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病理技术员分子病理领域作用,供大家参考。
病理技术员在分子病理领域的作用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
丁伟
分子病理目前可以分二大类:
一类是建立在形态学基础上的(比如 her2 荧光原位杂交、 显色原位杂交等)
检测; 另一类是建立在PCR 平台上的(比如测序、 荧光定量 PCR 等)
数据检测; 报告有二种:
一种仅仅是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比如 EGFR、 K-ras 等)
。
另一种是检测数据用于病理诊断(比如软组织肿瘤、 淋巴瘤等肿瘤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或 PCR 技术)
。
分子基因检测的归属争议很大: 是在病理科做? 还是在检验科做? 药剂科以及各种实验室做? 大家都在抢, 为什么? 因为大家看到了利益, 看到了学科的发展。
那么, 病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优势在那里:
1、 样本的评估? 2、 有执业医生资格? 很多病理医生都这么认为, 其实这些其他学科都可能做到, 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培训, 识别肿瘤细胞, 懂得初级的病理诊断并不是难事, 由于病理一直在强调样本的质量控制, 检验人员也开始学习肿瘤诊断。
而且我院检验的分子实验室连病理医师都有, 很多检验、 临床药理都有医师。
那么我们病理如何才能把分子检测争回来?
我们病理的真正优势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是风险控制!
由于血液检查每次送检的样本不一样, 那怕某次的结果是错误的, 也没有办法溯源, 检验人员可以告诉患者基因发生了改变:
上次检查血内还没有出现或现在血液内不存在了, 所以检验的检查风险很小。
而
病理样本和血液样本不一样, 病理样本具有朔源性:
患者因为治疗效果不好或者其他原因到其他医院治疗时, 往往会拿原来的组织到别的医院重新进行基因检测, 如果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 如果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 患者就可以告你耽误他的了治疗。
分子基因检测任何一次的操作失误, 以及试剂种类不同、 品牌不同、 实验方法不同, 设备的误差, 都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同。
而检验与病理唯一的不同是样本的选择和样本的制备(切白片)
:
因为病理样本在病理科,这个工作只有在病理科才能完成。
患者和检测单位根本不清楚你给的是那块, 就是给错了你也不知道。
切白片还会引发污染:
我们往往给外单位切白片时, 都是在切常规切片时切的, 切片台上、 毛笔都是蜡屑, 展片水也不会很干净, 还有切片刀、 镊子, 这些都不可能不存在污染。
在常规病理切片时也经常会有污染, 大多在显微镜下能够分辨出来; 当与病史不符合时会重切, 才避免了误诊, 但也有少量的污染因为天衣无缝, 也会产生误诊。
如果病理科不开展基因检测(只是外送)
, 不可能有专人负责这个工作, 也不会有人去参加过专业培训, 更不要说为别人考虑风险意识。
现在基因检测有敏感度大多在 1-2%以上, 很小的污染就可能影响结果。
那规范的分子取样应该怎么做? 专人负责, 专人操作, 专用机器:
1、
切片之前(每操作一个蜡块)
, 必须使用消毒酒精擦拭切片机, 清除残余蜡屑。
2、 用一次性棉签代替毛笔, 一次性刀片一个蜡块一个刀口。3、 用一次性药盒作展片工具, 每个蜡块一只。
镊子用完后也要用消毒酒精擦拭。
除了试剂质量和操作流程以外, 仍会有很多无法估量
的因素造成分子病理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随着患者法律意识和各种医学知识的增强, 分子检测迟早会变成烫手的山芋, 回归到病理科。这种风险只有病理科才能控制, 也是病理科的真正优势。
作为一个病理技术员, 必须要做好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
应该参加卫计委病理质控中心 PQCC 和欧盟 EMQN 、 CAP 等测评机构的室间质评。
室间质控可以证明你用的方法是合理的、 使用的试剂的合格的,操作流程是正确的。
同时还应该搞好室内质控:
1、 建立科学的 SOP文件。
2、 严格按规范操作。
3、 认真做好阳性、 阴性对照。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稳定、 正确的结果。
但这几句话做起来不难, 难的是坚持。坚持靠什么? 严格的监督机制和责任心。
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必须勇于承担风险, 主动负责的敬业精神。
但我们有关分子病理检测规范在制定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性。
我们规定必须是病理执业医生才有资格签发报告, 如果是建立在形态学基础上需要对疾病进行诊断的,是正确的。
如果是建立在 PCR 平台基础上仅仅是对数据的报告那就有很大的问题了:
做的人、 判读的人和最终签发报告的人常常不是同一个人。
试想一下, 如果一个病理科:
所有的病理医生都没有权力发报告, 只有科主任才能签字, 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医生们可能会有长期的责任心吗? 签发报告给予了报告人的荣誉感、 责任心, 更重要的是必须承担风险。
事实上, 分子病理检测无论是基于组织学基础的(FISH)
还是建立在 PCR 平台上的, 大多数单位都是由技术员操作,有的甚至连选择样本也是技术员完成的。
那如果都是由技术员操作、判读, 医生签字, 医生其实存在很大的风险, 出了问题, 由谁负责?
根据 PQCC 测评资料, 2012 年 EGFR 检测, 通过率为 68%; 2013 年通过率为 79%。
而且, 这个数字存在很大的水份。
由于所有参评单位的样本都是一样的, 在一些试剂公司的操作下, 有不少单位在对答案,同时还有不少单位没有参加测评, 可以这样说, 就这一个检测项目,全国至少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单位检测结果是错的, 也就是说有很多医生在签发错误的结果, 我们的患者也有不少在接受了错误的治疗,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谁来负责? 医生还是技术员? 在中国, 病理界认为病理医生严重缺少, 个人认为并不十分准确。
在发达国家, 病理医生与技术员的比例是 1:
3 左右, 而中国连 1:
1 还不到, 如果说中国的病理医生缺少的话, 那中国的技术员更缺少, 我们的病理医生可以把一部分工作分担出去。
比如取材:
中国病理规范规定取材必须由有执业医生资格的病理医生取。
但美国、 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只要有医学背景的经过严格培训获得资格的人员, 就可以取材。
比如助理医生、 专职取材员。
也许有医生会说, 医生不取材, 诊断有困难。
但是实际上很多会诊的疑难病理切片, 没有一例是专家亲自取材的, 怎么就可以诊断? 自己不取就不能诊断了 ? 我们不否认取材和看大体标本对病理诊断的重要性, 但如果样本都按规范取, 描写的详详细细,诊断会有困难么? 有困难时还可以再去看标本, 可以重取。
目前, 在一个规范的切片质量稳定的病理科, 切片质量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取材质量差导致标本固定、 脱水不佳引起。
我相信, 专职取材员一定比现在的很多病理医生取得更好!
而诊断医生, 每个人都应该配备专业秘书, 从事资料查询、 整理、 报告录入等等辅助性工作, 从而把医
生从杂事中解放出来。
这就要求大家都有服务意识:
中国人骨子里具有“奴性” , 不尊重为你服务的人, 也不愿意为别人服务。
其实我们生活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世界里, 我们都在为别人服务, 别人也在为自己服务。
中国病理事业的发展需要病理人解放思想, 更换理念。一直以来, 我们一直在说病理如何如何不好, 待遇如何如何差, 钱如何如何少。
病理非常缺人, 没人愿意来, 恶性循环。
这难道我们自己没有责任吗? 如果连病理界精英阶层都整天说病理工作不好, 那新生怎么敢来, 为什么要来? 而且, 这种声音就象传染病, 传遍整个病理界, 新的不愿来, 来的不安心, 工作充满了怨气。
病理真的那么差吗?病理专家们赚的钱真的那么少吗? 我们除了没有红包, 比临床能少多少? 根据不完全统计(根据对不少经常参加等级医院评审专家的了解)
, 一般的病理科在医院内的收入为中上水平。
而且,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健全, 各学科的发展, 病理的地位正在逐渐提高, 病理科条件也在不段改善, 我们应该多在领导决策阶层呼吁提高病理的待遇,但在学科内部需要更多的正面宣传(其实病理科还是有很多优势, 病理诊断工作可以长寿, 可以防止老年痴呆, 可以青春常在, 没看到我们的医生七、 八十岁了还基本上都在上班赚钱, 这是其他学科没法比的, 病理医生一辈子赚的钱也不会少。
都说病理风险大, 其实全国病理医生赔钱的真不多, 根据浙江省卫生厅统计, 病理比检验、 放射要低得多, 形态学这东西有时很难说谁对谁错。
回扣也好, 红包也好,都是违法的钱, 都有风险, 你要愿意冒这个风险, 晚上不怕睡不着,想贪那里都有办法)
, 增加病理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这样, 这个学科
发展才有希望。
对于不用于诊断的分子病理检测, 其性质是检测而不是诊断,我们只是对数据进行分析, 其报告只能叫分子检测报告而不能叫分子诊断报告。
从法律上讲, 技术员有权签发这类检测报告。
因此, 我们任何人、 任何机构都无权剥夺法律给予的权力。
有的医生认为:
技术员没有能力对检测结果进行判读和分析, 更不可能对样本进行样本评估, 其实是对技术员的歧视, 我们只是分工不同, 培养和培训的方向不同, 智商相差并不多。
而且我们从事分子检测技术员大多是硕士生或博士生, 他们对分子检测结果的判读和分析比医生还要精通, 比医生还要准确, 凭什么要剥夺他们的权力? 如果他们经过诊断的培训,对样本的评估并不是难事。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从事分子工作的技术员都能签发报告? 不是的!
分子基因检测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有一定的诊断基础, 并经过专业技术培训, 获得培训证书或上岗证书的才能判读并签发报告。
如果我们的技术员是从常规技术转过来, 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分子生物学学习和培训, 没有病理学诊断基础, 没有临床个体化诊断治疗的知识, 不能分析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那么, 不仅不能判读, 就是从事检测操作, 都很危险。
同样, 如果我们的医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培训, 也不能签发报告。
一个行业要想有生命力, 必须赋予其使命感、 自豪感和责任心。如果我们在制订政策时, 只考虑医生的利益, 而不顾技术员的利益,不懂得尊重技术员, 不考虑技术员的前途和发展, 那么, 这个行业就
不会有生命力, 技术人员不会安心工作, 也就没有可靠的结果, 这对中国病理事业是致命的。
也许有医生会说, 只有病理医生才能签字是为了从检验科把基因检测项目抢回来, 那是一厢情愿的事, 别人根本不认可。
而且, 如果用牺牲技术员权益去换取所谓的检测权, 那么我们不需要, 因为这不利于病理学科的健康发展。
个人认为:
用于靶向药物治疗的基因检测, 在病理科最终只是过客, 过不了多久, 血液就可能完全代替组织, 到那时, 也不用争了, 全部都是检验科做的。
因此, 分子病理的出路还是在用于病理诊断的基因检测上。
我们必须按法律办事, 如果分子病理检测如果其数据是用于诊断的, 那么诊断报告必须由医生签发。
但如果仅仅只是对数据的分析和判读, 应该谁判读, 谁负责, 谁签发, 有责任才会有正确的结果。
分子病理技术员除了 做好本职工作外, 还能做什么? 1、 科研:
与临床结合、 申报课题, 书写论文。
2、 研发:
研发新的探针、 发现新的基因、 新的技术新的方法等。
就目前而言, 分子病理检测的主要问题在病理科, 而不在其他学科, 其他学科和我们争是我们自己不作为, 我们不可能自己不做, 也不让别人做。
要想让病理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 同时与各学科进行合作。
我相信, 在病理医生和技术员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的分子病理一定会规范地、 迅速地发展。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