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典理论素材(12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典理论素材(12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在何处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三个基本维度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
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文明支撑
发挥中国制度优势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全面精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特质与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和世界意义
谈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无古人的创举,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十个明确”中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时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首先要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在何处。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在于符合中国实际。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伴随着因自身孱弱而饱受西方列强殖民掠夺的民族危机。但无论是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还是以“改制”为目标的戊戌变法,乃至高呼“德先生”“赛先生”的新文化运动,都不可能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希望。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才开启了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篇章。中国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的求索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归根到底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要汲取西方现代化的成就和经验,而且还要克服西方现代化无法克服的弊端,完成对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超越,实现从落后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跨越。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在于有别于西方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依靠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实现的。马克思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但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具有难以克服的弊端:由于社会大部分物质生产力以资本的形式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生产目的不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少部分人、少部分国家的发展以大多数人、大多数国家的欠发展为条件,这种现代化不可能成为全体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西方发达国家顺序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串联式”发展过程改造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发展方式,让科技发展由“跟跑”逐步转向“并跑”和“领跑”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在于以新理念引领新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既发挥其发展生产、创造财富、提供就业的积极作用,又克服其消极作用;
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消除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社会及国家关系造成的消极影响;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互利共赢;
等等。
1881年,马克思给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查苏利奇复信时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也就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用于自身,同时又能避免资本主义的苦难。今天,在世界的东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行得通、走得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来,人们就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什么、“新”在何处、从哪里来、向何处去、有什么意义等进行了探讨。要正确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确定好解读的合理视域和科学维度是关键。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可知,这条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所开创出来的一条道路。要科学理解这条新道路,就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基本维度。
时空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第一个“新”,就在于它的时空属性,即它是立足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符合时代潮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新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实践的再版,也不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翻版,而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版现代化道路。把握了这个“新”,就能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区别开来。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也曾一度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走了一些弯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重新审视了国内外形势,强调各国的国情不同,其现代化道路和模式也就会存在差异。别国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但决不能照抄照搬。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作为实事求是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致力于发展问题的解决,有着明确的指向性;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有着浓郁的民族性;
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有着突出的时代性;
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经验教训,有着鲜明的世界性。因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融传统性和现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为一体的现代化道路。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离开了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就无法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来龙去脉,就无法弄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化根基、历史底蕴、现实基础、时代价值、发展逻辑等。
理论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第二个“新”,就在于它的理论属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制度属性,即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实践的产物。把握了这个“新”,就能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基于西方现代化理论、依附论等的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西方现代化理论本质上是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非西方社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但西方现代化理论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提出发展中国家只有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然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它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因而绝非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模版。依附论则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受着处于中心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剥削,这是其落后的根源所在。只有摆脱这种依附,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实践证明,前者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失去独立自主,后者易导致发展中国家闭关自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源于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和依附论的批判和反思,它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既保持了独立自主,又实现了快速发展,因而是对二者的扬弃和超越。它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唯一性的神话,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而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种全新选择,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正确,就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就无法弄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外延、实质等,就无法从根本上驳斥和澄清各种误解、误读。
主体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第三个“新”,就在于它的主体属性,即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自主式”的现代化道路。把握了这个“新”,就能从阶级立场、价值取向等方面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其他各种现代化道路区别开来。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中国人民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向往是道路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道路护航的有力保障,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道路践行的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和平发展,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决心,也彰显了对其他国家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和意愿的尊重。它突破了“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以及“国强必霸”“零和博弈”等思维方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根本成就。离开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无法弄清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就无法把握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力量。
上述三个基本维度既各有侧重,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实现了高度统一。坚持三个基本维度的有机统一,就能抓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规定性,就能牢牢掌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解读的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接续奋斗,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奋斗目标。我们党清醒认识到:“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强调“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上世纪80年代,我们党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确立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划。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的基础上,我们党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过持续奋斗,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要在我国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中得到体现,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努力。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就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方略,就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
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中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要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历经党和人民百年求索、百年奋斗,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走出了一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也走出了一条超越西方国家现代化既定模式的新道路。这一现代化新道路,使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实现了后发赶超。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相较于西欧国家千万人口级别、美国亿级人口的现代化,中国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一个都不能少地实现现代化,进入现代化社会、享有现代化生活,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样的超大规模,具有他国不具备的特点:一是发展任务之重前所未有。中国现代化的任务,人口数量超过了西欧的3倍和美国的4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阶段性成果,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迈出了现代化道路上的一大步。中国实现现代化,必将改写世界现代化的战略版图,在人类发展史上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二是改革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先发国家,推动巨量人口从乡村向城镇有序流动,解决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先富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都是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去化解的重大复杂挑战。三是潜在优势之大前所未有。巨量人口不仅带来压力和挑战,也给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重要的潜在优势。14亿多人口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最为特殊也最有希望的资源禀赋。从供给看,它将促使我国更加重视独立自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加快建设门类齐全、高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需求看,能够孕育超大规模的需求和消费,能够为抵御外部风险提供强大韧劲和回旋空间;
从科技创新看,能够提供催生创新创造的丰沃土壤,从而成为我国加快现代化的持续动力和不竭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两极分化是私有制的产物,特别是以资本与劳动对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由于利润的增加比工资的提高更为迅速,导致社会生产力越是发展,工人群众的贫困化和财富两极分化就越是加深,这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无法解决的顽瘴痼疾。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西方国家社会贫富悬殊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兴起的美国“占领华尔街”、法国“黄背心”抗议运动等就是生动缩影。据统计,2020年3月至12月,美国亿万富翁们的财富增加了1.1万亿美元,但同时美国却有800万人返贫,2000万人失业,1000万人陷入饥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1年6月警告称,全球收入不平等成为“这个时代最明显的挑战”,发达经济体的贫富差距达到数十年来最大。法国总统马克龙坦承:“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为中产阶级提供了进步机会,但这个体系如今已经破败。”中国式现代化则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郑重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目标。可以说,有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14亿多人民奋斗实干,有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方针政策,就一定能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人类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促进了西方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如影随形的精神危机,造成马克思所说的“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在商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支配下,各种类型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幻灭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大行其道,告别崇高、消费主义、娱乐至死、道德糜烂、空虚颓废成为普遍景观,精神世界被严重挤压。人们内心充满了失落感、无力感和无意义感,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本质,成了无根性与分裂性的物化存在,成为“单向度的人”、“大地上的异乡人”、“现代文明的囚徒”;
从唯物史观看,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现代人精神层面的体现,是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荒原”。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预言“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可以坚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中国式现代化也一定能够克服西方现代化滋生精神危机的先天弊病。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人类现代化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从生态角度看,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史,也是一部对自然环境肆意征服和疯狂破坏的历史。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西方生态环境问题的总根源。这种以追求利润为前提、以无限扩张为基础的掠夺式生产方式,加上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社会“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将自然看成是资源的“水龙头”和废弃物的“污水池”,滋生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甚至导致生态危机。在短短几代人的时间里,美国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变:数以千万计的各种动物濒临灭绝,大片原始森林消失殆尽,导致土壤盐碱化、水土严重流失和新物种不断入侵,直至发生20世纪30年代西部大草原沙尘暴。中国式现代化坚决抛弃轻视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绝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始积累,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对亚非拉人民的殖民掠夺,“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到法国、英国、美国,都相继推行殖民政策,先后走上对外殖民掠夺的道路。据统计,1503年至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攫取的有据可查的白银和黄金分别达18600吨和200吨。同时,葡萄牙人也从巴西掠夺了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英国不惜对中国输出鸦片,发动鸦片战争,逼迫割地赔款;
美国贩卖和奴役非洲黑人,屠杀印第安部落,实施种族灭绝。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将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出了一条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国家依靠侵略扩张实现崛起和“国强必霸”的老路,为世界提供了通向现代化的新选择。这是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历史上的发展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超越西方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本在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新征程上,我们将义无反顾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社会谋和平与发展中,不断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可谓源远流长,其根底之牢固、蕴藏之丰富、规模之宏大、影响之深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奋斗中扭转命运、铸就辉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文化资源,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和代代传承,演绎了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和滋养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根脉和文化精神,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存在形态,支撑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创造和历史选择。
中华文明坚定着我们走自己的路的志气。建党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界生动呈现了中华文明欣欣向荣的万千气象。所有这些,无不展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的宏大格局,无不展现着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中华文明不啻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来源,仿佛一条神奇的精神纽带,凝聚人民追求、汇聚民族力量,形塑了世界上一个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中华文明锤炼了我们走自己的路的骨气。当今世界上总有人希望,甚至试图逼迫我们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殊不知,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独立性决定中国不能改变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国情的大势使然;
中华文明的人民性决定中国不能改变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中华文明理念,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文明的时代分野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标识;
中华文明的开创性决定中国不能改变选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这些折射着中华文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内在气质的哲学箴言,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把握现代世界的基本方式。
中华文明提供了我们走自己的路的底气。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而且也给“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指导性线索,让世界在中华文明的独特观照中看到了人类未来的希望。我们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这些,无不彰显中华文明的强大包容和海纳百川的精神力量。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无不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从深层次考察,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人类文明形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本质上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关注。
历史和现实证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积极主动地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融入人类文明发展共通共荣大势,推动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列车稳健地行驶在既合乎规律性又合乎目的性的正确轨道上,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提供了中国答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根基和魂魄。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供文化资源,由此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重大时代意义,更好地回应讲述中国、展现中国,进而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这一重要时代命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时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简称“中国制度优势”)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因素。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第十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从制度优势视角探查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益于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论述的学理化研究,坚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制度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重视发挥制度优势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论述的一个核心观点和鲜明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汲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等经典文本中阐发的制度优势因何而立、如何恒久等宝贵精神财富,继承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重视发挥制度优势的宝贵历史经验,全面深刻论述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发挥制度优势、要发挥什么样的制度优势、如何发挥制度优势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多次强调“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极大增进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历史自信和制度自信。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要发挥制度优势?制度优势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论述了中国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中国制度经过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洗礼,中国制度优势彰显天下为公、民贵君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等中华民族精神,日益扎根中华大地,具有深刻的历史性;
中国制度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中国制度能够在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科学阐述中国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性、先进性、实践性,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在新时代树立制度自信。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发挥什么样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全面阐述了“中国制度优势有哪些”。如,“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够集中财力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经济优势,党的领导、群众路线、思想政治工作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政治优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中国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总结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等“十三个显著优势”,有力提升了全党全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化经验的理论认知水平,坚定了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等新提法,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制度优势的理论意涵,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制度自信,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怎样发挥制度优势?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发挥制度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怎样发挥制度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在目标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清晰的目标激励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通过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我们要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这些优势,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
在战略策略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引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动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把国有企业做实做强做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我国发展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方式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国内既要明晰制度优势,“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又要加强制度自信教育,“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还要“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使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国际上“要积极创新话语体系、提升传播能力,面向海内外讲好中国制度的故事,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只要我们以“任凭风浪起,我自岿然不动”的历史自觉继续发挥中国制度优势,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顺利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甫一发表,便引起理论界广泛关注。其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断,理论界尤为关注。个中缘由,在于它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根本成就及其历史贡献的最高概括,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含量、研究与解释价值。
一、怎样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上,提出了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三大论断。精准研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就会发现,这三大论断是历史逻辑上步步递进,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上不断丰富的关系。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共有特征,即“走中国自己的路”。其涵义是: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要依据中国国情,我们走的是中国自己的路,不是他国的路,尤其不是西方式现代化道路;
在道路问题上,要把“中国自己”确立起来;
在中国道路问题上,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并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历史结论,旨在破除中国道路问题上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与独断主义、拿来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走自己的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党和人民在走自己的路问题上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源于走自己的路,又发展了走自己的路。内涵是:走中国自己的路;
赋予走自己的路以新的具体实践和理论内涵,即中国特色之路,中国特色本身具有丰富内涵;
在走自己的路的历程中,我们摸索出了一条基本经验,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也要适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
这条道路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与发展、提升与概括角度讲的,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内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源,是基础;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说把“中国特色”转换为“中国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升为现代化道路,同时又突出了“新”。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具有何种指向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指向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也指向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指向世界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首先是相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可分解为“中国式”“现代化”“新”3个关键词。中国式,是从中国特色转换过来的。中国特色表达的是体现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中国式把这种中国特点提升为一种中国范式,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范式而言,具有类型学与典型样本意义。这是一种更为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表述,具有对话与传播意义。现代化,既是明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是为了突出现代化,且与西方现代化处在同一主题“频道”上进行对话,表明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有我”的存在。“新”这一关键词大有深意。虽然都是现代化道路,然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相对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新”在中国式,而且“新”在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上,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执政下的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主要为资本家特殊利益集团谋利益的现代化;
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贫富悬殊的现代化;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单向度发展的现代化;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单边主义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其次是相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言。第一,从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两个创造”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涵义的重要论述都是在坚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着眼于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他指出: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除“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外,其他四种涵义都是对接“新时代”的,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致力于实现强起来的道路。第二,从历史上看。当年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加个“新”字有其深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础上逻辑地发展起来的。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实践是逐步深化的。1979年,邓小平在分析西方现代化发展成就、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之后指出,“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又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论述表明,这里的中国式主要是强调适合中国情况,即“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这一点我们党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同样如此。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是要在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发展了过去所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总体上还处于未发展起来的阶段,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综合国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也不高,因而相对注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步入发展起来以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基础上,就更加强调共享发展,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加突出地把推动共同富裕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习近平总书记也把中国式现代化看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二是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过去实践上相对注重物质财富增长和基本需求满足是一种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尽管我们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然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使我们在实践上还是相对注重基本需求满足与物质生产、经济增长,发展的不协调性相对突出。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发展更加注重其协调性,更加突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协调发展”“美好生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等,就是如此。三是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绿色发展,超越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地方那种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四是更加注重走和平发展道路,更加强调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力,更加强调参与全球治理,以求“以中国发展贡献于世界”,促进合作共赢。这对改革开放初期相对注重“在维护世界和平中谋求国内发展”来说是一种推进与发展。上述四个方面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脉相承,又有新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还指向世界现代化道路,是相对于世界现代化道路而言。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过去我国是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在追赶过程中,曾一度在某些方面“失去自我”,即跟着西方的现代化亦步亦趋;
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找寻自我”,在中国道路问题具有了中国自己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确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那些既希望较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世界现代化道路问题上的“西方神话”,也蕴含“世界有我”的意义。如果说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对注重中国国情,那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且影响世界历史的场景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加突显其“新”及其世界意义,即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又高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框架性涵义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涵义的重要论述,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本质特征,为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涵义提供了总体框架和基本遵循。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从学理上揭示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框架性涵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确立其理论范式,这种范式,就是人民至上、平等互利。就我们党和人民的关系而言,它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战略全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此,就必须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就中国与世界关系而言,它注重平等互利,即走和平发展道路,注重中国与世界、世界各国之间的平等发展、合作共赢。基于这种理论范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4大支柱,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政党谋强大。
基于上述理论范式与4大支柱,可进一步揭示和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框架性涵义:(1)领导力量上,它坚持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这是道路在性质上的“定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才能走得对、走得通、走得稳、走得好,才能行稳致远。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轨道;
(2)历史方位上,它坚持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历史方位不断拓展、丰富和完善中国道路,它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这是道路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定位”。邓小平所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就是如此。否则,就会封闭僵化,缺乏创新;
(3)奋斗目标上,它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核心理念,不断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强起来。这是道路在一定历史方位所确定的奋斗目标,即“定标”。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富起来作为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强起来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现全体人民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这层意义上讲的;
(4)总体方略上,它注重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新征程的战略步骤。这是道路中的“定法”,即路径和方略。实现奋斗目标,必须确立实现奋斗目标的总体方略,离开总体方略,确立的奋斗目标难以实现;
(5)推动力量上,它整合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这是道路上的“定力”。没有推动力量,路是走不出来的,也走不远,更走不宽、走不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党的领导,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把人民作为党执政依靠力量的最大源泉,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在这层意义上讲的;
(6)世界维度上,它确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道路上的“定和”。不走和平发展道路,就难以实现确定的奋斗目标,也难以真正实现强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定性到定位,经定标到定法,再从定力到定和,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政党等领域,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既符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框架性涵义。(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21&ZD011)主要阶段性成果。作者分别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念兹在兹的历史宏愿、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在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进程,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现代政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等,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其领导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上。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深刻把握非凡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何以能在一百年里从衰败凋零走向欣欣向荣、书写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答案要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百年奋斗中去找寻,从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苦苦求索中去探究。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欲求现代化,必先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欲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诉诸革命。对此,毛泽东同志说得很清楚:“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封建势力的腐朽统治,就像沉重的枷锁,紧紧束缚住中国现代化的脚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中国推进现代化扫清了障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在现代化征程上艰辛探索、砥砺前行。中国选择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我们党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个时期。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现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社会在现代化的急剧变革中保持和谐稳定,中国人民安居乐业,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奇迹: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这是不断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的奇迹:中国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深刻理解根本原因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中国这样一个曾经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国家,为什么能在一百年里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我们能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根本就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念兹在兹的历史宏愿。历史上,中国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1840年鸦片战争后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为西方列强瓜分蚕食的对象。何以如此?从现代化的视角看,就在于没能赶上世界现代化浪潮,被时代远远抛在了后面。如何实现现代化,是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绕不过的课题。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念兹在兹的历史宏愿。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宏愿,团结带领人民艰辛探索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完成实现现代化这一历史宏愿,必须确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并付诸行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曾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中国共产党人立下愚公志,将实现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从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到2021年实施“十四五”规划,中国的现代化一步一个脚印坚毅前行。从党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日益明确、战略路径日益清晰、战略规划日益完备。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现代化作为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在一个曾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一个一穷二白、人口众多、发展很不平衡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所要经历的艰难险阻、所要付出的鲜血和汗水必然是世所罕见的,除了顽强奋斗,别无他途。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人民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推进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征程上铸就一座座精神丰碑。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立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小康”标准不断提升、内涵不断丰富、要求不断提高,为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面向未来,无论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还是2035年远景目标,包括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都深刻体现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人们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切身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起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回顾百年历史,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
深刻认识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在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进程,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大意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紧密相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从而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意味着要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意味着不仅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味着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意味着超越西方一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在发展自身的同时造福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遵循现代化普遍规律,又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引领时代潮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对中国发展、世界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体现在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之所以在近代落伍,甚至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没有察觉到工业革命引发的世界现代化浪潮,一次次错失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机遇。鸦片战争后,许多救国方案都是为了中国能赶上现代化浪潮,实现民族复兴。然而,这些方案一一失败了,民族危机越来越深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奇迹宣告中华民族在经历无数磨难后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天,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意义,体现在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政党交流互鉴现代化建设经验,共同丰富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更好为本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谋幸福。”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将不仅极大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极大提升人类发展水平,而且以自己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探索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特殊规律,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全新选择,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意义,体现在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深刻改变着世界发展进程,展现出强大生机活力。但社会主义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面对巨大压力和挑战,中国始终没有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实践,是对社会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最好检验、最好证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但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只要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时代,就一定能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的更大奇迹,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承接着中华民族饱经磨难的近代历史,闪耀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芒,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博大胸怀,具有无比丰厚的逻辑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承载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艰辛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深厚的历史逻辑。这一道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从近代中国的深重苦难中走出来的。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然而近代以来,由于清政府统治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大门,逼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中国当成资本掠夺的跑马场、利益攫取的输血池。从《南京条约》开始,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疯狂掠夺和压榨中国人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是近代中国人的哀叹,也是这个古老民族在深重黑暗中不得不奋起抗争、寻觅新路的历史起点。
黑暗使人渴望光明,苦难使人长怀壮志。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下,中国人民坚毅地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掀起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力图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历经数代艰难探索,苦历百年雨骤风狂,最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之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抚今追昔,鉴往思来,我们应当以深沉的历史感来看待、体悟、把握这条现代化道路,让历史的底色将这条道路衬托得愈发厚重深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闪耀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芒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深刻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指引。
面对近代中国的乱局,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思想指引方向,道路决定命运。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道路表明,要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目标,只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来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对理解中国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进道路很重要。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引领当代中国走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宽阔大道上。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走出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引。我们要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坚实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宏伟实践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全新选择。
立志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担当,矢志不移地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在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现代化”这一概念。他指出:“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这表明我们党在即将领导完成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之时,就开始关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郑重地写入了建设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任务。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第一次完整表述。此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发展基础。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接续奋斗未有穷期。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重要概念,确立了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大局,统筹全局,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深化现代化方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行了“两阶段”的重要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谋划擘画了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既高瞻远瞩又科学缜密,既胸怀全局又心有定论,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战略思维进行大国谋划的高超智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具有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它充分表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决不只有欧美发达国家一种模式、一条道路、一个标准,更不能将欧美现代化道路视若唯一,进而否定其他国家的道路选择和社会进步。中国自近代以来孜孜探求的现代化道路,既是对长期以来由西方发达国家划定现代化标准和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反驳,也为世界上寻求非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无比自豪和强大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在这条道路上如期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发展实际深度结合的结果,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也具有显著的普遍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解读中国道路、诠释中国理念、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创性概念,而且是展现中国力量、体现中国智慧、彰显中国担当的标识性概念。我们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统一中,全面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点、显著优势和世界意义。
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基于中国经济社会条件、历史文化传统、世界发展趋势、人类文明进程,形成的一条符合中国实际、蕴含鲜明特点、彰显显著优势、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道路。这条现代化道路,具有历史演进性、主体自主性、时代创新性的特点。这些鲜明特点,集中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现实状态和未来趋势。
鲜明的历史演进性。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近代中国的国门被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造成了近代中国人民悲惨的历史命运。这深刻警醒了中华民族,启发我们要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壮大综合国力和民族力量,而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不同阶级阶层仁人志士的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方案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党领导人民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推翻了剥削、压迫、奴役中华民族的三座大山,为开启现代化建设进程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并进行了长期有益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近代以来中国从模仿学习到自主探索、从封闭落后到全面开放、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历史转变,深刻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接续性、积累性、渐进性发展的历史特质。
鲜明的主体自主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宝贵成果,是坚持将独立自主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和立党立国重要原则的必然结论,是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以贯之的原则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为自觉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在长期实践中,党坚持绝不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守正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对重大时代课题作出科学回答,走出了一条能够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近代中国命运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鲜明的时代创新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长期内生演化和开放包容发展中,展现了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发展逻辑,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实现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时代融合;
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而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的深度结合;
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而是充分总结并借鉴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在吸取人类文明精华和域外现代化建设经验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党和人民回应各种外部挑战的结果,而且是主动把握世界发展趋势的结果,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创新性。
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长期发展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相对于既有现代化道路具有超越性和优越性,是我们顺应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增强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
制度优势:实现国家富强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国家发展的根本和长远,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极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我们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建构、改革、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并充分展现了蕴含其中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特别是近年来,“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国家的政党衰败、治理失效、秩序失范与中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形成了日益鲜明的对比,这种共时性对比充分验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客观证明了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性。
实践优势: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进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拓展的过程,是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深入发展,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证不断完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精神力量持续增强,彻底扭转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命运,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深度结合的必然结果。
组织优势:实现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党始终围绕着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百年来,党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坚持和拓展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密切联系群众视为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将脱离群众视为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基于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切实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断拓展,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而且深刻揭示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系统总结了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既具有鲜明的中国价值,也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
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可能。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奇迹充分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得对、走得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追求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特别是我们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整体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等方面,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为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话语范式提供了新表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新发展,极大拓展了现代化实践,丰富了现代化理论,凝练了现代化话语。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顺序推进现代化不同,我们基于科学思维方式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种创新不仅具有实践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世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实践层面破除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以鲜活的实践验证了新的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
从理论层面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禁锢,基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逐渐建构起了新型现代化理论;
从话语层面丰富了现代化话语表达体系,提炼出了一系列现代化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
为开创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决摒弃国强必霸的逻辑,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
坚决摒弃以资本为中心的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取向;
坚决避免两极分化的问题,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
坚决摒弃征服自然的陈旧理念,建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科学解决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本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担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在迎接各种风险挑战中创新发展,在解答人类难题、全球议题、世界课题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崭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推进中国现代化,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腐朽统治下,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幅落后于时代,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探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但没有科学思想的指引,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奋斗目标。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四个现代化”从此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迈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实步伐。
改革开放以后,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党中央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新世纪,在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党中央又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不断坚持并极大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长远战略谋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在百年的持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兼收并蓄、守正创新,探索得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许多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论断和重要论述,极大深化了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方向。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
推进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接续奋斗和持续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深化,逐步走出了一条既切合中国实际又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全面现代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的现代化;
意味着中国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共同推进,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最根本的特色,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党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推动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强大的物质基础。落后就要挨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坚实、先进的物质文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会缺乏昂首于世的物质基础,就会缺乏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物力底气。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今天,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不断繁荣并取得极大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推动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日益完善,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和法治保障更加有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更加巩固,人民依法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的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便捷、形式更加多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安排;
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又有有效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具有强大生命力,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推动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立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全面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党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导、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精神文化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推动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社会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特征,全面提高社会文明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共同期盼。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社会建设;
注重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推动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打牢和巩固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眼于提升整体效能,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防控网络,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通过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推动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伟大的中国奇迹,同时又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现代化寄托着马克思主义先驱对理想社会的期许,是世界近代以来的历史潮流,也是俄国十月革命以来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追求。在五百多年的发展史中,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历程。人类对社会主义社会和制度形态的探索从未停歇,对现代化的追求也从未止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也开辟了按照我国国情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光明前景,形成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的影响力、感召力大大增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越走越宽广。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使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在发展的很多方面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也意味着我国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的国家。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就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坚决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始终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各方携手应对世界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努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力量、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质与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拓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现代化史上的伟大创造,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拓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贡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质和世界意义。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特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考察表明: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一个积极有为、坚强有力的执政党是实现经济赶超的关键。这同样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拓展的关键。在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的重要作用是领导人民构建后发国家所不具备但却是实现经济赶超所必备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基础设施、法律制度、产业政策、教育培训等。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过程中,内外部约束条件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科学制订、不断完善短、中期现代化目标,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期目标不动摇,充分发掘潜力、抓住机遇,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远见卓识和坚强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彰显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和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回顾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可以发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果没有具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就无法在复杂、艰苦、多变的环境中实现社会凝聚和社会动员,也很难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更无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界历史上,只有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经过历史和人民选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形成和拓展的根本保证。
坚持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把“坚持独立自主”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坚持独立自主,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个显著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先行构建和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后发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绝非易事。一些后发国家付出丧失独立性的代价谋求依附性发展,结果却陷入各种发展“陷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团结奋斗的结果,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进一步明确了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并联式叠加发展。尽管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无疑是现代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础支撑。从世界范围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国家,通过工业化驱动现代化都是必然的路径选择。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到改革开放以来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始终是我国现代化的主要基础和动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对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表明我们党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愈益清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并联式叠加发展的现代化思想和实践,带来了我国生产力大发展。1952年,我国GDP仅为679.1亿元,人均GDP仅为119元;
2021年我国GDP突破11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改革开放以来,在1978年到2020年的42年里,我国GDP年均增速达到9.2%。一个在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基础上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实现如此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无疑是世界现代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拓展,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证明: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发展中国家要坚定自己的现代化目标,结合本国国情积极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落后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愿景之间的巨大差距,只应作为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强烈意愿和动力源泉,绝不应成为放弃独立自主的理由。发展中国家将强烈的现代化意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需要有一个坚强有力、能够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的执政党。在这样的执政党领导下,才能在长期赶超过程中始终凝聚人民共识、代表人民利益,锲而不舍地追求现代化目标。
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目的不同,现代化的特征和背后的逻辑也存在很大差异。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服从于资本逻辑,缓解资本积累矛盾、满足资本增殖诉求是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力量。与之根本不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以造福人民为目的,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我们创造性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既充分发挥资本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又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违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了增进人民福祉、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
推动人类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使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展望未来,我国将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将使人类现代化的总人口规模增加十多亿。十多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这无疑是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的现代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和人类社会进步方向的现代化。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始终积极承担责任,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贡献力量。无论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还是当人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时,中国都充分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增长引擎的重要作用,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导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和行动,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动担当和博大胸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走自己的路”的必然结果,具有鲜明的创新性、自主性和优越性。
新道路的实践探索与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奔走呐喊,提出了各种方案,现代化被理解为从西方引进技术、制度和思想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现代化问题被逐步提出来,开始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不断发展完善。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强调“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规划,第一步走是用三个五年计划时间初步实现工业化;
第二步走是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在和时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会谈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后来,邓小平同志再次明确表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规划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蓝图,上世纪80年代,我们党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的基础上,我们党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过持续奋斗,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外现代化模式的扬弃
近代以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化是很多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走出了一条现代化道路。然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弊端,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西方现代化模式已陷入困境。处于追赶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套用西方现代化模式后鲜有成功案例。西方现代化理论和模式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实际上,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绝不是单一的,怎样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是成功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最主要的就在于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其后的发展表明,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后发赶超型的,是自主借鉴型的,是站在中国立场上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它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吸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有益经验;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结晶,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注重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并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总结这一规律,从而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极大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熟与发展,也形成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升级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道路的创新版。
“接力赛”超越“拳击赛”
任何国家要在一定历史时期取得实实在在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必要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使得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能够结合发展阶段实际制定国家战略规划,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接力奋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接力赛”模式。而西方国家则陷入政党相互倾轧的“拳击赛”内耗中无法自拔,一切以选票为中心,既不对民众诉求进行及时回应,也不对国家发展进行整体布局,无法实现长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用“接力赛”超越西方的“拳击赛”,始终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力赛”模式有利于推进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的统筹规划;
有利于统筹效率与公平,不仅做大蛋糕,同时也分好蛋糕,构建初次、再次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有利于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有机统一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新模式,以“五年规划”为抓手,开展国情调查和发展规划,凝聚全民族智慧和力量,沿着行进路线图,朝着奋斗目标不懈奋斗、接续奋斗;
在各个发展阶段披荆斩棘,在不同历史时期迎难而上,跨越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在既定的奋斗征程中马不停蹄“接力”赛跑,呈现出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现代化宏壮图景。
新道路的基本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所指出的:“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拥有巨大人口规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实现这样巨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无论是难度和挑战,还是其世界性意义都前所未有。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对全人类现代化事业的历史性贡献,也是对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这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先天性弊病。正如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也要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与自然关系异化成为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是导致工业文明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现代化”,这大大丰富了现代化内涵,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大多伴随着对外殖民掠夺和对外侵略。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走“国强必霸”、战争掠夺和对外转嫁发展代价的西式现代化老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站在现实与未来的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对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对外强调推进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