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供大家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结 课 论 文
论文题目:
改革创新—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力源泉 论文作者:
石彦彦 作者学院:
材料学院 作者学号:
132080503103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结 课 论 文
目 录 摘 要...................................................................................................................... I 1 引言.................................................................................................................... 1 2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1 2.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 2.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 2.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 3 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 3.1 改革创新形成社会主义社会直接动力的原因[6-10] .............................. 2 3.2 改革创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方式............................................. 2 4 十八大报告的创新............................................................................................ 3 4.1 确定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3 4.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断.......................................................... 3 4.3 全党坚定“三个自信”的论断 ................................................................ 3 4.4 推进体制改革的论断.............................................................................. 3 4.5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断.............................................................. 4 4.6 明确经济转型发展方式,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论断.......................... 4 4.7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水平的论断.............................................................. 4 5 结论.................................................................................................................... 5 参考文献................................................................................................................ 5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结 课 论 文 I 摘 要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
是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理和社会理论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论著, 促使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了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 《序言》 中提出的唯物史观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相结合,讨论社会发展的规律, 论证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我国目前所处的初级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 确定只有改革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只有创新才能促使改革与时俱进, 打破自身局限性, 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十八大报告; 唯物史观; 改革创新;社会发展动力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结 课 论 文 1 1 引言 《序言》中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理论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一个多世纪以来, 一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 改造世界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正是由于我们党依托唯物史观, 针对我国实际, 不断探索, 勇于改革创新, 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也证明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序言》首次从经济学与哲学相结合的高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出的精辟阐述, 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5]。
2.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序言》 中写到[1-3],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 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2.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在《序言》 中指出[1-3],“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要导致社会革命, 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认为, 在对社会变革进行考察时, 必须时刻区分两种现象[1-3]:“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 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结 课 论 文 2 这就是社会中的物质现象、 物质关系, 即社会存在; 而且在《序言》 中马克思这样写到,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 同样, 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 相反, 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 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马克思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 从社会生产实践的冲突中去说明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应社会存在。
3 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1 改革创新形成社会主义社会直接动力的原因[6-10] 改革创新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也是一场新的革命。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的矛盾就突出来了, 表现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温饱的解决上, 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
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短短十年改革, 就解决了我们党多年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 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坚定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心。
3.2 改革创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方式 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但并不意味着只要改革就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就能创立新的体制。
必须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要有正确的改革取向和合乎国情的改革方略[8-9]。
首先, 在改革取向上, 要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 创立新的制度, 调整各种利益关系, 形成国家市场社会三方联动机制,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
现代化建设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 其密诀是在改革的初始阶段我国便坚持了正确的改革取向[9-10]。
其次, 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 要有合乎国情的改革方略。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渐进式道路。
渐进式道路的推行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第三, 在肯定渐进式改革道路的成功经验的时候, 要继续改革创新, 不断探索。
在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受到意识形态、 经验不足以及改革风险等因素制约,我们选择了一条由易到难、 自下而上的改革道路, 这条道路使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相互推进, 也使大多数人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结 课 论 文 3 4 十八大报告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一篇遵循唯物史观和社会理论的纲领性文献,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 新论断、 新观点, 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1-13]。
4.1 确定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 新的阶段性特征日趋明显, 社会进入发展关键期、 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 各种矛盾集中显现、 相互交织, 怎样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便成了我们党急需解决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一道,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充分显示了党的与时俱进, 是最重要的理论创新, 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4.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并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化。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界定, 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但党的十八却把它作为理念、 目标和制度加以论述, 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体系、 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并增加了以下新的内容: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人的全面发展和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等。
4.3 全党坚定“三个自信” 的论断 三个自信分别为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把握, 是对我国国情的清醒认识。
十六大以来, 我们党取得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使我们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但是,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三个自信”, 才能以良好精神状态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4.4 推进体制改革的论断 针对社会主义体制, 十八大提出要高扬人民民主这面光辉旗帜,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结 课 论 文 4 道路, 贯彻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更加广泛、 更加充分、 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 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即把协商民主制度摆在了基本政治制度层面。
4.5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4.6 明确经济转型发展方式,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论断 当前, 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更多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驱动, 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更多依靠城乡 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自从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 标以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明确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4.7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水平的论断 新形势下, 针对党面临的执政考验,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坚持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坚持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结 课 论 文 5 作风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 制度建设; 增强党的自我净化、 自我完善、 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建设学习型、 服务型、 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5 结论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艰难的, 但是我党的执政历史告诉我们, 只要坚持改革开放, 不断创新, 勇于面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积极去克服它们, 我们党将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永葆我们党的活力和执政地位, 并最终实现人民...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