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奋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关于“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调研报告(市政协)(2022年),供大家参考。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时代方位
正确认识我市所处的时代方位,需要用历史、辩证、发展的眼光,既看到坚实基础,更清醒风险挑战。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坚持把省级开发园区和省际毗邻地区作为主阵地,把新兴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高质量集聚作为主方向,把创新驱动和招商带动作为主动能,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产业赋能、园区赋权、部门赋责、企业赋力”,为新阶段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打下较为坚实基础。
(一)高站位实施顶层设计。一是强化体制保障。实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协同机制。二是强化行动引领。印发《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淮北市行动方案》,并制定年度计划,细化任务分工,围绕重点领域,创新方式方法,加快推动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着力打造“一地两区一城”。三是强化政策支撑。出台《淮北市贯彻落实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任务分解方案》等文件,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全力抓好政策落实。
(二)高标准建设开发园区。深化规划引领,推动5个省级开发区明晰主体功能、实行错位发展;
深化产城融合,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生产生活服务能力;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体制机制活力、调动人员积极性。目前,园区总规划面积XX平方公里,已建成XX平方公里。特别是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省级新兴产业基地成功获批,我市成为全省拥有2个以上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的四市之一。同时,以省际毗邻地区合作为支撑,主动融入XX州都市圈,签订两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段园新型功能区建设。
(三)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紧紧抓住长三角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寻求同沪苏浙关联产业和重大企业的分工合作。重点围绕陶铝新材料、新型煤化工、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五群十链”精准招商,X、XX金龙电子、XX中旗科技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好项目落户淮北。其中,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落地项目XX个,其中长三角投资项目XX个,未来五年将打造成为“千亿碳基产业基地”;
与上海交大、均瑶集团、中国宝武等合作,加快陶铝新材料产业在航空航天和民用等领域应用,千亿陶铝产业板块前景可期。截至2021年X月,园区规上工业企业共XX家,占全市规上工业的XX%。
(四)高前瞻推进协同创新。一是共同合力攻关。联合上海交大等开展陶铝新材料研发和成果转化,承担“纳米陶瓷颗粒(TiB2)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大飞机蒙皮研制”省科技重大专项,解决我国大飞机制造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淮北矿业联合江苏大学、汉芳生物联合中国计量大学,分别实施2项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聚焦碳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长淮新材料与上海交大、理士电源与上海大学、理士新能源与XX大学、XX生物与X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项目XX项。二是共建研发平台。相邦复合材料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引进,2020年通过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安徽省陶铝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获省政府授牌,跻身全省重点建设的“一室一中心”之列。三是共育共用人才。一手抓自身培育,建立干部培养交流机制,常态化派出多批干部赴长三角挂职、跟班学习和实践锻炼。一手抓团队引进,仅长三角区域创新团队就有7个在淮北落户。
(五)高水平抓好共建共享。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等,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并取得初步成效。
成绩的取得,固然令人兴奋。但各地竞相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环顾周边城市,前望标兵更远,回看追兵更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高度清醒和警醒。
发展定力坚守不够。突出的表现是主观上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够。一是自卑畏难。我市经济体量在长三角XX个城市中居XX位,人口总量、城市规模、承载纵深偏小,区位又在长三角“西伯利亚”,实力的落差和地域的边缘,导致一些同志自卑感增强、融入长三角信心不足。二是患得患失。资本的逐利性,必然在一定时期对资源和要素产生“虹吸”效应,有的同志既担心产业转出地区的不待见,又担心一体化进程加快会使淮北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三是东张西望。国家战略叠加、左右逢源的优势,我们都有利用冲动,但思路摇摆,坚持向东不够,坚持东向发展精力集中不够。四是因循守旧。有的缺乏市场化的能力和水平,管死的办法多、放活的招数少;
有的创新意识和开放理念不强,特别是招商引资,缺乏危机感和使命感,氛围不浓,力度不大。
发展要素支撑不力。要素规模质量不足、环境容量制约、服务业滞后、产城融合发展不充分等困难亟待解决。融入外部:高铁的“盲肠”地位以及大交通体系缺乏,致使供应链和人流物流循环不畅。土地供给:既存在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又存在投放结构性错配低效问题,尤其是大量批而未供和僵尸企业占用,导致部分重大项目落地难。特别是煤化工基地土地利用率超过80%,供地率超过90%,存量土地仅有400余亩,缺项目建设用地已成为最大的制约。能耗指标:预计“十四五”省下达我市的能源消费增量空间很小,而平山电厂二期、XX万吨煤制甲醇等7个重大工业项目就需新增能源消费量XX万吨标准煤,指标可用额度严重不足。平台支撑:仅以融资平台为例,市高新区、濉溪开发区、煤化工基地无专门融资平台,其他园区平台资金规模普遍偏小且造血能力不强;
政府性产业基金多只,但门槛较高、规模不大,对实体经济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支持不足。基础设施:“九通一平”不够,特别是杜集开发区燃气、供热管网还未进入实施阶段,相山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尚在筹建中。生活服务:除濉溪开发区外,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普遍不高,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足。
发展体制机制不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十分艰巨。一是体制不顺。比如管理机制,市高新区、煤化工基地在土地征用、社会事务、群众工作等方面管理多头、效率不高。比如,财税体制,多数园区税收分成比例偏低,现有财力仅能保证人员工资和基本运转需要。二是赋权不够。特别是行政审批部门授权,既存在赋权数量不一、程度不同的问题,也存在明赋暗不赋的问题。三是政策不精。既有碎片化、部门化的问题,又有缺乏针对性、执行繁琐性的问题。四是合作不畅。因行政干预带来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没有打破、利益分配机制和成本分担机制没有建立,导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结构分工互补、生产要素整合流动、企业市场准入和跨地区经营、生态环境共保等困难。
发展实绩成果不大。目前,发展不够既是园区最大的实际,也是淮北最大的实际,而且这个“发展不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经济和科技方面是最大的短板。经济发展欠发达。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既存在总量不大、速度较慢的问题,也存在结构不优、比重失调的问题。GDP占全省的X%,居第十三位;
“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X%,比全省平均水平低X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X%,全省为X%;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X%,远低于全省42%的水平;
制造业占GDP比重X%,远低于国家X%的临界水平,与工业城市定位不相称。创新动能欠强劲。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交织等,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上级布局和自建少,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数量仅占全省的X%和X%;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结合不够,高新技术规上企业X家,占比X%,大大落后全省平均水平;
科技意识不强、企业效益不好,X%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1%,导致装备水平低、研发能力弱。
“发展落差就是发展空间”。改变落后的规律,就是要与趋势同行、与政策同行、与先进同行,努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学习借鉴外市承接产业转移成功探索
综观我们考察的城市,都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强力推进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
(一)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特别是合肥,短时间进入“万亿俱乐部”,奇迹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一是科技创新。40多年,与中国科大始终相伴相随,持之以恒予以出力支持,已产生良好的马太效应和集聚效应,不仅聚集了一大批“国之重器”、高校院所,更集聚了一大批科学家和高端人才,其中院士XX人,各类人才XX万人。他们面向最前沿筑原创矩阵、面向主战场促科经融合、面向需求侧攻独创绝技,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产业创新。把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聘请XX名企业家作为“招商顾问”,常年派出二三百支专业招商小分队,紧盯产业、紧盯产业链、紧盯目标企业招商;
坚持巧用资本、市场,努力做到与客商先“共患难”再“同富贵”,引来京东方平板、蔚来汽车等一大批引领性链主企业,并挨着上下游产业链挖,直到全产业链打通,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55%,制造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4%。三是机制创新。把有为政府跟有效市场有机结合,通过政府更有为推动市场更有效。特别是通过国资平台,真正实现政府到位不越位,并形成针对城市定位、发展阶段、科教优势、产业理解、机会判断的准确度,以及最终将这种判断落地的组织效率和容错机制。
(二)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特别是XX州,后来居上、成为黑马。成功“逆袭”的关键,就是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坚持改革突破、开放融合。一是敢闯敢试,争当深化改革先行者。聚焦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一批影响力大、牵动性强、企业呼声高的重点、难点改革。在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上,探索完善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协调发展新机制。在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上,探索推进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链长制”。在“放管服”改革上,持续打造包括全面建立开发区赋权清单制度、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等在内的“亭满意”营商环境。在要素保障上,紧扣“人从哪来”,深化人力资源、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户籍等领域改革;
紧扣“钱从哪来”,深化财税金融、国资国企等改革,持续完善投融资体系;
紧扣“地从哪来”,深化“土地跟着项目走”和“标准地”改革,加强园区“僵尸”企业及低效用地清理利用;
紧扣“技从哪来”,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金”科技成果生成转化机制。二是乘势借力,争当开放发展排头兵。突出抓好与沪苏浙地区分工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资本、技术转移。极具典型意义的中新苏滁高新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招商、高水平服务,仅今年上半年,就引进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其中沪苏浙项目约50%、投资XXX亿元。
(三)坚持把合作共建作为高质量发展关键载体。特别是XX山,成立X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统筹推进宁博新型功能区建设,其势已彰、其效已显。关键的招数,就是合作共建、协同发展。一是发展规划协同。与江宁共同编制功能区协同发展、国土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1+3+N”规划体系。二是基础设施协同。特别是交通,按照“开通外环线、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的思路,推动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网、城乡道路和公交运营无缝对接。三是产业发展协同。聚焦智能制造、空港经济和休闲经济发展,持续推进联合招商引资,仅博商创道产业园一期,就落户XX企业XX家;
又以“定制开发”方式,按2:1出资建设“宁博创智谷”跨界融合试验田。四是公共服务协同。包括教育、医疗、供水和行政审批一体化等。五是工作推进协同。建立双组长领导小组、两地指挥部联合办公、与省投集团合作成立博望产城融合实体化公司,共同搭建“领导小组+指挥部+投资公司”体制和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
(四)坚持把招引项目作为高质量发展根本抓手。特别是XX,立足欠发达现实,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国民待遇+差别优惠”政策,对牵动性强的高新头部企业和链主大项目,除“一个项目、一个市领导、一个专班”包保服务外,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一事一议直接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比如,引进的特变电工,在用地保障、资金使用、技术创新等方面就打包支持XX亿元。
目前,该企业一期年产值近百亿,引来上下游企业XX多家;
还有二期、三期。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推进淮北承接产业转移
关键突破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关键时期的淮北,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努力找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落实国家战略,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要素资源,强化分工合作,狠抓关键突破,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建好集聚区、推进承接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一)以思想突破引领承接行动突围。实践反复证明:发展中的问题,面上是要素保障和营商环境,根子是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必须树立问题导向,进一步打破思想牢笼,突破思维桎梏,摆脱路径依赖,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一要增强发展意识。聚焦淮北“一地两区一城”定位,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既尊重规律、更敢闯敢试,切实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创新要潜力;
既全面发展,更突出重点,切实在园区能级提升、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协同、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聚力聚焦、系统发力;
既抓总量扩张、更抓速度提升,切实跑出发展“加速度”、实现后发赶超。二要增强担当意识。只想保险、怕担风险干不成事,一定要变“避责思维”为“负责思维”,强化责任担当,并以党委政府和“关键少数”的担当引领干部队伍的群体担当。坚持正向激励,让贡献突出的干部真正得到褒奖和激励;
支持干部担当,问责追责坚持“三个区分”,不搞简单化、扩大化;
健全完善机制,包括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三要增强开放意识。变畏首畏尾为大胆创新,变东张西望为矢志不渝,变患得患失为主动承接,大力融徐接沪,深度融入长三角、珠三角,推动产业项目向东南承接,要素资源向东南整合,体制机制向东南对标。
(二)以产城融合提升承接支撑能力。用足用好重大政策,以平台思维推动园区提高空间集聚度、项目支撑力,加速产业集群化、形成新的增长极。
省级开发区,重中之重是打造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园区。一要加快理顺开发区体制机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着力强化开发区经济管理、投资服务主业主责;
深化财政改革,构建园区一级财权;
创新内部体制机制,构建“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开放灵活用人机制。二要加快园区新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谋划和建设道路、供排水、供热、环保等硬件基础设施,尽快实现“九通一平”。加速发展5G等新基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完善园区医疗、教育、公交、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和商业业态配套设施,提升园区宜业宜居水平。三要加快构建现代生产性服务平台。市级层面,特别要重点支持市高新区、煤化工基地等园区建立健全各类平台,创新服务内容、业态和模式,实现生产性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四要加快推进发展要素保障。全面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开动脑筋、破解难题。资金保障上:落实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要求,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发挥专项债最大效益,既争取更大规模,又推动债贷联动、投贷联动;
试点建设银行业科技支行,强化“政银保担企”对接合作,围绕“五群十链”扩大信贷投放,大力发展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为主的科技保险。土地保障上:加大园区“僵尸企业”等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处置力度,鼓励“零增地”技改和新上项目;
谋划和引进高质量大项目,争取国家、省国有建设用地指标;
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票”制,推进产业用地“标准化”出让方式改革。能耗保障上:坚持和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大力推动存量“两高”项目技改和新增“两高”项目严控,认真研究制定退出政策,促进落后产能企业关停退出,释放指标政府统配,保障大项目好项目优先落地;
顺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主动发展战新、高新、现代服务等低碳绿色产业,特别是在发电和煤炭转化方面,加速清洁高效转化技术应用和碳排放交易,构建与煤化工耦合、与二氧化碳催化转化制取化学品的工业体系。电力保障上:争取上级支持建设重点电网项目,完善电网东输主干网架,解决“有电无路”问题;
加快以市高新区、新型煤化工基地为重点的增量配电业务试点建设,推进企业集体与园区内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厂房保障上:尽快解决标准化厂房建设和使用补贴等政策落地梗阻问题,确保财政补贴资金应补尽补、厂房发挥作用;
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重大项目的“定制式”标准厂房建设。物流保障上:提升物流企业在园区附近的集中度、集约化和规模化,并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改造;
协调推进青龙山无水港、传化物流等建设,合力实施浍河等“内河集装箱高速公路”工程,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和铁海联运等物流服务水平。
段园功能新区,重中之重是加快启动建设。探索“飞地经济”“毗邻共建”模式,支持杜集区与铜山区合作,及早做好规划契合、设施汇合、功能聚合、治理融合等文章。加快建立“行政区+功能区”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促进要素对接和制度对接。加快淮徐快速通道等建设进度,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整合、统建、搬迁村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空间。围绕现代服务业、高端智能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承接徐州产业转移。完善教育、文化、居住等基础设施配套,着力提升吸引力和承载力。
共建合作园区,重中之重是取得实质性进展。包括创新“园中园”、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模式,探索建立基建、环境、产业、统计、税收等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三)以双招双引推动承接产业集聚。围绕发展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强化项目为王意识,切实加大招商力度,打造“多链协同”产业生态,努力形成优质项目集中、优秀企业集聚、优势产业集群的乘数效应。一是瞄准产业招引主攻方向。把产业投资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投资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五群十链”,大力引进优质民营、国企、央企投资和外资项目。聚焦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招引。引进技术、资本等要素,实施互联网+制造、存量+增量等重大技术改造工程,推动优势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和品牌打造,加快绿色食品、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煤电能源体系和产业结构。聚焦加快发展“两新”产业招引。着眼龙头+配套,瞄准沪苏浙和珠三角,积极招引辐射范围广、引领作用强的重大优质项目,壮大陶铝和铝基新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提升其产业规模、比重、能级。聚焦布局未来产业招引。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等高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科技前沿,主动引进数字、低碳等技术和项目。特别要紧扣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发展医疗健康、现代服务、绿色建筑、文化教育、数字经济等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二氧化碳原料化的循环经济。二是用准资本力量开展招大引强。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上,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扩大国资特别是13只产业基金规模,完善“基地+基金”“产业+基金”等方式,对牵动性、链主型大项目进行跟投、领投、直投,加大陶铝、氢能、化工、新能源、健康医药等重大关键项目、关键产业配套投资力度,催生链式反应。三是精准提高招商专业化水平。注重队伍专业化,加大培育力度,帮助XXX支县干和县区、开发区招商小分队深入理解产业,把握产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成为懂产业、懂企业、懂技术、懂市场、懂政策,能与企业家和投资者对话的招商人才。注重评估专业化,专门聘请企业家、学者、专业机构作为招商顾问,广泛遴选招引项目,并及时将诸多信息反馈给决策层。注重决策专业化,由决策层组织各方力量综合判断、选定具体投资项目,并制定和执行项目投资尽职免责办法。四是选准招商引资方式方法。紧盯500强企业、央企国企、产业“头部企业”,综合运用“大官招大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基金招商、社会化招商等方式招引客商。在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布局建设一批产业促进中心,让更多项目“孵化在外地、转化在淮北”。借助商协会等市场化力量,打造一批链接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平台,促进其资源在淮北集聚耦合。
(四)以创新驱动壮大承接发展动能。技术密度与经济增长动能直接相关。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已经开启,壮大承接产业发展动能,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人才战略支撑。一要强化科技资源吸纳聚合。突出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和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扩张园区省级及以上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量。联合区域创新资源,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给予科研团队更多经费支持和管理自主权,实施一批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二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施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大力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骨干型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初创孵化企业。实施企业科技投入递增奖励工程,围绕“五群十链”现代产业开展“揭榜攻关”,引导扶持X、X等企业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真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中流砥柱。实施技术转化应用工程,推动企业与平台精准对接、技术与市场精准对接,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要强化人才引进培育使用。增强“淮才优遇、淮才必遇”意识,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沪苏浙人力资源市场融合接轨,推动人才资格认证标准统一和互认共享。深化“人才+项目”招引模式,采取顾问指导、季度专家、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重点引进XX等铝基、碳基、新能源、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加强知识、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等体制机制建设,以股权、债权方式给予团队扶持。通过挂职锻炼和校企协同等方式,精准匹配产业需求,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人才的使用和培养。
(五)以治理集成保障承接效应彰显。全力优化体制机制。健全领导体制,汇聚形成推动集聚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将各项承接任务转化为重点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三张清单”,压实责任链条。等高对接沪苏浙,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顶格推进机制、协同发展机制和评价奖惩机制,以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推动地方、园区和企业共赢。全力优化市场体系。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淮宿蚌、淮阜城际高铁和徐淮阜高速公路建设,加紧谋划建设淮北高铁西站,全面贯通与徐州、永城和周边城市路段等,构建“公铁水”交通枢纽,提升经济循环畅通支撑。聚焦要素市场一体化,协同推进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
建立和完善区域重点标准目录、具体标准制定、标准实施监管三协同机制;
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科创资源、建设用地、产权交易、联合授信市场体系;
构建和完善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全力优化企业服务。梳理“五群十链”头部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深入推进“群长制”、“链长制”,从政策、项目、资金、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肥沃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帮助企业用好用足省委“25条”、市委“30条”等系列惠企政策。组建市级企业服务中心,整合、优化配置各类服务资源,包办企业墙外事、帮办企业墙内事,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制度创新、协同放权、放管衔接力度,持续深化“放管服”“一次办好”改革,实现园区“一枚印章管审批”;
严格落实司法执法平等保护机制,将“首次不罚、首次轻罚”拓展到更多执法领域,坚决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请认准www.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