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供大家参考。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摘要】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是教学思维的动力, 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 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 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问题; 设计
在现代的数学教学观中, 教师都力求把数学知识还原成它的原始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大多数采用提出问题的形式, 也就是在特定的问题情景的启发、 引导下, 让学生“参与” 教学活动。
这样有助于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究竟如何去设计课堂上要提的问题。
对此,笔者根据自己所教的课程, 来谈一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设计问题?
一、 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小学生的心里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当与学生的心里特征和认知规律相一致, 同时还应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
所提的问题, 应符合小学生的心里特点和年龄特点。
这样可以唤起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也就是提出的问题应当正是学生所想的、 所问的,而且还应该是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的。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设身处地的了解学生的情况, 弄清学生正在想什么, 才能提出一
个学生想提出的问题。
二、 设计的问题应体现数学思想、 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数学解题思维的核心。
在小学阶段, 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渗透于各年级的小学数学课本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一蹴而就, 而应渗透于每一节课。
通过长期的积累、 多次的而反复, 才能可能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中得知识。
三、 设计的问题应构成较为完整的数学思维模式
设计一系列有联系的、 整体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 教学课上, 在导入之后出现一组问题:
“ (1)
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2)
我还想知道什么? (3)
自学课本后, 我又知道了什么?(4)
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5)
动动手, 检测自己掌握得怎么样? ”在读懂这些问题之后, 让学生自己按照这个步骤去自学, 然后足以回答。在自学和回答这些问题过程中, 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个全新的自学的一般模式。
长期以往,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如何自学的数学思维模式,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将来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设计的问题指向性要适度
教师上课提问的目的是在自己探求、 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给予一些必要的帮助。
而如果学生面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无所适从, 摸不着头脑,根本不知所去, 就说明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足以唤起学生的回忆与联想, 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联系, 使提出的问题贴近学生
的生活, 反映学生的生活经验。
但是, 如果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指向性过于明确, 根本没有给学生考虑的余地, 就是过犹不及。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应做到恰如其分, 问题的指向性要适度, 要尽可能的将问题提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最近发展区” 理论,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先让学生自己去做, 再由老师通过讲解, 给予适当的帮助, 然后由学生独立求完成。
同时, 尽量不要使问题带有选择性和明确的暗示性。
五、 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 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 兴趣, 它既是学习的七点, 又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配合自己提出的问题, 创设趣味横溢的情景, 在情境中诱导学生思维, 启迪智慧, 让学生的心里在愉快的氛围中处于兴奋状态, 有利于学生的学, 也有利于教师的教。
孔子说的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中, 要学生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首先应当引导学生进入问题、了解问题。
因此, 在数学课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 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问题, 创设了一个适宜探索知识的意境, 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学生的情趣, 使学生“要我学” 为“我要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是教学思维的动力, 且是思维的方向; 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
中, 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为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 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向前发展。
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
问题要有方向性。
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 的, 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2)
问题难度要适中。
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 难以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3 问题要有启发性。
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 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
其实, 问题并不在多少, 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 是否是关键的问题, 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 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诚然, 作为教师, 我们事先可以把问题全部设计好, 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 学生回答错了 或者不得要领是正常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 不应立即纠正或讲解, 而可以住抓住机会, 针对学生回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去启发、 引导学生, 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结论上来。
参考文献
[1] 《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的思考》
作者:
沈超 《课程教材研究》
2005 年 第 2 期
[2]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
蔡德宽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