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试论艺术陶瓷的走向

试论艺术陶瓷的走向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5 13:45:06 点击: 推荐访问: 艺术 艺术专业学生考察报告范例 艺术个人简历

早在史前的石器时代,就已有土器的制作,尤其史前的彩陶,形式种类繁多,装饰技法与样式丰富多样,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绘画发展的起源。长久以来,历代陶瓷艺术工匠创造出许多杰出的陶瓷器,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思想感情和伟大的创造力,富有崇高的审美理想、永恒的艺术价值,使得中国陶瓷艺术在世界艺林中独树一帜。但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瓷业由盛而衰,至1949年前陶瓷业几近人亡艺绝的境地。建国后,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恢复发展陶瓷生产工作,才使陶瓷业获得重生。国家为了提高陶瓷艺术的质量和科技水平,开展了陶瓷美术教育,建立陶瓷研究机构,恢复古代名窑的生产技术,举办各种展览以及国际间的交流等举措。50年代期间,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先后开设了陶瓷学科,这些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对提高陶瓷队伍的文化素质起着决定作用,也为陶瓷艺术最终从手工艺的民间性走向纯艺术的舞台埋下伏笔。

上世纪中叶,一批老艺术家就着重在综合发挥传统优势和现代绘画及装饰艺术魅力的取向上探索陶瓷艺术的新形式,推动了现代陶艺事业的发展。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趋开放活跃的政治形势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艺术家蕴蓄已久的形式冲动和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孕育出一种比例匀称、色彩优雅的造型语言。一批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丰富社会经历的艺术家,很快地建立起一种带有唯美特色的表现模式,追求和谐形式的建构,专注形式美的表现,在造型装饰上反复玩味形式元素的组合变化。这些前辈艺术家的审美倾向,通过教学和创作对当代艺术陶瓷多元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人才。

80年代是现代艺术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绝大部分风格和形式都可以在那个时代找到发展的源头和轨迹。在国内,80年代中期陶瓷艺术界出现一种从民间传统和原始文化因素中吸取养分和素材的创作倾向,以其清新而粗犷的气息令人注目。这种倾向的陶艺创作,试图充分体现艺术家的自由个性和材质的自然属性,造型粗放、质朴、不事雕琢,显示出一种稚拙之美。其作品上那些不加掩饰的粗糙的质地及烧造的印迹,很容易唤起人们对乡土、对自然生存状态的眷恋,赋予现代人一种富有原始活力的审美境界,打开了一条表达朴素审美趣味、抒发自然情感的艺术通道。长期以来民间陶瓷被贬为匠人之事,不登大雅之堂,严重影响其应有的地位。它们的创作者既是手工业者又是农民,每年都要从事制陶和耕作,他们所接触的都是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民间乡土文化,耳濡目染的是地方戏剧、民间年画、剪纸、刺绣等,形成的文化修养是典型传统的。民间陶瓷虽然是在符合实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它的生产制作却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创造活动。这些制作者们善于驾驭想象构思,发挥创造力,在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抛开那种盲目追求对自然形态的摹拟方法,以直接的、单纯的、朴素的思维来考虑造型形式,以传统陶瓷造型样式为楷模,结合具体的需要,成功地把功能效用和形式美感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实用而又美观的陶瓷制品。中国民间陶瓷表现出的淳朴的手工意趣,把冷漠无序的黏土融入人的智慧和感情而变成有型、有用、有情的器物。它不仅在造型上保持完整的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如讲究韵味:在泥料成型时,同样存在着情感的抒发,讲究整体贯气,开合有序,起伏有致,并以静态为准,造型追求安静平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把普通的原材料之美无以复加地充分演示出来,让人领受轻松快适、行云流水般的韵味,自然天成的美感。

90年代的综合风格占主导地位,艺术家在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个人风格树立的同时,又开始更多地考虑与社会、环境的融合,更加关注人性和心理的问题。陶艺创作表现出三个明显的趋向。一是在坚持传统技艺和使用格式基础上向前发展,虽然其创作样式比较平稳,缺乏风格上的强烈反差,但艺术家在讲究制作技艺精良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艺术个性、审美情感的表达。二是通过对传统技艺和实用格式的“变异”来追求陶艺的新意,这一创作趋向多在古典器型上做文章。在陶艺家手中以往那些具有特定实用性能的“碗”、“壶”、“瓶”等已被抽掉原有的功能价值而成为一个单纯的审美形式概念。变异的造型完全抛弃了实用功能,“器皿”的“内容”乃是艺术精神自由出入的空间。第三种趋向显得更加自由活泼,更趋重艺术表现性。这种趋向的陶艺创作,风格面貌了无一定,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挑战性和实验性。从总体上看,这一路的陶艺家力图在遵循陶艺语言规定性的前提下,充分探索陶艺在纯审美形式创造上的各种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这种艺术形式和语言媒介的表现潜力,把陶瓷的物理特性转换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形式语言,以力度感的追求、以神奇结构和变异空间的建构寻求物化审美主体经验和情感的新方式。他们在材料选择和工艺制作上往往不拘成规,自由洒脱,在泥土的随意捏塑和釉色的随机变化中,充分体味人在审美情境下的自然状态和心灵的自由感。从文化意义上看,这种创作的倾向尤其集中地反映了现代人在工业文明环境中的精神超越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审美关怀价值。

陶土特有效果隐含着回归自然的召唤。受此影响,陶艺创作正在形成深沉的探索性态势,艺术家开始冷静、深入地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探讨。丰富、发展以至改变原有艺术表现方式的意向,促成了摆脱实用之局限的陶瓷艺术成为当代艺术探索的一个着眼点。陶艺家们在其作品及创作思想中,表述了人与水、土、火、空气之间交流的深层关系。将粘土作为他们表现情感的载体,随意叠、压、刮、戳等。审美上否定了陶瓷的实用性和传统工艺美的绝对性,对作品表面留下的瑕疵、开裂、斑孔等都认为是一种美。尝试并实践一种完全抛弃传统形式的制陶方法和审美,以放任、偶然、自由的形式充分体现粘土的率性,和艺术家对情感观念的个人感触,提倡“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人们日益意识到陶艺材料、工艺上的可塑性和随机性因素带给陶艺语言的无穷魅力,以及它在表达审美主体复杂、微妙的感觉心象方面所具有的丰富潜能。就创作实践而言,珍视并充分发掘和利用陶瓷语言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优势,便成了纯化艺术语言之类追求的具体内容。虽然陶制作品是在技术过程中实现的,但泥土的可塑性和随意性,以及其创作的公共性使得艺术家可以像绘画一样,直接记录自己对形式与生活经验的感受,甚至是一瞬即逝的心态,都可能在随心所欲之中固定下来。很可能是源于陶瓷语言媒体的远古本性,不少艺术陶瓷作品表现出对自然物象、物性的亲和情感,和对商业化机械复制图像的远离逃避。

具体地,首先从实用陶瓷器的制作方面谈起:艺术创作贵在个人风格的表现,所以有不少艺术家虽然仍然依循传统的陶瓷器造型与釉色继续从事创作,但是在作品的造型与釉色的微妙变化上,作者十分强调个人的特色及情感的呈现。创作者刻意留下明显的拉坯指痕;运用各种不同的彩釉作画,并运用刮刻的技法增加彩绘画面的立体感,同时由于以釉上彩和釉下彩的交互运用,使得画面色彩鲜艳、层次丰富;利用喷釉的渐层效果,使釉面具有朦胧柔和的气氛,以达到中国水墨画的渲染效果;以青花釉里红特殊的技法让铜红、铜绿双色同时出现,鲜艳的红、绿双色彼此交融、相互辉映,颇具特色;运用刷釉的丰富笔触,表现活泼热闹的彩绘画面;以质朴的釉色与浑厚饱满的胚胎,呈现朴质的风格;以流畅的拉胚技巧,搭配适度的变型,使作品造型活泼而具有动态之美;以鲜显的釉色,将现代绘画的效果表现出来。在拉胚的瓶体上,以黏土沾出细纹,配上传统的裂纹釉,颇具创意;在胚体上多重施釉,再以雕刻的方式在釉层上雕出图案,使不同釉层的釉彩呈现出来,尤似堆漆雕花的效果。如此种种,器物的实用功能已经降低,陶瓷作品及器物的形体作为媒介,以展现个人的风格与特色,注入相当强烈的个人风采,使陶瓷器物造型变得自由、活泼而有趣,不受形制约束,自由地展现作者的风格与意念,也正是现代陶艺所展现的一种特质。

另一方面,以“实用”的观念出发,综合器物的“实用”要素,却做出非实用的造型,借着人们对“实用器物”的固有概念,造成“概念”与“实际”的相互矛盾。目的除了是要在造型表现上凸显自己的特殊看法外,还足以唤起人们对固有概念的反省与再认识。这在现代艺术中,也是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现代陶艺创作中,不以实用器物为目的,而以纯粹表现造型与意念表达的陶塑作品,近年来已十分普遍。陶瓷艺术家利用陶瓷材料特有的成型方式、质感处理与釉色呈现来进行作品的创作。

在现代艺术表现中,超写实也是常运用的技法之一。由于陶瓷材料具有丰富的可塑性,同时可涂施釉彩,增加色彩效果,利用写实表现的方式,可制作出其它材质的“物品”,也是陶艺家常采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作者借着视觉触觉与固有概念之间的矛盾,来凸显被仿制“物品”的存在意义,以及从该“物品”所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

近十余年来,由于生存竞争所衍生出来的环境污染、人际关系恶化日益严重,各种病态现象层出不穷。因此以个人观点对社会现象、文化反省及人类生命的思考,也常见于现代陶艺的作品中。以烟熏的方式处理作品表面,从烟熏的自然纹理中探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利用传统衣饰图案表现在单纯的造型上,以缅怀消逝中的传统文化;在陶板刻绘裸女及利用塑形表现裸女之各种姿态,描述女性的内心世界;以陶土塑造动物、人物,以现代人的观点重新诠释往日的童话故事。艺术作品的表现,已不局限于作品本身,在作品四周的空间及相邻的物体,都可视为作品的延伸。在这种类型的作品之中,有些是在烧制完成后只是一堆“物体”,必须运到适当的展示场所予以装置组合后,才能成为作品。有些作品则依照展出场所的状况,可变更作品展出的型式,甚至结合其它不同的媒体呈现出来。尤其陶瓷材料来自大地,它在过火淬炼中产生质变的历程,使得结合环境、空间要素的整体作品,产生了更为深层的意义。而就陶艺创作表现而言,借着各种新观念的产生与新材质的应用,增进了陶艺作品的多样化,也增添了陶艺表现的可能性。新语言的探索与新空间的营造使人耳目一新。从传统转变为现代,写实到写意,具象到意象,并把西方绘画的色彩、光影等理念注入画面。对传统进行颠覆与结构、摒弃了故弄玄虚的语言形式,把在现实生活中汲取的充满激情的点、线、色、墨等语言形成以一种率真、本质与对象化的方式锤炼为符号,使之直接表达当代人的情感,这正是一切具有现代意识艺术作品的特点。

现代陶瓷艺术的美好前景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要与不同艺术门类间相互“混合”和影响,充分利用陶艺作为纯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过渡学科优势,扬长避短,打破不同艺术门类间的隔膜,溶入高科技,创建新标准。而今,中国陶瓷艺术界的欣欣向荣也证实了这一点,众多陶瓷艺术家原本所学并非陶瓷艺术专业,或是画油画,或是做雕塑,甚至是搞设计……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从别的领域的介入,才使我国现代艺术陶瓷的语言表述方式更加丰富。一批活跃的陶瓷艺术家用其充满个性化的陶艺作品从不同的视点向我们证实了陶艺多元化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证实了陶瓷艺术家要有广博的视野和从不同流派甚至是极端对立的艺术观点中找到共通点的能力。它们之间的关系尤如一株大树的树根,虽然其生长方向不同,但其吸收的营养物质的目的都是用于大树的成长,是为同一母体服务的。其关键问题是要不断地转变思考的方法和角度,从而使我们可以从一种艺术门类跳到另一种艺术门类中,去寻找新的、潜在的结合点以及其它艺术在本艺术门类中的运用和作用。打破既定的门户之见,甚至探索广袤的边缘学科和无人涉猎之处。因为在这些领域往往存在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可以使不同艺术门类相互借鉴的方法。这样,一方面陶瓷艺术仍然保持着自身的个性和发展轨迹。另一方面通过与其它不同艺术门类的嫁接和联系,陶瓷艺术又会充满新的活力。只有从历史的重负中另辟蹊径,才能使陶瓷艺术通过实验室式的操作方式得到不断发展。同时,陶瓷艺术家也应客观冷静地剖析自我;找准自身优势、结合传统技艺、钻研传统文化、把握时代脉搏、不断进取去探寻陶艺发展的新可能。将从偶然中得到的启迪加以升华,使之成为自我艺术语言的立足点。

中国当代陶艺发展出现的新格局,显示着陶艺现代形态建设的推进,显示着陶艺家对陶艺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化。然而,中国现代艺术陶瓷创作的深入发展还需要解决一些明显而普通的问题。如物性品质与人文气息的有机契合;雕塑与装饰绘画模式的摆脱;塑造的自由性与烧造的控制性的适度把握;以及技艺的精进和品质的提高,等等。总之,全面深入地探索和把握陶瓷艺术自身的语言特性,是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我们将面临怎样的问题和困难,都不可能改变现代陶艺在21世纪的社会生活中将发挥更大的影响并产生更大的作用这样一种发展趋势。这使我们充满信心和热情。未来的格局是多元而有序的。总而言之,作为传统媒介的艺术陶瓷,在当代社会中的处境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它的机遇存在于我们对其文化位置和性质的深刻理解之中,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必须和当代文化问题以及当代生活方式、视觉体验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让以手工性个体创造为基本特征的陶瓷艺术能在以机械复制和重复为特点的当代文化工业鞭长莫及的地方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完成些贪图轰动、规模和刺激的当代图像所不能完成的文化使命。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