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学反思《蜜蜂》一课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既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怎样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蜜蜂引路》教学反思13篇,供大家参考。
《蜜蜂》一课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既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怎样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呢对了,"默读",不是最适合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吗
于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明确了默读要求,即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在此基础上,我又用了采用了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时,就已深入到词句中或带问题思考了。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么得出的等等。默读时,还可以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读中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在这样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读书时的专注,听见了他们在深入思考后的侃侃面谈,感受到了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因为,这样的"收获"是从自己的"读"中得到的!我喜欢这样的课堂!
《蜜蜂引路》一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这篇文章是上次执教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督导讲授的课文,今天再来执教本课,有所感想。
一、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的开始,请学生默读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并通过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感的培养。画简笔画,这是我一直不敢突破的一点,今天我在课堂上尝试一番,虽然画的不是很好,但让学生弄清了文中的一些地理方位。
二、抓关键词,进行辨析运用
在词汇教学中,重点是准确的理解词义。理解词义的方法很多。比如直观的理解,比较辩析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理解,以及结合课文理解,不同的词可以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常常”“往常”以及他们的近义词,通过比较辩析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用法的理解,在加以运用就能水到渠成。如:一些抽象的词语就需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的体会。比如对“果然”的教学,区分果然和竟然,顺便教学居然等相近的词语。我想如果能经常这样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这也是今后要训练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体会人物优秀品质
第三自然段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重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围绕“他在寻找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通过抓住“一边走一边看”、“仔细观察”、“果然”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列宁不是在观看风景,而是在留心观察。然后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范读,自读,比赛读,等等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最后让学生通过线路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象地再现这一过程。再进一步总结:列宁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四、不足之处
1、朗读是我们班学生的弱项。在学习中能抓住关键词,但读得不够到位,男生不如女生有情感,看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是很重要的。
2、课堂评价自我感觉有了较大的进步,能有所针对性评价,但是还不是很灵活。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机会。识字、写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用自己的方法自主识字,注重重、难点字的书写指导。
阅读教学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相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借助想像,在纸上描绘列宁住处、养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子的图画,即进入了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又弄请了方位,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在教学《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蜜蜂真的会引路吗?”并组织学生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可以知道蜜蜂会引路的,因为列宁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向导就是领路的人,蜜蜂是向导,所以蜜蜂会引路。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因为列宁仔细观察,又认真地想:蜜蜂的家一定也是养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列宁是这样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虽然蜜蜂也有功劳,但主要还是列宁自己的功劳。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列宁的“功劳”。
《蜜蜂》是人教版小学六年制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生动的记述了作者思考和观察所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蜜蜂的喜爱之情。前一段时间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满意。这堂客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发言到位;本人也觉得教的极轻松,没有原来那种造作呆板的感受。细细想来,原来是做了以下调整。
1、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备课中我把准这一定位,力求彻底转换角色,变权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转变,摒弃了“一言堂”和“强行灌输”的做法,把大多数时间和空间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自读自悟自由讨论理解课文。我没有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介绍,而是指导学生自己通过读、听、说、议等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学习。整堂课教师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注重互动交往,营造良好氛围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更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在这堂课中我有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交往互动”的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第一环节,我把抽象的蜜蜂用形象的图片展现出来,而且选择了蜜蜂采花蜜的图片,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的高效。第二环节,我充分发挥每一个生命体的活力,让学生自由探讨完成表格,知识与能力在主体参与、交往互动中不断建构生成。课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满活力生机,让人感受到课堂上挥洒智慧的乐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一)导入新课。通过直接揭题的形式引入课题。板书课题时,在田字格中板书本课要求写的字“蜂、引”这两个生字。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两个字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初步熟悉课文,认识生字词,为重点段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三)细读课文,重点研读第三自然段。对于1、2自然段,我采用了学生读后,问学生都知道了什么,围绕这个问题,通过理解“附近”、“谈天”、“亲自”等词语,达到对整段内容的理解。对于“常常”“往常”以及他们的近义词进行了辨析,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对于第四段,主要通过表演读来体会,列宁找到养蜂人的喜悦心情。
第三自然段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重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围绕“他在寻找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并引出列宁是边走边看、仔细观察,让学生明白,列宁不是在观看风景,而是留心在找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列宁是怎样观察的?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列宁会怎么想呢?学生在揣摩列宁的心理活动时,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使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在此基础了引出“果然”这个词。列宁走过去敲那所房子的门,这房子是不是养蜂人的家?进而指导学生朗读,促进学生的理解。
根据课文,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线路途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所在。因此我先让小组合作画出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小路,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将课文的重点段即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过程,以图画的形式将文字形象地再现出来。这也是本课进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让学生通过线路图展示并根据自己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象地再现这一过程。再进一步总结:列宁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但这一环节,由于孩子对于画图有着很认真的态度,没有运用简笔画快速的完成,而且也与留给学生的时间短有关,导致了没有再课堂上展示学生画的路线图。这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今后还要注意时间的合理运用。
(四)感情朗读,体会列宁的品质。并谈谈学习这节课的收获。
(五)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
优点:整堂课对学生的评价体现了多样化,能引导学生正确凭借学生,优缺点相结合。朗读做的比较到位。识字方法多样,扎实。
不足:对于一些内容没有做到细化,比如:“园子”和“院子”的区别,学生就能把握“园子”的读音了。拓展“常常”和“往常”等相近词语的填空题是,没有再强调这几个词语的用法。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往往能及早的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蜜蜂》一课,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可以飞回原处。法布尔决定做一个试验,来验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通过试验,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教学时,我想先用学生学过的《蜜蜂引路》来引出“蜜蜂”,然后揭示课题;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来自读、思考、讨论、交流四个问题:
1、作者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法布尔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个环节,行不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最后法布尔得出的结论和“听说”的一样吗?
4、除此以外,法布尔还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体会他的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这次我对《蜜蜂》这一课钻研的还比较透彻,把握住了课文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比较适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课件也设计的比较适用、实在。只是我那种在课堂上对教案的实施,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随意性比较强,今后还有多加注意。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课文篇幅虽短小,情节简单,但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从学生认知和思维特点入手,把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技能有机融汇在一起。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在深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段,在教学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蜜蜂是怎样引路的?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想到——。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2)他想得对不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哪个词最能体现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从而理解“果然”。因为只有正确的理解词义,才能够正确的去应用。一些抽象的词语就需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的体会。
这样去引导学生注重从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比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要好的。多。同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想如果能经常这样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
同时根据孩子们对课文描述画出列宁在寻找的过程中的路线图。结合孩子们的思考、回答,巧妙地利用板书归纳性展示:列宁发现蜜蜂——发现园子——发现小房子,列宁想到: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宁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列宁证明: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然后引到孩子们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孩子们在完善思维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到列宁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方法和敏锐的判断力,明白自己要拥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研究意识。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以教材为载体,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读中训练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国淡水资源的匮乏,提高了节水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水的存量以及它的分布。通过图片和地球仪的展示,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审美情趣,激发了儿童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真正了解了人们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极少。大家都要提倡节约用水,尤其是不能污染淡水资源。
学生带着好奇心一起走进实验室探索怎样净化水。咸水变淡水的实验。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了解了水的分布,认识了淡水资源的珍贵,知道了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节约用水。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宣传爱水。护水的重要性。
在板书中“莫斯科小山”等可用不同色彩的简图加上文字,标明各个地点的位置。如:莫斯科可用深红色城墙图形表示,花丛可用水红色桃花图形表示,园子可用黄色的蜂房图形表示(蜜蜂飞进园子里,实际上是蜂房在园子里)。用带箭头的线条和文字标出蜜蜂飞回园子和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并用“利用”一词精练地概括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板书不仅形象直观地反映了事物及其联系,通过移动画面或比较各图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教学本课的“附近”和“当代”两个词语,教师可以通过“莫斯科”和“小山”或“花丛”和“园子”各图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知道“附近”就是两者离得很近的意思。让学生认识到“当地”所指的范围比“附近”要大些。
《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列宁住处和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利用”一词,既概括了蜜蜂回蜂房和列宁找养蜂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透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最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资料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决定,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潜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学完课文,再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生字。透过这一探究性学习,能够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能够要求学生借助想象,在纸上描绘列宁住处,引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子的图画,即进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课文资料。这样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感的培养。
本篇课文与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有关,很多学生都怀着有趣的心情去读的,而本节课我的计划就是学生将本课难写的生字都认下来,生字学会写,课文能读准就行。
于是课堂上我用了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直接让学生读课文找生字,自已想办法认。在没有了有趣的课堂活动下,学生一样学得津津有味,由此我想我们上课有时并不能只为了花架子,要直奔学生的实际运用上,在检查学生阅读情况时,我发现学生对蜜蜂的故事很感兴趣,所以我想课下我得多找些有关的资料,以备下节课时给孩子们补充。
活动在孩子们愉快的游戏中结束,从孩子们开心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是玩得开心,学的快乐的,本次活动是围绕合作这个概念而开展的一个集体教学活动,纵观整个活动,整体感觉是自然流畅,轻松活波的,从活动效果来看,预设的教学内容是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方式的,活动通过几个亮点有效促成预设目标的达成。
首先是材料的准备和利用,本着低成本低结构的原则,我收集的材料是一些日常用品及玩具,如:皮球、毛巾、筷子等,这些材料虽简单常见,可在活动中却被充分利用,孩子们易于操作,并在体验中获得合作力量大的道理。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画面简单明了,既能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吸引幼儿注意力,画面故事中的道理,也让幼儿很好地得到启发,进一步理解合作的道理。这个环节,教师无需作多的解释,直观教学法,让幼儿较好地掌握了知识,达到预设目标。
其次,就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活动中,我始终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一起探索、学习。
在一些过度环节,我也做了巧妙设计,环环相扣、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活动流畅。如:在开始部分,让幼儿帮老师搬桌子环节,就直接导入了活动,而且直指活动内容,无需过多的提示。多媒体课件“蚂蚁搬豆”,直观易懂,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团结合作的意义。在讨论活动时,我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搬床、做值日等,用切身的体会,诠释合作力量大的道理。每个环节都紧扣主题,结束活动,我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心情。
最后,本次活动遵循了由浅到深的原则,对于重点和难点,我运用了一些启发性、开放式、递进式的提问进行处理,这种提问方式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也使活动更活泼有趣。
但是,教学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它很难十分完美。因为预设的教案与现场教学往往难以达到一致和同步,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惑,在这个活动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引起了我的思考,有些环节还有待去调整和改进。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我班孩子比较活跃,在课前我强调了纪律,在讨论活动时,孩子们有点约束,这种限制束缚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使幼儿讨论时不够积极主动,气氛不够热。
2.幼儿操作环节,应先让幼儿自己探索,让幼儿有一个人完成任务和两人、多人完成任务的对比情况,让幼儿自己从中领悟到,要完成这些任务,做好这些事情,必须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好,儿不要直接让幼儿两两合作演示。
3.在活动结束环节,我设计的是游戏,孩子们玩的太高兴,有些闹,应该要求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对个别喜欢人来疯的活跃孩子,要有及时提醒,让孩子懂得无论在哪儿、做什么都应守规则,让孩子时刻有规则意识,这样活动的内容也就更丰富。
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除了有许多的亮点部分,还应该是有一些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正因有了这些缺憾,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充满了活力。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