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一石一世界,用心追逐艺术之美

一石一世界,用心追逐艺术之美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5 12:30:05 点击: 推荐访问: 世界 世界一流 世界上

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先生考证,苴却砚是我国宋朝失传的泸石砚,宋代高似孙著《砚笺》四卷介绍称“泸川石砚黯黑墨,视万丈悬崖中,正砦白眉”。元代著名学者虞集所著《道园学古录》中录有《谢书巢赠宣和泸石砚》诗:“巢翁新得泸石砚,指式尘埃送老樵。毁壁复光知故物,沉沙俄出认前朝。毫翻夜雨天垂藻,墨泛春水地应潮。恐召相如令草檄,为怀诸葛渡军遥。”书中提到诸葛亮渡泸处就是今砚石产地。

可以说,苴却砚石产于攀枝花市仁和区的金沙江畔,古代苴却砚则在大姚县苴却街销售,因而被命名为“苴却砚”。清代咸丰年间,今攀枝花市所辖的大龙潭乡和平地镇一带盛产苴却石,开始有工匠在这里制砚。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制砚师日渐增多,较有影响的制砚师有寸秉信先生。清代宣统元年 (公元1909年),云南省大姚县苴却巡检宋光枢取了寸秉信先生所制的三方苴却砚,送到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使苴却砚名扬中外。

寸秉信生于1854年,12岁开始学习制作苴却砚,经过数十年的艰苦探索,技艺日渐精熟,成为当地有名的制砚师。当时制砚多为家庭作坊,各家各户自己制砚,自行销售。寸秉信生前并没有收外人为徒,仅限其父子居家制砚,自产自销。寸先生病故后,其长子寸怀龙继承父业,继续从事苴却砚雕刻。民国以后,用砚之人越来越少,制砚行业出现萎缩,许多制砚世家纷纷改行,唯独寸怀龙在农耕之余坚持制砚。但其后人无人继承寸氏制砚技艺,于是寸怀龙收本地人高联新为徒,继承苴却砚雕刻技艺。

苴却砚原石材名为苴却石,多藏身于万丈悬崖之上,地形险峻,开采艰难,它的石材、石质、石品集中国四大名砚优点于一体,堪称中华一绝、攀西奇芭。后来,因批量小、运输不畅、销路有限,加之工匠作古,苴却砚被湮没近80年。直到1985年,苴却砚石产地被重新发现,在选石、研制砚台时还找到了新的砚料,其新产品自1988年、1989年先后在成都和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后,书画、金石名家一致称赞。金石文物鉴赏家张绍曾认为,苴却砚“似端非端”,称它是“砚中之冠”,书法家方毅题词为“砚中珍品”,苴却砚从此重放光彩,誉满中外。

苴却砚的传承弘扬

任述斌自幼跟随大巴山著名石匠任天兴学艺,游历民间石刻,酷爱民间绘画,雕刻。凭着天赋和激情,1985年,他创作的书画作品《天地人》、《晚歌》荣获四川省农民书画展二等奖,《秋天的蜜蜂》荣获全国农民书画画展三等奖。此后随父在民间学雕刻飞禽走兽,人物,花卉,1987年参与刘伯坚纪念馆沙盘雕塑,创作出立体雕塑《宁都起义》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

出于对石刻的天赋,上世纪90年代初,任述斌进入攀枝花,投身于苴却砚雕刻技艺的恢复工作。凭着一股不认输的韧劲,他深入到寸秉信的故乡,考察寸氏苴却砚的工艺,拜访当时还健在的寸氏苴却砚传人高联新,并拜其为师学习制苴却砚。还搜求了寸秉信亲手制作的一批苴却砚及笔洗、水盂等文房用具,对照实物,认真钻研,制作出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民间特色,又与寸氏苴却砚一脉相承的砚台,受到了攀枝花市文化艺术界的认可。攀枝花市第一任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肖大昌,最先推动苴却砚雕刻技艺的恢复,他评价任述斌雕刻的苴却砚:“完整地继承了寸秉信苴却砚雕刻技艺的精髓,在题材和手法上还有所创新。”

苴却石中独特的石品花纹,尤其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石眼,为任述斌的石雕技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文物考古学者、攀枝花本土文化艺术研究家刘胜利,攀枝花市苴却石行业协会主席任秉惠,奇石鉴赏家李福才等一大批文化艺术界知名专家学者的指导下,他的雕刻技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任述斌介绍说,被誉为“砚中珍品”的苴却砚以其本身的名贵性而优越于其他砚石的石眼。在雕刻上也有所不同,要根据苴却砚的色彩,再进行构思创作。在他看来,苴却砚主要的理念是非常讲究“形、色、体、意”,而其中“意”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的。创作往往需要灵感,好的技术并不一定会有好的作品。他说:“这种灵感来自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也就是‘充电’,还要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曾经在学习刻砚时,他每天都会不断的练习,闲暇时,就会看看雕刻之类的书籍,以知识促进技艺,以技艺促进学习。

任述斌苴却砚作品带着巴山蜀水浓郁的牧歌情调,曾东渡日本,远销新加坡,台湾,香港。任述斌雕刻的砚台古朴高雅,精美华贵,如一幅幅画,似一首首诗。他崇尚自然,师古不泥,因材施艺,巧用石品,创作出一件件国际级珍品。1994年创作的“观音砚”和“奔月砚”荣获第五届亚太博览会金奖,同年创作的“古币砚”、“济公砚”荣获国际书画博览会金奖;1995年创作的两方“松鹤砚”被乔石委员长选作国礼,赠送日本天皇和韩国国会议长,同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8年5月他的“九九回归砚”获“首都艺术博览会”金奖。2001年5月,创作的“史记”砚获得“第四届中国民间民族工艺品交易博览会”金奖。2005 年10月,创作的“二龙戏珠砚”获攀枝花市石文化学会特别奖。2005年12 月,创作的“八仙砚”获攀枝花市首届旅游艺术博览会金奖。2009年,创作的“五福临门”、“百子图”、“八面威风”、“松林雅集”、“黄山风光”在第十届西部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开创了一人的五件作品在同一个博览会上均获金奖的先河。同年,苴却砚雕刻技艺被评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本人被攀枝花市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国苴却砚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石质细腻,磨墨如油,光彩夺目,抚之如婴儿肌肤,叩之清脆铿然,存墨不腐,历寒不冻,耐磨益毫,呵气研墨的苴却砚,是古人称赞“发墨好、下墨快、宜书画、不损毫”的最佳石砚。在2013年的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苴却砚雕刻技艺获得了最高奖项——“最佳展览奖”。今天,苴却砚雕刻技艺的保护、生产、传承、发展顺应时代,继续书写着苴却砚的绚丽篇章。

苴却砚的产业化发展

苴却砚雕刻精美,图案栩栩如生,体现了中国传统石雕技艺的精美绝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品。这一文化瑰宝的传承和发展不能只靠几个人的推动,任述斌深知要想发展必须创新,必须培养创新人才的道理。为此,他在1997年创办了鑫艺工艺美术制品厂,积极带徒授艺,促进寸氏苴却砚雕刻技艺传承、发展。先后招收学徒100多人,传承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目前能直接从事苴却砚制作,技艺较好的有70余名,多人已经成为知名的苴却砚雕刻师。2013年鑫苑工艺美术制品厂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任述斌积极发展苴却砚产业的同时,还悉心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在他看来,如果学习雕刻,并想有所成就,那么足够的执着和耐力是少不了的,而在学习过程中“领悟”非常关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雕刻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三年为初级阶段,七年为中级阶段,二十年为高级阶段,而要想达到顶峰造级的地步,那么必须思想、文化、灵感融为一体,这是极为不容易的。目前而言,他对自己的徒弟以及徒孙的表现还是很满意。

对于雕刻技艺传承与发展,任大师表示,丰富的传统技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的流失,机器样板化取代了具有传统文化代表性的手工作品,忽略了对雕刻手工技术的传承和保护。但任述斌依然坚持着亲自手工雕刻苴却砚,“所以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孤品,无法复制。”他认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和文化做出了贡献。”他希望:“传统的工艺不分时代,能永远的流传下去,让人们学习和观赏。”只有保存传统的精湛技艺,才能真正体现苴却砚的内在文化价值,让中华砚文化传承万代。

苴却石因质地精良,具有独特的“膘”、“眼”、“线”、“纹”,石质细腻,“眼石”多且大,“膘石”色泽瑰丽丰富,是其它砚石无法比拟的,因此受到市场极大亲睐。市苴却石协会会长任秉惠说,市苴却石协会2009年成立时,全市仅有20多家生产企业,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苴却砚文化产业正成为仁和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现有苴却砚研究所、公司、作坊、门市等100余家,行业从业人员约6000人,其中国家级大师3人、省级大师21人,年产值近亿元。

目前,仁和区苴却砚雕刻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仁和区被授予“中国苴却砚之乡”,苴却砚荣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仁和区苴却砚文化产业园区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二批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攀枝花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苴却砚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设立了每年不少于100万元的苴却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到2017年,力争培育5至10家示范企业和3至5家龙头企业,为苴却砚的发展壮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3年起,攀枝花同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起开办了多个苴却砚相关的课程,包括苴却砚设计与雕刻、苴却砚机雕与电脑设计等内容,力求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传承传统技艺,成功完成非遗和教育的接轨。2015年3月1日,中国苴却砚博物馆在攀枝花市仁和区正式亮相,这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兴建的砚文化专题展馆,成为了国内苴却砚参观学习的最好去处,更是非遗和普通市民游客的接轨平台。如今,苴却砚不仅是攀枝花的文化高标,更是攀枝花最具特色的文化代表。

中国砚文化

中国的砚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现象。早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就己经有砚的雏形出现,半坡遗址中出土的研磨器就是砚的早期雏形。原始人把有色的矿物质放在石制的研磨器中磨成粉末,然后调上水作为作画的颜料,用竹签或羽毛蘸上这种颜料,在陶器上作画,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就是明证。真正的砚出现在秦汉时期,到了唐代,文化高度发达,砚和纸、笔、墨一起成为文房四宝,是中国文人案头的必备之物。而砚中的极品则首推端砚,端砚以眼为贵,自古以来得一方有眼的砚被认为是文人雅士的一大幸事。一方砚上眼越多越好,古人有“七珍八宝”之说,一方砚上若有七个眼则被认为是珍品,有八个眼则被认为是宝贝。

而作为苴却砚石材的“眼石”,基本色泽紫黑,有大大小小的石眼。其形圆正,有睛、瞳、晕、环,如鸟兽眼睛,活灵活现,从外形看,有猫眼、鹞眼、鸽眼、丹凤眼、鹦鹉眼、乌鸦眼等。每颗石眼大小不等,小到0.5毫米,大至98毫米,每方石材少则几颗,多则几百颗。苴却石眼的数量多,生长密集,是其它任何一种石材无可比拟的。眼石多数为翠绿色,少为金黄色,经过精细打磨,即莹洁如玉,光彩照人,熠熠生辉。自古便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一人,一砚,一世界;一世,一情,一天地。

“这是一门艺术,一门值得我不断追求和学习的艺术”,这便是任述斌坚持石刻,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支撑动力。在苴却砚的世界,他唱响了一首新的生命之歌,未来,他将继续演绎一段又一段人生艺术传奇!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