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研学旅行实践与思考(完整)

研学旅行实践与思考(完整)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9-06 12:50:07 点击: 推荐访问: 完整 完整亲子活动方案(7篇) 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治疆方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研学旅行实践与思考(完整),供大家参考。

研学旅行实践与思考(完整)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而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以在乌江、芙蓉洞和天生三桥进行的实践活动为案例,结合山西区域特色,引发对资源、环境和发展的思考。[关 键 词]地理实践力;研学旅行;乡土地理[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13-0126-04研学旅行的实践与思考 ①姚 萌1 ,刘敏2(1 太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2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地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指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 [1] 。研学旅行是在真实的、复杂的情景中进行,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有利于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并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社会责任感。一、研学旅行的概念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传统,开启了体验式教学的新篇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我国的基本教育理念。2013 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倡导“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6 年, 《教育部等 11 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形式,是指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教师帮助指导下,从自然科学、社会和生活实践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定具体的研学任务,在实践中通过动手做、做中学,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集体学习活动 [2] 。这种学习活动可加深学生对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学生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研学旅行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新方式,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地点白线条所绘路线为本次研学路线至重庆渝湘高速龙水峡地缝芙蓉江芙蓉洞素道乌江至彭水天生三桥仙女山仙女镇渝怀铁路乌江武隆江口镇①②③③②①二、研学旅行的实践笔者有幸参加由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主办,重庆市第七中学校承办的武隆研学旅行活动。2018 年 11 月17 日,25 名学生与 240 名教师赴武隆开展研学实践活动,25 名学生被分为地质组、地貌组和水文组三个研学小组,对乌江、芙蓉洞、天生三桥进行调研。(一)乌江乌江是长江上游的支流,发源于贵州省境内香炉山,在重庆市涪陵区注入长江。在大巴车上,教师向学生发放了乌江的资料和任务清单,并对乌江进行简单的介绍。课程◆经验◆反思 反思①本文系太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研学旅行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 以汾河研学旅行为例”(编号:JGZX1907,主持人:刘敏)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姚萌(1995—),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刘敏(1962-),女,山西晋中人,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126 - -万方数据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中,河流的颜色一般是蓝色的,当学生看到乌江水体偏墨绿色时,产生了研究的兴趣。有些学生认为可能因为水体植物的影响;有些学生认为水体的散射;还有些学生认为河流遭受污染。根据《环境保护》的课标要求,学会测定水质是否污染:要学会水质采样方法及方案设计,学会用简易方法检测水样,然后对河流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教师组织学生运用浊度仪和 Ph 试纸对乌江水体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浑浊度为 2.3,Ph 值为酸性。针对 Ph 值呈酸性,教师进行相关引导,学生思考到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磷矿是贵州的支柱性产业,由于企业生产工艺问题和对环保的忽视,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磷石膏成年累月地剧增并裸露于户外堆放,而长江一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雨水对磷石膏进行溶解、冲淋,这样大量含磷的废水汇入乌江,造成乌江水体的污染 [3] ,并且由于农业中使用大量的混合化肥,大量的氮和磷随雨水汇入河流进入乌江,使其产生水华现象,促进藻类的生长,使乌江水体颜色偏绿色。通过研学旅行,学生探究实际问题,对自然现象进行测量、取样和论证,培养了学生用基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触动了学生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情怀。由此引起笔者和广大研学师生的思考:

 (1)如何解决水体污染?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对水体污染进行管理,以管促改;其次,采用相关措施对水体进行检测,使其水体污染程度在排放前降到国家或地方污水排放标准;最后,加强思想教育,工业进行清洁生产,农业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多使用有机肥。(2)针对浑浊度和水体颜色偏绿色进行讨论,学生结合河流含沙量的学习,思考流速的原因。学生则利用树叶来判断河流的流速,测试结果为树叶流动的方向和河流的流向相反,判断出河流的流速偏慢。教师指引学生探究河流的流速偏慢的原因。学生认为 11 月份进入了河流的枯水期,降雨量减少,流速变慢,溶解态磷进行沉淀,则测量出的浑浊度偏低;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认为银盘电站的建立,减少了下游的水量,水流较平稳,水速减慢。在研学过程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唤醒好奇心,形成问题引导发现、刺激想象、产生创意、解决问题的问题导向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广泛,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等地,西南地区主要特征体现在地下溶洞、地表天坑等代表性地貌。1.芙蓉洞芙蓉洞位于乌江最大支流芙蓉江江畔,海拔 480米,发育在古老的寒武系白云质石灰岩和白云岩中。芙蓉洞次生化学沉积物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了洞穴沉积物的所有类型,原洞穴协会会长朱学稳教授评价说“芙蓉洞是一座斑斓辉煌的地下艺术宫殿,一座内容丰实的洞穴科学博物馆”。课程◆经验◆反思 反思127 - -万方数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地理 1 对地貌的课标要求:识别 3~4 种地貌类型并描述其景观主要特点。研学旅行中学生直观地看到喀斯特地貌并感悟其发生的地质条件和特殊的景观特征。本次实践中,学生看到溶洞中的滴水和池中的水体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便对两种水进行检验和测量,测量结果令人意外:滴水为中性,池水为酸性。这是为什么呢?同一位置为什么 Ph 值会不同?分组进行讨论,并且研学的教师也加入其中。最终以喀斯特地貌的岩层结构主要成分以碳酸钙为主,而该物质是碱性盐,经过钟乳石的滴水应偏碱性,结果为中性可以看作滴水与钟乳石接触的时间较短,还未发生反应,则来自大气降水的滴水偏中性。池水中的水是由滴水大量的汇集形成的,但由于水池中岩层的成分,池水应为碱性,但测试结果偏酸性。师生一致认为池水中可能含有的物质不止仅有碳酸钙,一定含有其他物质,学生将少量的池水和碎石装入玻璃瓶中带回学校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调查池水中的物质;当然由于芙蓉洞在 2007 年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后,大量的游客到此参观,人类的过度开发对芙蓉洞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也可能使池水发生质变。因此,作为大自然中的成员,人类有责任也有义务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天生三桥天生三桥也属于喀斯特地貌系统,位于武隆县仙女镇,以峡谷、天坑、洞穴、天生桥和伏流形成较完整的喀斯特奇观,被称为“世界最大的天生桥群”。在研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1)在青龙桥旁学生观察到小溪中水体呈白色,而沿着研学路线向西走大约 500 米的距离,小溪的颜色较为清澈。仅仅 500 米的距离,水体颜色产生如此大的差距焕发出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学生对小溪中的水体进行 Ph 值检测,青龙桥旁边的小溪水体呈碱性,并由于水体偏白色,学生判断水中含有碳酸钙;而西侧的水流加快,降低水质的变化,因此河流较为清澈。(2)在神鹰天坑旁,人为阻塞避免流水与山体基石的直接接触,许多学生对此产生疑问,这一疑问使得这次研学旅行得到升华,师生开始热烈讨论,最终认为喀斯特地貌中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碳酸盐,河流长时间的冲刷,便会对山体产生侵蚀,进而破坏天生三桥的结构。因此,人类在开发的过程中,为加强对自然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促进武隆经济持续发展,合理采取人为保护措施。这次研学旅行正如卢梭所认为的受教育者应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对自然万物进行直接的接触与观察。在研学旅行中学生通过对真实地理环境的思考与探索,不仅培养了信息意识和地理思维,而且更加意识到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三、研学旅行的思考教育应是开放式的,学生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知识,更要从生活中习得知识,得到情感的陶冶、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教学合一”。结束武隆研学旅行后,笔者想到了自己家乡的母亲河—— — 汾河。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和运城市共 6 市 29 县(区),全长约 713 公里,流域面积达 39721 平方公里,在山西省河津市汇入黄河。课程◆经验◆反思 反思128 - -万方数据

 课程◆经验◆反思 反思2017 年 1 月 20 日,新华社记者曾报道汾河水质黑乎乎、稠乎乎的,污染十分严重。而省会太原以及周围的许多县市绝大部分的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均来自汾河,因此治理汾河势在必行。(一)探究污染源针对这种现象,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起读太原市境内的汾河。汾河进入太原市后,依次流经娄烦县、古交市、太原市区,于清徐县出境。因此通过建立水质检测点,对太原市水质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到太原市境内汾河的污染主要为自然与人文两大因素。1.自然因素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形与气候对水污染的影响,并通过对汾河二库的观察,以汾河二库为分界点,对河流的流速进行实验探究,清晰地了解到流量与流速对河流的纳污程度产生影响。学生通过调查与观察,了解到太原市境内的资源丰富,尤其铁矿丰富,工厂不合理的生产对大气、水体形成一定的污染,受污染的水体汇入汾河从而影响水质。2.人为因素通过对相关部门的调查,学生了解到人为因素主要分为三大方面。周围村镇为加快农产品的发展大规模使用化肥,因此大量的氮磷污染物随雨水进入汾河,造成汾河水质的下降;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城区管道系统的落后,造成生活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汾河中,造成水体污染;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大量含磷洗涤剂随意排放,成为当今新型的水体污染源。(二)治理污染学生通过小组调查研究并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水体污染的措施:通过制作水体污染的动漫,加强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观念,自觉地参到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对提出并实施治理措施的学生封为“小河长”,提高学生保护河流的意识;以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法律法规,坚决制止行业随意排放污水,更好地发挥“河长制”的优势;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对产生污染的产业进行限时升级改造,并加大对清洁产业的扶持;农业中增大有机化肥的使用,加强生态农业的建设;扩建污水治理厂,保证工农业、生活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进而可以循环利用。通过对太原市境内汾河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反思与总结,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并与当地学校的师生共同从汾河源头开始走读汾河,发现地理问题,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调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了解到山西传统钢铁等重工业对资源的影响,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因此,在山西经济转型期间,学生结合传统文化自行设计文创产品进行销售,一方面可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山西悠久的文化得以传承。通过走读汾河,也可以走读山西省境内的沁河、桑干河、滹沱河等河流。这一系列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保护河流从我做起的意识,感悟到地理实践力的重要作用。笔者的家乡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作为地理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并且了解相关文化背景,传承山西文化,实现“晋善晋美”的发展蓝图。研学旅行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研学旅行,学生不仅可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而且可以形成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参考文献:[1]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陆庆祥,汪超顺.研学旅行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8.[3]卓海华,兰静,吴云丽,等.乌江磷污染对三峡水库水质影响研究[J].人民长江,2014(4):66.◎编辑 张 慧129 - -万方数据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