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燃烧激情争先进位,为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兴化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报告(完整),供大家参考。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燃烧激情争先进位
为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兴化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李卫国
(2016年7月26日)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兴化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发展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选举产生中共兴化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燃烧激情、争先进位,为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兴化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坚持砥砺奋进,夯实发展基础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兴化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为致力跨越赶超、加快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6.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85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72倍、1.93倍,三次产业比优化为14.1:40.2:45.7,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工业经济稳中有进。不锈钢、健康食品、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加快转型,食品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升,新能源、医药包装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583.6亿元,年均增长19%;
累计新增产销过亿元企业215家、过10亿元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38%,获批省创新型试点县(市)、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7.55亿元,是2010年的1.48倍。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总产和淡水产品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高效设施农业和渔业面积分别达19.9万亩、17.5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67.2%,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全省领先。编制发布全国唯一河蟹价格指数,创成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代服务业提质扩量。戴南不锈钢综合物流园区再次入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得胜湖旅游度假项目成功落户、有序推进;
千垛菜花享誉中外,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大力实施电子商务“12345”工程,建成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全国供销系统电子商务示范县(市),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超百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7.1个百分点。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大项目持续突破的五年。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两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重点任务30条措施,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完善。率先颁发苏中地区乡镇首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有效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累计新增个体工商户27761户、私营企业6650家,注册资本335.4亿元。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制定公布5张清单,优化204项行政许可流程,戴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取得有效突破。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七大机制”、“六大服务流程”和“五个一”督查推进制度,设立2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和1亿元“土地报批过桥专项资金”,全力保障项目大突破、快突破。坚持集约集聚发展,规划建设开发区、戴南—张郭、安丰三大经济板块,重点园区承载力明显提升。戴南镇获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开发区获批省两化融合试验区,台商工业园获批全省首家苏台中小企业合作基地。五年来,全市共完成产业投资981.6亿元,实施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3项,计划总投资407.1亿元,完成投资286.8亿元,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成投产;
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13.5亿元,年均增长23.3%。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完成产业投资153.9亿元,增长20.6%;
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0个,完成泰州市下达全年任务的125%,计划总投资273.1亿元;
实际到账外资1.59亿美元,增幅列泰州三市四区之首,占泰州市下达全年任务的88.1%;
新签约亿元以上内资项目和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49个,在谈成熟亿元以上项目175个,呈现出在谈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的良好态势。
过去的五年,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善的五年。高起点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中心城区框架逐步拉开,功能日臻完善。五年累计投入301.5亿元实施600多项城建重点工程,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38平方公里。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全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推进,戴南-张郭、安丰小城市建设初具雏形,沙沟、戴南分别获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园林城镇。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村庄环境整治五年任务两年完成,所有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基本达30万元以上,被评为省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先进市。不断完善区域供水网络和设施,城乡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奋力加快通江达海步伐,交通基础设施五年累计投入100.6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7倍,开工建设兴泰高速以及S233、S333、S351、S352、S229等一批交通工程,“五纵四横一环”外联内通的干线公路路网基本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彰显,在全省率先制定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差别化考核办法,省级生态市创建通过考核验收,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省级预评估,林木覆盖率达19.01%,五年提升8.01个百分点。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坚持惠民利民导向,公共财政用于改善民生支出累计达228.8亿元,年均增长17.8%。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大突破”三年行动计划,新增扶持创业4.6万人、带动就业近20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5%以内。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170元、15527元,是2010年的1.69倍和1.76倍,完成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人口的脱贫任务。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特困群体供养标准逐年增长,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力度持续加大。深化群众性系列文明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城乡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获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城乡卫计服务网络日趋完善,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市)、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人民医院建成投入使用、成功晋级三级综合医院。文化建设十大工程扎实推进,获评省文化先进市、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蒋庄良渚文化遗址入选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法治、平安建设成效显著,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实现零重大事故,创成“全国法治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连续11年获评“平安创建先进市”,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过去的五年,是党的建设不断加强、能力作风有效提升的五年。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燃烧激情,争先进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多层次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法治思维得到强化,执政能力不断提升。持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按照“二十字”好干部标准,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顺利完成乡镇党委换届选举。注重加强干部轮岗交流,选派一大批优秀干部到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全面推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阳光评议,及时调整处置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进一步强化党管人才职责,组织实施“1+2+10”人才工程。着力夯实基层基础,选优配强基层“带头人”,常态化开展村干部培训,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持续整治“四风”积弊,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人大、政协参政议政作用不断加强,统战、人武、群团、双拥、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进展,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年的发展,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力赶超,在开拓创新中拼搏争先,在激情奋斗中收获喜悦。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必须始终坚持工业主体地位不动摇,努力夯实跨越发展的基础。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第一方略,狠抓招商引资,聚焦项目建设,推进产业转型,通过持续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招引建设了一批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项目,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为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注入新的动力。五年的发展历程启迪我们,唯有始终把“工业强市”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长期战略,紧紧抓在手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才有坚实基础和强劲支撑。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不停步,着力打破制约发展的束缚。改革创新是促进发展的不竭动力。五年来,面对持续下行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资源要素的诸多制约,我们坚持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工作,用创新的办法突破瓶颈,用创新的举措激发干劲,在园区开发建设、重大项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片区发展规划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既为当前发展创造了条件,更为今后跨越夯实了基础。五年的发展历程启迪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才能牢牢抓住发展的主动权,构筑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加速度。必须始终坚持突出改善民生不懈怠,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调优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深入推进法治平安建设,妥善化解社会矛盾问题,保持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幸福的同步提升。五年的发展历程启迪我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只有始终坚持民生为重,才能赢得群众最广泛的拥护和支持,获取最宝贵的民心和民力。必须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为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推动发展,关键在党。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牢固树立重视基层、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着力打造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基层组织,持续保持纠正“四风”、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全市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四个不相信”精神,引领全市上下燃烧激情、争先进位,彰显了跨越赶超的信心决心,极大地提振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五年的发展历程启迪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夯实巩固党的基层基础,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水平,才能更好地统揽全局、推动发展。
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兴化市委,向奋战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给予我们真诚理解和鼎力支持的全体老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层次不够高,转型升级任重道远,项目体量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
创新驱动作用不够明显,工作创新、服务创新、企业创新等方面亟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支撑发展的区位交通和载体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快;
社会管理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抓稳定、促和谐的力量仍需进一步加强;
少数党员干部还不能完全适应燃烧激情、争先进位的要求,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等等。对此,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展望五年:致力强富美高,建成全面小康
未来五年,是我市致力跨越赶超、加快全面小康的决胜时期。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尽管宏观经济环境仍然存在变数,尽管制约我们发展的因素还很多,但总体而言,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既要看到面临的困难,更要看到前景的光明,着眼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引导全市上下在解放思想凝聚共识中燃烧激情,在区域竞争跨越赶超中争先进位,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从外部条件看,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
我国经济正处于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随着全面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批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将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空间;
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苏中跨江融合、特色发展,泰州整体纳入国家沿海开发战略,被列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第二类大城市,将更加有力地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从我市自身看,新的五年,得天独厚、蓄势待发的资源优势将更加凸显,兴化兼具地域广阔的丰富资源、水土丰美的自然禀赋、人文厚重的历史积淀,一批“国字号”金字招牌的成功创建和加速打造,兴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厚积薄发的综合比较优势为我们更大空间、更深层次、更高程度聚合优质资源要素提供了坚实基础。新的五年,加速转型、创新发展的有利条件将更加成熟,以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为标志,全市的发展活力将充分激发,完全能在良好态势的基础上更好地践行新发展理念、开辟发展新境界;
以“四大片区”的布局规划、载体平台的全面提升和重大项目的快速集聚为标志,全市的产业特色进一步增强,完全能在重大项目引建、特色产业培植上走出新路;
以铁路机场的有效突破和园区开发的深入推进为标志,全市将全面进入特色鲜明、活力迸发的“通江达海新时代”,产业融合、要素流动、资源共享的空间进一步拓展。
新的五年,跨越赶超、全面小康的历史使命将更加重大,通过持续不断地推进积累,我市已经处在工业经济量质并举、城市功能加速完善、开放创新纵深推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百万人民全面小康的追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我们面临的困难不比别人多,具备的优势不比别人少,必须按照选准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朝着认准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对着看准的事情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奋力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泰州市委的部署要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人文兴市”战略,紧扣“奋力超千亿、全面达小康”目标,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面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谱写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兴化篇章。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一项核心任务——奋力超千亿、全面达小康。兴化的发展还不充分,没有理由不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要突出一个“奋”字,奋发有为、稳中奋进,坚持“三个不动摇”,弘扬“四个不相信”,能快则快、能超则超,确保“十三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提前建成水平更高、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社会。
一条思想主线——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主引擎,全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更加突出产业科技领域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模式,让创新贯穿全市一切工作、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使创新成为兴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强劲的动力。坚持协调发展。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同步,努力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更为协调地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深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做好“生态+”文章,推进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促进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引资与引技引智并重,奋力加快扩总量、促转型步伐,以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大提升,策应沿江沿海、对接苏南、融入长三角,跟上经济发展的时代浪潮。坚持共享发展。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目标,围绕民生建设“七个更”,安排更大的投入,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一张美好蓝图——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兴化。经济强,就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左右。基本形成以新型工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为根基的特色产业体系。百姓富,就是要创造更多发展成果,推动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高。提前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七大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环境美,就是要保持“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环境清洁”,圆满完成各项减排任务,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优势充分彰显。社会文明程度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素质、社会风尚、城市软实力全面提升。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安法治建设全面加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个工作抓手——坚持项目为纲,年年都是项目建设年。项目是发展之基、强市之本、富民之源。不抓招商引资,抓什么都是舍本求末;
不快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兴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没有支撑。要一如既往、矢志不渝地继续抓住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始终坚持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争取项目,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项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服务项目,确保每年招引实施不少于70个亿元以上项目,力争实质性突破3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为致力跨越赶超、加快全面小康提供强大动力。
奋战五年:实施五大工程,推动跨越发展
宏伟蓝图已绘就,奋发有为正当时。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重点是实施好五大工程:
1.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工程”。始终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战略,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关键抓手,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要路径,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双提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打造“2+N”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立足做强不锈钢产业,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为方向,突出不锈钢全产业链的强链补链招商,引导不锈钢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推进中小企业兼并重组和关停并转,打造“千亿级”高端不锈钢产业基地。立足做大健康食品产业,以健康、生态、有机为导向,突出对国际国内知名食品企业靶向招商,推动健康食品产业向精深加工、终端食品、品牌食品方向转型,形成“千亿级”经济增长极。积极发展机械制造、医药包装、新能源、新材料等N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特色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产值超250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超800亿元。积极推行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特征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全面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戴南不锈钢现代物流园、开发区港口物流园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实施电子商务“12345”升级版工程为抓手,做大做强互联网经济。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创新载体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科技创业中心建设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园区建设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特种不锈钢、食品、精密铸锻造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建成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兴化不锈钢研究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1520”、百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小微企业进规模三大培育工程和成长型企业技改、兴达式企业培育、企业上市3个三年行动计划。放大科技创新券杠杆效应,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研发机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核心产品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中小企业深化自主创新,组织好“院士兴化行”、“百企进百校、百名专家进百企解决百项技术需求”活动。到2020年,培育1家产销超100亿元、5家超50亿元、20家超10亿元的大企业,力争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上市公司2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家。完善品牌创建支持体系,每年新增省著名商标3件、省名牌产品1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在去产能...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