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转型启示.doc(范文推荐)

浅谈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转型启示.doc(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转型启示.doc(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浅谈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转型启示.doc(范文推荐)

 

 浅谈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转型的启示

  摘要:现有银行体系受互联网金融影响,面临着重大挑战与机遇,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加快转型步伐,结合现代科技提升服务质量,从而适应现代金融之需要成为关键所在。本文从转变经营理念、改革管理体系、加快科技发展、加大基础建设等四方面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转型的启示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转型

 启示

 以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以及云计算为主要工具的互联网金融,成为了集信息中介以及资金支付与融通等业务为一体的新型的金融形态,它凭借自身的开放化资源、自主化渠道、市场化选择等巨大优势,对现有银行体系形成了一种冲击与挑战。它使传统金融灌输给民众的商务模式、价值观和产品形态等概念面临被颠覆的境地。当然,有挑战就必然有机遇,互联网本质上不是与传统行业竞争的一个或几个行业,而是一种平台和渠道,一种新型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商业银行转型步伐,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拓展服务渠道,实现金融服务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在根本上适应现代金融的需要。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生存”现状

 (一)商业银行“中介”功能弱化

 融通媒介资金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它类似于金融业务的“中介”机构,无论是存、贷业务还是汇况支付,都需要以商业银行的信用为“担

 保”。但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金融机构在获取信息的交易和成本方面有了明显降低,这无形之中“分流”了一部分商业银行中的融资服务内容。同时,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模式,让客户的支付体验更加直观且丰富,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和灵活的支付方式,让客户的选择更多的向互联网金融发生了倾斜,这让商业银行传统的优势功能被逐渐弱化。

 (二)商业银行急需“根本性”的创新

 交互式的营销方式让互联网金融为客户带去了更多的体验乐趣,而金融产品的灵活、多样,更让客户需求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这是商业银行无法给客户所提供的特色服务。互联网金融并非简单的使金融业务“互联网化”,它是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的模式创新,所以商业银行急需的并不是如何更多的替代互联网金融网点,而应该从本质上重新审视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它的创新不单纯于在其服务形式上,而是如何结合时代发展和客户所需进行思想上、内容上、理念上的“根本性”创新。

 (三)商业银行利益“受损”

 当前“草根”阶级和小微企业对“网贷”情有独钟,网贷近几年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随着其规模的扩大化,它越来越接受银行的“核心利益”。而第三方支付越来越多样化的服务内容让商业银行的业务逐渐被“蚕蚀”,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拿到了“业务牌照”,这让商业银行的收入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利益受损可以说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造成的“硬伤”。

 二、商业银行“融入”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启示

 综上,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看似“生存”艰难,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它仍旧是当前金融机构的“老大”,是很多金融业务往来的“主战场”。尤其是多年来传统经营模式让商业银行具有了很完善的风险防护经验,这是与互联网金融相比商业银行突显出的巨大优势。因此,商业银行当前的紧要任务是如何发挥自己之长,弥补自己所短,正视互联网金融已经改变了金融市场格局这一现实,加快自身的转型,让自己更加完善,更好更快的与互联网金融这股“大潮”交织融汇到一起,以期在互联网时代开启自己崭新篇章。

 (一)商业模式欲求创新,首先从经营理念的转变开始

 从利差型向中介型的盈利型模式转变、从交易型向关系型的商业模式转变,树立“ 大金融”的观念,“财富管理”服务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的“存贷款”服务的一个重要启示,也是商业银行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经之路。要以客户细分为前提条件,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真正由“产品”营销走向“客户”营销,由传统“存贷款”服务走向“财富管理”服务。

 (二)通过创新让产品更加“丰满”

 商业银行不应再以“专营”的姿态提供服务,而是需要通过创新让自己的产品更加“丰满”,让客户犹如在逛“超市”一般,享受一站式服务,客户应有各种适应自己需求的金融解决方案可供选择,并保证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总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满意的解决。创新金融产品,不但要加强表外业务,也要注重非信贷业务的创新,要时刻以多元化金融需求以及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为契机,做好风险预警和管理的基础上让更多的衍生

 品交易、财富管理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业务成为增收的主要来源。积极争取取得保理、基金、消费类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各类新业务的金融牌照,逐步走混业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为丰富产品组合、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准入基础,打通发展通道。要做到创新信贷业务,首先应保证风险可控,再以合归经营和其他匹配为前提,在业务范围上不断拓展,业务品种有效增加,以多元化盈利途径吸引民众。

 (三)集约化经营

 对各类客户潜在的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以此提高与客户进行合作的深度、广度和紧密度。发挥商业银行在服务质量、竞争能力以及市场条件等多方面的优势,实现零售收入来源的最大化。对财务资源和业务资源的配置施以“精细化”管理,让成本受到严格控制,促进经营效率的有效提升,健全完善资源使用的后评价和调整优化机制,真正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效益的领域。

 (四)强化维护客户关系

 通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定制服务和专业化的分析咨询服务,实现对客户交易行为的全方位介入,进而实现与客户关系的深度绑定,从而将银行服务不断延伸,使之成为不同客户需求的家庭银行、企业银行、随身银行。

 (五)优化考核模式

 从现有以负债为主的考核导向逐步向负债、受托管理客户综合金融资产并重的考核导向转变,同时通过设置不同的考核权重、差异化的费用配置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各经营机构、员工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营销力度,

 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创造能力。

 三、让业务流程得以优化,从管理体系的深化改革入手

 业务流程上无法实现最优化是商业银行落后于互联网金融一大弊端。因此商业银行如果想实现根本性的转型,必须从优化、简化业务流程开始。

 (一)力争打造“流程银行”

 业务流程要做到集成优化,就要对商业银行过于“钢性”的运营体系进行改革,要为客户构建一个跨渠道集成、一体化的运营平台,使其能够享受到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化服务。组织架构要向扁平化和垂直化发展;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和标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更趋于科学和完善;文化理念更注重客户与市场需求。

 (二)从“职能制”向“事业制”转变

 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多以“职能制”为主,这容易造成人浮于事的现象。商业银行应借鉴互联网金融“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将经营单位按照客户、区域或者是产品和渠道划分为多个可以有自己独立战略的“事业部”,通过 “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组织管理模式,在银行总部的统一管理下,事业部可以拥有经营的自主权,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每个分支机构和每个部门在整个流程管理中角色、职能的明确与界定,均由标准化和一体化的组织体系设计而来。总部通过对风险的合理授予权以及在重要的市场步骤启动之前设置好风险控制点,提高事业部相对独立决策、研发和营销的日常效率。

 四、渠道转型的强化,需要现代科技为支撑

 加强物理渠道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功能,对现有物理网点数量和员

 工数量进行缩减,集中人力和物力打造多功能型的精品网点和形象网点。重新定位网点功能,让营销与服务功能逐渐替代交易处理功能,网点窗口重点功能放在营销咨询业务上,如理财顾问或者是较为复杂的新产品介绍等。

 (一)给予“自动服务”更多投入与支持

 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的辅助优势,让移动支付和手机银行支付成为主要服务手段。让“自助银行”的交互方式以及渠道功能实现最优化,为客户打造一个流程最全、功能最优的新型银行。加大自助设备的投放配置,适当配置自动开卡机等新型自助机具减轻柜面压力,减少柜面低价值、重复性的简单业务操作,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客户满意度;为使客户更方便将他行资金进行归集,要加大 POS 机等理财设备的购;置。

 (二)走个性化、差异化营销之路

 集中提炼和整合多渠道的分散数据,以客户存在的“潜在”需求为前提,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营销服务。要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建设特色的网点或专营财富中心,提供免费的会谈室、迷你咖啡屋、多媒体空间、健身房等特色服务。根据客户群的不同类别开设专门的服务网点,如银发族、上班族、留学人员以及女性客户等,让一站式金融服务为其提供更多便捷。

 (三)采取“走出去”营销模式,使网点处延“扩大化”

 要将移动金融业务作为发展点,将移动理财、移动商务和近场支付作为创新点,打造一个以银行为核心的移动金融“生态圈”。将日常业务所需的如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笔记本电脑等一系列的服务工具整合成集多

 种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工具包”。客户可通过提前预约的方式,让业务人员直接上门为其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在改变传统网点坐等客户上门办理业务方式的同时,实现了银行人力资源的最优化。

 (四)注重 “社区银行”的建设与推广

 积极与网络运营商共同开发微信平台,借助该平台,可实现“网点―商户―客户”互惠互利的社区银行发展模型。将网点周边数公里范围内的“核心客户”与“核心商家”都绑定在以网点为中心的网络虚拟社区,打造社区银行发展模式。

 (五)提高业务发展与科技运用两者融合与共享的有效性

 有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技术,积极推动支付方式创新、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渠道创新和平台模式创新,抢占银行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制高点。

 五、注重创新文化的培育,增强基础建设力度

 要实现金融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进金融互联网化,还需要进一步在机制建设、文化培育、人才储备和财力投入上加大力度,增强配套支撑作用。

 (一)重塑“机制文化”

 加快风险容妨和内部协作两大机制的推行和发展,塑造“高效率”、 “勇创新”的新型机制文化,让金融系统时刻与新技术与新市场保持同步,对市场需求具有灵敏的反应度。

 (二)拓宽金融技术的应用领域

 要让金融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和智能手机在关键的管理

 环节和业务环节发挥最大功能。通过高新技术完成未来银行“创新实验室”建设,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跟踪研究和模拟发展,让自身的增值服务、创新孵化和金融技术运用能力等到质的提升。

 (三)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保持互联网金融生命力的“活水”,要将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程,保证商业银行在通往向互联网金融转型的道路上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章连标,杨小渊.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金融,2013 年 10 期

 [2]谢清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 年49 期

 [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 年 12 期

 [4]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 年 05 期

 [5]邱峰.商业银行直面互联网金融强势来袭的冲击和挑战[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 年 05 期

 [6]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 年 24 期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