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诗经现场:蓼莪

诗经现场:蓼莪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5 10:55:06 点击: 推荐访问: 现场 现场会 现场会会议主持词

一部《诗经》中,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符号?《诗经》里的动植物,印证着它对中国文学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力,娓娓叙说着中国上下纵横的历史渊源。让我们亲自去体验当时的民众生活情境,去做一次文化的寻根和溯源。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在周王朝之前长达百万年的时间里,一直有人类部落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但最终都烟消云散。而周王朝所建立的中华文明却一直枝繁叶盛,延续至今,这是为什么?因为周人提出了“道”与“德”这两个概念,巩固加强了国家与个人、家庭与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从而让社会发展有法可依,变得持续而稳定。

在周人眼中,“道”就是永恒不变的事物。比如:天地、父子、东南西北、白天和晚上……这些在古人看来都是不会变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会变,那么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自然也是不变的。

阳光、空气是生命的必需品,雨水润泽大地,土地孕育万物,春去秋来,生机勃勃。壮年的父亲辛勤地在田野里耕作劳动,母亲忙碌地在家中织布,准备食物,抚育子女。幼小的儿女长大之后,再生儿育女,并孝顺年迈的父母,让老人能够颐养天年。人类的生活就这样代代相传,如同地里的庄稼,伴随着四季运转,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直到今天,这样的生活模式依旧被视为幸福生活的标准:“天伦之乐”。

而这,也就是周人眼中的“道”,只要天地不发生改变,这样的“道”也不会改变。

如果有人不孝顺自己的父母,那就是违背了天道,因而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中,忤逆不孝都是重罪,许多朝代的帝王将相也都以“孝”治天下。

如果说,父母抚育子女是出自于生命延续的本能,那么孝顺父母则还需要人具有良好的德行。在周人眼中,“德”,就是做好自己的该做的事情。在一个家庭之中,父亲该做的事,就是好好种地,多收粮食,保证一家人的温饱;同时孝敬老人,养育子女。母亲该做的事就是好好织布,操持家务,孝敬老人,教育子女。而子女们该做的事是学习劳动技能,早日参加劳动,减轻父母的劳动压力。老人们平时则提供经验与技术指导,并为自己年轻时的辛苦付出而享受生命的恩赐,颐养天年。

从国家的角度说,国家的基石就是人民,士农工商,各尽其责,各安其事,自然国富民强。因而,政府的责任就是要奖励那些有德行的人,让他们成为大家的榜样。孝顺父母,是一种“德”行,是每一个人应该做到的事。如果连这样的事都做不好,那么又怎么可能在国家事务中尽职尽责呢?所以,孝顺父母也成为历代官吏考核的标准之一。

在周朝时,这些“道”和“德”思想的传播,除了祭祀庆典,就是以诗歌的形式口口相传。编写言辞优美、语言朴实、情感真实的诗歌,是传播美德最好的办法。这篇《蓼莪》就是这样一部被人们口耳相传的《孝经》。它写得十分直白,情感无比朴素,以至于根本不需要大儒们做出解读,就能为人们所理解。

在我国历代书院的课堂上,老师们都不讲《诗经·蓼莪》这首诗,因为一读起来,课堂上大家就哭成一团——“持书恸泣”,课堂教学都无法完成。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