村庄规划正在加快编制中,各片区、各版块发展定位不断明确、功能分工逐渐科学、特色优势日益凸显。
二是集镇面貌日新月异,生产生活更高质量。作为第二批全国小城镇改革试点之一,XX街道加快实现老集镇“蝶变”更新。XX新市镇PPP项目建设持续走在全区前列,并于20XX年作为全区唯一棚户区改造项目获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千年古镇”逐渐焕发出了新的鲜活生命力。与此同时,XX、铜井、陆郎集镇的整治出新正在有序推进,铜井集镇中心广场、XX卫生院改扩建、陆郎中学原址新建、陆郎新农贸市场等一批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加快实施,随着宁马市域(郊)铁路项目、扬子江大道、宁芜铁路货场、宁马高速拓宽等重点基建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有效带动了各集镇旧貌换新颜、生活质量提升的节奏和步伐。
三是美丽乡村蓬勃发展,三农事业更具内涵。作为全区面积最大的涉农街道,XX街道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高标准完成了对辖区内216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工作,并充分挖掘生态自然资源禀赋,精心打造了黄龙岘茶文化村、大小牛落、朱门人家、红楼稻香村等一批富有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夜市等多种业态极大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涵与活力,当前XX街道正以黄龙岘生态旅游产业转型突破为发力点,通过完善基础配套、补充功能短板以及挖掘内涵优势,有效串联上下游地区和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和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切实为全区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当好先行。此外,《XX区乡村振兴样板工程(20XX-2025)》确定了打造十大聚落体系的发展新格局,其中西部核心区聚落、沿XX河聚落覆盖了辖区内12个村(社区),为更好地统筹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契机。
四是产城融合初步彰显,动力支撑更加强劲。立足于先进制造业主导的发展定位,XX街道充分依托滨江开发区打造千亿级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的“外溢”效应,不断深化园街联动,紧密结合村庄规划编制、低效用地盘活利用等工作,加快推进辖区内2个乡镇级工业集中区、6个村级工业集中区实现转型升级、腾笼换凤,重点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增强街道发展后劲,初步实现了“产城融合、城乡互补、一体协同”的发展目标,为进一步实现城乡面貌改善提升、基层治理精细有序的深层次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越发多元化,对城乡建设发展与整体提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XX街道城乡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掣肘着长远发展。
一是集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依托滨江新城建设、XX新市镇建设等机遇,XX集镇整体面貌提升已取得一定成果,铜井集镇面貌出新也在稳步推进中。但与此同时,XX河以北、铜井河以南等区域的规划编制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再加上资金、政策、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所限,整体的发展进度相对滞后、特色不够凸显;
陆郎集镇区域的规划落地时间不长,相关项目、工程的建设大多仍处于规划设计阶段,落地实施依然任重道远。
二是产业布局不合理不协调。街道作为先进制造业定位主导的街镇,历史上曾创造了全区首个“亿元镇”的壮举,当前虽然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集中区的有序运转,但由于不少企业引入时间较早,整体产业布局仍存在规划不完善、门类较杂乱、优势不明显的特点,辖区内仍存在不少化工、冶金、家具制造、机械加工等“三高两低”企业,产业链带动效应相对不高,在一些重大项目的引进上也显得有些后劲不足。此外,很多工业厂房建设年限相对较早,不同程度存在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隐患,也对城乡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小制约。
三是乡村振兴不全面不彻底。尽管街道近年来完成了一大批人居村建设,农村居住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提升,但后续的长效管养、维护仍然是摆在基层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课题,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农村地区面貌提升常态长效工作面临不小挑战。同时,以黄龙岘为代表的美丽乡村虽然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名气、人气的逐渐增加,也逐渐暴露出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内涵不丰富等短板,辐射带动更多群众致富的力度还不够。
四是公共服务配套不充足不完善。近年来,街道辖区内一系列民生工程建成投用,但相比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仍有不小差距,在市政规划、交通路网、基础配套等方面都亟需优化完善,由于街道面广量大、财力有限等原因,部分基础教育设施还不完善,就业服务保障仍有待改进,优质医疗资源还比较缺乏,交通秩序、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日常管理还不够精细。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坚持系统思维,构建特色鲜明的空间格局。围绕“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目标要求,加快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各村(社区)的村庄规划,注重城镇功能品质的提升和多样文化的包容,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格局中,以园街联动融合为抓手,依托滨江开发区在优化街道产业结构和城乡空间布局中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明确XX(承接主城外溢的现代产业新城)、铜井(苏皖融合协调发展的产业转型探路区)、陆郎(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文旅特色小镇)三大集镇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全街道“一带两心三镇”总体空间格局(临江绿色发展带—XX及铜井工业集中区产业核心、陆郎美丽乡村腹地生态绿心—XX集镇、铜井集镇、陆郎集镇),全力打造品质优雅、文明和谐的宜居宜业城镇区。
二是坚持精品思维,构建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坚持品牌示范效应,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潜力,切实把好事做好、做实、做优。加快推进XX新市镇建设PPP项目宁芜铁路以东区域开发建设,力争将该项目打造为全区乃至全市标杆示范工程,推动XX集镇及周边区域整体面貌实现质的突破;
以深入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为契机,依托“长江守望者联盟”等有力抓手,充分挖掘长江文化、古镇文化等内涵,全力打造“江畔蒹葭苍苍、江中洲岛横陈、江岸创新潮涌”的沿江生态景观带;
进一步整合花塘、牌坊、朱门、大庙等旅游大道沿线村(社区)的文旅资源,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红楼文化、普光寺文化、精耕牛落文化等人文典故,大力发展美丽乡村旅游新业态,全力打造村容村貌园林化、家庭院落精致化、特色文化景观化、生态旅游体系化的“精品田园乡村区”。
三是坚持融合思维,构建动力强劲的产业格局。制定完善街道低效产业用地转型升级实施方案,重点做好南山湖工业区、原陆郎轮窑厂、原铜井磷肥厂、原江大服饰公司等相关低效地块的回收再利用,充分发挥辖区内肯特、六维、高立等重点企业的“葡萄串”效应,加快引进一批产出效益好、发展前景优、动力支撑足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依托XX片工业集中区打造静脉产业园,依托铜井片工业集中区打造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同时通过探索村级股份合作联社对农村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整体开发的有效路径,持续提升各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形成更加高效、合理、科学的产业布局。
四是坚持宗旨思维,构建以人为本的治理格局。以深化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为契机,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加快老旧小区、城镇房屋的整治出新,进一步强化集镇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居住小区等区域的环境卫生常态清扫,持续保持干净整洁、清爽简约的集镇形象;
依托乡村聚落建设,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管护,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田园综合体建设工程,持续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最美乡村形象。同时,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社会治理机制,完善“一站式”服务体系和12345工单办理机制,持续落实好各项惠民措施,加快推进一批涵盖教育、医疗、养老、政务服务、志愿服务等一批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见效,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民生福祉。
4月13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崔XX带领城建工委、农工委有关同志,就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县政府围绕创建全省文明城市暨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工作目标,统筹安排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环卫作业市场化不断推进,城乡环卫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改善。20XX年城区处理生活垃圾68900吨,处理餐厨垃圾8800吨,生活垃圾转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持续保持100%。日洒水降尘面积170余万平方米,机械化洗扫面积155万平方米,有效避免了道路扬尘污染。63座公厕管理实现标准化,公厕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强力推进,在县城6个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在示范道路设立三分类垃圾点16处,垃圾分类服务覆盖小区11个。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市考核中多次获得第一名。成功引进省内垃圾分类龙头企业安徽双赢集团,新建全市唯一的数字化生活垃圾分拣中心,日处理能力达300吨,两年创税7700万元。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一体化PPP项目,总投资金额4.58亿元。项目运行三年来,收运处理各类生活垃圾39万吨,占全市农村垃圾总量的65%以上。项目获得中央财政资金5000万元的奖补,奖补资金额度位居全省同类项目第一。
二、存在问题
(一)城乡环卫投入仍然不足。县城区仅有四座垃圾中转站,其中两座仍在使用老式的坑槽设备,老城区、河西新区没有生活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不健全。农村环卫基础设施薄弱,较为普遍地存在硬件投入不足、标准较低等问题。
(二)垃圾分类工作尚需加强。我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处在示范片区建设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收集体系。广大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农村垃圾治理进展不平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属地责任落实较好的镇,治理效果相对较好,其他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效果相对滞后。城管局力量不足,行业监管“独木难支”,无法对全县210个行政村全面监管。
三、工作建议
(一)加强城乡环卫基础设施投入。结合乡村振兴,加大农村环卫硬件投入,重点解决经济相对困难村的环卫投入问题。加快城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设施新建和改造进度,提升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收运处理水平。深化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进程,实施第三轮城区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
(二)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度。扩面实施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建设,健全高位推进、协作联动、社会参与的垃圾分类长效工作机制。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县、镇、社区三级联动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体系。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群众形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三)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力度。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压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一体化工作主体责任,明确治理工作标准要求,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监督考核力度。积极争取并统筹使用上级项目资金和奖补资金,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