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研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研究,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研究

  【摘 要】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 肩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 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 主阵地。

 但由于社会新形势的发展以及教育方法手段等因素, 影响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因此, 为了取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校应有的效果, 我们必须改进教育手段,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方法; 手段; 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新模式, 不仅是突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不理想瓶颈的关键, 也是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实效性,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感染力, 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育工作上台阶,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 教育理念的现实诉求。

 本文根据对重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 分析了造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吸引力, 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并积极探索和研究创新教学手段, 以期更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 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所面临的困境

 (1)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不高, 导致“群众基础”不牢。

 心理学告诉我们:

 认同感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 从事各项社会活动和团体活动的先决条件, 只有具备了认同感, 人们才能主动的去了解新事物, 从而进一步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理论。

 同理, 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法,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 是创新本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前提。

 根据调查显示:

 有 21. 6%认为是提

 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需要, 而选择其他选项的学生累计高达 78. 4%,可以看出,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不高, 这也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如表 1 所示: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导致感染力、 吸引力不够。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根本因素, 刻板教条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必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查,有将近 40%的学生选择了“纯粹理论逻辑推演教学” 这一选项, 29. 1%的学生选择了课堂材料分析与案例教学, 而选择“主题式讨论和课堂提问启发式教学” 和“开展课外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 的学生累计仅有 24. 3%, 具体情况如表 2 所示: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足, 导致教育强化程度不够。通过调查, 在受访学生中普遍认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普遍偏少, 调查显示:

 有 16. 3%的学生选择了“没有教学实践活动” 这一选项, 而选择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有所涉猎的学生占调查样本的 50. 3%, 这表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具体情况如表 3 所示:

  通过这些调查, 我们不难看出, 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同度不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 实践教学不足等是当前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普遍认识。

 因此, 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是我们破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题的必然选择。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新的境遇, 蕴含着新的课题, 昭示着新的要求。

 科学认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面临的新境遇, 在此基础上深刻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新课题和新要求, 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发展的具体思路, 实际举措, 对于推进高校思政理论课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效果的原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个社会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激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党风和干部作风负面的问题, 阻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通道; 对涉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滞后, 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 在思想政

 治教育方面, 一些没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人员的出现, 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声誉。

 当然, 也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 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研究不足的问题。

 同时, 部分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也是重要原因。

 他们关心最多的是专业课成绩对今后就业的影响, 本次调查显示有 71. 9%的学生认为专业成绩的好坏对自身以后的发展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而仅有 23. 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身将来的发展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三、 在实践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当前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很重要的一环, 就是改进和完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更多的新方法。

 中发[2004]16号文件和中发[2005]5 号文件发布以后, 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推进, 以及新的课程改革方案的进一步实施, 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正如前面调查结果显示, 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可见, 进一步探索利于思政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

 探究多元化、 丰富的教育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成功的关键。

 高校思政课最主要的教育法是理论教育法, 其本质是灌输。

 灌输法依然是高校思政课最主要教学的方法, 灌输法不同于满堂灌一言堂, 包括教授法、 讨论法和谈话法。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个主题思想, 那就是在教学中充分肯定老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模式也可称为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消解教师话语霸权, 促进学生话语权的回归及话语权分流的机制; 二是重视主体间的话语差异, 加强话语沟通机制, 避免坠入“话语裂谷” ; 三是推进话语和谐共生的机制等。

 总而言之, 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氛围体现了教育教学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信任。

 <!--endprint--> <!--startprint-->

  以学生为主体, 必须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要努力使得这门课的学习成为大学生内在

 的强烈需求, 老师可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来。

 如:

 传授理论课, 采取论文答辩会的形式进行。

 又如:

 法治教育课, 可采用辩论方式进行。

 首先播放一段案例影片, 创设一种互动的活动环境; 然后采用辩论方式开展活动, 由学生自愿组合, 并分成正方和反方二大组, 面对面辩论。

 上爱国主义教育课, 采用串联讲解法。

 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一连串的杰出人物, 以及与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 学生自然会专注入迷, 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回避问题, 针对大学生成长、 成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思潮, 采取不回避的态度, 对于社会热点, 冰点、 难点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用哲学辩证的方法看待。

  (2)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说: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同样, 思想政治教育一旦脱离了实践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 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程也可采取体验性教学, 让学生深入到广泛的社会现实中去, 让他们的人生观、 价值观、 理想的设定更接近社会现实。

 具体而言,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强调实践教学:

 ①在学生作业中突出实践要素。

 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他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理论是非问题, 然后布置作业。

 要求所有学生自由组织小组,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田野调查, 撰写调查报告。

 ②适当组织部分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体验式社会实践参观考察在学期中,组织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社会实践参观考察。

 在选取考察成员时, 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权利。

 ③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性的志愿者活动及其它的社会体验活动。

 比如在节假日短时间从事打工,这对学生的走向成熟颇有益处。

 ④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结合本土文化, 进行现身教育。

 如重庆是革命精神的摇篮, 在革命精神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红岩博物馆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地点, 对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 深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良好的效果。

  (3)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要注重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这种提升其实质是“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 ⑤在当前, 大学生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困境:

 一是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

 女, 父母的偏袒溺爱导致一些学生独立性不强, 心理受挫能力差; 二是面对当前就业压力大的社会环境, 一部分学生会显得迷茫无助, 对未来没有把握, 昏昏噩噩过日子。

 三是一些特殊群体, 经济压力使他们变得性格内向、 自卑、 封闭, 更多地关注个人前景、 专业发展、 就业出路, 对国家大事社会责任和他人利益相对冷漠, 相对缺乏团队意识、 合作精神。

 那么“当学生精神不振时, 你能否使他们振奋?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 你能否给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 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 在教学中, 我们要用平等对话的方式, 用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思想上的交流和心理上的交融,达到彼此真心的交流, 因为“教育过程是教师的教育心理需要和学生接受教育需要互相印照的过程, 是师生间‘心理交流’ 的过程。

 ”

 我们要给予高度的人文关怀, 建立心理疏导机制,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用和谐的方法、 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处理问题, 培育乐观、 豁达、 宽容的精神, 培养自尊自信、 理性平和、 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

  (4)

 重视隐性教育的力量。

 加强隐性教育,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与熏陶。

 其中校园文化就是一种良好的教育途径。

 校园文化的价值在于通过教育环境的营造以润物细无声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

 在当前, 学校可以以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为目标, 以班风、 学风、 学术活动、 科技发明、 文体活动以及班级特色活动为主要内容, 积极开展“校园班级文化建设” , 通过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 先进个人要树立为榜样。

 同时, 可以开展经典影片赏析活动, 在视觉享受中撞击思想的火花; 也可组织优秀毕业生到校进行座谈交流, 他们鲜活、 生动的感人事迹有着很强的示范性和感染力。

 积极邀请老专家、 老教师、 老模范等作专题报告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宣传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 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当年革命先辈、 英雄模范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艰辛, 从而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5)

 建立多样化的测评模式。

 众所周知, 考试考查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采取科学的考核方法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且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实效

 性有促进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 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⑧ 然而, 以往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一般都采用闭卷和笔试的方法。

 虽然以其形式统一, 试题广泛的特点, 对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具有较好的作用, 但可能导致应试教育、 知行脱节等弊端, 更为严重的是会压制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在现代评价体系中, 应从这种单一化模式向多元化考试模式转化, 要注重激活“考试形式” , 突出教学与考试的联系性、 实践性, 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实现从单纯的理论知识考查向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转变, 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掌握和运用, 考核采取辨析、 材料分析、 实践调查报告、 心得体会和热点问题研讨等办法进行。

 二是实现从单纯的期末书面考核向期末书面考核与平时实践考查相结合的转变, 重点把课内院内社会实践参与情况等纳入学生考核内容之中, 使考核全面化、 过程化, 促进学生认真参与教学全过程, 增强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动性。

  大学的教育, 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

 大学人文教育, 就是做人的教育, 亦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前提, 是我们团结奋进、 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同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航标和动力。

 因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应该结合时代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立足现有教育模式, 开拓创新,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 页

 [2]许苏民. 人文精神论纲. 《学习与探索》, 1995 年第 5 期

 [3]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育研究[J], 1997(9)

  [4]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2-275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04-10-14

 作者简介:

  陈龙国(1968. 7~), 汉族, 重庆市人, 副教授, 党委副书记

 甘雪梅(1981. 10~), 汉族, 重庆市人, 研究生, 辅导员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