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长征精神(范文推荐)

长征精神(范文推荐)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8-03 18:10:05 点击: 推荐访问: 推荐 推荐2 推荐《海底两万里》作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征精神(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长征精神(范文推荐)

 

  (延安大学 人文学院 副教授)

  冯菊香

 70年前, 中央工农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转战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长征之举, 从此翻开了中国革命新的一页。

 长征,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次震惊中外的伟大壮举, 创造了世界军事史的奇迹。

 长征, 不仅因为挽救了党、 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而载入史册, 更因为伟大的长征精神, 给世人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而光照千秋。

 70年后的今天, 虽然岁月一天天流逝, 但最珍贵的长征精神因其深刻内涵和神奇魅力, 更加显现出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不怕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坚持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就是顾全大局、 严守纪律、 紧密团结的精神; 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 患难与共, 艰苦奋斗的精神” 。[1] 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 产生伟大的军队, 伟大的战士, 伟大的奇迹。

 今天, 在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弘扬长征精神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当年, 中国工农红军将士就是靠着长征精神, 在物质极其困乏, 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恶劣环境下, “四渡赤水河,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转战乌蒙山, 激战嘉陵江, 血战独树镇, 在川黔滇鄂豫陕广大地区调动敌人, 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 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原, 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 纵横十余省, 长驱二万五千里, 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今天 , 历史的画卷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我们正处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 进行着一场旨在发展中国、 振兴中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

 在这个进程中, 虽然没有雪山草地、 战火硝烟,但却面临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建和谐社会、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的多重考验和西方敌对势力“西化” 、 “分化” 的威胁, 同样需要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 同样需要团结、 纪律的保障。

 弘扬长征精神, 无论过去、 现在和将

 来, 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 解决新问题、 创造新业绩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动力。

 新时期的新长征, 比起当年的长征, 时间要长, 任务要大, 困难要多, 但前途要更加光明, 意义要更加深远。

 完成这次新长征, 实现社会主义中国的跨越式发展,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理想是指人们向往和奋斗的目标, 也是维系人们团结战斗的纽带和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

 当年的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 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崇高的革命理想, 红军所以能够克服千难万险, 奇迹般地生存下来, 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靠的就是艰苦奋斗, 百折不挠,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即坚信北上抗日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革命一定能够胜利。

 为此, 他们在长达两年的长征岁月里, 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据统计, 到达陕北时参加长征的20多万红军, 仅剩下不足3万人。

 仅江西兴国县籍的红军将士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就达1. 2万余人, 平均每一公里就倒下一名该县籍的红军战士。

 今天 , 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新长征, 同样也需要全国人民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

 这就是“在本世纪中叶,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 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有了这种理想, 就能使全国人民奋斗有目标, 努力有方向, 行动有动力; 就能使全国各界识大局, 顾大体, 精诚合作, 共渡难关; 就能使人们奋发向上, 藐视困难, 勇往直前。

 对 21 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 讲理想信念, 就是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的必胜信念,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而奋斗。

 只有树立崇高理想, 才能实现现代化, 出色完成新长征的任务。

 理想是美好的, 但理想的实现都是艰难的, 需要奋斗者具有顽强不屈的意志。当年的红军战士,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整天生活于极其险恶的军事环境和自然条件之中, 一方面要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 另一方面还要战胜寒冷与饥饿。

 每前

 进一步, 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没有粮食吃, 就用树叶、 草根充饥; 没有衣服穿,就用烂麻袋片和破布裹在身上御寒。

 艰难险阻面前, 他们相互帮助, 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穿越雄关漫道, 万水千山,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今天, 我们进行新的长征, 同样也需要人们拥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因为, 在这次长征中, 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困难, 并不亚于当年长征所遇到的困难, 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需要发扬长征精神。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面临着人口多、 底子薄, 人均资源少, 综合国力还不强的困难; 生产力和科技、 教育还比较落后, 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城乡 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 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 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还面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面临着市场经济负面效应所导致的一些地方和部门严重的腐败现象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弘扬英勇无畏的长征精神, 牢牢抓住历史机遇, 正确运用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 努力调动和充分发挥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正确处理好发展、 改革、 稳定的关系, 推动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完成新长征, 更需要我们拥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如果说理想、 意志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精神动力, 那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则是它的政治保障。

 毛泽东同志指出:“谁使长征胜利呢?是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 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 红军能在长征中生存下来, 关键在于有以毛泽东为领袖的坚强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在长征这种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党中央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红军的领导。

 毛泽东讲过, 红军历经艰难而不退缩,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长征期间, 红军各部队认真开展了整顿和加强党委、 支部的建设工作, 加强党的领导。

 根据军委规定, 红军各部队中的重大问题, 都是由党委(支部) 集体讨论,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的。

 在打仗的紧急情

 况下, 部队首长有临时处置之权, 但事后要向党委报告。

 红军各部队在长征途中之所以能始终保持极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与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分不开的。

 长征的胜利充分说明,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是我军建设的根本原则。长征过程中, 遵义会议后的革命形势为什么会出现剧烈反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遵义会议上党从血的教训中猛醒, 断然结束了王明“左” 倾冒险主义的统治, 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从此使我们的党走上了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今天 , 我们所进行的这次新长征, 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宏伟事业。

 我们既无前人经验可资借鉴, 无马恩列斯毛等经典作家给予的现成答案可抄, 也没有别国的成功模式可搬, 所以更需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改革开放;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要坚持党的领导, 必须把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和任务, 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自觉抵制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 认真过好金钱关、 美女关, 各级领导干部还要过好权力关, 时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立场, 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正之风和党内腐败行为。

 坚持党的领导, 就是要求我们,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只争朝夕, 埋头苦干, 为彻底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率领着中国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科学发展观的坚持贯彻、 “五个统筹” 的全面实施是党的大局所在, 也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 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都应该弘扬长征精神, 提高顾全大局、 严守纪律的自觉性, 反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组织上的分散主义和各种形式的本位主义以及地方保护主义, 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就是要让全国人民认真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的新长征中, 坚持崇高的革命理想与信念,树立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 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注释:

 [1]江泽民,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红军老战士座谈会上的讲话, [N ].

 人民日报, 1996-10-10(1) .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