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在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沈晓明
同志们:
xx年上海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上海基础教育在“先一步、高一层”的指导思想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隔五年,我们再次召开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目的是要进一步总结新经验,迎接新挑战。刚才,一璀书记围绕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推进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指引。下面,我就如何落实一璀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本市基础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讲两点意见,一是“十一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的回顾,二是下一阶段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路。
一、“十一五”期间上海基础教育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上海立足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的需要,从率先基本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出发,大力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扎实推进教育公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整体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1.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持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推动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作为贯彻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重要方面,摆在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大财政资金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持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基本保障。据统计,2010年,基础教育总支出为283.29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68.17%;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生均总支出为分别为13995、16018、20956、25426元,均比2005年翻了将近一番。在基础教育投入中,特别重视郊区基础教育资源建设。近年来,适应郊区就学人口总数及比例不断增加的趋势(2010年,郊区基础教育学生总数达119万人,占全市基础教育学生总数的70.4%),大力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重点在郊区建设公办教育资源,启动实施郊区学校建设工程,显著改善郊区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本市在郊区投资130亿元,建设完成639个基础教育基建项目。投入保障力度的不断加强,为上海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上海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强化政府责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突破城乡教育差别和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教育权益差异等瓶颈,构建基本均衡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依法享有的受教育权利。学前教育阶段,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各区县的早教指导服务网络;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扩建、改建幼儿园400多所,有效应对了入园高峰需求;
采取多样措施,逐步推进常住人口学前教育及看护服务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不断加大市级财政向远郊区县和财政相对困难区县的转移支付力度,五年来下达专项资金20亿元左右,支持远郊区县和财政相对困难区县发展义务教育;
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实施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课本与作业簿费政策;
2007年以来,采取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郊区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区公建配套学校捆绑办学等措施,提升郊区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郊区农村;
扎实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形成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按照“两个为主”的要求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将农民工子女学校逐步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并改善其办学条件。通过公办学校扩大接收比例和政府向民办小学购买学位等办法,2010年实现47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享受免费就读。通过扩大特殊教育覆盖人群,大力保障家庭经济困难人群的教育权益,推进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益的保障。高中教育阶段入学率稳定在99%以上,启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推进高中创新素养培育和拔尖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工作。从2008年起,在中职学校试点招收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益。
3.坚持改革创新,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十一五”期间,上海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基础教育体制机制。一是坚持基础教育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完善区县统筹义务教育发展的教育管理体制。到2008年,全市所有区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经费区县统筹,从根本上解决了义务教育所需投入的统一性与乡镇财政水平差异性的矛盾。二是通过下移管理重心,把区县和学校推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进一步调动了区县和学校的积极性,使得基层的活力和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释放。三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校校长负责制制度。四是建立了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的机制,设立“民办教育发展政府专项资金”,初步建立了民办学校同等地位保障机制。“十一五”时期,市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投入累计达7亿元。五是在全国率先推出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郊区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区公建配套学校捆绑办学、政府委托民办小学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一系列创新举措。
4.深化课程改革,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期间,上海二期课改进入全面推广和质量提升阶段,上海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步形成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开创性地实施《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构建校外教育体系,实施教师师德和育德能力培养计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实效。二是启动实施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提升校长的课程计划、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能力;
规范教学五环节,提升教学有效性;
推进中小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实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三是推行“三课两操两活动”,推迟中小学上学时间,设置学习准备期,开展“百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关注和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四是通过完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建立利用大学、科研院所、人文科普场馆等资源的机制,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经历。五是建立上海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参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和“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推进中小学生评价制度改革。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上海内涵发展成效显著,教育质量稳定提升。2010年全国首届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上海有7个项目获得一等奖,上海最高奖数和获奖总数均列全国第一。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9年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均列第一,均衡水平处于前列。教育部“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表明,上海99%以上小学生的语文、数学学科学业质量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95%以上中学生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学业质量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且学校间差异较小。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提升教育队伍教育教学水平
“十一五”期间,上海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影子校长工程和“优青”项目等,发挥高端人才在中小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领军作用。二是构建全市教师教育资源联盟,加强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建设,推进学校深入开展校本研修,形成教师教育的合力。三是实施全市标准基本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实施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提升农村教师队伍质量。至2010年底,本市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专任教师125554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1.65%,比2005年提高了19.66个百分点,增幅为37.82%,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增幅分别达到211.89%和236.14%。高级专业职务教师占8.22%,比2005年提高了1.63个百分点,增幅为24.73%,其中小学教师增幅为375%。“十一五”期间,构建了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专业化教师培训体系与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教师队伍结构逐渐合理,整体质量明显提高,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在特色办学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生力量,涌现出一批有国际视野、在全国有影响的名教师名校长。
总结“十一五”期间上海基础教育的工作经验,我想其中有几条是需要我们在今后五年间继续坚持和发展的:
一是紧密围绕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全局,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思考,通过科学规划不断强化上海基础教育的时代性、开放性、超前性特征,增强自身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牢固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自身规律,在体现上海特点的基础教育发展新阶段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是始终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前沿,发扬开拓进取精神,用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创新突破发展中的难点,有效应对社会对优质教育多元需求的巨大挑战。
四是充分发挥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优势,坚持重心下移,调动区县和学校积极性,形成各区县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不断创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鲜经验。
在肯定成绩与经验的同时,必须看到,当前上海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基础教育资源的布局与上海城市形态布局调整之间仍存在不相匹配的矛盾。目前,郊区中小幼学生总数占全市的比例已经达到70.4%,而郊区中小幼学校数占全市的比例却仅为63.7%。今后几年,伴随城市人口携子女的外移,郊区教育资源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特别是在部分城郊结合地区街镇,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二是基础教育资源的总量相对于正在来临的入学高峰仍然存在显著的缺口。目前,上海进入了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2007年~2010年连续四年常住人口出生数超过16万,而1992~2004上海常住人口出生数都是在10万以下。现在幼儿园已经进入入园高峰,“十二五”期间至“十三五”,伴随入学高峰向义务教育阶段转移,本市小学、初中将先后进入入学高峰,现有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增加的教育需求。三是目前的基础教育理念和模式尚不能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重育分、轻育人的现象依然突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仍然比较单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PISA调查问卷显示,上海学生报告的校内外上课时间总量为34.8小时,位于所有接受调查国家和地区中的第12位,说明学生获得优异成绩的背后隐藏着较重的学业负担。教育部教育质量监测项目测试结果也显示,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学生学习动机和自信心不容乐观,且历年来学生的学业压力没有得到改善。如何使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原,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如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得到培养,如何使基础教育真正发挥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奠基”作用,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四是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优质、多样的需求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限的矛盾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有着朴素而现实的要求,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适合自己的基础教育。这与当前教育发展均衡程度、学校办学特色水平等现状之间,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这也是导致“择校”等老百姓强烈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的根源。如何进一步完善政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体系,提升上海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多样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十二五”期间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下面,我重点谈一谈“十二五”期间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一)关于“十二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根据国家和上海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我们把“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确定为十二五期间本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这一提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我们的基础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必须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关注每一个孩子。第二,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服务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成长,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做人,让他们到毕业时都具备参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第三,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要关注教育过程,我们的基础教育学校要研究学生,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意愿和成长需要,让教育适合学生,努力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基础教育。
立足这一总体目标,确立基础教育各方面的主要任务:
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深入研究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幼儿保教内容,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多元需求,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提高每所学校的办学水平,着眼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更加关注教育过程,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推动高中教育“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发展,拓宽学生成长渠道,扩大学生自主发展的选择空间,加大优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为基础,坚持按需施教,医教结合,给予理解关爱,开发学生潜能,使每个特殊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举措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构建新型的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健康成长需要的现代化基础教育,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着力实施以下主要举措。
1.均衡配置基础教育资源,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均衡配置基础教育资源,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落实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下一阶段,上海基础教育要继续牢牢坚持优质均衡的发展方向,坚持促进公平与追求卓越并举,以内涵发展为主,均衡配置资源,推动上海基础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从粗放发展转向精细发展、从同质发展转向特色发展,努力在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上开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局面。
具体的措施,一是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市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远郊区县、财政相对困难区县基础教育的发展,完善教育转移支付管理办法。同时,要统筹推进重大工程。贯彻落实韩市长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要求,我们计划今年要设立“上海市教育公共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推进上海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发展项目,包括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建设、学生实践和创新基地建设等。各区县要依法履行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切实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要围绕均衡优质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经费统筹制度,加大向偏远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
二是继续推进以常住人口为基数配置教育资源。近年来,上海人口流动频繁,常住人口基数不断扩大。为这些常住人口提供包括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决策的重要举措和责任所在,而且是进一步提升上海形象、增强上海魅力和活力的内在需要。同时,解决人口导入地区特别是外来常住人口集聚地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的核心,也是要以常住人口而不是以户籍人口为基数配置教育资源。因此,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以常住人口为基数配置教育资源的工作,不断扩大上海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面。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做好相应的规划工作,教育部门要积极推动各项相关工作,到“十二五”期末,要实现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基本满足常住人口教育需求的目标。目前,人口出生高峰正逐步波及小学、初中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这一工作要加足马力,加快实施。各区县要根据常住人口总量及未来变化趋势,制订学校配置规划并明确工作进度,“十二五”期间完成配置任务,特别是缺口较大的城郊结合地区街镇,要抓紧采取补救性措施。
三是继续强化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辐射服务功能。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异,让所有人群都能平等享受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是促进公平、改善民生、造福千家万户的大事。一方面,要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郊区农村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郊区新城及大型居住社区公建配套学校捆绑办学等举措。另一方面,要深入建立健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机制,通过推进浦东新区一校多部、杨浦区小学教育集团、普陀区打造优质教育“圈—链—点”、宝山区、松江区“区域模式、组团推进”、奉贤区构建教育资源联盟、青浦区构建教育共同体、金山区“城乡初中区域联合共建”等探索实践,使得“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四是大力推进教师合理流动。教师是决定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在目前尚存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中,教师队伍水平的差异,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改革现行的教师人事制度,推动教师合理流动,乃是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大力探索,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建立区域内校级干部、骨干教师流动及中学高级教师跨校申报等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同时,要根据各学段的要求和城乡生源变化,合理配置教师队伍。
五是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督导评估是推动和督促政府与学校全面落实教育政策、认真履行教育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效能的重要手段。在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督导的重要作用。对区县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督导,敦促区县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对学校深入开展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不同学校的发展性,敦促学校从研究学生出发,更加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成长与发展,更加关注基础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学校推进课程整体育人、学生体质健康等工作的落实情况。
日前,市政府与教育部在北京签订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备忘录,提出了到2012年实现本市区(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发展目标。这是我们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行动,为我们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这也是我们对中央政府、对上海人民的一个庄重承诺,各级政府必须百倍努力,确保这一承诺如期实现。
2.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有效落实上海教育“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实现“十二五”期间上海基础教育“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的发展愿景,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既是推动上海教育科学发展、培养造就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减负”等热点焦点问题的积极回应。在这些问题上,政府必须有所作为。
具体的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具有不可取代的指导意义,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解决“减负”等问题的重要基础。要基于横向(国内外)和纵向(一期二期)课程标准比较研究及实施现状,修订课程方案,重点体现课程的整体育人的功能,强化学习经历的丰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要凸显学科的核心育人价值,提高《课程标准》对“基本要求”的描述精度。建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凝聚本市、全国乃至境外的高层次专家的力量,持续研究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是大力强化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在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牢固坚守教育的育人本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两纲”指导意见。要有序推进中小学各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和实践,强化课程实施和评价中的育人要求,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要以“两纲”教育为统领,形成系列化、有梯度的中小学专题教育体系。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育人机制,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方面的交流和共识,形成育人合力。
三是努力改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减负增效”的核心环节。要开展新一轮课程标准的培训,加强备课、上课、作业等环节的一致性,促进教学基本要求的有效落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推进中小学作业品质提升的实践研究,编制《上海市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南》,引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编制解释性强、类型丰富、科学合理的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推广长宁区作业备案制,逐步推进作业网上公开制度,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合理控制作业量。建立全市中小学学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加强学校、社会、家庭沟通和协作,把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作为对学校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
四是努力丰富学生学习经历。通过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我们计划两年内在全市所有小学推广“快乐活动日”,每周安排半天时间让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体育锻炼、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班团队和社团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社会调查和研究活动等),并适时向初中预备年级、初一年级推开。这项工作静安、长宁、卢湾等区已经有了先行探索的经验,市教委要注意总结和推广。同时,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建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共建共享基地。在此基础上,要深入扎实推进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持续探索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五是大力提升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科学实施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要按照上海市提升中小学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推进“上海市提升中小学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及时推广和辐射研究经验和成果,适时推进中小学课程领导力的督导和评估,全面提升学校课程计划、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推动教研员队伍建设,创新教研队伍建设机制,推进教研员深入基层,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加强实证研究和量化统计,创新教研方式,提升工作效益,不断为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和教师增强教学有效性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指导。
六是探索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前提和保证。今年下半年起,在全市试行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借鉴PISA测试和国家教育部学业质量监测的经验,制定综合评价标准和测试框架,把学生的责任感、幸福感、身心健康、学习负担、学习实践经历、学习兴趣、学业水平等作为考察区县和学校育人质量的基本方面,并把评价结果与学生体质健康一并公告社会。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评价、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课堂教学评价和基于过程的真实性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着力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评价理念、掌握评价专业技术的专业队伍。市、区县、学校三级联动,深化教育评价综合改革。
七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就必须要同步推进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国际视野,要有一定的国际理解和国际交往能力。我们计划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立若干所中外学生融合的学校,研究开发国际理解课程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中外学生的文化认识和交流理解。要扩大高中学生国际交流的规模和渠道,试点开设高中国际课程,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由外籍教师执教的课程。要加强双语教学,发展多语种教育,普遍提升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学生的国际语言交流能力。
八是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上海基础教育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要深入推进中小学校,特别是郊区农村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工作。要建设数学化教研服务平台,制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这方面,虹口区等要认真做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数学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工作,通过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打造 “数字课堂”“温馨课堂”“情趣课堂”“有效课堂”,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
3.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未来。践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就必须将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为此,必须大力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市教委已经草拟了该项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已会同市卫生局、市体育局等单位进行了磋商。在方案成熟的基础上,将酝酿召开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大会。
未来五年,我们必须坚持“健康第一”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具体的措施,一是强化课程的基础性作用。构建本市中小学层次分明、逐年递进、科学衔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确保每个学生学会2项体育技能。
二要发挥“体教结合”“医教结合”的传统优势。在体教结合方面,在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构建学生体育竞赛体系、开展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大中小学一条龙课余训练体系的构建,形成符合上海现代化教育定位的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带动学校群体活动的蓬勃开展。在医教结合方面,通过教育、卫生系统的通力合作,将实现学校卫生工作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整合,实现学校卫生工作的专业化有序发展,通过“医生进校园”、“学生常见病干预专家指导委员会”、“一人一档”、“学校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的实施,将为学生健康保驾护航。
三是要加强基本保障建设。要大力加强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建设和体育卫生硬件设施建设,强化体育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保障性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建立健全督导考核机制和监督举报机制,推进区县政府责任和学校责任的落实。
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我们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如下举措:一是寄宿制学校必须开展早锻炼;
二是必须保障每个班级每天有体育课或者活动课,体育课和活动课要保证运动量;
三是结合学校实际,利用好课间时间,开发适合学生和学校场地条件的运动项目,配备相关器材,组织学生开展课间体育活动;
四是放学以后,根据学生兴趣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原来这些活动是学生自愿开展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希望学校能够组织开展,根据学校的场地和学校周边可以利用的社会场地的实际,让每个学生一周至少参加一次放学后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能参加多则更好。各个学校要对本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落实方案告知学生个人和学生家长,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督导督查和社会监督。我们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实行公开举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的落实。我们将会同保险机构建立赔偿保险基金,建立学生伤害事故赔偿标准和处理程序,为学校推进体育和校外活动减轻压力。各个学校要发扬六十年代上海大境中学“螺丝壳里做道场”的精神(大境中学是原南市区的一所中学。60年代,该校操场仅有两只石库门天井大小。学校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创造了各种因陋就简的体育锻炼项目,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成为全国学校体育的标兵)。目前各所学校的办学条件,我相信,无论如何,都要比当初大境中学的情况要好,因此,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开展体育锻炼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4.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学生成长发展的优秀引路人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引路人。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尤其显著,影响所及,甚至会贯彻学生的整个人生。因此,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进一步推动上海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本市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适应城市布局结构调整和人口出生高峰来临,大力优化教师队伍配置。二是适应教师队伍结构变化,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升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师、学生发展指导教师的整体质量,塑造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引领能力的名校长名教师。三是适应基础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的要求,普通教师需要尽快实现从侧重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转向以育人为本的教育境界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四是适应教师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培训专业化程度。
具体的措施,一是完善教师教育资源联盟。形成以区县教师进修院校为主阵地,依托华师大和上师大等机构的机构资源体系;
建立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库;
构建一个多通道的教师培训者资源库;
构建开放兼容、资源共享、规范高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深入推进教师培训培养工作。发挥教学、教研、科研、培训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综合效益,以育德能力、创新精神、学科素养、研究能力为学习重点,开展需求导向的全员培训计划,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中小学名校长名师队伍建设,继续开展第三期“双名培养工程”,设立东方名师岗位。加强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库,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培训者队伍。完善培训者考核评价制度,形成培训者队伍动态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教师成长方面的“种子”作用。实施教师教育全市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的管理机制。
三是深化校长和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是有效激发校长、教师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制定中小学校校长专业发展标准与准任制度,研究校长选拔任用与聘期考核制度,加大校长的培养与培训力度,形成校长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严把教师入口关,探索研究新教师准入见习制度,试行在职教师5年一周期的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这两项改革,都属于上海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一定要认真做实做好。
5.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互动合作机制,形成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合力
教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千家万户,几乎涉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教育的质量,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不仅受制于教育自身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机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期存在并更加稳定地产生持续影响的历史文化、传统观念、人才评价和选拔标准等多方面的外部因素。因此,推动上海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绝非教育部门、教育机构能够独力承担之事,必须凝聚学校、家庭、社区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切实改变学校封闭的“孤岛”状态,充分关切和呼应家长、社区等方面的合理诉求,对家长和社会各方面提出的诸如学校不民主、缺乏对家长的尊重、缺少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方法以及有意见没处反映等意见,要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予以解决和回应。要充分加强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换,促进各方面之间的理解、沟通和信任,在事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合力提升上海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家长、社区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
具体的措施,一是要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学校信息公开是促进学校、家长、社区等方面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桥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深入督促落实,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中小学信息公开制度,认真做好学校基本情况、规划与年度计划、招生、收费、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安全管理、学生服务、突发事件处置等重点信息的公开工作,让学校在阳光下透明运作。
二是推进学校与家长、社区的联系沟通。加强学校与家长、社区之间的联系沟通,是形成各方面共同推动教育发展合力的有效办法。要推进学校建立与家长、社区联系的责任人制度,健全联系沟通机制,通过设立热线电话、微博、虚拟社区、家长接待室等举措,传播学校的愿景和改革举措,即时向家长告知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时了解家长和社区对学校教育问题的建议和利益诉求。此项工作先小学、后中学,先市区、后郊区,分层次推进,逐步扩大普及面。
三是推进家长、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家长、社区参与学校管理,能够有效推动学校和家长、社区的互动,能够帮助学校灵活应对家长、社区提出的各项合理诉求,及时改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要认真总结杨浦、嘉定、浦东、闵行等区县试点家长委员会、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经验,逐步在全市推广,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机制。
四是开展“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试点工作。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互动合作机制,是一个崭新的尝试,也是一项复杂的试验。为了有序推进这一探索,黄浦等区县正在开展“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的重点,是要让每所学校和教师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即形成倾听学生的观念和习惯,掌握了解学生的办法,建立一个从学校管理层到教研组到教师获得学生反映并用以调节和改进教学行为的机制,以及建立了解并协调家长、社会建议和诉求的机制。我感觉,这一设想非常好,试点区县务必要大力推进、务求实效,努力探索形成可供全市推广的有效经验。
五是推动市、区县、学校加强相关宣传工作。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合力的过程中,务必要高度重视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市、区县、学校等各方面要充分运用一切宣传手段,大力引导家长、社区从指责基础教育,转到为积极参与基础教育变革,引导全社会“从我做起,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形成全社会支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氛围。
6.切实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区县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活力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这是为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历程所充分印证的一条基本经验。进一步推动上海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依然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改革为手段。在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由于各区县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明显,面临的主要矛盾各有特点,因此,需要进一步下移工作重心,坚持以区县为主体,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任务,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激发区县的主动性、创造性,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
具体的措施,一是大力推动区县开展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今年是上海教育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年。我们今年贯彻落实上海教育规划纲要的核心抓手,是大力推进“27+10+10”项目。这三个数字分别代表上海承担的27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上海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10个“教育综合改革重点试验项目”及10个“重点发展项目”。在所有这三类项目中,都有涉及基础教育的具体项目。这些项目都是针对目前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提出的,是构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上海基础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在推进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区县的积极参与是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市教委要充分信任和依靠区县,积极引导、推动区县主动承担有关任务,努力激发区县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动力和活力,各区县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相关探索,在“十二五”期间,要继续保持各区县锐意进取、奋勇争先、开拓创新、各显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生动局面,自下而上地生成一大批鲜活的学校实践经验,为整个上海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
二是鼓励和支持区县加强区域性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探索。各区县区域性的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探索,是推动上海基础教育整体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基础。市教委要切实转变教育行政管理方式,鼓励、支持各区县开展区域性探索试验,并提供相应专业指导,协调各区县深入推进“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丰富学生体验”等内涵发展项目。同时,要大力引导各区县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广泛探索,扎实推进创新素养培育工作,提升上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志们!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事关一代又一代儿童青少年的身心素质和精神面貌,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未来,是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站在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和本次会议精神,继往开来、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再铸辉煌,努力开辟上海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新境界,为人民福祉、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