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班主任工作个案(完整),供大家参考。
班主任工作的个案
——谈处理学生盗窃事件
内容一:【事件简述】
内容二:【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与案例结合分析】
内容三:【个案反思】
内容一【事件简述】
1、案件初发,一头雾水。
2018 年 11 月中旬,高一新生开学两月余,班级一女生 A 向本人报告,丢失一部耳机和MP3,记录并初步了解情况,无明确指向,于是本人在班级日常工作管理时提醒全班学生注意保管好财物。
2、疑云消散,旁敲侧击。
2018 年 12 月校运会期间,班级女生 B 向我报告,偶然发现其宿舍舍友女生 C 储物柜中存有女生 B 私人物品和其他舍友丢失的物品(由于物品主要涉及藕粉、便利贴等非贵重小物件,并未引起宿舍成员注意,丢失期间并没有学生向本人及时反映),女生 B 与部分舍友核实后确认女生 C 盗窃。事件关系到该名学生名誉,又是女生,本人立即请求学生控制知情范围。考虑到女生 C 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在日常生活中并无其它违纪现象,且所涉及财物价值不高,在和知情同学商议后,本人利用班会课开展全班法制教育,提醒并暗示女生 C 学生盗窃的危害,希望她迷途知返。
3、贼喊捉贼,不打自招。
2019 年 2 月初,寒假前一天中午,女生 C 向我报告,她丢失大笔现金约 900 元。在记录了解情况后,由于她自己身份(盗窃舍友物品)的特殊性,本人心存疑问,立即打电话与其家长核实她所持有的现金情况,发现两方描述出入较大。再次仔细询问女生 C 又闪烁其词,判断其撒谎可能性极大。当天下午宿舍所有女生主动自查,结果没有发现女生 C丢失的现金,却在女生 C 的储物柜里查出其她女生丢失的物品(含女生 A 的耳机与MP3),旧案全宿舍公开,女生 C 承认盗窃他人物品。由于临近期末,本人将案件向年级报备后,利用晚自习及时做通工作让女生 C 向受害者道歉以获得他人原谅,其它女生继续控制知情范围并利用假期缓冲原谅女生 C,给机会让她改变。同时联系家长(在外地)告知事件经过,要求家长开学面谈女生 C 的问题。
4、恶习难除,事不过三?
高一第二学期开学后,在本人与家长接洽后,女生 C 再次向室友道歉并获得了室友们的原谅和接纳,一切似乎雨过天晴。时间来到 2019 年 7 月上旬,期末考试前,宿舍再次出现盗窃现象(女生 D、E 化妆品被盗),再三追问下,女生 C 承认盗窃,室友群情激愤,多数人不愿意再原谅该女生,但依旧保持了良好的克制。由于临近考试,考虑女生 C 各方压力太大,为了避免她情绪崩溃,甚至走向极端(案例太多、必须考虑最坏结果——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本人继续期望大事化小,想低调处理。但各种危险可能性上升,必须向年级再次报备并请求给与协助,级长和分管副校长主动介入,让本人觉得事情越高越大,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领导们的介入带来了良好的效果。第一步,对事件抽丝剥茧,弄清事件来龙去脉及不良行为成因;第二步,对其他当事女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宿舍其他受害女生获得了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理解,同时也明白女生 C 改变离不开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第三步,对行为人恩威并施,表明学校愿意给女生 C 改正机会并低调处理此事,也严肃告知女生 C 盗窃这一不良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及再犯时学校处理意见;第四步,对家长出谋划策,协助家长分析孩子不良行为的成因,研究对策家校互动,多头并进改变孩子不良行为习惯。
5、拭目以待,未完待续。
由于分班的原因,本人将不在担任女生 C 的班主任,但依旧可以和她的新班主任悄悄关注着她的改变。
内容二【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与案例结合分析】
关于偷窃行为的心理成因,国内有研究表明,精神满足低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同时物质满足低导致学生的偷窃行为。其实,偷窃行为与心理满足有很大的相关性。学生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建立和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但是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同一性的建立是以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为前提条件的。例如: 1、安全的需求。
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有安全的生活环境,生活不受干扰,私人物品不被侵占等,一旦安全受到来自周围的挑衅,会失去心理的平衡。当学生的财物在生活中遗失或被盗窃时,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财物安全受到威胁,往往会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挽救自己受到的财物损失,更重要的是挽回自己丢失的安全感。以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获取的安全感最终只会陷入恶性循环。例如,学生遗失财物时,为了减轻或免受家长的责罚而去偷窃他人财物顶替。
案例结合:女生 C 的盗窃行为可能会导致受害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挽救自己受到的财物损失,这一连锁反应会导致出现更多的盗窃现象和窃贼,乃至形成不良风气,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盗窃者若被发现,往往还存在被其他人歧视、冷暴力等行为,而这一行为可能将盗窃者推向某个极端,出现自闭或怨恨社会等心理,造成严重危害,所以盗窃问题必须严肃对待,积极处理。
2、归属感的需求。
对学生而言,都希望得到家长、老师或者同学的承认,如果得到积极正面的回应,就会增强归属感,反之,就得不到归属感。当学生不能拥有同辈或其它人所拥有的东西并为此深深受到困扰,认为阻碍他们加入其中的障碍物就是这样东西,他们会就会使用偷窃的方式,设法取得他想拥有的东西。例如:有的父母过于严苛,过度管制零用钱,使子女无法满足物质欲望而起盗窃。
案例结合:女生 C 的妈妈是一位传统勤劳的农村妇女,个人在装束上的要求很简单,也没有打扮的习惯。这类家长生活观念往往是勤俭节约,常常忽略孩子的物质需求,当看到其他同学拥有漂亮的学习用具、名牌的衣服和高档的化妆品时,孩子可能就会产生攀比
(或尝试)心理,但条件不允许,于是或将同学的东西据为己有,或想办法弄钱去买,进而就产生了偷窃的想法。该女生坦诚在初中时已出现私拿他人物件的行为,当时未被发现。在高中住宿期间,周末宿舍内常常一个人留宿,也为其盗取他人物品创造了条件。
3、爱与尊重的需求。
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他们渴望来自父母、亲人、师长或异性的关注与尊重。当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子女,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爱,经常被忽视;当孩子在学校甚至经常遭到老师或同学的冷漠的待遇时,若必要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上的关注又非常的匮乏,危险就来了,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试图挽回自己作为一个人理应受到的“待遇”,而偷窃就是其中的一种,他们企图通过偷窃行为补偿因得不到爱或受到的伤害。
案例结合:女生 C 小学和初中跟随父母在外地上学,但由于户口的原因初三时回到老家一所乡镇中学读书,周末跟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在外地忙于生计,偶尔电话交流,在家的时候一般吃完饭就回到自己的房间,或者玩手机、或者学习,奶奶不得而知,也极少交流。久而久之,她性格更加内向,也养成了沉默寡言的习惯,而这一习惯使其在生活上更难获得家庭、老师、同学对她的关注。所幸她比较喜欢看书,精神层面能够获取适当的养分,但依旧无法避免孤独的负面情绪体验。女生 C 在每次盗窃事件曝光后,总是保持沉默,对室友的质询基本不做任何回答,坦诚错误的过程和挤牙膏一样,几乎耗光了舍友的同情心和爱心。她无法体会到自己的做法给别人造成的痛苦和损失,得不到他人人格上的尊重也忽视对他人的尊重,出现自身行为的偏差。
内容三【个案反思】
随着社会通讯的发展,问题学生极端事件报道时时警惕着我,以致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处理学生问题一定慎重,甚至总有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想法。事件发生时,本人的第一反应是控制知情范围,保护当事学生,避免事件的发展走向极端。为了稳定盗窃学生情绪,在沟通教育过程中淡化学生偷窃行为本质,单纯期望给予机会后学生能够自我改正。整个过程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介入,学生偷窃的深层心理因素没有被发现并及时有效的矫正,偷窃行为没能能得到彻底的根除。下面是本人对这一事件处理的反思:
1、教育引导前要加强对偷窃行为成因的侧面了解。
通过与其家长、同桌、好友、受害者沟通,侧面了解行为者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个人性格,这个过程是一个慢慢探索的过程。有时候单纯听受害者的表述或家长的表述并不可靠,想要准确了解,需要多方资料的收集,结合心理手段进行甄别和分析,同时也要综合考虑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偶然事件和临时环境的影响。
2、教育引导时要直面偷窃行为并构建矫正方法。
心理学中,在矫正学生偷窃者的偏差行为时,认知疗法和行为改变技术是经常使用的方法。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矫正偷窃行为时,要协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偷窃动机是什么?有什么不能满足的需要?引导学生直接面对偷窃行为本身,不回避,不袒护,不过度渲染情绪,就事情本身说事情,这个环节是探索学生偷窃行为的一个极好的契机,也是改变的前提。透过认知重建,观察造成自己偷窃行为的内在语言是什么?让学生改变其自我内在语言,建立一个新的、适当的、符合社会规范的内在语言,同时帮助学生找出最易导致其偷窃行为产生的情境,找出克服偷窃行为的方法。
3、教育引导时要强调价值判断,不可避重就轻 自己想要的东西,该如何获取?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对目前已经造成的行为做一个自我评判,特别是强调学生须对目前的行为性质做价值上的判断。价值判断是利益判断,价值判断是权衡相对于个人的利益的轻重得失而决定弃取的判断,涉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学生的人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偷窃行为发生时,不可以采取遮掩或忽视的态度,更不能用包庇的举动,任何一个转移视线或评价的行为都是无济于问题的解决的,会加重偷窃行为。
4、行为矫正执行时要注意建立契约,主动约束。
良好的”关系”的建立是有利于改变行为的,一切负面的行为都是“关系”受到损害的结果,对学生的公开性惩罚常常损害“关系“,所以在处理盗窃问题时,我们不能再加重这个损害。如果偷窃行为是偶发性的,动机比较单一,是一时的冲动行为,只要行为学生对行为的后果和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和反省,和老师、同学建立行为矫正的契约,下一次犯事的几率很小。但对于习惯性的偷窃行为,还需要学校、家庭的多方面主动约束,明确学校、家长的态度,提醒学生如果再犯将会有何惩罚,并要求其做出承诺让行为学生被动做出改变。
5、后续教育中要家校配合长期关爱。
偷窃事情处理以后,应该更关注这名学生,给予及时帮助。作为班主任,要时常注意他与班级的是否融洽,依旧信任他,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来自归属感和班级荣誉带给自己的温暖和感动,体会到在同辈群体中其乐融融健康成长的幸福。家庭方面家长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沟通的前提条件是相互的理解,父母亲要深入了解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负起对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
最后,我要说,学生的偷窃行为往往是班级管理中一项恼人而棘手的工作,其棘手之处在于若班级中有同学遭窃,却因无法抓出行窃的同学时,造成同学相互猜忌、互不信任,严重打击班级秩序,即便查获偷窃同学,又涉及偷窃行为的形成背景与动机包罗万象,如何处理很可能将改变这个人的命运。但我相信只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关心,努力和重视,学生的偷窃行为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学生将朝着健康的、诚实的心灵之路不断迈进。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