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3~8月,对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两栖动物27种,隶属18属8科2目;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877,均匀度指数为0.873。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黔桂湘低山丘陵省,区系组成以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生态类型以流水型和陆栖静水型种类占优势;保护区和同样地处桂北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系数较高,而与桂西地区的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龙滩自然保护区、底定自然保护区和桂南地区的十万大山、挂榜山的相似系数较小。最后,根据资源现状提出了保护对策。
关键词:两栖动物;调查;保护;元宝山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Q95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1-0124-04
Survey and Conservation of Amphibia Resources in Yuanbao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of Guangxi Province
JIANG Cai-yun1,ZENG Xiao-biao2
(1. Chemistry and Biology Department,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Liuzhou 545004,Guangxi,China;
2.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Baise University, Baise 533000,Guangxi,China)
Abstract: The amphibian resources in Yuanbao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of Guangxi were investigated from March to August in 2009.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7 species of amphibians, belonging to 18 genera, 8 families, 2 orders, were recorded in the reserve. The Shannon-Wienner diversity index and Pielou evenness index were 2.877 and 0.873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zoogeographic division, this area belong to Western mountain and plateau subregion, Central China region, Oriental Realm. The fauna is mainly composed of species distributed in both Central and South China Region. The ecological categories of 27 amphibians are mainly running-water type and Terrestrial & Quiet-water type. Compared to Maoershan Nature Reserve and Guilin Lijiang scenic spot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Guangxi similarly,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amphibian communities in Yuanbao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is higher. On the contrary,it has smaller similarity coefficient than Cenwanglaoshan Nature Reserve, Longtan Nature Reserve, Diding Nature Reserve of west of Guangxi and Shiwandashan, Guabang mountain of South of Guangxi.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amphibian resources, some protectiv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 amphibian; survey; conservation; Yuanbao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广西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区之一,两栖动物种类繁多。桂北则是广西两栖动物种类最多的地区[1],历史上曾有一些科研工作者对该地区的两栖动物进行过调查研究及区系分析[2,3],但有关广西元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尚无专项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对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笔者于2009年3~8月对该保护区进行了两栖动物资源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自然概况
元宝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北部的融水县境内,总面积39 km2,地理位置为北纬25°22′~25°32′、东经109°07′~109°13′。元宝山是广西起源最古老的山地,山脉呈南北走向,属中山地貌,平均海拔高度为1 000~1 500 m,主峰海拔2 081 m,为广西第三高峰。主要河流有元宝河、毛平河等11条,河长46 km,另有3条支流,河网密度0.88 km/km2。该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色,年平均温度16.4℃,1月份平均温度 4~8℃,年最低温度-8℃,7月份平均温度24~27℃,年最高温度32℃,≥10℃年平均活动积温5 300℃,年平均降水量2 379 mm,是广西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湿度垂直变化较明显,海拔800~900 m,空气相对湿度为75%,1 100~1 200 m为82%~84%,1 500 m以上>90%,冬天出现积雪结冰现象。森林土壤主要为花岗岩发育而成的黄棕壤,pH值为4.5~5.0,表土层为枯枝落叶所覆盖的黑色腐殖土。元宝山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多样,有元宝山冷杉(Abies yuanbaoshanensis)、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南方铁杉(Tsuga tchekiangensis)等珍稀濒危物种,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元宝山自然保护区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海拔1 100 m以下的原生植被大部分由于受到人类干扰已沦为次生阔叶林、人工针叶林和灌丛、草丛,但1 200 m以上的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保持了较好的原始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一般分布在海拔1 300~1 800 m山地,针阔混交林一般分布在海拔1 800~1 960 m的山地,山顶矮林分布在2 000 m以上的峰顶或山脊山地。保护区丰富的植物种类和森林植被为动物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栖息环境[4]。
2调查统计方法
2.1调查方法
以路线调查法为主、区域集中调查为辅。根据保护区地形、地貌和植被特征以及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分布特点,设置调查样线及调查区域,对不同类型生境分白天和夜晚时间段进行,白天主要调查森林和山涧溪流,夜晚调查农田、溪沟、河流,调查时尽可能采集到标本供分类鉴定和制作浸泡标本用,并做好观察记录(记录种类、数量、生境等)。
资料收集:到柳州相关院校和科研部门的标本馆调查,并查阅县志及保护区资料[5]。
2.2统计方法
物种多样性指数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PilnPi计算,Pi为物种i的个体数与占所有物种个体数之比;均匀度指标采用Pielou指数测度:J=H′/Hmax,Hmax=lnS,S为物种数。
采用公式:I=2c/(a+b)计算相似系数,比较元宝山自然保护区同广西其他地区两栖动物群落的相似性,其中I表示A、B两地的相似系数,a和b分别表示A地和B地的物种数,c为A地和B地的共有物种数。
参照杨道德等[6]的方法确定资源量等级,分别将采集和观察到的两栖类个体总数在5只及以下、6~15只、16只及以上,确定为资源量稀少(稀有种)、一般(常见种)、丰富(优势种)。
3结果与分析
3.1物种多样性
元宝山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动物27种(表1),隶属18属8科2目。其中有尾目有2科3属4种,其中蝾螈科2属3种;隐鳃鲵科1属1种。无尾目有6科15属23种,其中蛙科有6属13种,为优势科;姬蛙科2属3种;锄足蟾科2属2种;蟾蜍科和树蛙科各1属2种;盘舌蟾科1属1种。黑眶蟾蜍、泽陆蛙、饰纹姬蛙、沼水蛙等为数量优势种。保护区内分布的两栖类科、属、种数分别占广西两栖动物科、属、种总数[1]的80.0%、72.0%、35.5%,占全国科、属、种总数[7]的72.7%、30.5%、8.3%,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877,均匀度指数为0.873。元宝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北部,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地形错综复杂,植被类型多样,水文资源丰富,为两栖动物生存提供了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是元宝山保护区具有两栖动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3.2区系分析
保护区27种两栖类中,除大鲵、中华蟾蜍、黑斑侧褶蛙3种为古北东洋界广布种外,其余24种皆为东洋界种类(达88.89%),其中属华中区分布的有肥螈、无斑肥螈、瑶山髭蟾、花臭蛙、棘侧蛙和大泛树蛙等8种,占保护区物种总数的29.62%;属华中区和华南区共同分布的有黑眶蟾蜍、棘胸蛙、虎纹蛙、弹琴水蛙、泽陆蛙、镇海林蛙、沼水蛙、斑腿泛树蛙、花姬蛙等13种,占48.15%;华南区物种有宽头短腿蟾、花狭口蛙指名亚种,西南区物种有尾斑瘰螈,未发现古北界种类。由此可见,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成分及华中区物种为主,华中区与华南区相互渗透。元宝山自然保护区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黔桂湘低山丘陵省[8],地处东洋界华中区物种向华南区过渡地带,同时元宝山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是我国东部季风气候与西部大陆性气候交替的过渡地带,具有桂北山区温暖湿润降雨充沛的气候特点,加上地形复杂,坡度陡急,山地小气候比较稳定,有利于两栖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使得华南区物种向此区渗透,造成了华中区、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的区系特征。
3.3生态类型
依据两栖类成体主要栖息地,综合考虑产卵、蝌蚪及其幼体生活的水域状态,可将两栖类归为5种生态类型[9]:流水型R、陆栖流水型TR、静水型Q、陆栖静水型TQ和树栖型A。元宝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所属生态类型见表1。由表1可见,上述5种生态类型依次有10、2、4、9、2种,以流水型R和陆栖静水型TQ种类占优势,这反映了元宝山自然保护区由于地势高耸,坡度陡缓悬殊等自然情况,使得适合这种生境的流水型和陆栖静水型两栖动物占主体,其余生态类型的两栖动物分布较少。元宝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植被类型多样,水文资源丰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境,为各种生态类型的两栖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场所。
3.4与广西其他地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性比较
相似系数的高低可反映出两地生物群落物种组成的相异性,也可反映出不同地区动物区系成分的差异。将元宝山自然保护区与广西其他地区的两栖动物群落进行相似性比较,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元宝山自然保护区同猫儿山自然保护区[2]的相似系数最高,表明元宝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同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最相似,另外与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3]的相似系数也较高,而与玉林市挂榜山[10]、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11]、龙滩自然保护区[12]、十万大山地区[13]和底定自然保护区[14]的相似系数均较小。这和元宝山与猫儿山、桂林漓江同属桂北地区,地理位置相近,植被类型、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有关,也说明桂北与桂南、桂西地区在两栖动物种类、区系组成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3.5资源现状
保护区27种两栖动物中,大鲵、虎纹蛙不仅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还分别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和附录Ⅱ;大鲵、棘胸蛙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5];除大鲵、瑶山髭蟾、镇海林蛙外的其他24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6],肥螈、黑眶蟾蜍、棘胸蛙、大泛树蛙、斑腿泛树蛙、沼水蛙、泽陆蛙、花姬蛙等10种被列入《广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由此可见,保护区不仅物种多样性丰富,而且珍稀濒危及保护物种也较为丰富。两栖类多以昆虫为食,是农林业害虫的天敌,本身又是一些小型兽类、爬行类、鸟类的食物,因此在农林业生产和维护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但在访问调查中,许多老农反映目前蛙的数量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已有天壤之别,过去成百上千只蛙聚集在一个池塘跳跃欢唱的壮观场面早已经一去不复返,娃娃鱼在当地已经极少发现。我们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7种两栖类中,优势种仅4种,占总数的14.81%,而稀有种却达16种,占59.26%,说明保护区两栖类尽管种类丰富,但种群数量却普遍稀少。可见,加强两栖动物保护已迫在眉睫。
4资源保护
4.1两栖类致危因素
1)生境破碎及改变是导致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17]。两栖类是从水栖向陆栖生活的过渡类群,其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尚不完善,生存对环境的依赖性特别大。由于种种原因,当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不良旅游开发、违规小水电建设等造成生境破坏的行为时有发生,给当地两栖动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威胁。
2)两栖动物不能远离水域,大多数种类依赖于水环境而生存。而保护区地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文化教育普及程度较低,环保意识不强。大量地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使许多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污染对两栖类的分布、繁殖、卵及幼体的成长和存活均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两栖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3)两广人民喜食蛙类,捕食、倒卖蛙类的现象屡见不鲜。保护区内就有一些人以捕蛙贩蛙为业。而当地一些部门对中央有关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指示等执行不严,组织管理不善,宣传不力,对乱捕、买卖两栖动物监控不够。过度捕猎导致娃娃鱼、黑斑侧褶蛙、棘蛙、虎纹蛙等经济两栖动物资源锐减。
4.2保护对策
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野生动物实行就地保护的最有效手段。但由于认识不到位及财政困难等原因,元宝山保护区目前管理机构仍未健全,人员编制少,经费不足,科技人员素质偏低,迫切要求有关部门加大经费投入,健全保护机构,切实发挥保护区的作用。
2)栖息地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要严格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防止破坏森林和动物栖息地的现象发生,改善动物的栖息环境,进而保护两栖动物资源。
3)宣传教育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意识的
有效途径,可以在保护区内的各村利用广告牌、图片宣传栏开展动物标本展览、本地生物资源介绍和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使人们在旅游和日常生活中接受科普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从而能正视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而自觉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的工作中来。
4)乱捕滥猎对两栖动物资源造成极大破坏,严格执法,打击犯罪分子也是保护两栖类的有效手段。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开发,同时辅以适当的人工养殖,扩大动物的增殖速度和种群数量,提高经济效益,达到以保护促发展,在发展中抓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玉霞,温业棠. 广西两栖动物[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81.
[2] 蒋得斌,罗远周,王绍能,等.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J]. 四川动物,2006,25(2):294-297.
[3] 张玉霞.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的两栖爬行动物[A]. 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第8辑)[C], 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7-103.
[4] 李世裕. 广西自然保护区[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52-55.
[5] 周放,蒋爱伍,陆舟.广西两栖类一新记录镇海林蛙[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5,24(3):262-263.
[6] 杨道德,熊建利,冯斌,等. 湖南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J]. 四川动物, 2009,28(1):127-132.
[7] 费梁,叶昌媛,黄永昭,等. 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
[8] 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502.
[9] 刘松,杨道德,谷颖乐.广东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J]. 四川动物,2007,26(2):336-339.
[10] 阮桂文,莫凤琼,原鉴梅,等. 广西玉林市挂榜山两栖动物初步研究[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5):92 -95,129.
[11] 莫运明,谢志明. 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点[A]. 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第10辑)[C].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82-87.
[12] 周放,余丽江,覃建欢,等.广西龙滩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J]. 四川动物,2006,25(2):298-300.
[13] 周放,周解. 十万大山地区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80-83.
[14] 莫运明,谢志明,邹异,等.广西底定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J]. 四川动物,2007,26(2):344-346.
[15] 赵尔宓.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类和爬行类[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1-330.
[16] 国家林业局.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J].野生动物,2000,21(5):49-82.
[17] 武正军,李义明. 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原因及保护对策[J]. 生态学杂志,2004,23(1):140-146.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