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在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讲话,供大家参考。
在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动员全市上下明确目标,坚定信心,拼搏进取,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努力开创郑州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肩负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
去年底,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先后下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和《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形成了国家层面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体系。对郑州来说,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郑州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向全国乃至全球城市体系中更高层级城市迈进的新历程。
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城市,是具备较强引领辐射功能的城市,是承担一定国家功能、跻身国际竞争、展示国家形象的大都市。
郑州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规划行列,是国家深刻把握全国发展大局、顺应区域发展规律科学决策的结果,体现了国家意图。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通过支持郑州快速发展,强化郑州的服务、辐射、带动功能,引领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是省委、省政府站位全局、科学谋划、大力支持的结果,就是要通过支持郑州的快速发展和全方位开放,打造河南参与全球竞争、集聚高端资源的战略平台,形成河南的核心增长极,引领中原更加出彩,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河南更大的贡献。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艰辛探索、接续奋斗的结果,从现代化商贸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际商都,我们对郑州的认识和定位逐步清晰、逐步深化、逐步提升,指引郑州的发展迈上了一个又一个的台阶。
特别是去年以来,新一届市委贯彻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遵循城市群发展规律,深刻认识郑州在中原城市群和中部崛起战略中的责任担当,适时提出以“一枢纽一门户一基地四中心”为支撑、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的目标,敏锐抓住国家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的机遇,主动作为、奋力争取,这一目标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支持,郑州跻身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塔尖”城市行列,列入国家中心城市规划,扩大了郑州在全国的影响力,提升了整个社会对郑州的预期,拉升了郑州的发展层次,增强了郑州的发展后劲。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规划,并不意味着郑州已经是国家中心城市。与中央、省委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相比,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和所承担的功能相比,与我们这次学习考察的同样列入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的武汉、成都等先进城市相比,与全市全省人民的期盼和社会各界的预期相比,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在前进的过程中还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客观上看,我们的经济总量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14位,不足武汉、成都的70%;
在所在省份的首位度武汉、成都均已达到38%左右,我们去年增长了0.1个百分点,达到19.9%,还不到20%,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足。同时,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承载功能、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短板问题,与武汉、成都差距明显。主观上看,我们在全局定位、发展理念更新、国际化意识、现代化领导能力、创新性谋划推进工作等方面还亟待提升。
在清醒看到差距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面临着难得的机遇。随着全球一体化深入推进、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航空运输快速发展,全球生产方式、贸易模式、物流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郑州这样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的内陆城市创造了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历史条件。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快孕育,在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上,我们与先进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为郑州跨越发展、后来居上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持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迈进,世界经济重心正在向以中国为主导的亚太地区加快转移。
国家支持中部崛起、中原城市群发展和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意图明确、政策体系完备,先后把航空港实验区、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等国家战略规划、试点平台落地郑州,使郑州成为国家政策叠加优势突出的内陆城市。中原经济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省委、省政府集全省之力支持郑州发展,实施以郑州为主导的“三区一群”发展战略,谋划以郑州为中心涵盖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的“1+4”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为郑州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郑州市近年来持续发展的成效和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总书记对河南提出的打好“四张牌”要求,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与郑州实际紧密结合,准确把握郑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突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为支撑、以开放创新为动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筹协调推进、夯实社会稳定这一基础、强化党的建设这一根本保证,明确了“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工作总格局,提出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优势、增实力、补短板、能抓住”的工作方针,建立了“党委加强领导,政府充分履职,人大政协共同参与的责任明晰、工作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突出项目带动、项目化推进,形成了新时期推进郑州发展的实践体系。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郑州的战略支撑更加坚实、发展路子更加科学、发展态势更加健康、动力活力更加蓬勃、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政治生态更加清明,呈现出了各级支持、各界看好、各方参与的发展局面,呈现出了地位提升、优势扩大、稳中有进、蓄势崛起的好态势。
分析问题、正视差距,是为了保持清醒、加压奋进;
认清机遇、回顾历程,是为了坚定信心、开创未来。面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我们既不能故步自封、自我满足,也不能妄自菲薄、丧失机遇。全市上下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重干的工作作风,遵循发展规律,借鉴先进经验,把握郑州实际,走好郑州自己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子,不断开创郑州发展的新局面。
二、把握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任重道远。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就是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深度谋划,扎实工作,强力推进。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家、省有关规划精神,对接国内外高层次规划研究和咨询机构,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讨论的《关于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讨论稿)》,初步勾画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路理念、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
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引领,以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为方向,着力发展枢纽经济,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努力建设具有发展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国际化都市,为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在市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以“一枢纽一门户一基地四中心”为支撑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的工作部署基础上,结合郑州的现实基础、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深化提升,明确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六个定位:一是国际综合枢纽。郑州区位居中,枢纽是郑州发展的最大比较优势,也是国家战略选择郑州的主要考量。近年来,随着航空枢纽持续打造、米字形高铁加快形成、多式联运不断发展,郑州正在由过去以铁路为主导的国家枢纽向以航空、高铁为主导的国际性综合枢纽转型升级,在国内外的服务能级不断提升,优势更加凸显,被国内外普遍认可。发挥枢纽优势,形成国际商贸流通节点,带动要素集聚、城市发展,建设国际枢纽之城,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最应突出和强化的战略路径。
二是国际物流中心。枢纽是物流的依托,物流是枢纽经济的龙头。郑州发展物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推动下,依托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对接海港,郑州多路并举、多港联动、快速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已经形成,保税物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持续巩固和扩大郑州在国内外的物流枢纽地位,建成以郑州为节点连通国际、辐射内陆广大腹地的国际物流中心,符合产业演进规律和发展趋势。
三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河南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面积约28.9万平方公里,人口1.86亿,经济总量大体6万亿元,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到全国的13%和9%左右,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我市以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支撑产业集群效应正在形成,以航空港实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标志的新的增长板块拉动作用不断显现,以郑东新区为带动的金融集聚、高端服务集聚功能不断提升。从发展规律和态势看,有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有中原城市群的腹地支撑和资源、市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保持郑州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相对较快增长,是现实的、可行的,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四是国家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我市高端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但中小企业数量规模优势明显,在校大学生规模全国排名第4位,“十二五”期间净流入人口全国排名第7位,腾讯大数据显示的郑州城市年轻指数全国排名第6位,这些都反映出郑州是一个有活力的地方,是一个拥有广泛社会创新创业基础的城市。我们要在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上下功夫,努力使郑州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成为具有全国吸引力的创新创业之城。
五是国家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国家中心城市必然是国际化城市,必须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以航空港实验区、自贸区、国际陆港、郑欧班列、跨境电子商务、口岸建设等为带动,郑州的对外开放功能不断完善、格局初步形成,进出口总额跃居中部城市首位。作为新欧亚大陆桥上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以国际物流枢纽为带动不断扩大国际经贸合作,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建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符合郑州的发展方向,也是国家战略对郑州的定位要求。
六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郑州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名城。发掘好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是郑州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着力推进的工作重点,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在以上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客观分析形势、遵循发展规律,提出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近期到2020年,全面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基本确立国际枢纽地位,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框架体系,进入全国经济总量万亿城市行列,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中期到2030年,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国际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建成国家重要的创新创业中心,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向全球城市迈进;
远期到2049年,建成联通全球的国际枢纽中心、世界一流的内陆商贸物流中心、国家重要的金融中心、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开放包容的国际交流中心、生态多元、社会公正的国际宜居大都市,实现由生产型城市向高端消费型城市的转变,成为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世界城市。
完成以上目标定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借鉴武汉、成都等城市经验,我们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认识:一是必须坚持站位全局、高标定位、规划引领。自觉站位全球全国全省发展全局审视郑州、谋划郑州,准确把握郑州的定位、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城市发展规律,拉高标杆,提升境界,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更新的规划理念和建设标准,引领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二是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最大短板依然是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问题,最紧迫的任务是围绕新旧动能转换、补好短板、加快发展步伐。我们要以更好的发展环境、更拼搏的精神状态、更科学的工作措施,争取更好的发展成效。
三是必须坚持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们新时期谋划推动发展的基本遵循。我们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四大重点”谋划推进工作,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同步提升、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充分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要求。要牢牢抓住“四大重点”工作不动摇,抓住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点、突破口,在统筹协调推进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更科学、更协调、更可持续的发展。
四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让人们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来谋划和实施,使我们的决策部署更加符合郑州的实际、更加符合群众的愿望,以务实为民的实际行动凝聚人心、汇聚民力。
五是必须坚持从严治党强化保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巩固和发展风清气正、心齐劲足、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三、明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任务
围绕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我们要遵循“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工作总格局,把以下十个方面的重大任务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持续深化推进。
一是走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释放有效需求、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发展转型、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重要举措。要坚持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县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把握“以建为主、提升品质、扩大成效”的阶段任务,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突出以人为本、集约紧凑、功能复合、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绿色低碳的理念,高标准编制城市发展新一轮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强化规划管控,增强规划弹性适应,注重战略空间留白,积极推进“1+4”大郑州都市区空间布局一体化集约构建,不断优化郑州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加快构建“双城引领、多组团、多节点”的大中小城市、中心镇和特色村镇合理布局的城镇体系。要坚持以建为主,中心城区围绕增绿、增水、增文化、增公共空间,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全面完成拆迁群众安置任务,加快构建以地铁、快速路网为主体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建设“轨道上的郑州”和公交都市,加快推进综合管廊、海绵城市设施应用覆盖;
高水平规划建设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等重点片区,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均衡发展,打造一批国内外一流的城市亮点片区;
航空港实验区要突出基础配套、城市功能完善、片区开发,打造功能复合的现代航空城;
郑东新区要加快龙湖片区开发建设,展现现代化城市形态风貌;
县域组团要围绕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的定位,按照百城建设提质的要求,提高规划水平,提高建设标准,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构建产业支撑有力、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个性特色鲜明、具有区域辐射力承接力吸纳力的中小城市,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要创新城市管理,构建智能交通、智能管网、智能城管、智能安全保障等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和管理体系,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便民服务圈,营造更加安全畅通的出行环境、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和便民利民的生活环境。
二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是经济的根基,是城市竞争力的根本体现。要围绕做强先进制造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做优都市农业、做活网络经济,聚焦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现代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都市生态农业五大战略产业,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全面实施“互联网+”“标准+”“品牌+”战略,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要高度重视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可见光通讯、北斗系统应用等重点领域,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和配套需求,强化要素保障,想方设法引进龙头企业、核心团队和领军人才,推动一批先进的产业在郑州落地、关键技术在郑州产业化,奠定长远发展的产业基础。市级层面要强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总结以往经验,结合发展实际,进一步研究谋划全市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研究完善扶持引导政策,加强指导督导。各开发区、县(市)区、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要主动谋划,进一步明晰主导产业,紧盯主导产业行业龙头企业,深入研究集群招商和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规律,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创新政府支持方式,着力降低制度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生产配套成本,构建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链,努力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集群。对重要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要坚持市、县(区)联动,建立一个产业(项目、企业)、一套班子、一个专案的“三个一”推进机制,紧盯不放、一抓到底。产业培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工作。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对长远发展负责,坚持不懈、紧盯不放、持续努力,不断为提升郑州产业支撑力、竞争力打好基础。
三是厚植开放优势。开放是区域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准确把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双向开放、深度融合的开放新格局,构建内陆地区开放高地。要以自贸区建设为统领,加快航空港实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国家载体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制度创新、平台打造和产业培育,创新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商事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形成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监管法治化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引领中西部对外开放的示范区。要发挥好政策叠加优势,完善各类口岸功能,提高通关效率,依托航空港、国际陆港、跨境电商、郑欧班列不断拓展空中、陆上、网上、海上“丝绸之路”,在“买全球、卖全球”商贸体系中凸显郑州优势,巩固提升“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地位。要扩大开放合作,密切国际交往,争取国际性机构组织和有影响力的国际性活动落地郑州,支持鼓励本地企业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形成高水平双向开放格局。
四是深化改革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要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效应,加快布局设施完善、政策配套的创新创业承接载体,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推进“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军民协同创新、中原城市群协同创新,发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等机构的作用,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转化高地。要围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出抓好以自贸区为引领的监管便利化改革,以“五单一网”建设为载体的“放管服”改革,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制、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制度、政府资源配置体制等改革,更好地发挥“两个作用”,确保郑州在新一轮改革中成为制度创新高地。
五是提升枢纽能级。要把持续提升枢纽优势作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突破口,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着力强化航空、铁路、公路“三网融合”,打造以“一单制”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体系,提升配套服务,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建立成本低、时效优、通达性强、覆盖范围广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要加快航空枢纽建设,深化与国际空港合作,加密国际航空货运航线,构建国际客运航线网络,推进航空枢纽由“以货带客”向“客货并举”发展,持续提升国际综合航空枢纽的地位。要加快郑欧班列发展,持续加密郑欧班列国际货运线路和海铁联运线路,提升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建成中东部地区最大的中欧班列集拼转运中心。要加快推进米字形高铁网和城际铁路网建设,进一步优化铁路枢纽场站功能布局,完善高速公路网、中原城市群干线公路网和郑州大都市区快速路网,形成以航空为引领、货运以公铁集疏为主、客运以高铁集疏为主的空陆衔接、多式联运的综合枢纽优势,让国内外的客货源更多地选择在郑州实现“陆路集疏、空中进出”,以物流、人流集疏带动国内外要素集聚,不断提升郑州的服务辐射带动功能。
六是建设生态郑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把生态文明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让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持续推进污染物综合防治,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久战,持续深化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以环都市区2400平方公里生活生态圈和各县城组团生态圈为重点,加快构建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自净能力、碳汇能力和生态承载能力。按照全市生态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将环境保护、农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林业发展、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利用、文化体育休闲、城市管理等结合起来,形成工作合力,不断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郑州。
七是彰显文化魅力。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特质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书香郑州”建设,以文化人、以德润城,让郑州人跟上时代、拥有时尚,实现文明素质的现代化。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深度挖掘嵩山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等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设一批城市展厅、城市会客厅、国际交流场所和社区,让每一个到郑州的人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开放包容的现代感。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一批体现中原文化和郑州特色的文艺精品,培养造就一批文化名家、艺术大师。持续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嵩山论坛、国际少林武术节、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重大活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华人共同精神家园。要加强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级媒体和境外媒体,传递郑州声音、展示郑州形象,不断提升郑州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
八是培育人才优势。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城市,需要宏大的人才队伍作支撑。要以强烈的人才意识、开放的视野、战略的眼光,广聚天下英才。要进一步总结完善“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政策体系,多方式、广领域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弥补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要大力吸引鼓励青年大学生在郑创新创业,研究扶持政策,优化生活配套服务和创新创业环境,留住在郑大学生,吸引外地大学生到郑州发展。要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我市现有教育资源,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造就更多科技创新人才;
要充分释放人力资本红利,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丰富技能型人才,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要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战略合作,提升高等教育的层次和质量。要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浓厚社会氛围,让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
九是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以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目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坚持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市,不断提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水平,加快全社会法治化进程,让人民群众时刻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深化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和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严守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底线,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
十是增进人民福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城乡困难群众与全市人民一道实现小康。要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完善以创业带就业扶持政策,让群众就业更加充分、收入更有保障,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社会结构。要持续加大教育、医疗投入,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优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建设全国区域性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切实解决好入学难、就医难问题。要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趋势,促进老龄事业和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让老年人能够颐养天年。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统筹做好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以上十个方面是我们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现六大目标定位必须牢牢抓好、持续深化的主攻方向。我们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边研究谋划、边完善提升、边实施推进,突出好九大支撑性工程和六大基础性工作。
九大支撑性工程:一是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路网为支撑的畅通郑州工程。确保2020年全市建成运营地铁里程超过300公里,四环快速化工程今年开工建设,加快中心城区与各县市组团、郑州大都市区“1+4”区域高效互联互通交通体系建设。
二是以现代化设施为基础、智能化管理运行为支撑的数字郑州工程。加快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计划,依托信息网络和大数据技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和管理体系。
三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中国制造2025郑州行动、服务业提升计划为抓手的产业再造工程。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郑州行动,抓好上汽乘用车、合晶单晶硅、富士康、华为、中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推进,加快传感器芯片、液晶面板、超级电容、可见光通讯、北斗系统应用等重大项目跟踪落地实施,发展冷链、快递等特色物流,抓好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
四是以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高铁南站建设为带动的枢纽提升工程。引进培育本土基地航空公司,完善国际货运航线,加快构建郑州国际客运航线网络。加快高铁南站及配套线路建设,促进米字形高铁网加快形成。完成郑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修编,支持郑州铁路局完善铁路货运网络、建设物流场站、形成物流枢纽。探索形成以“一单制”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体系,提高多式联运无缝化衔接和一体化运营水平。
五是以安置房建设、脱贫攻坚、民生实事为带动的幸福郑州工程。安置房建设事关众多过渡安置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各级财政降负、风险化解、社会稳定,是一项涉及全局的工作。要在保证品质和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剩余的安置房建设任务3年内大头落地;
抓好与安置区配套的193条城郊连接道路建设,完善安置房生活配套设施,加快群众回迁,同时统筹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持续抓好省、市民生实事实施。
六是以贾鲁河综合治理为带动、以五大生态体系建设为支撑的美丽郑州工程。加快96公里的贾鲁河综合治理、牛口峪引黄调蓄等已开工重点工程进度,做好陆浑水库西水东引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加强生态廊道建设,连线成网构建城市的“绿道”“绿网”。高质量举办好园博会,展示郑州良好形象。
七是以“四大文化片区”和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郑州工程。商都历史文化区、古荥大运河文化区、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二砂文创广场“四大文化片区”建设,是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我市文化建设的龙头工程,要高标准规划建设,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力争年内全部实质开工。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对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要确保奥林匹克中心、文博艺术中心、市民活动中心、现代传媒中心“四中心”按照时间节点加快建设,2018年底全部建成。
八是以航空港实验区、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国家载体平台建设为引领的活力郑州工程。自贸区年底要初步建成政务服务、监管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物流服务五大体系。跨境电商综试区要在试点城市中保持领先优势,推动制定跨境电商国际贸易规则。推进郑欧班列拓展线路、优化运营,提升效益。加快规划建设“中原科创谷”,实施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四个一批”的培育计划。
九是以实施“1125聚才计划”和普惠型人才引进政策为抓手的智汇郑州工程。对“1125聚才计划”进行总结研判分析,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继续加强高端人才引进;
制定实施普惠型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加快人才公寓建设,吸引鼓励青年大学生等在郑创新创业。九大支撑性工程,有些已经实质性推进,有些还要进一步梳理。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深度谋划、充实内容、制定专案,作为我们近阶段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
六大基础性工作:一是规划完善提升工作。完成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启动编制2020~2040年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土地利用总规调整,编制完成枢纽城市建设规划、生态建设规划、“1+4”大郑州都市区空间布局规划,配套做好各专项规划。二是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研究完善全域产业布局,明确各板块产业定位和功能,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和目标考核制度,加强考核引导,形成浓厚氛围。三是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抓好中央、省改革措施落地实施,持续推进以自贸区为引领的监管便利化制度创新、以“五单一网”制度建设为载体的“放管服”改革。探索创新区域产业发展合作共赢模式,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市级产业开发区的带动辐射作用,解决市级开发区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以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试点,探索推进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机制和薪酬制度改革。四是城市品质提升工作。重点抓好城市“双修”、百城建设提质、15分钟公共服务圈构建、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工作。五是环保攻坚工作。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考核体系,落实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强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统筹,持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土壤和建设用地污染治理,确保完成各项环保约束性指标和年度目标任务。六是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区和基层组织建设,总结完善网格化管理工作,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夯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基层基础。
四、强化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根本保证
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贯穿今后较长时期全市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要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全面提升领导水平,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要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确保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走错路、不走弯路。坚持“党委加强领导、政府充分履职、人大政协共同参与的责任明晰、工作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支持政府充分履职、依法履职,支持人大、政协积极围绕中心发挥好职能作用。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不断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军民融合、双拥共建的政治优势,不断强化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宣传舆论引导,凝聚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汇聚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业绩导向,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人岗相适、努力实现人尽其才,尊重干部成长规律,统筹解决好机构改革、超职消减和干部培养使用问题,要把为干部创造更多的成长通道、完善精准选人科学用人的制度办法作为我们干部工作的重点,真正把那些政治强、作风硬、敢担当、善作为、自身正的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引领,强化常态化党性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纪党规,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把“严管就是厚爱”落实到抓早抓小抓预防上。要坚持零容忍、无禁区,加强巡视巡察监督,从严执纪问责,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要坚持容错纠错与追责问责相结合,为敢担当的干部勇敢担当,对不作为的干部严肃问责。
(三)要加强学习研究,提升现代化领导能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需要,加强学习、研究问题、提升能力。要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准确把握中央的政策导向,找准与郑州发展的结合点,增强贯彻落实的创造性、实效性。要跟踪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拓宽国际化视野、增强现代化意识,不断深化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时代性、系统性、规律性的认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和工作谋划推动水平。各级领导班子要讲民主、重法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规范党委议事规程和决策程序,完善专家咨询论证和法律顾问制度,形成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行动自觉,不断提高运用先进理念、技术手段、法治思维推进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
(四)要改进作风,务实重干。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宏大的工程,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不断的努力奋斗,更需要我们珍惜机遇,从现在做起、从各级党委(党组)做起、从每一个岗位、每一名领导干部做起,担当起我们这一任的历史责任,完成我们这一任的阶段性任务。要大力弘扬担当作为、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在全市上下各单位开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创造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践的目标任务上来,引导到干事创业、敬业奉献上来。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精力集中到谋发展、抓项目、促落实上,对认准的工作要盯牢不放,具体抓、抓具体,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保持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充分发挥好先锋表率作用。
(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推动实施。市委、市政府研究,市级层面建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进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谋划,明确阶段任务,协调重大问题,分工明确职责,加强督促指导,强化项目带动、项目化推进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推进。领导机构由相关市级领导和市直单位负责同志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靳磊同志、跃华同志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各开发区、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要站位大局、认清责任、找准定位、拉高标杆,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再研究、再谋划、再提升,正视差距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强化责任落实,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担当有为,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局做好支撑。
同志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为郑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以饱满的精神风貌和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