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云林书藏源流考.doc(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云林书藏源流考 姚柏年(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 上海 200241)
[摘要] :
寺院藏书是我国古代藏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着积极的作用。
灵隐寺, 又名“云林禅寺” , 作为我国著名的佛国大刹, 历来藏书甚富, 其书藏来源包括朝廷赐书; 寺院购书; 文人藏书;“弟子”捐书等。
然众多书藏历经岁月 沧桑, 因火灾、 兵革、 政治等原因散失难寻, 但仍有不少绝世珍藏保存至今, 重获新生。
[关键字] :
灵隐寺; 云林书藏; 寺院藏书
[学科分类] :
G258.83 The research on the book collecting of Lingyin Temple
Yao Bainian
(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241 )
[Abstract]: The book collecting of templ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book collection system and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he chinese culture. Lingyin Temple, also known as "Yunlin Temple",is famous for ite rich collection of books. However, due to fire,war, political and other reasons, a lot of books are lost,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treasures preserved. [Key words]:
Lingyin Temple; Book collecting of Yunling; Temple Collection
1.云林禅寺与云林藏书简介 寺院藏书是我国古代藏书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与官府藏书、 私家藏书、 书院藏书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四大支柱。
寺院藏书在其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经籍书文, 其中许多有价值的文献, 对中国社会的政治、 经济、 哲学、 文学、 艺术、 音乐以及医学、 化学、 天文、 地理和社会心理、 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灵隐寺, 又名“云林禅寺”, 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 始建于东晋(公元 326 年), 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南宋时被称为“中华五山” 之一。
作为我国著名的佛国大刹, 其历来藏书甚富, 虽历经岁月沧桑, 众多书藏因各种原因散失难寻, 但仍有不少绝世珍藏保存至今, 如敦煌石室藏唐人书《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 雷峰塔地宫出土之《陀罗尼经》、 贝叶诗卷经卷、 董其昌长卷和《金刚经》 等等[1]。
2.云林书藏来源 2.1.朝廷赐书 朝廷赐书是寺院藏书的重要来源。
其当然与个别皇帝对佛学的喜好有关, 但更深刻的原因在于佛教对于其维护专制统治的作用。
历史上对灵隐的赏赐不乏其例:
宋仁宗于皇祐三年(1051)
赐灵隐寺御绣《观音心经》 二卷,《回銮碑》 及飞白黄罗扇等御用之物。
庆历年间,丞相韩琦、 参政欧阳修等奏赐契嵩所著书《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三书(合称《嘉佑集》 )和《辅教篇》 等入藏。
末仁宗准奏下旨传法院编入《藏经》, 并赐契嵩"明教大师"的称号[2]。
清康熙五年(1648)
康熙皇帝巡幸灵隐寺, 敕赐“云林寺” 额, 御制五言诗一首; 三十八年(1699)
再巡, 御书“禅林法纪” 四字额并对联一副。
御制《过鹫岭》 七言诗一首。
四十二年(1703)、 四十四年(1705)、 四十六年(1707)
皆巡幸灵隐, 赐御书《金刚经》 一部、《心经》 一卷, 永镇灵山.。
乾隆皇帝多次巡幸灵隐, 先后赐石刻《金刚经宝塔图》、 石刻《心经宝塔》 各一轴、《三希堂法帖》 一部、 石刻《莲花经》 一部、《和宋之问冷泉亭诗韵》 一轴、《无量寿经》 二卷等。
回京后又赐云林《淳化阁帖》 一部、 贯休画《十六罗汉墨碑》 一轴, 以及《白伞盖经》、 石刻《兰亭》 手卷等[3]。
2.2.寺院购书 寺院购书并不是寺院藏书的主要来源, 其购书往往借助乡绅, 官吏的捐助实现。
清嘉庆戊辰己已(1808-1809 年)
间, 杭州紫阳书院院长石琢堂(韫玉)
曾偕同灵隐寺主持若水、品莲两禅师共同商议, 向杭州士绅劝募, 共筹得白银三百四十两以购置经书收藏。
其时适逢吴中会一法师在嘉兴楞严寺修《径山藏》 经板, 遂以商榷, 集大藏经、 论等 1655 种, 装成1438 册, 以备入藏。
另购置藏外论疏、 语录各书 150 种, 装成 456 册。
以上两项佛经共 1805种, 1898 册, 择日贮于二大橱中, 藏于灵隐寺莲灯阁上[4]。
此次募银藏经, 石琢堂在其所撰《灵隐藏经碑》 中记载曰:
余因发愿, 重加结集。
时则有吴中会一法师在嘉兴楞严寺修治经板, 遂以商榷, 凡集大藏经论等一千六百五十五种, 装成一千四百三十八册。
又附贮藏外论、疏、 语录各书一百五十种, 装为四百五十六种。
综为二柜, 藏诸寺之莲灯阁上。”
2.3.文人藏书 我国历史上的藏书有“释藏”(寺院藏书)、“道藏”(道观藏书)
与“儒藏”(一般士人藏书)
之称。
渐渐地, 便有了“释儒合藏” 之现象。
如白居易曾分藏其集于东林诸寺; 北宋李公择藏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 孙洙曾得《古文苑》 于佛龛; 南宋洪咨夔将自己收藏的一万三千卷书转藏于西天目宝福院闻复阁。
考其如此, 乃因寺院远离尘嚣, 地处幽僻之处,所存典籍, 可以传之久远。
云林文人藏书起因其清代学者翁方纲, 欲藏其《复初斋某》 于灵隐, 主其事者为时任浙江巡抚的文献学家阮元。
阮元撰有《杭州灵隐书藏记》 一文中称:“嘉庆十四年, 杭州刻朱文正公、 翁覃溪先生诸集将成。
覃溪先生寓书于紫阳院长石琢堂状元曰:‘ 《复初斋集》 刻成, 为我置一部于灵隐。’” 同年仲春十九日, 阮元与顾星桥、 陈桂堂、 石琢堂、 郭频伽、 何梦华、 刘春桥、 顾简塘、 赵晋斋等名士同游灵隐, 吃饭之际, 谈及翁方纲欲藏《复初斋集》 于灵隐之事, 众人均以为这是一件大好事, “今复初斋一集尚未成箱箧,盍使凡愿以其所著、 所刊、 所写、 所藏之书藏灵隐者, 皆裒之, 其为藏矣, 大矣![5]” 众议一决, 遂决定在灵隐寺大悲佛阁后造木厨, 以唐人宋之问《灵隐寺》 诗中“鹫岭郁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 刳术求泉遥。
霜薄花更发, 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 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 看余度石桥。” 编号每一字为一橱号。“选云林寺玉峰、 偶然二僧簿录管钥之别, 订条例, 使可永守。
复刻一铜章, 遍印其书, 而大书其阁匾曰”灵隐书藏”,盖缘始于《复初》 诸集, 而成于诸君子立藏[6]”
之议也。阮元建“灵隐书藏” 颇得当时读书人的拥护。
嘉庆诗人陈文述曾以所著诗集送灵隐入书藏, 其有诗《以诗集寄灵隐书藏, 赋呈琅嬛主人并柬寺僧玉峰》 为证.此外, 郭麟撰《灵隐
寺书藏后记》、 翁方纲撰《灵隐书藏歌》、 杨凤苞撰《灵隐书藏纪事》、 李富孙撰《杭州灵隐书藏纪事》、 陈文述撰《灵隐藏书题壁》 诗三首、 曹言纯撰《题阮中丞所作灵隐书藏》 等,可见灵隐书藏被文人们洵为一时盛事, 送书入藏以响应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2.4“弟子” 捐书 此处称之“弟子”, 非专指遁入空门, 沙尼僧众之类。
达官显贵; 文人贤士; 贩夫走卒,或笃信佛法, 或崇尚佛学, 或研习佛理, 对佛教文化之传承盖有贡献者此处皆称之为“佛门弟子”。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司礼监太监孙隆在灵隐三藏殿中置轮藏以奉藏经, 计六百三十八函; 轮藏之左为药师灯藏, 计四十九灯; 轮藏之右为水陆像藏, 共一百二十五轴[7]。孙隆在明万历十七年至二十八年(1589—1600 年)为镇杭太监。
在杭十余年中, 广修寺庙, 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万历十七年,
协助修建昭庆寺。
万历二十年, 修净慈寺, 并重修上天竺教寺。
万历二十三年, 重修龙井寺, 万历二十八年, 重修灵隐寺。
又据清沈镕彪《续修云林寺志》 卷六《诗咏》 有丁敬《借秋阁藏贝叶经》 诗序称:
“庚辰重阳, 奉香天竺入云林寺, 与佛基上人登右借秋阁。
……阁主出贝叶经见示, 奇古尊重, 开箧肃然。
……” 诗后丁敬自注:
贝叶计四十四番, 两面皆有梵字, 第八十七面无梵字, 小楷横书“咸平三年九月十七日进”十字, 粘纸注护经木面之腹, 粘笺纸一条, 左上书‘贝叶经’ 三字,右下书‘古佛弟子冯武敬藏’, 下扣冯武私印字‘立陵’ 两雌字印, 气韵妍雅, 是明季人也。”据此可知古印度之贝叶经藏于明代灵隐寺之借秋阁, 为自称古佛弟子的冯武捐藏。
又据 2007年对灵隐寺书画库藏品的鉴定, 发现有明代董其昌所书之《金刚经》 册页, 起首两页有乾隆[8]。
这本册页是万历二十年(1592 年)董其昌为荐亡父母而捐御题“香光法宝”、“永镇云栖”给云栖寺的, 原是云栖寺的镇寺之宝, 后归于灵隐寺, 不明其中之传承原委。
明史卷二八八记载“董氏性情和易, 颇通禅理, 又尝研习华严、 净土, 甚具心得, ” 其捐赠与云栖寺似从侧面可证“佛门弟子” 之捐赠为寺庙藏书之一重要来源。
3.云林书藏之散佚
3.1 祝融发难 对于云林藏书的一大威胁在于火灾。
因寺院多属于木结构, 因此一不小心就容易导致祝融氏光顾。
据统计, 自灵隐建寺 1700 多年以来, 曾有 “寺毁于火” 之记载多达 19 次[9]。而又常常一遇火灾, 前代所遗之物, 自然包括历代书藏悉付祝融之口。
据嘉庆年间石琢堂为《灵隐书藏》 所撰碑文称:
“惟是旧藏经文, 不戒于火, 珠林秘笈, 遽化秦灰, 石室昙章无存, 鲁壁九译莫详, 其文三宝, 竟阙其一。
将何以阐扬圣教, 接引学人。[10]” 据此明及清嘉庆之前云林当有丰富藏经, 然因火灾致使藏经悉数毁去。
可见火灾应是云林书藏散佚的一个重要原因。
3.2 兵革之祸 据《灵隐寺志》 卷一记载:
“元顺帝至正十九年, 寺毁于兵火。”
据《西湖新志》 卷六载:
“寺, 清咸丰间毁于兵燹, 仅存罗汉殿、 天王殿。” 又据丁丙《焦山藏书记》 载: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 1861 年), 杭州再陷, 文澜阁书摧毁六七, 而‘灵隐书藏’ 亦随龙像俱灰。”翁方纲及阮元所建之“灵隐书藏” 之初衷在于将自己的书藏之于名山古寺, 既可于香烟绕缭之中闻阵阵书香, 又可使之得以永久流传。
然天不遂人愿, 仅仅过了 52 年, 就毁于战火。可见至此, 灵隐书藏及经藏, 作为一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付之一炬, 烟飞灰灭。
民国 26 年(1937 年)11 月, 日本侵略军进入杭州, 市民逃难到灵隐。
经十字会设难民收容所于灵隐,收容难民五六百人, 嘈杂无序, 惨不忍睹。
当时灵隐寺内的客堂、 伽蓝殿、 梵香阁及东山门,都因难民夜半失戒于火而被毁, 灵隐寺再度因战事被毁。
因此兵革之祸亦是云林书藏散失之原因之一。
3.3 政治罹难 寺院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在中国的传播、 发展, 必然会引起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矛盾。
此外, 佛教的发展, 需要由巨大的经济力量作为支持。
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会引起世俗统治阶级的不满, 中国佛教史上所谓“三武一宗”之难, 也就是这种矛盾斗争激化的结果, 灵隐寺所遭之政治罹难在所难免。
历史上对云林书藏有较大影响的是北周武帝灭佛和唐武宗时期的“会昌法难”, 两次法难又属后者影响为深。“会昌法难” 期间, 法器佛典被焚毁, 僧徒还俗, 寺庙被废, 杂草丛生, 成了虫鸟之盘桓处所,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荒败景象。
《灵隐寺志》 卷一记载:“会昌废敦, 寺毁僧散。
后稍兴复, 规制未宏。” 新中国成立, 灵隐又险遭破环。
十年浩劫之初, 一股破"四旧"的狂风震撼宗教界, 灵隐寺受到极大的威胁, 所幸周总理得到这个消息后, 发来"灵隐寺暂加封闭"的电报, 才使灵隐寺逃过大劫, 寺内所遗留之历代书藏得以保存。
4.书藏新生 建于公元 328 年的古刹灵隐, 在 16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虽历经种种磨难, 但寺院内留仍存众多珍贵文物, 据灵隐对寺内文物的调查鉴定, 其文物大致包括三类:
书画、 瓷玉和法物。
其中, 书画作品的数量最多, 据初步统计, 至少有 700 多件[11]。
2003 年, 灵隐寺经过多年筹备建立了云林图书馆。
虽然现在的"云林图书馆"与早期的"灵隐书藏"在馆藏和服务形式上, 有很大的不同, 但正如光泉法师所说的那样重建图书馆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恢复"灵隐书藏"的功用, 让对佛教有心学习的大众在来到灵隐寺的时候, 可以得到佛法的洗礼,智慧的灌顶, 让其对佛教有一个真正的认知[12]。
云林图书馆馆藏文献分为图书、 报刊和声像资料三部分。
图书以佛教类为主, 社科类为辅。
佛教教理, 经、 律、 论三藏, 布教、 仪注, 佛教宗派, 佛教寺志, 佛教史、 传记等都有丰富的庋藏。
藏经有《大正藏》、《卐续藏》、《乾隆大藏经》、《永乐北藏》、《房山石经》、《敦煌大藏经》、《高丽藏》、《碛砂藏》、《频迦大藏经》 等 12 种之多。
馆内藏书之丰, 品味之高,非复往昔所比。
5..结语 寺院藏书作为我国古代藏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护传统经文典籍, 传承佛教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希望寺院书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不仅对文物的保护得到重视, 更需提及的是对文物研究, 鉴定, 整理交流的工作也需渐次展开。
这样或许对于中华文化的研究可以少一点“遗珠之憾”, 更完整地彰显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灵隐寺. 《灵隐新志》 卷七•典藏. [2010-11-6]. http://www.lingyinsi.org/redir.php?catalog_id=5685&object_id=6011 [2] 灵隐寺. 灵隐简史.[2010-11-6].http://www.lingyinsi.org/redir.php?catalog_id=444 [3] 顾志兴.浙江藏书史[M]. 杭州:
杭州出版社.2006:438-439 [4] 石韫玉. 灵隐藏经碑. 见:
沈镕彪.续修云林寺志.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06:
卷五 [5] 丁申.武林藏书录[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卷二 [6] 阮元. 揅经室集[M].北京:
中华书局, 1983:三集卷二 [7] 刘杭...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