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校长课程领导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所具有的核心意义已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的共识。有关教育革新的研究报告指出:“学校教育革新实施之际,起关键作用的是校长。受校长支持和教师理解的教育革新,远比不支持、不理解的教育革新容易实施。”[1]Lee、Bryk & Smith等人在研究中也发现,即使在最佳的教师领导模式中,也必须靠校长不断地提供必需的领导才可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我国此次课程改革使学校的课程权利日益明晰并不断加强,这必须强调学校自身的创意与创造力,自主地、创造性地发展学校课程。为此,作为对学校发展负有整体责任的校长,必须走出传统课程管理的范式,从忙于行政事务性工作回归课程与教学;从以往的“行政权威”走向“专业权威”,从课程领导的角度推进和实施课程改革。
在学校教育的现实境遇中,能够有效地进行课程领导的并不多见,校长课程领导目前还面临着诸多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的矛盾冲突。首先,课程发展作为一种专业行为,是一项复杂的、需要长期积极投入的工作,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互冲突的背景下,校长还超越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校长担任应试领导比课程领导更紧迫,而且校长行政事务缠身,工作千头万绪,在繁杂的校内外业务的夹攻下,校长难以专注于课程领导的角色,课程领导的意识比较淡薄。其次,由于事实上校长对课程与教学工作已渐行渐远,目前相关的培训工作又比较匮乏,内容和形式都不够成熟,这无疑使得校长课程发展、课程领导的专业知能比较欠缺,对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支持明显不足,难以对教师作出教育性指导。如此情况之下,即使校长有心扮演好课程领导的角色,校长由“行政权威”转向“专业权威”仍有不少困难。再次,由于教师教、学生学、校长领导的传统模式和应试竞争背景下难以超越的竞争境界,使得校长在校内外都缺乏课程领导的同行者,这让校长在推行课程改革时必然会遇到来自学校内外部的阻力。而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共享的、分散的领导逐渐成为一种需要”[2]。如此种种都使得校长课程领导作用的发挥不尽如人意。
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中,如果校长不能履行其应尽的责任,却仅指望已处于弱势地位但劳动已普遍透支的教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理性的方式来推进改革是不太现实的,“教师人格本来就不属于冒险犯难及突变更改的类型”[3],要想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校长就不能因为当前的课程领导面临着诸多困境就回避或消极等待,校长必须行动起来,到实践中去探索,去寻求突破。作为一场全新的课程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校长课程领导的能力、经验和领导模式都只能在课程实践中一步步地形成和获得,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提炼和总结。当然,这需要一个具体的目标和契机,我们认为,从学校课程规划这一实践活动入手是走出当下课程领导困惑的必由之路。
二、学校课程规划是实现校长课程领导的基本途径
学校课程规划是指学校以本校为基础,对学校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进行的整体性规划与安排[4]。通过学校课程规划能够协调学校各种活动的形式,综合学校各种课程的功能,保障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工作都围绕着学校的课程目标而展开,它是学校贯彻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校本化实施三级课程体制的基本纲领,是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参照标准和学校进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学校课程规划实际上也是学校课程意识的整体体现和课程领导水平的衡量标志,可以说,校长引领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其课程领导的过程。
1.学校课程规划将使校长明确其课程领导角色,提高其课程领导意识
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在课程发展中专业自主权的具体体现。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学校的课程决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校必须以课程政策、地方状况和学校传统为基础,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并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但学校课程绝不仅仅只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三者在学校的一种重新整合,这种重新整合就要靠学校课程规划来完成,通过学校课程规划的综合考虑,有机协调,才能提高学校课程的和谐性,发挥各种课程的合力作用,促进学校各种课程力量的效益达到最优化。否则,学校课程将陷入没有规范、没有科学引导的“失范状态”。所以,学校课程规划实际上也是学校在课程政策的规范下,为实现自己的课程目标所采取的一种课程领导行为。学校课程规划离不开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协同作用,但校长在课程规划中更是责无旁贷的。在课程规划中,校长要引领学校成员分析学校的历史和现状,根据社会需要和本校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整合学校课程发展中的各种要素和资源,挖掘学校课程内在的发展潜力,确立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探索学校课程有效发展的道路。学校课程规划体现着学校管理者对学校课程未来发展的新思考与新探索,是学校管理者进一步厘清思路,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即使校长仍然无法摆脱许多日常行政事务,只要校长引领学校成员投身于课程规划,就必然会对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由“行政领导”转向“课程领导”,从而进一步明确其课程领导角色,提高其课程领导意识。
2.学校课程规划将提高校长课程领导的专业知能
学校课程规划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在分析学校课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学校课程发展的愿景和使命。学校课程发展现状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立足点,了解学校课程发展的基础、优势和薄弱环节,以及学校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明确学校的应为与能为。课程愿景是课程规划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课程规划中的其他行为都基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愿景渗透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特色这些基本价值,正是这些价值指引着学校的课程规划及其实施,保证学校课程规划的长远性和方向性。其次,学校课程规划的核心问题是“究竟需要怎样的学校课程”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从提高课程适应性和资源整合出发进行课程方案的通盘设计和规划。当然,课程方案只是为课程实施提供了一个总的蓝图,学校课程规划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实课程方案,因此,学校课程规划还应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的改进、校本课程的实施、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的建立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显然学校课程规划几乎涉及学校课程发展的所有工作。为了能够有效地引领这一活动,校长个人必须进行持续的学习,从而具备必要的课程知识与清晰的课程发展概念,对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也必然会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并努力为课程规划提供必要的支持与资源。所以,校长引领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正是一个学习、思考、探究的过程,是提高课程领导专业知能的过程。
3.学校课程规划是营造民主、合作和共享的课程文化的过程
学校课程规划要成为学校组织中每个成员理性认同和自觉践行的“共同规约”,学校课程规划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协同的过程,强调广泛参与,自下而上,责任分享。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所有课程利益相关人员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学校课程规划作为一个公共课题,基于共同的需要、抱负、价值和信念,通过权利共享,参与讨论,发表建议,谋求共识并共同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及结果负责,这一过程也是营造伙伴式团队文化的过程。学校层面上课程领导的具体目标就是要求课程领导的权利与权威得到再分配,让更多长期处于被领导地位的一线教师被真正赋权,参与课程发展,觉醒其课程意识,与校长通力合作,并基于共同的理解与完全信任,分享教育任务,采取有效行动,共同营造一种合作、对话、反省和慎思的课程文化和组织团队。
4.学校课程规划是提炼和形成学校课程特色的过程
学校课程规划的价值就在于关照校际的差异性。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课程发展的历史,不同的学校由于其区域性等因素所致,在师资水平、学校生源质量、办学条件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学校课程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学校课程规划就是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建立在学校的课程传统、已有的课程基础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课程需求基础之上的,这一过程是积极地发掘、提炼、建设和凸显学校课程特色的过程。追求学校课程特色是现代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课程发展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最终也就很难有大的发展。强调校长课程领导的用意也正是为了实现对学校课程实施的个性化意义和价值创造性立场的追求,从而凸显课程发展的开放性、人文性、丰富性和适切性,促进课程的个性化、人文化和综合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课程规划价值实现的条件
学校课程规划可以成为实现校长课程领导的直接手段,但并不是学校只要制定和实施课程规划就能自然发挥这一功能。学校要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规划,切实成为实现校长课程领导的有效资源,真正把善意的、有价值的学校课程改革变成通向追求卓越之路。学校课程规划的生成要具备一定的保障条件。
1.要有正确的课程规划观
充分实现学校课程规划的价值,需要校长以及学校成员明确以下几点:首先,学校课程规划是“发展”性的规划。“发展”是目的,“规划”是手段,作为手段的规划必须是一种发展性的谋划,是指向未来、为学校课程发展寻求新空间的,学校课程的使命、愿景、特色提炼、行动方案等都必须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自己”的规划。任何人不能替代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来作规划,而且学校课程规划只能建立在自己学校课程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学校已有的课程传统并关注已有的创新和改革;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声音,尤其强调学校的愿景和使命。如此,才能真正起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中介作用,才能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获得一种适宜的课程。再次,学校课程规划也是促进每一位课程主体发展的规划。学校课程规划要结合每一位课程相关者个体发展的规划,使他们意识到学校课程发展与自己发展的关系,唤醒他们的规划意识。当每一位课程主体形成规划意识之后,他们就会逐渐成为一种自我更新的主体,就会不断地反思与重建,不断丰富与发展自己,并以自己的个体规划丰富与支持着学校的整体课程规划,从而使得学校课程发展获得更大内动力的支持。
2.要注重课程的研究性实践
学校课程规划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对各种课程活动进行调适的过程。必须持有一种研究的态度,通过对课程实践的一系列全面、深入的研究,准确把握学校课程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厘清学校课程发展的思路,找到课程政策与学校现实的结合点,明确学校努力的方向,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也只有通过一系列研究性实践活动才能对课程规划的实施情况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对规划中不适应学校实践的内容进行修改和矫正,以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及其实施行为,从而保障学校课程理性、健康的持续发展。
3.要努力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
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自己”的规划,但并不拒斥校外人员的参与。规划过程需要社区人士、家长代表等多方参与、共同合作,需要他们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校外课程专家与学者的支持与帮助。课程规划在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中虽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但学校课程规划在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崭新的挑战。由于过去的基础教育中没有培育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意识的环境,也没有支持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发展的实践,而学校获得规划课程的权利的时间也不长,要求学校独立进行课程规划还存在诸多困难,在目前的学校课程规划实践中寻求课程专家的合作与支持是非常必要的。专业力量的加盟可以为学校课程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学校课程规划中无法回避的理论性、技术性难题,确保学校获得更高品质的课程。
4.要有强烈的专业精神
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是一个面对学校课程中各种矛盾的过程,在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落实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外、挫折乃至失败。对于学校的校长、教师来说,在课程规划中必须始终以一种基于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对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强烈负责的专业精神来维持自己。只有凭借着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勇敢地面对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各种困难,接受各种可能的挑战,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日]杉山明男等.学校与班组的经营.东京:第一法规,1984.
[2] Kaufuman,M(fall,2002)Curriculum,Teaching,and Leadership,Education Leadership—What Schools Need Now.Alinceao,pp.1-12.
[3] 杨龙立.学校为本课程—设计与探讨.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01.
[4] 靳玉乐,董小平.论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实施.西南大学学报,2007(5).
(责任编辑付一静)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