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怎样写接地气语言,供大家参考。
怎样写接地气的语言?
形容一个人“接地气”,是说他不浮躁,沉稳,很平易近人,写材料也是如此。和几个写材料的同行交流心得,聊到“文采”这一话题时,他们就头大不已,就问问我的意见。我能有啥意见,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磨”出来的,没有啥过人之处,如果非的说个理由,那应该就是多学、多用,“唯手熟尔”。
为什么说现在要说接地气的语言?一是群众喜闻乐见,毕竟工作的根本是服务群众;
二是群众乐听,只有说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才能融入群众,拉近距离,了解事情,办好实事。习总书记在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解释疑惑,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总之,习总书记的语言,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又不显突兀,更能够产生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想学接地气的语言,我们就和习总书记学
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是不是大白话,是不是大实话,一经推出,全国民众一呼百应,深入人心。所以说,写好接地气的语言就能够让听众听得懂,让群众听得明白,引起共鸣。
铺陈了这么多,那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接下来就跟着笔者一起梳理。
一是学白话
“白话”,让人听明白的话,“大众话”。
【例1】“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硬骨头”“涉险滩,比喻艰巨的任务和前进中的困难和危险因素。习总书记用人们熟知的“硬骨头、险滩”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可避免地遇到新挑战,深化改革中面临的新困难。
如: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关键时期,既要各级干部冲在前面,也要群众贴身紧跟;
既要提升帮扶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工作方法,也要提升贫困群众的致富信心和脱贫决心;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
【例2】“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习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如是说。强调脱贫攻坚的艰难性及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用在书面材料里可以说是万金油,只要涉及困难,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的题材,都可以使用。如:“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新时代里,唯努力者进,唯奋斗者强。
【例3】“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上,习近平主席谈道文明的包容性。用“百花”象征着各国文明,既能突出主题,又能简单明了,还能笔下生花。
用在书面材料里就可以在包容性、开放性的题材上使用。如:树立“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理念,加大对村级的引导培训力度,激活34个行政村的招商资源,规划建设塑制品工业园,努力形成全民招大商、全民创大业的浓厚氛围。
像这种语言还有很多,像“打铁还需自身硬”“敢啃硬骨头”“拧紧总开关”等等。
二是学俗语、俚语
俗语、俚语,简练而形象化,反映人民生活经验、智慧,在群众口语中流传,比较生活化。
【例1】“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句俗语是老百姓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关于鞋子和脚的经验,习总书记就是要告诉世界,中国的发展有着自己的选择和道路,只有人民才有发言权。
这样用俗语听着亲切,在材料里也能增添形象生动。如:在招商引资的道路上,不是靠一刀切,也不是一拥而上,“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应提前做好充分的实地调研。要明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的引进来。
【例2】“开弓没有回头箭”。意味着开工就要把箭射出去,引申为事情既然已经开始着手做了,就已经没有回头的余地了。习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的这句话,比喻深化改革的决心。
这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老百姓表达决心的语句。还有像“一口唾沫一个钉”都是表达同样的意思,常用在表态度、表决心。如:“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只要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管党治党的定力不动摇……
【例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这样说。这种说话方式就比论述“三农”的政策、意义效果好很多。
用在书面材料里也能更好的突出主题,表达感情。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缺少落后地区的民生改善,共享发展就难言真正实现。拔除“穷根”,摆脱贫困,才能让全面小康落地生根。(突出脱贫工作中农民主体的重要性,既要扶贫,也要扶智)
三是学诗句
顾名思义,这一部分内容是大家最常用的,也是最容易出彩的,但切忌不能为了引用而引用,否则就成了“掉书袋”,适得其反。
【例1】“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意思是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可以寄生。习近平引用“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警示腐败是党和国家灾难的重要源头,领导干部洁身自好,务实清廉,才是党和国家长久发展的基础。
用在材料中,侧重于党员干部个人要提高修养,廉洁自律。如:“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党员干部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腐蚀变质。我们遗憾地看到,近年来个别同志经不起考验,小错酿成大祸,于己毁掉了大好前程,于家带来了千般痛苦,于公造成了莫大损失。
【例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届时将挂起入云的风帆,直渡大海,到达理想彼岸。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引用这句诗,表现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的信心。李白的这句诗正可以承载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期盼心理。
尤其是在用在动员类讲话材料中,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推动着新一轮大潮的到来,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这是新的发展机遇,这是新的战斗号角,这是新的进攻信号,我们期待已久,我们蓄势待发。
【例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习近平强调,一个维护和平的中国、促进合作的中国、虚心学习的中国,将为中韩关系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用在材料里,更能发出展望,引起共鸣。如:当前,XX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改革无止境,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同样无止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一定要站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角度出发……!
四是学讲故事
习总书记是讲故事的大家。无论是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谈话,还是出访时的演讲、报刊上的文章,他都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这些故事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例1】
“精忠报国”
我看文学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后来看得更多的是政治类书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五六岁,母亲带我去买书。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从中央党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当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岳飞传》,一套有很多本,里面有一本是《岳母刺字》;
还有一个版本是专门讲精忠报国这个故事的,母亲都给我买了。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例2】
“寻乌调查”
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这两个例子,一是是叙述自己的故事,一个是叙述他人的故事,都能够娓娓道来,既亲切,又能点出主题。多用于座谈会、交流会、动员讲话会等。
以上就是我们在组织材料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的“亮”词。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如何使用这些词,做一个有思想的“搬运工”,就需要我们下点功夫。在平时的工作中怎么学?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
一是“留心处处皆学问”。除了忙于日常工作外,还要注重对这些资料的积累,可以从相关的书籍、杂志、报刊;
也可以从领导人讲话、资料汇编;
还可以通过类似“学习强国”APP进行知识材料的积累。因为这些词语本来就有,不需要我们凭空创造,只需熟记、了解含义、熟练运用即可。像“摊大饼”“揭盖子”这样的家常话,就可以填充到我们的小标题、小短句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了、学了就要记下来,日积月累你就会发现摆在你面前的是一座语言的宝库,你也能成为“出口成章”的语言大师。
二是“不怕慢,就怕站”。学问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等的、看的。“脑子是越用越活,材料是越写越顺。”积累了就要发挥作用,这也是我们转变文风、转变话风的需要,有人说,平时写材料少,这些诗句啥的用的机会也少。然而这是个伪命题,日常材料需要写吧、心得需要写吧、征文可以写吧,等等,不一定非的引用诗句,和文字有关的都可以“练”,这真的是一项“练”出来的玩意。上文也说了,大白话写好了也能出彩。类似“一把好牌”“拿手的”这样极具口头语的用词和表达,远比那些“打磨”过后工工整整的大话更生动活泼,更具生活气息。这些很接地气的群众语言,轻松自然、通俗易懂,口语化味道很浓,与大众话语体系很对接、很吻合,令人耳目一新。
三是“真心换真情”。语言传递感情。多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往往事半功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文字工作者要结合语境、结合实际去写。“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都是说的真话,没有套话,事实上也是这样的。用心,才能表达思想,表达内心感受,用心才能讲真话、讲实话,文字的力量就体现在打动人心,让听众感同身受。再者,要符合材料使用人的语气,是部门、是全区、还是全市,写完后自己出声多读两遍,感受是否顺畅、自然,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用白话,也不是所有的句子都需引用,关键是能否达到目的,是一语双关,还是一石三鸟。要有既能生动形象,还能余音绕梁,让受众听着这句话,就能够想到是什么工作,是什么内容。
四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术话语转化为生活语言,通俗易懂、亲切自然。我们要学习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凝聚共识,要学习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
要学习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触及心灵。自己不会写不要紧,可以多向优秀的传统文化学,多向身边的同事(同行)学,多向身边的百姓学,避免“闭门造车”,“人民群众之中寓含着无尽的宝藏”,从身边人、身边事出发,用朴实简洁的文风把事情讲清楚、说明白,让读者一看就懂,让民众喜闻乐见。这也是我们在写材料的过程中坚持“接地气”的原因。同时要提醒一点的是,要说健康向上的话语,要用正能量的词句,要紧跟政治的大局,毕竟我们的工作是严肃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干部要接地气,我们更要学习习总书记的方式,杜绝空话套话连篇,讲话老一套,行文八股调。用平实、接地气的文字研究情况,解决问题。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