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学应与时俱进【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历史教学应与时俱进
姓名
马公启 单位
鄞州高级中学 邮编
315194
内容提要:
当前, 历史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危机, 困难。
尤其在历史教学中教什么, 学什么的最基本问题上存在:
忽视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问题;面面俱到, 内容多杂, 专业性强; 忽视学生身 心发展需要和认知规律等一些问题。
本文试着去探索原因并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 思考。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存在问题
与时俱进
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基础课, 它担负着对学生传授知识, 思想教育, 培养能力三大任务。
然而在当前, 历史教学却存在着令我们不能不深思的一种现象:
历史课缺乏活力, 学生厌学, 甚至怕学; 历史课程设置遭到排挤、 冷落, 把历史摆在“副” 科的位置。
怎样走出这种困境, 使历史教育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虽然目前有很多专家、 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论述, 但据我观察, 却很少用目光审视我们历史教育自身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些尝试, 以期引起同行的思考、 关注, 并求教于同仁。
一、 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我认为历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什么, 学什么的问题。
这是历史教学的最基本问题。
每位历史教师都清楚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或者说三大目标, 但如何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到位,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比如说传授基础知识方面:
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依据什么样的尺度取舍这些知识? 哪些知识学生必须明确、 了解、 掌握? 这是我们教学中遇到的第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然而就在这个最基本问题上, 我们的历史教学明显存在着如下弊端:
(1)、 忽视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历史学科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鉴前世之兴衰, 考古今之得失”、“究探治乱之迹, 上助圣明之鉴”, 是史学的一贯性的根本任务; 服务现实, 把握未来, 促进社会健康、 和谐、 持续发展乃是史学的最重要价值, 是史学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依据[1]。
作为为历史科学服务的历史教学理应把人类历史那些最能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学问和知识, 最能促进社会健康、 和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推广给我们学生, 扬善抑恶,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却漠视这种需要, 片面地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
而且我们的历史教材长期沿袭不变, 其内容和观点都惟书惟上, 报喜不报忧, 回避社会热点,根本看不到“镜子” 的作用, 读了它难以达到“明智” 的效果。
难怪有的学生感到历史枯燥乏味, 读史于己于世都无多大用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黄安年教授曾指出:
历史教育能够同时也必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学课堂应该教给学生能力, 而不仅仅是历史
知识[2]。
(2)、 面面俱到, 内容多杂, 专业性强。
一节课时间有限, 能讲清多少内容, 而且教师还要通过启发式、 讨论式等手段来引导学生参与, 积极思考, 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尽管我们的教科书也已经意识到此问题:
通过大字与小字、 必读与阅读、 符号等,把必须掌握和一般了解的内容分开, 让教师根据需要灵活取舍。
但一节课讲授的东西还是太多太多。
如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 上册第二章, 第六节《美国的建立》 要讲的问题有: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和发展;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殖民地的经济状况及英对其的压制; 独立战争的经过及取得胜利的原因、 意义; 联邦制共和国的成立等问题; 还要介绍华盛顿。
短短的 40 分钟要把这么多复杂的问题向学生讲清楚, 教师除了满堂灌,照本宣科别无他法, 否则绝不能讲完。
正是由于教学内容多, 面面俱到, 不深不透, 恨不得把一节课所有知识讲完的例子俯拾皆是。
所以, 历史教师感叹历史课难上, 学生感叹历史难学。
历史教师每当开教研会时必谈的一个话题便是历史太难上了, 普遍认为一节课要完成教学任务已实属不易, 根本没有时间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思考、参与讨论。有学生与我交流时也谈到:
历史难学太多太杂, 太难懂。
(3)
忽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我个人认为, 目前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体例上不像其他学科体现出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形式缺乏创新, 太公式化且内容过于专业化, 太难。
因此, 学生学起来感到乏味、 吃力。
我们的历史教学为何会在教学内容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出现脱离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需要, 忽视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偏差的问题呢? 我认为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这里不去分析), 更有我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其主要表现在:
淡化政治, 忘记了我们自身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使命感。
对政治的理解抽象化, 片面追求, 简单化的说教。
我认为, 历史要为政治服务, 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服务, 这是我们历史教育的天职。
但如何服务, 怎样教育, 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其结果则可能大相径庭。
我个人对政治的理解是这样的:
史学工作者最大的政治或者说讲政治的体现就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把人类光辉灿烂的智慧和文明、宝贵经验和教训通过各种形式、 手段向我们的学生讲清, 使他们明确哪些能做、 应该做、 必须倡导做; 那些不但自己不做还要反对阻止他人做, 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及驾驭时代潮流脉搏的能力, 达到消除消极因素, 避免历史灾难, 历史悲剧的重演, 从而促进社会健康、 和谐发展, 使人类主动、 自觉地开创美好的未来和良好目的。
这既是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 历史科学富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也是我们广大历史教育者讲政治的最根本体现。
2、 高考的难度越来越大及高考模式的改变, 也是历史教学存在以上问题的因素之一。
目前在 3+x 高考模式中, 历史归属于文综当中的一个 x。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淡化了历史在高考中的地位, 无疑将起推向“副科” 边缘, 再加上高考试题的难度越来越大更是对历史教学“雪上加霜”。
现在在中学届无论是领导和任课教师, 还是学生都认为历史是一门高投入、 低效益的学科。
学生拼命的学就是不得高分。
曾经有个学生对我说:“最喜欢历史, 不爱上历史课, 最恨历史高考。” 从中就反映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心
理, 而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有时我想, 会不会有一天我会因为没有学生教而不得不失业呢? 不知同行们有无此想法。
以上两方面, 我认为是导致我们历史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
除此以外, 我想,历史教学存在困难的原因更与我们广大的历史教师理论水平不高, 知识面狭窄, 对时事政治、 热点关心不够, 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有关。
要想改变目前的状况, 我认为, 历史教学应与时俱进。
二、 .历史教学应与时俱进。
1、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牢牢抓住“史学服务社会,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这个主题开展历史教育。
我们不应该再被传统的观念所局限, 认为“自由的” 和“有用的” 应该分开。
在今天, 我们正应该大胆地、 毫无保留地, 立刻将我们的教育和现在大多数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同他们将来所要担负的任务, 密切地结合起来][3]。
我们广大史学工作者一定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进一步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破除凡是唯书唯上, 从本本出发的教条观念, 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 社会责任感和改革开放意识。牢牢树立一切为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 按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教育的三个面向方针及胡总书记的“建设和谐社会” 思想要求, 正确总结, 深刻反思我们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优化我们的教学内容, 大力彰显人类历史中那些有利于我国社会进步, 最能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知识、 智慧、 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从而使我们的历史学科成为名副其实的“镜子”。
2、 牢牢抓住素质教育这个契机, 努力构建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历史教学质量观。
传统的历史教学质量观把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 考试分数的高低, 升学率的多少作为衡量历史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 只关心少数人的分数和升学而忽视了人的发展和提高。
现代素质教育的历史教育质量观, 不仅要看到所掌握历史知识的水平, 更要看学生对历史、 对人类、 对未来、 对现实社会的理解、 感悟和关心程度, 看学生是否从前人活动的功过得失、 经验教训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 从中学会生存、 学会交流、 学会创造。
把培养学生是否具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社会使命感, 是否具有民主竞争和求实创新的意识, 开拓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不畏困难挫折和勇于挑战的精神等优秀品质, 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把注意力和衡量标准从追求学生的外在分数转变到致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特别是优秀品质的培养、 塑造的成效上。
重视优秀品质的培养, 是历史教学的灵魂, 也是历史教学为社会服务的具体体现, 是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升华。其教学质量不是降低了而是无论在质和量的水平上都要比旧的教学质量观高的多, 有价值的多。
这种教育可以使他们具有一种人生态度, 这种态度不但可以使他们成为最好的“工人”, 而且可以使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有个明智的理解, 使他们协力帮助清除他们所遭受的那些“工业” 上的流弊。
------提高他们的道德知识水平和对于进步的热心, 这种热心只有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才能产生[4]。
如果我们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都能与时俱进, 牢固树立这种新型的教育质量观、
人才观, 在当前全国上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中, 保持清醒认识, 那么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必然会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
3、 广大历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适应当前教育的新形势, 新挑战。
(1)
完善知识结构, 强化自身创新能力。
因为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不仅应具有历史知识, 还应具备哲学、 文学、 心理学、 及自然科学的知识。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 也才能在备课时见微知著,讲课时才能深入浅出, 才能不断启迪学生心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
提高教学能力, 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对此, 我想应该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 打破“纲本” 意识, 冲破方圆定势, 依大纲, 结合学情,创造性制定教学目标; 第二,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让学生设身处地理解历史改革教学模式, 真正做到“回归主体, 发展主体”; 第三, 实施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意识, 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
[5]
(3)
增强科研意识, 勇于探索。
教育科研意识是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地追求和探索, 也是教师职业理想, 是知识素质及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
我们历史教师应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做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
只有具有这些基本素质, 历史教师才能真正使“历史这门学问不但可以使工人得到一个社会进步和社会的未来观念, 并且可以对它提供某些事物的背景, 使他可以在自己的环境里把这些知识利用起来, 又可以丰富他的想象力, 把他的思维扩大到工厂之外。” [6]
总之, 我们历史教师只要振奋精神, 与时俱进, 围绕史学“促进人类进步, 促进社会发展” 这个主题, 牢牢抓住素质教育这个难得契机, 同心同德, 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定会迎来光辉灿烂的历史教学的春天。
参考书目:
[1]高俊红
、 于青松 《历史教学应把方法纳入主体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 年第 9 期);
[2]蓝之青 《历史教学遭全面质疑》
《人民政协报》(2000 年 11 月 21 日)“科教周刊” 版 第 5 版;
[3][4][6](美国)
鲁滨孙(1863----1936)《新史学》
商务印书馆 1964 年 6 月版;
[5]杨秋芳
《创新教育与教师素质》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0 年第 4 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