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百分数意义和读写法(教学设计)(完整)

百分数意义和读写法(教学设计)(完整)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8-13 13:35:05 点击: 推荐访问: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6篇 教学设计及反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分数意义和读写法(教学设计)(完整),供大家参考。

百分数意义和读写法(教学设计)(完整)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应用,知道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能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并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总结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在比较分数和百分数意义上的区别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1、师:同学们, 在一次数学比赛中,老师共出了 0 30 道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交卷,以下是比赛结束后王劢奇等三个人的做题情况。

 (课件出示表格)

 提出问题:(1)三位同学做对的题占已做的题的几分之几? 谁的成绩最好?可以直接比较出来吗?指名回答。

 (2)为什么无法直接比较出结果呢?他们做对的题占已完成的题的百分之几呢? 让学生自己通分,比较,然后指名说一说 归纳: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因为它们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所以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百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新授:

 (一)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 1 、三位同学做对的题占已做的题的几分之几,我们已经表示出来了,为什么没办法比他们的成绩谁最好呢?化成分母为 0 100 的分数后,有什么好处?

 用百分数来比较有什么好处?(分母相同

 便于比较。)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结果化成分母是一百的百分数。

 我们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看出:百分数是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结果。

 (二)教学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1、为了区别于分数和便于书写,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采用百分号“%”来表示。(教师板书:采用百分号“%”表示。)

 2、教师示范百分数的写法,例如:王劢奇同学做对的题占他完成的题的 64/100

 写作:64%

 读作:百分之六十四 3、教学读法。指出百分数只读作“百分之几”,而不读作“一百分之几”。齐读百分数。

 4、同学们可以把其他两位同学的成绩用百分数表示出来吗?能不能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呢?(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一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强调写百分数时应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

 5、巩固练习:

 (1)、让学生读一组百分数, (2)让写一组百分数(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完成填空 (4)、读出每组图片中的百分数,说说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师:从同学们的理解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什么叫百分数吗? 生: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也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三)教学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1、刚才我们通过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理解体会了百分数的意义,那百分数与我们学过了分数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1) 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数据和问题

 百分数:45%,200%,57%,100%,3.9% , 0.001 % 分数:

 观察比较:

 (1)百分数和分数的分母有什么不同? (2)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吗?分数的分子呢? (3)它们的读法和写法相同吗? 归纳 1.百分数的分母是 100,分数的分母可以是一切 不为 0 的自然数.分子也不同,分数的分子一般 只能是自然数,而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

 归纳 2.分数与百分数读法、书写的形式也不同. (2) 用分数和百分数表示计算结果时,有什么不同? 1、用 5 克糖和 100 克水,兑成糖水, (1)糖占水的几分之几? (2)糖占水的百分之几? 归纳 3.用分数表示计算结果时,通常要写成 最简分数; 用百分数表示计算结果时,能约分的也 不能约分. (3) 用分数和百分数表示计算结果时,都可以带单位吗? 1 1 、小明今天做题的正确率是 98% 。

 2 2 、一根电线长

 m m

 3 3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归纳 4.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 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 实际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所以百分数不能带单位。

  10057251620131002365

 教师小结: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后面不带单位名称。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四)小结百分数的特征:

 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它特殊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的特征:

  1、分母相同,便于比较;

  2、只表示倍数关系;

  3、采用百分号“%”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1/2 吨=50 %吨。

 „ „ „ „ „ ()

 ⑵

 某工厂今年产值是去年产值的 108%,

 说明今年产值比去年多。„ „ „ (

  )

 ⑶

 百分数与分数的意义完全相同。

 (

  ) ⑷

 百分数的计数单位是 1%

 „

 (

  )

 ⑸

 最大百分数的是 100% 。„ „

 (

  ) 2、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45%

  200%

 100%

  (1)截止到目前,神州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率为(

  )。

 (2)一根铁丝长(

 )米。

 (3)一本书已看了全书的(

 ),还剩下全书的 55% 。

 (4)一辆汽车严重超载,装的货物是限载重的(

  ),这个司机要被吊扣驾照。

 生 2:完成总数的 90%

 9 个

 根据他完成题数的 90%你能联想到哪个百分数?

 „„

  3、成语中的百分数。

 师:百分数不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许多成语还能用百分数表示呢。

 看成语联想百分数 百战百胜(

 )

 十拿九稳(

 )

 百里挑一(

 )

 半壁江山(

 )

 看百分数联想成语 1 1 、 100% 的命中率(

 )

 2 2 、死的可能性为 90% ,活的可能性为 10% 。(

 )

 课外知识拓展:阅读你知道吗?读完后谈谈你的感受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这节课我们只是走进了百分数的世界,打开百分数的大门,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必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希望大家以此为起

 意义不同

  表示方法

 是否带单位 百

 分

 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百分数后面不带单位名称

  分

  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 1 份或几份的数。

 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分数可以带单位名称,也可以不带单位名称

 点,不断去探究更多有关百分数的知识.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名人名言,与大家共勉。

 (课件出示)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写作:64%

 读作:百分之六十四 我执教的“百分数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下面我就这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与大家做一下交流汇报。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10064

 正确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重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它的读法和写法,从而突出重点。

  难点:通过分析、比较、讨论来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从而突破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探究和讨论法。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并积极思考,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

 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学中要因势利导,采用合理的教法,教给学法,掌握学法,学会用法。

  教师的教学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坚持以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通过看、思、说,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时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引导探索,理解意义——自学读写,共同交流——合作探究,找出区别——检测反馈,拓展运用——课堂总结,赠送励语” 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㈠ ㈠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在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身边取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篮球比赛”的情境,来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背景,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去发现生活中的百分数,利用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的基础与生活中对百分数的认识,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唤醒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百分数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紧接着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既达到了以问促学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㈡ 引导探索,理解意义

 本环节是借助课本中的一个读百分数、说含义的图片例题,通过表述多个百分数的含义,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好数学的决心。

 ㈢ 自学读写,共同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分数的意义之前,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交流展示的基础上,老师找

 准知识的生长点,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㈣ 合作探究,找出区别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需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既注重了智慧性又增添了趣味性。其中,“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一题通过辨析既突出了百分数的本质特征,又让学生认识到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智慧也得以增长。

  ㈤ 检测反馈

 拓展提高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除了安排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习题,为了实现语文数学学科之间的整合,我设计了一个猜成语游戏的练习,这样不仅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进一步深化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㈥ 课堂总结,赠送励语

  通过交流体会,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知识,深化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激励学生今后刻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我力争体现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既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又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以上是我个人对本节课的认识,不合理的地方恳请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生活中对百分数也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本节课的实施中,我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学生充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体会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以及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来引导学生体会百分数引入的必要性及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首先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其次,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探究方式。让学生发现规律,进而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这一理念。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