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政府支出”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小论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008 年底以次贷危机为爆点的全球性经济衰退,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 极大的冲击, 为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效果是不容怀疑的, 中国经济迅速复苏, 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但是, 基于财政支出的内容依旧更多的属于外延式扩张, 如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且主要流向国有经济主导部门, 而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 消费刺激和技术进步及结构调整上, 故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聚焦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上, 更多的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投资和消费环节, 从而在完成总量刺激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扭转和增长质量的改善。
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实现与传导的, 政府该如何借助于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节的效率并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早已从“政府是否该干预经济” 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预经济” , 财政支出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也从理论争论和探讨发展到实证的检验和判别。
并集中于不同体制、 政策和发展条件下, 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度量。
将之与现阶段的中国实际相结合, 则更加凸显出其价值与意义。大量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实施确实有效的刺激了 经济增长, 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增长的同时, 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消费和投资环节?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在一个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并对中国经济的繁荣提供长久动力吗?本文正是由此出发, 从增长、 投资和消费三个途径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进行再检验, 并考察地方政府行为的
典型特征如何反映在效应的传递上, 从而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给出经验的判定。
具体的, 本文在第一、 二章中对政府支出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和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 并借助于 AD-AS 以及 IS-LM 分析框架, 刻画了政府支出的变化对增长、 投资、 消费和就业等经济系统的各方面产生的冲击, 进而形成了 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
此后, 在此基础上, 在第三章中对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总量效应进行了 实证测度, 结果证实了 地方政府财政调节的主体地位, 这也为本文将研究对象集中在省际政府提供了 依据, 但是, 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呈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 更重要的是, 政府支出不同构成对经济的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政府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为突出, 在当前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府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下, 政府的投资饥渴和投资冲动、 政府支出结构偏重于生产性支出和微观经济领域而忽视福利与公共品提供, 就不难解释了 , 投资性支出的增加的确能产生更显著的增长成绩, 结构矛盾正是源自于不同层级政府间激励机制的扭曲。
第四章则主要集中在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的关系研究上, 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实际否定了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长期有效性, 虽然, 在短期内, 政府支出的增加确实能够促进私人投资的上升, 但是, 这样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生逆转, 长期内, 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挤入效应。
同时, 中央投资的增加也无法显著的影响到私人投资的变化上。
这部分的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经济刺激计划更多的属于对私人投资和民营经济的替代,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仅通过产生出直接的社会需求而促进增长, 结合我
国产业和部门经济的结构差异, 或许, 这形成了 两种循环, 国有经济主导的行业内部, 政府支出与投资的增加形成了 强烈的产业需求, 并通过产业链传导, 微弱的反映在传统的竞争性领域和民营经济行业中,也一定程度促进了私人投资的上升, 但是, 两个循环的相对独立、 有限货币供给条件下稀缺性上升导致的资金成本增加, 却会在更长的时期挤出私人投资, 进而形成“热者更热” 与“冷者愈冷” 的现实。
如果再考虑到地方政府的投资偏好及国有资本对传统和下游产业的介入,这种挤出将在更短时间内发生。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实际恶化了结构失衡的格局。
在将视野从投资转移到消费环节, 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改善消费水平,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又能够对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和消费驱动机制的形成提供帮助吗?我们在第五章中进行了分析。
基于模型的灵活性, 我们在构建区域消费的面板模型时, 导入了 度量政府行为特征的控制变量。
并确实得到了显著的结果。
政府支出相对规模的差异, 即大政府与小政府模式, 以及政府支出的约束强弱, 显著影响着财政政策对消费的传导与效果。
总体看来, 大政府模式下, 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更为突出, 同时地方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出效应, 而非生产性支出的作用则正好相反。
因此非生产性支出与转移支付的增加, 确实能够对消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 这一切必须有赖于政府支出约束机制的建设与监督机制的完善。实证结果实际展现了 这样一副情景, 随着省际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边界的清晰化, 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向公共服务建设, 一个小政府的财政模式似乎是更为高效, 但如果不辅之于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 预算
外资金比重的上升, 地方政府资金支配能力的自 主性得到强化, 政府收支体系的扭曲程度进一步加深, 财政政策也许得到相反的结论:
财政支出的增加反而抑制了消费的增长。
最后, 在对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完成初步度量后, 我们在第六章还从效率的角度对我国省际政府的财政调节智慧与政府支出相对效率进行了分析。
结合当前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和目标诉求, 我们调整了 衡量政府效率时往往偏重于公共服务职能与公共品提供的能力差异的研究方向, 重构了 政府支出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 将政府支出效率的衡量更多的集中于调控目标的实现。
结果表明, 我国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且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从这个角度将, 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在效率的改善,而非支出规模的调节上, 是未来财政政策优化的重要方向。
同时, 分区域的政府效率考察也揭示了我国东、 中、 西部政府效率差异确实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
特别的是, 结果展示出中部地区存在一个持续的效率恶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 针对政府效率的变迁与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结论证实了“小政府更具效率” 的假说, 但有趣的是, 在西部地区, 更大规模的政府支出及政府干预的进一步增强, 似乎对经济增长及政府效率提高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政府效率的改善存在截然不同的路径。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