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8月《论“三农”工作》学习心得体会研讨交流发言材料12篇(范文推荐)

2022年8月《论“三农”工作》学习心得体会研讨交流发言材料12篇(范文推荐)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9-02 10:10:04 点击: 推荐访问: 2020 2020-2021中班下学期工作总结 2020-2021保育员工作计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8月《论“三农”工作》学习心得体会研讨交流发言材料12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2年8月《论“三农”工作》学习心得体会研讨交流发言材料12篇(范文推荐)

 

 目 录

 2022 学习研读《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感想领悟 6 篇

 2022 年党员干部学习《论“三农”工作》研讨交流发言材料 6 篇

 2022 学习研读《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感想领悟 6 篇

 目 录

 研读《论“三农”工作》体会心得 1

 学习《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 2

 《论“三农”工作》读后心得体会 3

 读《论“三农”工作》有感心得体会 4

 学习《论“三农”工作》体会心得 5

 学习《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 6

 研读《论“三农”工作》体会心得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三农”工作事关千家万户,广大驻村干部要情系“三农”,以百姓心为心,听民意、量民情、解民忧,“解”好“民之难题”,答好乡村振兴的“时代问卷”。

 保持对“三农”工作的热情,在“拉家常”中听民意,解“民之所盼”之题。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群众呼声是驻村工作的“第一信号”,驻村干部要保持对“三农”工作的热情,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和群众聊生活、话家常,做到清底细、明状况,收集群众诉求、知晓群众所思所想和发展意愿。驻村干部要学会倾听群众的家常话、牢骚话、苦水话,真正让群众把心里话讲出来,特别是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要认真倾听,详细建立诉求清单,细化实化工作措施,找寻“带富致富方法”,找准驻村工作的努力方向,帮助群众解决急难事、麻烦事、烦心事,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怀揣对“三农”工作的真情,在“铁脚板”中量民情,解“民之所思”之题。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深情。练就一双“铁脚板”,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工作态度。驻村干部要怀揣对“三农”工作的真情,在基层发扬“铁脚板”精神,练好“铁脚板”功夫,

 下田间,走地头,访农户,在“零距离”中访民情,做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功课”。驻村干部要带着深厚的为民情怀走,多“接地气”、多沾“泥土味”,同群众干在一起、打成一片,真正将“民之所思”化为“我之所行”,用“铁脚板”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饱含对“三农”工作的深情,在“知冷暖”中解民忧,解“民之所需”之题。驻村贵在驻心,身入更要心入。乡村振兴的征程已全面开启,驻村干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饱含对“三农”工作的深情,结合村情实际,定期开展入户走访活动,到田间地头转一转、到百姓家中 坐一坐,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脱贫群众等特殊群体和其他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和迫切需求,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驻村干部要时时处处站在群众立场,替群众着想,以民之所需为“靶向”,把群众一件件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在乡村建设行动中擦亮“为民坐标”,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学习《论“三农”工作》心得体会 2

 2022 年 6 月 6 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了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该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 2012至 2022 年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 61 篇重要文稿。从历次讲话中总书记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中国的问题,农民问题是关键。今天再谈农民问题,应该提到战略的高度:它关系到中国今后的发展及前途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解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减少贫富不均、缩小城乡差别、改革农村体制的关键所在。所以,我推荐这本书,让我们每个人阅读后,能够成为把握新思想,当好共同富裕的宣传者;落实新要求,当好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展现新作为,当好助力国家“三农”战略的推动者。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

 第一,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总书记在《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中指出,必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能力和水平。

 第二,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总书记在《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中认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

 方向,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三,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总书记在《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深刻总结脱贫攻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实现共同富裕有效衔接。“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秉持着总书记的指示,某某集团在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某像是一条金扁担,一头挑着菜地果园里的农民,一头挑着城市千家万户的居民。作为海亮为欠发达县域打造“农业共同富裕共同体”行动的亲历者,我亲眼见证,湖北恩施的鸡蛋、云南高原的蓝莓、沂蒙山革命老区的水蜜桃等等一系列农产品,是如何经过某强大的供应链体系,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呈现在华东居民的餐桌上。这一路,我们为农民送去收入,送去销路,送去笑颜。为居民带来美食,带来绿色,带来安心。

 民心之所需,我心之所系。“三农”问题不仅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需要认真理解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新思想,增强使命感、紧迫感,真抓实干、攻坚克难,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凝聚起亿万农民追逐梦想的奋进力量,民营企业更应当担当起应有的责任,把企业发展融入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中去,谱写无愧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

 《论“三农”工作》读后心得体会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稿 61 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要通过精研细读、细心领悟《论“三农”工作》一书,自觉扛起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拼搏进取,赢得“三农”工作“天地人和”的主动权,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干好“天大的事”,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手中。民以食为天。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历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就是“天大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在《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文中特别强调,我们之所以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粮食生产获得“十八连丰”,连续 7 年粮食产量稳定在 1.3 万亿斤水平上,农业的“压舱石”作用愈发稳固,14 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实施“藏粮于地”,把农业科技命脉紧紧攥在手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近

 些年来,我们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我们全力加强农业科技水平,从源头上解决种子、农技等“卡脖子”问题;我们持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机设施投入力度,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持续提升;我们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为“土专家”“田秀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坚持“以人为本”,把老百姓好日子用力抓在手上。在《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务必自觉扛起神圣职责,以人才振兴带动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不断做大农民共同富裕的“蛋糕”,确保在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共建“和谐美丽”,把宜业宜居乡村持续抓在手里。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一文中讲到,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这种文明,表现在农村发展治理上的科学性、有效性,是互帮互助、和谐和睦的邻里关系,是治理有效、安定有序的乡村秩序,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美景。

 读《论“三农”工作》有感心得体会 4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收入习近平同志 2012 年 12 月至 2022 年 4 月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稿 61 篇,这对于深刻理解和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对于保护和守住粮食安全、耕地红线、生态红线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和长远指导意义。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因此,想要实现好民族复兴、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必须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守好“三农”工作“压舱石”。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守好农业“压舱石”。《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国国情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因此,守好“三农”工作“压舱石”,首先一点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构建起“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农业发展格局,走产出一条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注重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切实加快

 农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步伐,切实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到位,真正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建设和谐美丽农村,守好农村“压舱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深刻点明要“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也指明,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农村的景色总是能给人以一种豁达、亲切、恬美、舒适宜人的感受。那么,该如何建设和谐美丽农村呢?要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始终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综合科学研判地理、人文、传统等多种因素,做到农村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居则居、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从而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者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要贯穿到美丽农村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坚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绝对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落实,在对农村自然和生活居住环境不造成较大破坏的前提之下,深入挖掘和精心打造具有田园风光、历史人文、山水美景、特色产业等特点的农村品牌,让农村成为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好去处。

 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守好农民“压舱石”。《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指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谁来种地”,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国农民具有勤劳、朴实、热情、善良等许多优秀品质,用辛勤劳动的双手让“米袋子”“菜篮子”有了保障,为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其作用无可替代。因此,要下大力气切实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员“火车头”作用,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基础上,依法妥善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加强知农业、爱农村、懂农民的乡土人才、本土人才、前沿人才培养,加大“领头羊”“领头雁”等农民致富带头人培训力度,从而促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使得农民“钱袋子”真正鼓起来,让农民真正成为体面的职业。

 学习《论“三农”工作》体会心得 5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出版了习近平总书记《论“三农”工作》一书,收录其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