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数学知识的学习除了求全,还应该求联。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加减法运算内容的终结,承载着贯通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算理的重要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0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知识的学习除了求全,还应该求联。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加减法运算内容的终结,承载着贯通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算理的重要任务———通理。如果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打通是内部通,那么打通分数与整数、小数的算理是外部通。
单位相同才能直接计算,加减法的本质是单位个数的加减。从基于现象教学到基于本质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经验性理解,形式化理解和结构化理解的过程。
因此,本节课我先回顾分数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1/5+2/5。学生解释算式的含义以图说明“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相加”的道理。接着提出问题“1/2+1/5”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反馈展示学生方法:
方法一:“化小数法”。抓关键问题“为什么转化成小数?”新知转化为旧知,渗透数学思想。
方法二:“通分法”。抓关键问题“2/10与5/10哪儿来?”为什么要将这两个分数进行“通分”?依据是什么?
(1)通过分数尺找寻“等值分数”,1/2这个分数可以找到哪些“等值分数”?如2个1/4,3个1/6……发现一个分数有无数个计数单位。
(2)为什么要选择“5个1/10”?组织交流,展开讨论。感受”将分数进行转换,在等值分数的量变中,借助用小单位度量大单位“。
(3)借助“分数尺”,讨论交流“通分”的依据和理由。经历”异分母分数相加,需要找到两个分数相同的计数单位及其对应的个数,再把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这一过程。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一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来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唤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已有经验,并让学生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另一组分数加法的特点,实现自然过渡,揭示课题。
在教学3/10+1/4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计算吗?为什么不能?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3/10+1/4的答案呢?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探究,参与学生的探究,我请了3位学生进行了交流,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
并面向全班,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并着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思路:即先通分再计算。对于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则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不足:
1、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2、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如:在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后,可让学生猜一猜异分母分数加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
3、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由于学完通分这个知识已有一段时间了,有部分学生已经遗忘了,不知怎样进行通分,另外在通分时,老师应强调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这样计算时会比较简便。
总之,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而在此之后即将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计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1、在复习导入环节,口算题出的较少,有多数同学没有实际参与口算计算,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先溜号。异分母分数比大小应该由学生口述过程,而不是老师代劳。
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加入求最小公倍数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在前面学习时也遇到过困难,而且也是这节课的关键。如果在课前复习时,复习一下最小公倍数的三种求法,或许在实际计算时会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2、在学生探究环节,对学困生的关注度不够高,我只是注意到了大多数善于表达或能够表达清楚的同学,以便于促使他们能够总结出方法。
其次,我也注意到了程度偏后的同学,在他们身边巡视并听取结果。这样下来,就没有太多的时间放在学困生身上,对于个别学困生,我给他们安排了优等生老师,就是为了能够带动他们。所以,我忽视了个别同学。
3、当堂训练环节,我采用的是学生板演措施。在此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学困生身上,找了多个学困生进行板演,其中也有中等生。可实际效果却不好,中等生能够做上来,但形式不规范。学困生抓耳挠腮,不得其解。优等生百般无聊,无所事事。时间就这样浪费了,结果导致,优等生没吃饱,学困生没进步。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分析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让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今天,我执教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心中感慨万千,我既为学生的精彩而感动,又感到有些压抑。细细分析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对本节课的成败进行一下自我反思。
一、灵活运用,适当引入情境。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一节计算课,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适当的.引入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给平淡的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我出示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两道算式,让学生计算,接着再出示两道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由此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又从问题情境中很顺畅、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学导航,重在引发思考。
自学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是帮助学生走路的“拐杖”,因此在设计时从“看图思考”、“尝试解答”、“探索发现”三个方面引领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于是在设计自学指导时我是分两步进行的,即先让学生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每个问题的设计也是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先让学生弄清为什么要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及怎样转化的,学生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的同时也就基本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在此基础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因此,在自学指导中指出了自学的重点是图文结合、重在思考,这样的自学才是有效的。
三、后教互动,内化提升新知。
如果把“先学”中的检测看作是发现问题的关键,那么“后教”则是概括、提炼形成思想方法的重要一环。“怎样转化”、“为何转化”是本课在后教环节要让学生弄清的两个方面。
在学生尝试计算完检测题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引出“化异为同”“以旧解新”,即“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从实例中走出来,解决了“怎样转化”的问题。此后通过教师的设问“不转化行不行,能否将分母直接相加减?”让学生关注计算过程中表象的实质是“分数单位不同”,让学生明晰其中的道理,解决了“为何转化”的问题。
在计算检测的同时,注重从练中感悟,练中发现,把学生的问题和零碎的收获,及时进行归纳,边练边提炼,使学生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存在的问题:
1、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完成,没有达到训练的效果。
由于后教中注重了堂清,耽误了很多时间,造成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完成。在后面课堂练习时显得有些急躁,没有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只注重了计算结果。
2、对学生不够相信,不能够对学生完全放手,引导过多。
这地方主要体现在后教环节学生汇报时,我显得有些急躁,怕学生说不好,说的不清楚,总想帮学生说,对学生不能完全放手。
3、课堂应变调控能力还需提高
学生自学时我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按自学指导去自学,这时我没有及时进行调控,只是对个别学生进行了个别指导,如果这时叫停对学生重新指导的话,学生的自学效果会比现在好,后教的时间也会缩短。
4、课堂上只关注了少数学困生,而忽略了部分中等生。
教学重建: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要合理整合时间,尤其在后教环节中把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抓住学生错误资源进行“兵教兵”,让学生在交流、互帮中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也会使课堂时间分配的更合理,课堂练习会达到训练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比这节课要好。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而在此之后即将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计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1、在复习导入环节,口算题出的较少,有多数同学没有实际参与口算计算,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先溜号。异分母分数比大小应该由学生口述过程,而不是老师代劳。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加入求最小公倍数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在前面学习时也遇到过困难,而且也是这节课的关键。如果在课前复习时,复习一下最小公倍数的三种求法,或许在实际计算时会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2、在学生探究环节,对学困生的关注度不够高,我只是注意到了大多数善于表达或能够表达清楚的同学,以便于促使他们能够总结出方法。其次,我也注意到了程度偏后的同学,在他们身边巡视并听取结果。这样下来,就没有太多的时间放在学困生身上,对于个别学困生,我给他们安排了优等生老师,就是为了能够带动他们。所以,我忽视了个别同学。
3、当堂训练环节,我采用的是学生板演措施。在此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学困生身上,找了多个学困生进行板演,其中也有中等生。可实际效果却不好,中等生能够做上来,但形式不规范。学困生抓耳挠腮,不得其解。优等生百般无聊,无所事事。时间就这样浪费了,结果导致,优等生没吃饱,学困生没进步。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分析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让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今天,我执教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心中感慨万千,我既为学生的精彩而感动,又感到有些压抑。细细分析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对本节课的成败进行一下自我反思。
整体评价:
一、灵活运用,适当引入情境。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一节计算课,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适当的引入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给平淡的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我出示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两道算式,让学生计算,接着再出示两道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由此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又从问题情境中很顺畅、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学导航,重在引发思考。
自学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是帮助学生走路的“拐杖”,因此在设计时从“看图思考”、“尝试解答”、“探索发现”三个方面引领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于是在设计自学指导时我是分两步进行的,即先让学生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每个问题的设计也是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先让学生弄清为什么要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及怎样转化的,学生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的同时也就基本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在此基础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因此,在自学指导中指出了自学的重点是图文结合、重在思考,这样的自学才是有效的。
三、后教互动,内化提升新知。
如果把“先学”中的检测看作是发现问题的关键,那么“后教”则是概括、提炼形成思想方法的重要一环。“怎样转化”、“为何转化”是本课在后教环节要让学生弄清的两个方面。
在学生尝试计算完检测题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引出“化异为同”“以旧解新”,即“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从实例中走出来,解决了“怎样转化”的问题。此后通过教师的设问“不转化行不行,能否将分母直接相加减?”让学生关注计算过程中表象的实质是“分数单位不同”,让学生明晰其中的道理,解决了“为何转化”的问题。
在计算检测的同时,注重从练中感悟,练中发现,把学生的问题和零碎的收获,及时进行归纳,边练边提炼,使学生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存在的问题:
1、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完成,没有达到训练的效果。
由于后教中注重了堂清,耽误了很多时间,造成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完成。在后面课堂练习时显得有些急躁,没有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只注重了计算结果。
2、对学生不够相信,不能够对学生完全放手,引导过多。
这地方主要体现在后教环节学生汇报时,我显得有些急躁,怕学生说不好,说的不清楚,总想帮学生说,对学生不能完全放手。
3、课堂应变调控能力还需提高
学生自学时我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按自学指导去自学,这时我没有及时进行调控,只是对个别学生进行了个别指导,如果这时叫停对学生重新指导的话,学生的自学效果会比现在好,后教的时间也会缩短。
4、课堂上只关注了少数学困生,而忽略了部分中等生。
教学重建: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要合理整合时间,尤其在后教环节中把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抓住学生错误资源进行“兵教兵”,让学生在交流、互帮中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也会使课堂时间分配的更合理,课堂练习会达到训练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比这节课要好。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比,所不同的是计算过程中增加了通分这一环节。因此这节课把转化的思想定为关键,旨在把新知导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进行计算吗?为什么不能?那你能想办法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的和吗?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得出用通分的方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顾在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强化转化的思想在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重要性。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转化,我出示了课件,将、转化为、的过程,这样更直观、明了。使学生既明确了转化的思想,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形成了运算技能。而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教学时则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
整节课下来,感觉到有几点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
一、教师要灵活应用教材。例题+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转化,尽管形象、直观,但总感觉学生是在教师的牵动下理解的,自主性不强。由于例题中的数据比较大,学生在理解转化思想时用画图或折纸的方法操作困难比较大。如果把例题中的数据改成+这样比较小的分数时,教师无需作课件,学生就能用画图或折纸的方法理解,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动手能力充分得到发挥,岂不更好?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备课不仅要从自己方面着想,更要换位思考,备自己少一点,备学生多一些,给足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小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二、计算教学比较枯燥,练习中要尽量在增加趣味性、竞争性上下功夫,这样学生才乐学、愿学,这方面还得努力,加油!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数的运算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单位统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以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为基础的,作为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法则,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要先通分。在引导学生掌握算法和理解算理时,运用了“问题情景——探究方法——沟通比较——建立模型”的结构模型。
即: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扇形统计图设计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第二步通过探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明确通分的算理。第三步通过二次自主探究、一次尝试练习的体验,逐步建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模型。
2、关注学生的基本事实,着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在新知的解决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关法计算法则的理解。以实现学习就是对话的基本理念。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之间的知识进行互补,学生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减,只有先通分划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上述过程中,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且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每一个人从说的过程中来掌握知识。
整节课中,分三个点让学生来说,首先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要先通分。这是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讨;接着在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后,让学生比较说说异分母分数和同分母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最后,让学生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并总结出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通过这三次说的过程,学生基本上对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和为什么要通分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这样使学生建立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且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以下几点是我总结出的应该在以后教学中改进的地方:
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面:就拿本节课说,我设计本节课是围绕教学重难点来展开的,在复习引入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数单位来引入,事实上应该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来引入,因为这样有几个好处,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仅可以复习通分和分数单位这两个必要知识的铺垫,还可以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研究把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另外,在图形结合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不过,在这个从图中找计算方法步骤中,教学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比,所不同的是计算过程中增加了通分这一环节。因此这节课把转化的思想定为关键,旨在把新知导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进行计算吗?为什么不能?那你能想办法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的和吗?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得出用通分的方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顾在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强化转化的思想在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重要性。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转化,我出示了课件,将、转化为、的过程,这样更直观、明了。使学生既明确了转化的思想,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形成了运算技能。而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教学时则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
整节课下来,感觉到有几点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
一、教师要灵活应用教材。例题+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转化,尽管形象、直观,但总感觉学生是在教师的牵动下理解的,自主性不强。由于例题中的数据比较大,学生在理解转化思想时用画图或折纸的方法操作困难比较大。
如果把例题中的数据改成+这样比较小的分数时,教师无需作课件,学生就能用画图或折纸的方法理解,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动手能力充分得到发挥,岂不更好?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备课不仅要从自己方面着想,更要换位思考,备自己少一点,备学生多一些,给足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小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二、计算教学比较枯燥,练习中要尽量在增加趣味性、竞争性上下功夫,这样学生才乐学、愿学,这方面还得努力,加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一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来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唤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已有经验,并让学生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另一组分数加法的特点,实现自然过渡,揭示课题。在教学3/10+1/4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计算吗?为什么不能?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3/10+1/4的答案呢?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探究,参与学生的探究,我请了3位学生进行了交流,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并面向全班,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并着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思路:即先通分再计算。对于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则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不足:
1、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2、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如:在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后,可让学生猜一猜异分母分数加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
3、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由于学完通分这个知识已有一段时间了,有部分学生已经遗忘了,不知怎样进行通分,另外在通分时,老师应强调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这样计算时会比较简便。
总之,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