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宏观因素对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实现的影响

宏观因素对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实现的影响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5 18:05:03 点击: 推荐访问: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2 信息技术与农村班主任工作计划6篇

【摘要】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受到学校环境因素、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等直接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国家政策、经济以及特有的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影响。本文正是运用教育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从国家政策、经济、文化和技术与支持等方面来讨论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宏观因素,以期为解决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宏观因素;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7) 11—0093—04

社会学家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环境已经为我们打算好了(settings have plans for us)”。也就是说,对于解释人们做了什么,行为的社会和组织背景可能比个体的动机和内部状况更重要[1]。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受到学校环境、课堂教学环境以及学校领导、教师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经济以及特有的人文社会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因为这些宏观因素“一方面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手段和工具,以及各种必要的资源;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活动的范围和程度,使其具有了一定的边界” [2]。正如布鲁纳在总结美国20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失败的原因时指出的:“就紧要之处来说,起中介作用的工具势将不是课程而是学校,甚至连学校也不是,而是社会。”所以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应用的有效性实现的宏观因素非常必要。

一 宏观因素的调查研究

M. Molenda认为影响技术实现的系统层次的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3]。香港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中将宏观层面的因素概括为:宏观政策(关于ICT教育环境、专业人员发展等),基础教育课程以及课程评估方面的因素(例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估方法等)以及特别行政区政府、大学和专业机构提供的支持。研究前期的访谈中,许多专家也从教育体制、国家有关基础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的政策、技术发展和技术环境等方面论述了制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有效性实现的因素。因此,本文首先将宏观因素区分为政策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技术和支持因素四个方面。

为了更详细地确定子级宏观因素,本文采用Delphi方法,对一线教师和教育技术专家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从而确定了14个子级宏观因素,然后对20位专家发放了问卷,从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只有信息技术应用的指导理念、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资金投入以及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因素的影响被认为是比较显著、也比较直接的,研究中我们确定其为影响信息技术中小学教育应用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4]。

但是另一方面,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不仅一些宏观因素会相互影响,而且宏观因素还会通过影响中观(学校)和微观(课堂)因素而最终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的实现。例如国家政策和社会文化在学校领导和教师身上的体现必然最终决定领导和教师的行为选择,地区的经济水平和资金投入必然直接影响学校的信息技术设施。因此,要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有效性,就不仅需要关注关键因素,也要协调其他因素从而创建一个信息技术应用的和谐、顺畅的环境。

二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宏观因素的最后确定

1 政策因素

与社会中的其他活动相比较,教育活动往往是一种高制度化的社会活动[5]。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就需要制定一系列规范和指导原则来保证。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推广应用在我国的缘起更多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不是来自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所以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就成为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应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从调查的数据结果来看,政策因素也是宏观因素中得分比较高的,其中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法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当前的学生评估标准体系都是访谈和问卷中专家和教师反复提到的因素。

首先,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的大方针下,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例如:《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等政策,规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掀开了崭新的一页。2004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从而更加稳固了未来五年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其次,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展开,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6]。这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带来新的契机,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方式的转变必将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供有利的环境。

再次,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是否能够真正融入教学过程,是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虽然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7]。照此推演,评价体系就可能成为一种促进因素。但是从目前状况来说,评价体系的促进作用还很难实现,甚至于还是一种障碍。因为升学率仍然是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而信息技术作为传统教学过程的介入物必然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果不能保证升学率,那么信息技术的应用就会遇到多方阻力。

在对中小学教师的访谈中,很多教师还谈到教育部门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统一规定也是一个障碍。而欧洲五国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学校与老师有越多的自治权,基于ICT的革新就越深入,即自下而上的改革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因为这些改革更加适合学校文化、学校设施和教师能力[8]。但专家问卷中这一因素的得分却比较低,还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

2 经济因素

国家、地区的经济状况必然决定教育的形态,而技术作为“替代和增强人力的手段,是各种教育系统中最昂贵的消费品”[9]。所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更加需要经济的支持,没有必要的经济条件和足够的资金投入,很难谈到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从调查结果看来,国家、地区的经济状况和资金投入的得分都在4以上,都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尚不发达,特别许多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非常艰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以及人员能力培训情况都很难与城市学校相比较。所以虽然一方面我们非常希望信息技术能够为偏远地区带来优质的教育资源,发展地区经济;但另一方面本地经济的落后也必然导致信息技术设施难以满足需求,而且即使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设施,也会由于人员的技术技能偏低,难以实现真正的有效性。

至于资金投入因素,尽管地方经济状况直接决定了资金投入的程度,但也会因政策导向的影响而出现地方经济与资金投入不平衡的情况。因此,如何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发挥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投入资金的最大效能问题非常重要。

3 文化因素

尽管调查表明,文化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程度较弱,方式也更间接,但是人们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会因为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等而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带来的新变化做出具有文化烙印的选择。

“文化的基本内核包括传统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他们所接受下来的价值观;一方面,文化系统可以被认为是行动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可被认为是人们进一步行动的条件因素” [10]。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直存在轻技术重道德的倾向,认为一切的科学技术都是投机取巧,不足为道;但在经历了一段被动挨打的屈辱历史后又有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的倾向,“重理轻文”现象一度非常严重。这些必将反映在人们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上,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另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借鉴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而且各种理论思潮也呈现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化观念交叉出现,使人们的价值观、信念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西方国家在信息技术术教育应用方面的革新措施也必将影响我国的决策和发展。

而且如前所述,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首先是由政府和教育技术的相关学者引发和提倡的一种改革,所以除了制定相关政策,确立研究课题之外,能否在全国形成一种宣传的氛围,让广大教师和民众了解和接受这样的一种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本文将文化因素界定为对待技术的文化传统、借鉴西方经验的文化潮流和社会宣传营造的大氛围三个因素。

4 技术和支持因素

指导IT在教育中应用的理念是宏观因素中得分最高的,即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形成能有效指导和支持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实践的整体理念和理论体系非常重要。像访谈中,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钟作慈主任指出的:“宏观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基本理论比较混乱,微观上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上的意义太笼统,不能有效的指导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曾祥翊主编也指出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对中小学的实践缺乏实质性的指导。

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技术的先进程度,各种功能的便利性、友好性等)和应用水平(普及应用状况)、以及国家和当地政府、商业机构、学术组织为中小学学校实施技术提供的各种支持和保障也会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

三 总结和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和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将宏观因素重新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得出了四个方面11个子级宏观因素(见图1)。

要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有效性的实现,就必须要通过各种措施改进各个宏观因素的影响,使其朝着有利于有效性实现的方向发展非常重要。本文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

(1) 协调我国的教育体制,形成和谐统一的学校应用氛围,真正促进有效性的实现

由于来自学生家长的压力和教育家的期望,乃至政府的政策需求往往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往往导致教育目标的多重矛盾性,而这种多重矛盾性又造成了评价体系的左右摇摆不定。所以,协调各方面力量,最终形成学校层面有的和谐氛围是有效性实现的关键。

1)教育目标体系和教育评估体系应该取得一致性,形成可以有效评估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系统,通过评估真正促进目标的实现。

2)建立统一规划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目前行政领导、电教主管人员和教研人员多个体系交叉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

3)促进各级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领导人的认识和态度形成,建立良好的行政支持环境。

4)给学校一定的自主权,让学校领导和教师有更多自主决策的机会。

(2)逐步形成新文化力量,激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内驱力

强制手段的作用只限于“保护”和“防范”,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而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则既需要外在的约束,更需要内在的驱动,即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目标的广泛认同、饱满热情与相应的行为能力[11]。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氛围的形成,一方面借助于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逐渐接受和适应在生活、学习、娱乐等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另一方面深入分析传统文化的精髓,利用西方文化的融入,通过宣传和引导,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氛围。当然文化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时也是比较隐性的过程,只能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得以实现。

(3)构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生发展的主要场所是学校,但学校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有效性的实现不仅需要学校的改变,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1)商业机构的技术支持,在商业机构为学校提供设备资源的同时,应该确保企业和开发商能提供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后续服务,使商业机构和学校的联系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设备提供,而是长期的协作和共同发展。

2)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作用,如果家长能够更加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支持和鼓励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同时在家中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可以更加方便获取相应技术,那么必将会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3)其他社会支持,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虽然网络信息量大,学生可以自由探索各种知识,但是网络也充斥着许多不良信息,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Stephen T. Kerr.Toward a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C].1997.145.

[2][5]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9] M. Molend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A].Global Encyclopedia in Education [C].1994.1911-1915.

[4]王春蕾,刘美凤.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的素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6):14-18.

[6][7]教基[2001]17号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

[8]IPETCCO Consortium.Guidelines for school directors and policy makers[DB/OL].

[10]史华楠等.校园文化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1993.

[11]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