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69式单兵反坦克火箭筒【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核心提示
解放军由于曾经面对苏联坦克洪流的巨大压力,火箭筒数量曾经创世界第一。69 式火箭筒是中国的一代经典火箭筒,曾在实战中取得不错成绩。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款曾经的经典性能也已渐渐落后,但由于装备数量巨大,69 式火箭筒还将在解放军列装很长时间。
中国 69 式 40 毫米反坦克火箭筒,解放军由于曾经面对苏军坦克洪流的巨大压力,火箭筒的装备数量曾创世界第一。
火箭筒是一种步兵反坦克、攻坚武器,具有重量轻、射程近、价格低、适合大量装备的特点。在反坦克导弹性能突出的今天,火箭筒仍然大量装备到基层步兵单位,成为步兵近程破甲攻坚武器、甚至可以充当近程支援炮火使用。我军曾经面对苏军坦克洪流的巨大压力,装备火箭筒数量曾经创世界第一。本文将介绍我军现役装备量最大的 69 式火箭筒。
1961 年,RPG-7 在竞争中战胜了 RPG-4,大量生产列装苏军。到 1966 年为止,在苏军中全部取代了 RPG-2。口径一样是 40mm,威力和射程提高很大,中国及时对这一先进武器进行了仿制。“新 40”火箭筒的研制得到军委首长的高度重视。1964年 8 月尚在研制中的“新 40”火箭筒向军委首长作了汇报射击,贺龙元帅说:“这个小东西,能打坦克,射程有 300m,应该喊万岁。”罗瑞卿总长指示,要加快研制,尽
快装备部队。由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并未转让技术,“新 40”研制工作进展较慢。1969 年珍宝岛冲突爆发,刺激“新 40”加快研制,于 1970 年定型。它的射程是“老40”(56 式火箭筒,即中国生产的 RPG-2)的 3 倍,威力明显提高,采用光学瞄准镜,可以测定目标距离,可以修正目标速度和风对弹道影响。如果珍宝岛作战时我军已经装备 69 式火箭筒,其破甲威力(基型破甲弹 110mm/65°)足以击穿 T62 坦克车体前装甲(100mm/60°),苏军的损失将远不止一辆 T62 和数辆装甲车。由于“新40”对“老 40”的缺点有实质性的改进,因而定型后很快受到了部队的欢迎,尤其是在1979 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摧毁碉堡、坑道、掩体起了很好的作用。在攻打同登“法国炮台”战斗中,163 师班长蒋荣伟连续发射了 10 枚 69 式火箭弹,摧毁了炮台的 9个火力点,立下一等功。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大量使用的 69 式火箭筒
69 式 40 火箭筒和 56 式都是前装的无后坐力炮型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型火箭筒是一种利用发射筒作为炮管,直接承受火箭推进剂燃烧压力的火箭筒。由于身管承受压力,所以壁厚、笨重。所不同的是 69 式发射火箭增程破甲弹。发射药已由原来56 式的黑火药改进为“双基药”,能量高,并且受气温影响小。
当击发火箭弹底火后,点燃药室中的发射药,火药燃气一边经发射筒的后喷管膨胀喷出,一边在药室中膨胀,并向前推动火箭弹使其飞出筒口。发射筒的尾喷管
起到提高火药能量利用率和使发射筒得到平衡(即无后坐力)的作用。火箭弹初速为 120m/s。由于发射过载使火箭弹的惯性延期点火机构作用,在火箭弹飞出膛口 10~14m 时,尾部引信的火药延期保险打开,火箭发动机装药被点燃。发动机是倒流多喷管微旋结构,在主动段末,火箭的速度达到 295m/s。
火箭弹上四片带迎风倾角的尾翼被安置在尾杆上,尾翼提供了火箭弹飞行的稳定力矩,底螺、尾翼片的倾角和发动机斜喷管的综合导转使火箭弹由于推力和质量偏心所造成的火箭弹偏离无风弹道的倾向给予适当地纠正,从而提高了射击精度。
69 式 40 火箭筒配用的电-2 式压电引信,分头部和尾部两个机构,头部机构是引信的发火能源,主要由陶瓷压电晶体和线路组成,当火箭弹命中坦克时,晶体在碰撞作用下两端产生很高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通过导线和尾部引信的电雷管相接,像电子打火器一样,由电火花引爆电雷管,使战斗部装药爆炸,爆炸波推动罩体使其形成金属射流,穿透钢甲。陶瓷压电晶体比较 56 式的弹底机械引信提高了瞬发度,保证了战斗部能量的发挥,提高了破甲性能。
压电引信的采用对于反坦克破甲弹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它解决了大法线角发火问题,由原来的机械引信发火角小于 55°提高到 70°,从而提高了对新式坦克的作战效能。但是 RPG7 和该压电引信都没有落地炸功能,对软目标不能发火。电影《黑鹰坠落》中 RPG-7 弹头穿入人员体侧不爆炸,是真实的反映。装备量最大的破甲弹头金属破片少,对人员杀伤效果很差。电影《黑鹰坠落》中,美军士兵被 RPG-7 弹头爆炸气浪掀翻而未伤,也是这一缺陷的真实反映。
69 式 40 毫米火箭筒用助推火箭弹
1969 年 6 月,北京科学仪器厂组建 69 式新 40 火箭筒光学瞄准镜生产线,并试制出样品,次年 5 月通过鉴定。其设计能力为月产 500 具。
普通瞄准镜只有直瞄功能,用于破甲弹,放大倍率 2.7 倍,视场 13°,作用距离50-500 米,重量 0.9 千克,瞄准具有温度修正,有测距、测速、横风修正功能,比较机械瞄准具提高了射击精度,修正落弹点偏差。
通用光学瞄准镜 69-1 式增加了通用光学瞄准镜,适用所有弹种,可以赋予火箭筒最高 35°的射角,改测距和瞄准合二为一,操作方便。通用光学瞄准镜改进型增加了风偏修正仪,把测筒口横风风速和横风引起的方向修正直接在瞄准镜内显示,解决了射手过去靠自己估算和判断筒口风速而带来的射击误差,命中率高达 80-90%。通用瞄准镜是目前普遍装备。
I 型红外瞄准镜是主动式夜视器材,放大倍率 2.9 倍,视场 8°,无星光下夜视距离 200 米,连续工作时间为 3 小时。如果对方装甲车使用红外线,则可利用对方红外线进行瞄准射击。具备了无星光黑夜作战能力。
II 型红外瞄准具是在 I 型基础上改进的,提高作用距离到 250 米,采用了测瞄一体的分化。由于把电池和主机分开,使得主机重量减轻(1.4 千克),工作稳定可靠。
二代微光瞄准具是被动夜视器材,在一般星光下作用距离 300-400 米,放大倍率 3.2 被,视场 14.5°,重量 1.2 千克,使得 69-1 式具备了星夜作战能力。
普通的火箭筒瞄准镜
69 式普通光学瞄准具图,瞄准程序非常复杂,令人难以掌握。
69 式 40 火箭筒诞生之际就面临巨大的北方坦克集群压力,得到了大批量的生产和装备,成为步兵普遍装备的反坦克武器,但在训练和实战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缺点,这些问题主要有:瞎火率高、风偏大、破甲威力有限不能对付 T72 等现代坦克。
针对以上 3 个问题,有关研制生产单位进行了大量改进工作。首先是于 70 年代用酸值低的 8701 炸药代替了 8321,解决了瞎火率高的问题。其次于 1983 年对战斗部装药进行改进设计,在保持原弹重情况下使破甲威力提高到 150mm/65°,即 40-I型弹。由于射表不变,定型后即投入了生产,取代了原型弹。同时还进行大幅度提高威力的新弹设计。
新弹于 1983 年定型。弹径加大到 94mm,弹质量加大到 2.97kg,威力可达 180mm/65°,能穿透 T72 复合装甲(这是当时对中国的主要威胁)。但是速度降低,直射距离降至 200m。射表需要修正,所以新弹定型后只小批量生产,这就是 40-Ⅱ型弹。
1988 年又定型了 40-Ⅲ型弹,它是采用了 PF89 火箭弹战斗部的双锥变壁厚的药型罩技术,弹质量、初速及最大速度与 40-I 相同,威力提高到 180mm/65°,仍用原射表,可正面打 T72 坦克。目前主要装备基本都是 40-Ⅲ型弹。
为了克服风偏,设计定型了 84 式减风偏破甲弹。它采用了尾管和全弹分离技术,提高发射初速度到 140 米/秒,直射距离从 300 米增加到 400 米。抗风设计使横风 1米/秒时 300 米处落弹点偏离由 1.2 米减小到 0.45 米。这种弹还采用了可燃传火管,解决了在低温射击时纸片留膛问题。该弹威力和 40-Ⅲ型弹相同,但是射表不同,没有大量装备。
为了扩展“新 40”的作战用途,在叶剑英元帅的提倡和关怀下,于 80 年代中期开始了为 40 火箭筒配钢珠杀伤弹的研制工作,并于 1988 年定型。该弹着地后通过反抛装置跳到 1~1.5m 高,弹在空中爆炸,其密集杀伤半径达 20m,威力相当于 105-122 毫米榴弹炮,射程 1500m。使得步兵分队拥有了比较远距离的火力支援能力,装备部队后深受欢迎,目前仍在生产中。
21 世纪初,北方工业公司研制成功 69 改分管式火箭发射器,定型 2004 型,用于出口。可分解成为两节携带,长度只有 655mm,装配后战斗全长 910mm,其他和69-1 式基本相同,可发射破甲弹、高爆榴弹和燃烧弹、温压弹。
69-1 式火箭筒还在大量装备我军,图中的弹头就是 III 型破甲弹。
21 世纪初,北方工业公司研制成功 69 改分管式火箭发射器,定型 2004 型,用于出口。可发射破甲弹、高爆榴弹和燃烧弹、温压弹。
69-1 式火箭筒目前还有大量装备,但是其最初脱胎于 1962 年装备的苏联 RPG-7,导致了它很多先天性的不足:它是一种步兵分队武器,筒箭分开,双人合作发射(必要时可单人发射,但是单兵负荷过大),战斗准备时间长,射手危险性大。无后座力炮发射原理造成发射药利用率低,火箭筒自身重量大。火箭增程技术带来风偏大的严重缺点,横风 1m/s 时,主装备的 III 型火箭弹在 300m 处落点偏差达到 1.2m。而战场上经常出现大风天气,一旦风偏修正不精确,落点差很大。为了克服风
偏,射手需要冒险抵近射击,实际有效射程很难达到 300m。火箭增程飞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烟雾轨迹,暴露射手位置。现代战场上,薄装甲目标多,工事多,巷战多,安装反应装甲或者格栅式装甲的坦克多,以 III 型破甲弹为主装备的的 69-1 式火箭筒已经力不从心了。
火箭筒发射时会产生耀眼的后喷焰,同时发射后还有较为明显的烟雾轨迹,这都将严重暴露射手的位置。图为卡尔古斯塔夫火箭筒正在发射。
苏联驻亚洲地区的陆军最高峰期曾装备了 1.4 万辆坦克,其中 2/3 以上部署于中苏边界。从 70 年代到 80 年代,“新 40”是我国生产数量最多、装备数量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总数达到数百万发(其中有部分数量出口援外),北疆装备到班,南国装备到连。连同之前生产已经转作民兵武器的“老 40”,可以达到了全国军队人手一具的水平!“新 40”虽然已在 80 年代中期停止了生产,但目前它仍大量装备我军,仍是中国步兵反坦克主力。目前 69 式火箭筒已经“廉颇老矣”,180mm/65°的破甲威力已经改进到了极限。其无座力炮发射原理导致发射筒笨重不堪,且不可改进。在当今世界,69 式性能已经落后,可由于原来生产和装备数量巨大,从经济角度考虑,还会在我军中列装很长一段时间。下表是 69 式火箭筒各型基本性能:
解放军机械化步兵仍大量装备着 69 式火箭筒。
图片为大批量生产 69 式火箭筒的生产车间,它是中国生产数量最多、装备数量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产量达到数百万。目前光是库存的 69 式就可能再用上几十年。
69 式火箭筒是中国的一代经典火箭筒,为增强新中国国防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曾在实战中取得不俗战绩。随着国产新一代 PF-89 火箭筒的大量服役,这位昔日老将也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下表是网易军事对 69 式火箭筒的排名及国产化率评估,5 星为满分: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