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

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供大家参考。

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

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突出强调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这是************深刻洞察我国国情水情、针对我国水安全严峻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治水领域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指明了水利发展方向。

推进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准确把握当前水利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清醒认识治水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将工作重心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

(一)深刻认识补短板、强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决定成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治水主要矛盾、水利改革发展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治水思路必须随之加以调整和转变,否则行业就没有出路、事业也不会有希望。正确的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掌握实情,必须了解昨天、把握今天、着眼明天,必须抓住要点、突出特点、创造亮点。全国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领会************“314”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和关键要求,深刻认识加快转变治水思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就是部党组为什么要求将工作重心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

第一,破解我国新老水问题,必须补短板、强监管。当前我国新老水问题复杂交织,水安全已全面亮起红灯,高分贝的警讯已经发出。破解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是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从老问题看,我国历史上的水问题主要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带来的洪涝干旱灾害,并非随时都有,是一种非常态问题。过去,治水的主要任务是除水害、兴水利,与大自然作斗争,主要是依靠工程手段、科技手段来改变自然、征服自然。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特别是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我们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水和严重干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要看到,我国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水旱灾害将长期存在,并伴有突发性、反常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与之相比,水利工程体系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必须通过“水利工程补短板”,进一步提升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从新问题看,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够,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造成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不断累积、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常态问题。比如有的缺水地区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地方无序开发水资源,侵占水域岸线,导致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河湖生态功能明显下降;有的地区长期超采地下水,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和安全隐患。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水利行业强监管”来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二,适应治水主要矛盾变化,必须补短板、强监管。当前,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求更加多元,已经从低层次上“有没有”的问题,转向了高层次上“好不好”的问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水利而言,过去,人们对水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防洪、饮水、灌溉;现阶段,人们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

相较于人民群众对水利新的更高需求,水利事业发展还存在四个不平衡和四个不充分的问题。四个不平衡: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供给能力不平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二是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不平衡,水资源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其他生态要素保护不平衡,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四是水利基础设施区域、城乡布局不平衡,东中西部和城乡水利矛盾突出。四个不充分:一是水资源节约利用不充分;二是水资源配置不充分;三是水量调度不充分;四是水市场发育不充分。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既有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制约等方面的原因,需要继续完善水利工程体系,提高防洪、供水、生态等综合保障能力;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人们认识水平、观念偏差和行为错误等方面的原因,水利监管失之于宽松软,用水浪费、过度开发、超标排放、侵占河湖等错误行为未被及时叫停,有的地方甚至愈演愈烈。扭转这一被动局面,需要全面加强水利行业监管,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真正成为刚性约束。

综上,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其中,前一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并将长期存在,而后一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三,践行“十六字”治水方针,必须补短板、强监管。“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字字千钧,每一句话都有丰富内涵和明确要求,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要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具体到治水工作中,就是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

节水优先,不是简单地减少用水量,必须搞清楚什么叫节水、优谁的先、怎么做到优先。体现节水,就是要建立科学的节水标准和定额指标体系,对是否充分节水作出判断,并通过完备的计量监测体系,严格用水总量和计划用水管理,对用水浪费的行为进行约束。体现优先,就是要建立完备的节水评价制度,使节水真正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条件。因此,落实节水优先,既要采取必要的节水工程措施,更要全面加强对水资源取、用、耗、排行为的动态监管,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空间均衡,核心就是要坚持以水定需,根据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落实空间均衡,必须搞清楚当地都有哪些水可以利用;必须搞清楚对水的需求是什么,哪些是合理的需求、刚性的需求要予以保证,哪些是不合理的需求要予以遏制。因此,既要从国家区域发展的大战略出发,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在充分节水的前提下,兴建必要的蓄引提调工程,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需求;更要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严格监管,发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倒逼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布局优化,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不超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系统治理,简而言之就是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草结合起来,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因此,落实系统治理,既要实施一些必要的工程措施,强化流域综合整治,促进生态系统修复;更要通过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系统监管,在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调度时统筹考虑其他生态要素,确保不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依靠监管,推动在治山、治林、治田、治草过程中落实治水要求,促进生态系统各要素和谐共生。

两手发力,就是要发挥好政府与市场在解决水问题上的协同作用。水是公共产品,政府该管的要管严管好,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落实两手发力,无论是依靠政府的法规、政策、制度、税收等手段,还是利用市场的价格、竞争等机制,都要通过监管来引导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确保人们依照政府规则和市场规律办事。

第四,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必须补短板、强监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实践的先导。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奔着解决问题去。当前,水利工作的现状或者说问题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形成,还有短板要补;水利行业监管整体薄弱,必须全面加强。

从工程体系看,我国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江河防洪、农田灌溉、城乡供水等水利工程体系。目前全国共有各类水库近10万座,5级以上江河堤防30多万公里,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建成规模以上水闸10万多座、泵站9.5万处、各类灌区2.2万处,耕地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8500多亿立方米,城镇供水保障、农村饮水困难得到全面解决。据中国工程院研究成果,目前我国防洪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均已升级到较安全水平,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已达到国际中等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相对靠前。但同时要看到,我国部分区域、领域防洪减灾和供水保障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大江大河控制性工程不足、堤防不达标,近2万座水库存在病险问题,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尚有7万多公里未经治理,西南等地区工程性缺水严重,水利工程补短板的任务仍然繁重。

从行业监管看,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四个“不适应”。一是监管的思想认识不适应。重建轻管的观念在不少地方还没有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热衷于争投资、上项目、搞建设,对水资源管理、河湖水域岸线管理、工程运行维护管理重视不够、办法不多、用力不深。二是监管的制度标准不适应。一些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不少规章规程规范标准已颁布实施多年,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和工作要求,节水标准、用水定额、生态流量、地下水管理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滞后,缺乏可计量、可考核的具体指标。三是监管的能力手段不适应。用水计量监测设施、水文基础设施、水利信息化建设等相对薄弱,基础数据不全、家底不清,动态性、实时性信息欠缺,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限批等难以有效落实。四是监管的机构队伍不适应。统一高效的监管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查、认、改、罚”各环节工作有效衔接不够,使得一些领域出现了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发现的问题没有整改到位,整改了没有举一反三、标本兼治,事后追责问责力度不够、警示震慑效力不强。

(二)全面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

实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真功夫硬功夫,尤其是强监管,是要准备得罪人、吃苦头的,是要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当务之急是要抓好落实,制定好补短板和强监管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将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变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

第一,关于水利工程补短板

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东中西部、南方北方、城市农村的水利工程突出短板各不相同,要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补齐当前水利工程体系的突出短板。整体而言,重点要补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短板。

一是防洪工程。针对我国部分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不足,一些河流堤防防洪标准较低,部分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凸显,水库安全度汛风险总体较高,蓄滞洪区建设相对滞后等情况,全面贯彻落实***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推进大江大河河势控制,开展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蓄滞洪区等建设,提升水文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二是供水工程。针对我国部分区域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农村饮水安全还不巩固,大中型灌区灌溉水源保障能力不足、骨干灌排工程配套不完善等情况,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尤其要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全面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解决饮水型氟超标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加快实施《全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实施方案(2016-2020年)》,确保按期完成大型和重点中型灌区配套改造任务,积极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前期工作,加快补齐灌排设施短板。深入开展南水北调东中线二期和西线一期等重大项目前期论证,在满足节水优先的基础上开工一批引调水、重点水源、大型灌区等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加快推进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供给和配置能力。

三是生态修复工程。针对河湖萎缩、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深入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长江、黄河上中游和东北黑土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坡耕地整治、侵蚀沟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贫困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生态保护,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洞庭湖、鄱阳湖等重点湖泊生态修复,实施好长江等流域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科学实施清淤疏浚,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攻坚战。推进小水电绿色改造,修复河流生态。逐步恢复北方河流基本形态和行洪功能,扩大河湖生态空间。综合采取“一减”“一增”措施,大力实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有效压减超采量,逐步实现采补平衡,示范推动全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

四是信息化工程。针对水利行业信息化发展总体滞后,基础支撑不足、技术手段单一、业务协同不够等情况,聚焦洪水、干旱、水工程安全运行、水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节水、江河湖泊、水土流失、水利监督等水利信息化业务需求,加强水文监测站网、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监督平台、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水利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推动建立水利遥感和视频综合监测网,提升监测、监视、监控覆盖率和精准度,建设水利大数据中心,整合提升各类应用系统,增强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的能力,以水利信息化驱动水利现代化。

第二,关于水利行业强监管

加强行业监管,是新形势新任务赋予水利工作的历史使命,也是一项涉及面广、触及矛盾深、工作量大、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当前,重点是要搞清楚“监管什么”,解决好“如何监管”的问题。

1.关于“监管什么”

推动水利行业监管从“整体弱”到“全面强”,既要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链条的监管,也要突出抓好关键环节的监管;既要对人们涉水行为进行全方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位的监管,也要集中用力重点领域的监管。归纳起来,要下功夫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行业监管。

一是对江河湖泊的监管。要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以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为目标,全面监管“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既管好河道湖泊空间及其水域岸线,又管好河道湖泊中的水体。在对“盆”的监管上,以“清四乱”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打造基本干净、整洁的河湖。在对“水”的监管上,压实河长湖长主体责任,建章立制、科学施策、靶向治理,统筹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二是对水资源的监管。要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按照以水定需原则,体现水资源管理“最严格”的要求,全面监管水资源的节约、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等各环节工作。要抓紧制定完善水资源监管标准,推进跨省和跨地市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明确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指标、生态流量管控指标、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下水监管指标,建立节水标准定额管理体系,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监控,整治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开发、低水平开发等各种现象。

三是对水利工程的监管。要在抓好水利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监管的同时,以点多面广的中小水库、农村饮水等工程为重点,加大对工程安全规范运行的监管。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监管,要压实项目法人、参建各方和项目主管部门责任,强化前期工作、设计变更、“四制”执行、质量管理、移民安置、工程验收等环节的监管,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同时要健全水利市场监管机制,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动态化监管模式,引导水利建设市场良性发展。抓好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监管,要完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全面开展水利工程安全鉴定,摸清工程运行现状,及早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加强对工程管护主体、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落实情况的监管,农村饮水工程要合理制定水价,足额收缴水费,建立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发挥效益。

四是对水土保持的监管。要全面监管水土流失状况,全面监管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情况。要建立完备的水土保持监管制度体系,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展监测,实现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和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全覆盖,及时掌握并发布全国及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治理成效,及时发现并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五是对水利资金的监管。要针对近年来巡视、审计、督查、稽察等发现的水利资金使用管理中的问题,以资金流向为主线,实行对水利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全过程监管。要加大财务专项监督检查力度,跟踪掌握水利建设资金拨付、使用等情况。通过监管,督促各相关单位完善内控制度,确保各项支出有制度、有标准、有程序。扩大引入第三方、运用信息化手段等,及时发现并查处问题,严厉打击截留、挤占、挪用水利资金等行为,确保资金得到安全高效利用。

六是对行政事务工作的监管。要将党***、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水利部党组作出的重要决定安排,水利政策法规制度作出的规范性要求,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点任务及其他需要贯彻落实的重要工作,全面纳入监管范围,逐一细化任务分工,明晰责任边界,强化压力传导,建立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水利干部职工想担当、敢担当、会担当,对责任不落实、履职不到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严肃追责问责。

2.关于“如何监管”

水利行业强监管,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改为目标,以问责为抓手,从法制、体制、机制入手,建立一整套务实高效管用的监管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水利行业不敢管不会管、管不了管不好的被动局面。

从法制入手,就是要建立完善水利监管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标准规范、实施办法等制度体系,明确监管内容、监管人员、监管方式、监管责任、处置措施等,使水利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对治水领域的法规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划出工程建设运行、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灾害防御、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各领域的监管“红线”,使法规制度长牙、带电、有威慑力。同时要根据实践发展对相应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完善,条件成熟时启动立法程序,使水利监管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及时上升为法律。

从体制入手,就是要明确水利监管的职责机构和人员编制,建立统一领导、全面覆盖、分级负责、协调联动的监管队伍。水利部成立了水利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对督查工作实行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监督司。河湖司、水资源司、全国节水办、水保司、移民司等司局分别负责相关重点业务督查,提出本领域督查工作要求,并对发现问题进行整改落实。强化部分在京直属单位的监管职能,以建安中心为基础组建部本级督查队伍,以河湖中心、水资源中心、节水中心、水保中心等为支撑,配合监督司和相关业务司局开展工作。在各流域管理机构设立监督局(处),组建督查队伍,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承担片区内的监督检查具体工作。各省也要建立相应的督查队伍,形成完整统一、上下联动的督查体系。

从机制入手,就是要建立内部运行的规章制度,确保监管队伍能够认真履职尽责,顺利开展工作。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一个覆盖水利各业务领域的信息互通平台,实行问题清单管理,实现发现问题、认证问题、整改督办、责任追究的有效衔接和闭环运行。要为监管部门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和设备、经费保障,满足监管任务需要。要突出严、实、细、硬的监督特色,注重选拔勤勉敬业、高度负责、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的同志参与监管工作,树立水利行业监管队伍的良好形象。要通过加强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和负面警示,持续释放严监管、严问责的强烈信号,引导全行业重视监管、支持监管、配合监管。

各地也要针对治水主要矛盾变化和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法制、体制、机制,加强上下联动、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水利行业齐心协力、同频共振的监管格局。

(三)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

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是管总的,具体到不同地方,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特别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随着三大攻坚战的深入实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推进,随着京津冀、粤澳港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的新发展,水利工作还将面临不少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但万变不离其宗,补短板、强监管始终是水利工作的主要脉络。各级水利部门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确保补短板到位、强监管有力。

第一,处理好“补”与“强”的关系。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是解决新老水问题的“两翼”,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补充。没有必要的工程措施和有效的科技手段,监管就强不起来;没有强有力的监管,补短板的任务也不可能完成,已经补齐的短板还会坏掉。这里我要强调两点:一是不能因为一些地方的补短板任务重,就忽视强监管。强监管是针对当前治水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来的,是总基调里的主旋律,必须在补短板的同时更加重视强监管,把强监管作为首要任务,下大气力抓实抓好,尽快扭转行业监管薄弱的被动局面。二是不能因为一些地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问题尚不突出,就忽视强监管。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问题具有潜藏性、累积性、转化性,发展演变需要一定时间,但如果现在听之任之,一旦问题表现出来就会积重难返,治理起来付出的代价就会大得多。因此,无论南方北方,都要从现在开始就把监管强起来,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第二,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水利行业强监管,其目的是要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因此监管的对象就是人的涉水涉河涉湖行为。各级水利部门都肩负着强监管的责任,需要我们全行业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地方特别是基层水利部门守着水源、守着河湖、守着工程,依法履行管理保护职责,必须挺起腰杆、瞪大眼睛,决不能对眼皮底下的各种问题不闻不问甚至绿灯放行。水利部、各流域管理机构的监管,既是对涉水涉河涉湖行为的监管,也是对基层水利部门监管工作的再监管。基层依法监管,水利部就是坚强后盾;基层监管不力,水利部就会对其追责问责。这里,我还要强调,水利部开展监管,主要采取暗访、“四不两直”、双随机一公开等形式,绝不给基层增加负担,也是完全符合***精神的。各级各部门也要坚决贯彻***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要求,确保水利监管务实管用。

第三,处理好“总”与“分”的关系。总基调就要牵头管总,并不是只关系到监督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各部门、各领域工作都要聚焦聚力,按照总基调来调整思路、安排工作。比如,水文监测站网体系建设,长期以来主要服务于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建设,今后要从强监管的需求出发进行调整优化,使水文监测成为行业监管的“尖兵”和“耳目”。要从水文在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出发,考虑水文行业体系的整体性特点,理顺水文管理体制,优化水文队伍力量,保证水文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再比如,我们在规划设计、投资安排、人才培养等基础工作中,都要适应强监管的形势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第四,处理好“标”与“本”的关系。水利行业强监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既治标也治本。治标,就是要着眼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对非法取水、无序用水、河湖“四乱”等问题全面宣战,发现一起处理一起。治本,就是要着眼调整人的行为,通过严格的制度体系、有力的监管手段,让节约用水、保护河湖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因此,水利强监管,既要打攻坚战,又要打持久战,真正把强监管当成水利行业的重点内容,落实在日常工作之中,建立起促进人水和谐的长效机制,实现水问题的标本兼治。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