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考研政治史纲主观题条目型知识总结,供大家参考。
史纲的知识点很多很杂, 尤其条目型的知识点比其他几门科目都要多, 理清这些条目对顺利解答史纲主观题很有帮助, 下面我们就把其中关键的条目型知识总结一下。
1. 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
首先,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壮大。
1914~1918 年一战期间, 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 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 迅速发展, 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其次,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最后,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 却未能收回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权, 和会将此利权转交给日本。
2.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讲, 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 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 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 是由于蒋介石集团、 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 买办资产阶级拉近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从主观方面来说, 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放弃了 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 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3. 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第一,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 中流砥柱的作用。
表现在: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对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 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 反对妥协, 坚持团结、 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 反对倒退, 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 促成、 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 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 实施动员人民, 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 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 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 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 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第二,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 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 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4.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尽管在长时期里, 有三种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 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 但是实际上, 中国人民可选择的方案只有两种, 即大地主、 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和人民共和国, 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 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 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帝国主义列强来中国是为了掠夺中国, 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
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 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
5.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第一,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 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基本因素。
第二,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 发展困难, 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是保证工业发展、 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土地改革以后, 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但是其发展仍受到很大的限制通过农业合作化来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 这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第四,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之前我们说过, 复习考研政治不能只关注书本上的知识, 更要与当前时事结合, 即便是以历史知识为主的史纲也一样, 很多考点也需要与中国共产党当今的许多政策相结合, 才算真正的“踩” 到得分点。
6.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 五四运动表现了 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 五四运动促进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
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 在十月革命后就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
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点
第一, 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第二, 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第三, 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发展和壮大, 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8.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第一, 十月革命给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 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 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 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 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 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9. 大革命意义
第一,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基本推翻了 北洋军阀统治。
第二, 大革命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 党领导的工农大众经受了革命的洗礼, 提高了政治觉悟,为后来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 大革命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
10. 抗战胜利意义
第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 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 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促进了 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弘扬了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 土改意义
土地制度改革, 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经过这个运动, 农民进一步认识到, 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 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
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 深厚的群众基础。
12.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到 1956 年,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中国继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后,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
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是20 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这是因为:
第一, 1956 年, 新中国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使新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 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新中国的经济基础, 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第二, 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中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被推翻了, 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 已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广大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 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第三,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 大大解放了新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四, 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 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 它以新的实践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