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勤于“攒素材”善于“攒线索”,供大家参考。
勤于“攒素材”善于“攒线索”
近日读书,进一步了解到很多文学家都有注重积累、善于积累写作资料的好习惯。
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上标签,存放在一个7层的木架上。平时,他收集到资料,就放到对应的陶罐里,一个罐子装满了,就另取一个新罐。等资料积累到足以支撑写作时,就把陶罐清空、完成作品,然后开始新一轮的资料收集。据说,一共75卷、收有3800多首诗的《白氏长庆集》就是这样写成的。
从古到今,采用类似做法的名家还有很多。又如,唐代诗人李贺、宋代诗人梅尧臣都习惯于用布袋存稿子;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用树叶做笔记,留下了积叶成书的佳话;
清代诗人、文学家龚自珍用竹簏(注:用竹片编成的箱子)来存储自己的诗作,写成了《已亥杂诗》315首;
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用麻袋装读书笔记,其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巨著《管锥编》,主要的资料来源就是他攒下的5大麻袋笔记。
文学无国界。在写作资料的积累上,外国的作家和中国的作家也有同样的习惯。再如,俄国文学家果戈理有一本厚达490页的大型记事本,名为“万宝全书”,那可比“百宝箱”厉害得多;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十分重视写“观察笔记”,契诃夫则习惯于用卡片做走访笔记……
在我看来,写作资料的积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有两类:一类可以称为“攒素材”;
另一类可以称为“攒线索”。
所谓“素材”,按照《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指的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这个定义,外延偏窄,属于狭义的概念。从广义来看,素材就是为写作而收集的资料;
在机关文稿中,是构成材料的材料。我们平时收集的写作资料,不管是摘抄的、节选的,还是从网上下载的、自己整理出来的,不管是生活现象还是工作思考,都可以称为“素材”。
所谓“线索”,“比喻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途径”。在我看来,写作线索是写作思路的源头或者片段,可以是顺藤摸瓜的那根藤、顺理成章的那个理,也可以是足以燎原的思想火花、值得放大成文的吉光片羽。
素材主要是收集来的,线索则更多地源于观察和思考。
素材是“死钱”,就像小孩子把零花钱攒在存钱罐里,尽管也能积少成多,但攒了多少钱,还是多少钱,非但不会增值,随着时间推移,购买力还有可能下降,等于自然贬值了;
线索则是“活钱”,相当于买了潜力股、绩优股,只要你一抛出去,立马就能变现,而且价值远远超过你平时的投资。
由此看来,对写作来说,攒线索要比攒素材更重要。那么,线索应该怎样攒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是在阅读中攒。就是把阅读引发的思考、触发的火花、激发的灵感等用三言两语记下来。我习惯于先记在书页的空白处,读完一本书,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再一并抄到笔记本上,或是录到电脑中。
二是在写作中攒。写文章的时候,在头脑“热运行”中,常常会想到一些“旁枝”——尽管在这篇文章中不合用,甚至根本用不上,我也不会轻易舍弃。我会把自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另建一个文档存起来,或是顺手记在笔记本、资料库里合适的位置,以备不时之需。哪怕是“碎布头”“边角料”,我也不会轻易删除、丢掉,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有时候就缺这么点儿东西,专门找还找不着合适的。
三是用笔攒而不是用脑攒。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线索越多,越不容易记住。用笔记下来,特别是录入电脑,不仅不容易丢失,还便于今后查找、取用。我的写作线索,不仅攒在笔记本里、电脑文件夹里,根据实际情况,也有很多先临时攒在手机的记事本、备忘录里,过后再及时进行转录和归类整理。
四是既攒“大钱”又攒“小钱”。无论写作素材还是写作线索,都有大有小,我是大小通吃、兼收并蓄。很多线索,我在读书做眉批的时候,写的只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但过后录入电脑或写进笔记的时候,会做一些延展发展,让线索更清晰、更完整。
无论怎么攒,都要把握住一点:线索是攒来用的,不是攒来看的,不能为攒而攒,就像守财奴一样,只攒不用。
对攒下来的线索,我会适时甚至是相当及时地把它们逐一变成文章,至少要变成文章的段落。平时一有空,我就会对自己积攒在电脑里的写作线索进行销号式的检查和处理——已经变现为文章的,用蓝色来标识;
尚未变现的,用红色来提醒自己注意。这样经年累月,我攒下来的线索就变成了写作的活水源头。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