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远离抑郁症快乐生活探讨,供大家参考。
关于远离抑郁症快乐生活的探讨
关于远离抑郁症快乐生活的探讨
[ 作者:
佚名 |
转贴自:
哈尔滨新闻网 |
点击数:
3770 |
更新时间:
2008-4-21 |
文章录入:
linzer ]
“病人好了 , 大夫疯了!
” 这不仅仅是赵本山小品里的搞笑台词
心理专家为啥也抑郁了? 走出了 抑郁的阴影, 哈尔滨市著名心理专家、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张聪沛终于又可以 面对患者、 面对同事, 开始正常的工作了。
这位治疗抑郁症的专家, 在前不久自己也抑郁了 , 让人不禁想到了赵本山小品 里的一句台词:
“病人好了 , 大夫疯了!
” 一位专门治疗心理疾病的专家, 怎么自己的“心” 也出问题了?
“垃圾桶” 装满了
事后, 张聪沛和他的同事再谈及此事时, 提出了 “垃圾桶” 理论。
张聪沛每天接触的病人非常多, 他们都是一些不能快乐的人。
这些人有的见到他就拽住他的手开始哭, 一哭就是二十 分钟;
有的是十分暴躁,
拍桌子、
摔东西,
无法自控;
还有的人无论你怎样引导就是三缄其口,
一两个小时一句话也没有…… 每天来自各式各样的患者的刺激在张聪沛头脑中日积月累, 逐渐膨胀到了 极限。
“那时的我就是一个大号的‘垃圾桶’ , 所有病人的宣泄都盛在了我这个垃圾桶里, 我把它们全吞下了, 却没有及时的清 理, 整天带着这些沉甸甸的垃圾在运行, 我的状态也出了 问题。
” 张聪沛事后分析:
“就在我这个‘垃圾桶’ 已装满的是时候,
突然连续四个‘打击’ 一下把我击倒。
在一个月内我的四名抑郁症患者先后出现自杀行为, 其中有一个叫李红(化名) 的女患者 还将一封临终遗书寄给了我。
” 拿着已经离世的患者的遗书, 这位心理专家的“心” 终于崩溃了 。
27 天闭门不出, 几次想过跳楼自杀
李红的遗书, 让张聪沛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那段时间他总是在问自己, 为什么当时没有强留李红住院治疗, 为什么没 有阻止李红出门远行? 李红在上海自杀前给自己打电话时,自己为什么没有让上海的同行到现场去干预……无论哪个环节,
如果自己再执一点, 李红现在就应该还能活在这个世上。
这些问题整天纠缠着他, 让张聪沛对自己还能不能当医生, 还能 不能治病救人, 彻底失去了 信心。
作为一个精神科的专家, 张聪沛治好了很多病人, 他也曾有过焦虑和疑虑, 但都是短暂 的, 经过调整很快就恢复, 但是这次不行了 , 他放大了对李红之死的自责, 再加上长期抑郁情绪的积累, 在不知不觉中他 自己已经陷入了深深的抑郁状态。
终于, 张聪沛把自己关在了家里, 拒绝工作、 拒绝外出, 整天就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做。
俗话说, 医不自治。
虽然张聪沛是心理专家, 但是当自己深陷其中时, 与大多数患者
一样拒绝承认和接受自己抑郁的
现实。
但是在他的同事郑重提醒和反复劝导下, 一直偏执地纠缠在自己情绪里的张聪沛终于开始把自己当成一个病人来对 待。
他强迫自己坚持服药, 接受同事的心理治疗, 并有了 让自己脱离抑郁症的第一步:
让自己走出家门。
在患者身上找到自我
虽然结束了
27 天的自闭生活, 但是张聪沛并没有完全恢复。
当他独处的时候, 所有的自责又都回来了。
“那是一个漫 长的斗争过程, 好像两个自我在斗争。
一个在告诉我应该走出去, 还有工作要做, 还有很多事等着你去处理; 而另一个却 说算了 吧, 有什么意思。
自己都这样了, 还工作什么。
” 在这种矛盾挣扎中, 两方面力量给了张聪沛支持。
一是他的医生同 事, 不断地给他心理方面的专业帮助, 另外是一群曾经因为心理问题而中断学业的孩子们。
现在这些孩子大都已经重返校 园读书, 与这些孩子们一起过周末, 让他在这些自己医治好的小患者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开始慢慢回到医院, 回到自己 的工作岗位上。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期, 张聪沛又遇到了“致命一击” 。
一天夜里, 张聪沛接到了以前一个治愈患者的电话, 他是站在北 京的高楼上打的这个电话。
在北京外企紧张和不规律的工作和生活, 已经让他的病复发了。
这个患者说他想知道自己跳下 去会是什么感觉。
这个电话又勾起了张聪沛的心病, 他明白那一刻对他、 对患者都是一个关键时刻, 闯过去两个人都得救。
患者对他说,
什么父母兄弟, 什么工作前途, 对他都没意义, “我就对他说:
‘那你想没想过如果在跳下去的过程中你后悔了怎么办? 坠 落的感觉是很不舒服的。
你想没想过你摔在地上是什么样? 是一摊泥, 还是一摊肉, 还是一摊垃圾。
明天一早清洁工发现 你时, 是把你当垃圾处理掉, 还是把你当成一个人, 打电话报警? ’ 我的话让对方犹豫了。
其实那时我也紧张到了极点, 我 同样害怕自己失去对病人的控制能力,害怕又一个自己的患者失去生命, 如果又一个李红出现, 那我就会是第三个李红。
这时电话那边短暂地沉寂之后, 传出了哭声。
听到了哭声, 我知道我成功了, 我们俩都得救了 。
”
现在张聪沛再也不回避自己曾经抑郁的事实, 他一度曾有的“病耻感” 已经消失, 在对一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他还常 常拿自己当病例, 让患者明白, 他们信赖的专家也曾经患过抑郁症, 抑郁是可以治好的, 抑郁是不可怕的。
自从崔永元做 客《艺术人生》 坦承自己抑郁了, 抑郁症这个中国公众当时并不熟悉的词汇广泛传播开来--
“抑郁” 离我们普通人有多远?
2006 年 2 月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做
客《艺术人生》 , 小崔在节目中坦承自己患上了抑郁 症, 而且是重度的。
可能小崔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的这一举动让抑郁症--一个中国公众当时并不熟悉的词汇广泛地传播 开, 在相当层面上, 大家是因为小崔而认识了“抑郁” 。
虽然如今人们对于“抑郁症” 已不陌生。
但是“抑郁” 与平常被人们常挂在嘴边的“郁闷” 还是两回事。
郁闷只是一种普通
的心理状态。
生活中“郁闷” 几乎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 那郁闷其实说白了不过是无聊。而“抑郁” 是一种病, 症状是情绪低 落、 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 这个病最大的伤害就是让人自杀。
高知高发, “抑郁” 就在身边
从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接诊的抑郁症患者中看到, 城市中的职业人群、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疑是此病的高发群体,
而普通农民, 抑郁症患病率很小。
张聪沛说, 现在职业人群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压力越大抑郁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 点已成定论。
当一个人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越高时, 他的现实压力就会越大。
在现实与目标的抗争中, 抑郁会不知不觉地找 上你。
在张聪沛的患者中, 企业老总、 社会精英、 党政干部不胜枚举, 他说这些人都与超强的工作压力、 超高的设定目标 有着直接的关系。
同时, 目前大学生也成为抑郁症的高发群体。
这家医院心理门诊的就诊患者中大学生占到了 五分之一, 去年一年入院 治疗的大学生达百余人。
15 日在采访张聪沛时, 他说出诊一上午, 又遇到两名大学生, 一个是抑郁症, 一个已是分裂症,
全都已经收治入院了。
现在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大一、 大二的学生, 刚刚离开父母住到学校, 陌生的环境、
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等多种因素都有导致他们出现抑郁的症状。
大三、 大四开始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求职就业压力, 也会高 发抑郁症。
黑龙江省精神疾病协会 2006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黑龙江省的抑郁症患者每年以 10%的比例增长,
抑郁症已经成为精 神疾病的高发病症, 其中老人占 15%, 青年人占 27%,“白领” 等脑力劳动者占 50%以上。
学习和生活压力大、 环境不 断变化、 就业困难等外部环境都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
抑郁症其实并不可怕
每个人都有可能抑郁, 有统计表明, 10 个人里就有 4 个有心理问题。
12 岁的学生因为父母期望过高自己达不到而得 抑郁症, 八旬老太因为寂寞而患抑郁症, 平凡人抑郁, 名人也抑郁。
当人们看到周围人抑郁的时候, 不免有些担心甚至谈 抑郁而色变, 虽然抑郁就在我们身边, 但抑郁并不可怕!
张聪沛说:
“崔永元抑郁了 , 但不又主持节目了, 还又被评为 CCTV 先进个人!
我抑郁了 , 不又可以给
人看病了 吗!
抑 郁症就是一种病, 并不可怕, 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抑郁症也不是谁想得就得的, 不高兴不一定就是抑郁。
”
人们常说积劳成疾, 而如今都市人因劳而疾少了, 更多的是因思想压力过大而积“郁” 成疾。
现代人应学会自我调整,
自我解压, 学会随遇而安, 享受每一天。
学会欣赏自己每一天的工作, 不要把预期目标定得太高, 预期越高越容易受挫,
越容易抑郁。
更重要的一方面, 是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撑系统。
事实上, 张院长说他每天都要接诊 5 到 6 名抑郁症病人, 但 是最终只有 1 人愿意接受专业治疗, 这与社会大环境下对有心理问题的人有歧视和偏见有关, 很多人都认为, 看了心理医 生就是精神病了,不论是生活和工作都会因此受到影响, 又使“抑郁” 变成了大家的“忌讳” 。
张聪沛说:
“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治疗, 正确认识抑郁症, 保持平常的心态, 抑郁并不可怕。
”
看看自己, 我抑郁了 吗?
在医学中, “抑郁症” 又归属于“情感障碍” 。
具体来说, 有以下表现:
1. 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感到悲伤或情绪低落;
2. 对许多事情或活动失去兴趣;
3. 睡眠障碍:
包括失眠、 早醒, 或者睡眠过多;
4. 食欲、 性欲或体重下降;
5. 原因不明的疲乏、 劳累;
6. 内疚, 甚至自责;
7. 注意力不集中;
8. 烦躁或者焦虑;
9. 绝望、 无助, 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 甚至采取自杀的行为。
如果以上问题大部分出现并超过两周或者更长时间, 那么很可能是得了抑郁症。
每个班有 5%-8%的学生厌学, 初三 至高二是厌学的高发年龄, 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将引发抑郁症
重要的是:
别让孩子也抑郁
记者听到这组数字的时候, 甚至不敢相信哈尔滨市的中小学生厌学率竟有这么高。
张聪沛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
“现在 哈尔滨市中小学生中每个班有 5%-8%的学生有厌学情绪,而且有些学生已经出现由于厌学而引起的躯体化反映, 例如有
的学生一上学、 一补课或是一参加考试就会出现恶心、 呕吐、 发烧等不适反映。
初三至高二的学生为厌学高发年龄。
对于 这样的青少年如果不进行心理干预, 就很容易发展成抑郁症。
” 在张教授接诊的抑郁症病例中, 最小的只有 12 岁。
人们常 说“少年不知愁滋味” ,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孩子厌学呢? 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就会抑郁呢?
是谁让孩子经不得风雨?
张教授介绍, 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高发, 是与他们的独生子女身份分不开的。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 父母的爱没有分配,
全部给了孩子一个人, 而过去的家庭中往往有两三个孩子, 父母爱的“资源” 就要分配, 无形中在孩子们之间就要形成竞争,
要想获得父母更
多的资源, 就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 从而得到父母的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都会经历挫折, 而且 会习以为常。
这是对孩子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的过程, 现代家庭里已经普遍缺失了这个过程。
在张教授研究的一个课题中,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张教授将哈尔滨市一所知名初中的两个班学生拉到呼兰区的乐业 乡 , 与当地初中的 2 个班学生吃住在一起进行一周的体验生活。
在开始的前三天, 城里的孩子对于农家饭和农家田园很好 奇, 也很感兴趣。
从第四天开始, 就陆续有家长开车来探望, 整个乡 政府大院停满了家长的车。
很多家长本来是来探视,
但一看农村的生活条件没法与家里比, 就强迫孩子终止体验, 纷纷将孩子接走。到了体验生活的第七天, 城里两个班的学 生只剩下两个学生, 留下的原因是家长没有车, 无法来接孩子回家。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 让争强好胜、 自我认同、 缺乏团队精神、 经不起挫折、 没有自我修正行为、 得来不靠努力 成了 现代孩子的通病。
而这种“通病” , 在进入学校后并没能得到有效的纠正和弥补。
因为现在的学校教育更多地还是关注 学习成绩。
在挫折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一旦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 就会出现孩子心理无法承受的变故。
频发的学生出走、
跳楼、 自杀、 抑郁, 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挫折教育可弥补孩子“先天缺陷”
张聪沛称, 对于目前的独生子女家庭, 让孩子经历挫折是家庭教育必须补上的一课。
但学校同样要担负起效正和弥补 学生的挫折教育缺失和因此引起的心理问题。
话题说起来很大, 可做起来其实并不难。
比如有同学有一个很好玩的文具盒,
你的孩子也提出想买一个, 那么你完全可以拒绝, 由此让他明白不是所有想要的东西都可以得到。
或者让他付出一定的劳 动, 擦一周皮鞋、 刷一周碗来换取这个喜欢的文具盒。
家长可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增加孩子缺失的挫折教育。
同样在 学校里, 给孩子们树立榜样的时候, 不能仅仅局限在学习成绩优秀上, 快乐、 适应能力强、 人际关系良好、 经得起挫折,
具有这些品格的学生, 更应该成为班级里的“流行色” , 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榜样。
学校亟需心理辅导室
随着学生身心发育的日臻成熟, 越来越多的孩子希望通过心理辅导来解决自己面临的心理问题。
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 到, 今年 10 月前, 哈尔滨市将力争在 70 所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规范化心理辅导室; 至 2010 年底, 城市 60%的中小 学校、 各县(市) 50%的中小学校要建立规范化心理辅导室。
事实上, 去年市教育局就下达了《哈尔滨市中小学校规范化心 理辅导室建设标
准》 , 对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按规定, 心理辅导室每周开放接待时间不少于 8 小时,
要求有专职辅导员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 ...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