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心范畴,有着深刻和丰富的内涵,以意象的本质和特征以及意象创造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意象说”对中国当代油画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启示。它既是客观物象的集中反映和再现,又是画家情感的化身和抒发。它是二者相互交融的汇合物,而且能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把欣赏者带人充分想象的空间。创作者在油画创作中对艺术形象的意象表达是对我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的继承,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审美取向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意象;艺术形象;民族文化;审美;意境;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0-0107-02
一、引言
中国传统绘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有着较稳定的内在结构和相对完整的体系。“意象”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美学范畴和审美取向[1]。油画这一舶来物的媒材需要和中国传统美学这一内容相结合,才能呈现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面貌。意象油画作为油画艺术的一个分支,它的表现语言具有油画艺术的一般特征。但是,由于创作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的不同,意象油画的表现语言又具有鮮明的个性,更加倾向于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本文即从此角度出发,结合我国传统美学理论,探讨中国艺术如何面对自己的社会环境选择自己的表现方式,使其将来在当代艺术领域里有更广阔的拓展空间。
在绘画创作中,我们是在画面上通过各种形象来传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这种形象不论是人物、景物、动物或是其他静物,不论是何种的表现方式都要尽可能地让观看者产生联想。而我们知道绘画的意义通常不在画面上,而在于艺术形象背后给人的启示,这就是所谓的“超出象外”[2]。所以在下文阐述的“象”有着两种含义:一是客观现实中的自然存在物的形象;二是“意象”中的物象,是艺术家心中的视觉形象。所以,“象”虽取之于自然,却具有人文意义;虽只是一个客观实在物,但人们能够通过“象”将心中的意识情感表达出来。
二、“意象”及绘画“意象”
“意象”[3]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这个理论体系滥觞于先秦诸子,特别是《周易》关于“象”“意”关系的论述,为“意象说”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秦汉时期对“六诗”“六义”的总结,“意象”概念的合成,使“意象”从哲学范畴开始转向文艺理论范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弼对“言”“象”“意”关系的阐释,使“意象”的哲学理论显得更为严密。
最先将“意象”用于文艺领域并实现“意象”的内涵外延,成为文艺美学范畴中一个纯文艺的概念[4],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围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文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形成了庞大的体系。如何营构与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文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意象”由零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
在“意象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意象”的外延逐渐明确,内涵不断丰富,取得了多种规定性。这些规定性也规定着审美意象创造的原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内容。
三、绘画中的“意象”和“意境”
绘画“意象”是客观物象经由创作主体的审美活动而物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绘画主体与表现客体、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的有机融和与统一,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它既融入了主观情意表达下的客观物象,又借助客观物象抒发主观情意。它是客观物象的写照;是艺术审美创造和情感意志表达的载体;是具象世界客观的外部景象与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情思的集合体;是艺术家感情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意象”是“象”与“意”的完美结合,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象”是“意象”形成的外部元素,是绘画形象形成的原初物质;“意”是“意象”形成的主观元素,是绘画“意象”形成和提升的意蕴基础。“意”处于主导地位,“象”处于受支配地位。“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一种寄托物,一种形象载体。
绘画意象的本质就是物象与主体的情、意、理、趣、味相契合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意象性、写意性是中国绘画的传统,也是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与鉴赏的焦点,同样也是当代绘画的基本艺术符号之一。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余光中说:“意象是构成绘画艺术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幅没有意象的绘画作品是什么模样,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首奏诗没有节。”艺术中的“象”是客观之象,狭义的“象”即物象,广义上可以包含形象、物象、事象。客观的形象或景象,是具体可感的。物象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人、物、景的形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态或各种社会生活的形态。它是艺术家观察与描绘的对象,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础。
艺术中的物象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客观的自然存在物,其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二是“意象”中的物象,是艺术家注目、发现的能够表达“意念”而选择的相应的纯自然事物,也是艺术家在作品里借助语言形式表现的客观物质和人类存在“意象”中的物象,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是主观内容的载体。它是客观现实的、形象的、鲜明的。在绘画创作中,离不开摹写物象。“心境万物生”,作者的感情活动不可能抽象地进行,必须“神与物游”,附丽于物。艺术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自然物象进行选择和取舍,找寻思想情感的依附物,才能“立象尽意”。客观世界是获取物象的源泉,但物象并不等同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物状。“物象”所指,是艺术作品中模写的事物形象或景象,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浸透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象”虽取之于自然,却具有人文意义;虽然只是一个客观实在物,但是人们能够通过“象”将心中的意识情感表达出来。
意境是什么?以通常的说法:意境就是情景的结合,或叫“情景交融”。尽管某些人在口头上,把“意境”作为广泛的解释,而从欣赏的实际经验或创作实践方面来看,“意境”的确有其特殊性能和特殊概念。一般来说,艺术是作者主观意识对客观现实反映的表现,但由于所表现的内容、题材、体裁、形式等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性能效果。有的重抒情,有的重“境阔”,有的惊心动魄,有的丝丝扣入人心,有的以空间的景物来感人,有的有意境,有的没有意境。因此,意境有它自己的性能和特点,意境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表现,也就是艺术具有一个空间的境象。这个空间境象,有的虽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却也能间接地引人对它产生联想。所以当人们感受到一幅画或一首诗有意境时,便会在眼前呈现出一片清新的,或宁静的,或开朗的,或壮丽雄伟的,或绚丽沉默的等空间感觉,仿佛自己亲临于大自然之中一样。可以说,意境的特点,主要是依据空间境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无论在思想观念、题材内容还是形式结构上.都追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即“画中有诗”。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以盛唐宫廷妇女生活为创作题材。画的是杨贵妃姐妹三月三日游春的场景,画面上,马的步伐轻快,人的形态从容,符合郊游的愉快主题。不依靠背景,仅以一组人物的配置、马的跑动和色彩运用就能衬托出春天的气息,这是此幅作品的成功之处,这一骑从行列对表现当时豪贵生活的骄纵富有概括意义。联系到前面李贤墓庞大出行图的画面,似可见出这类题材绘画的流变。
《挥扇仕女图》被认为是周晚唐昉的代表作,描绘了宫中嫔妃生活的哀怨,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特征。汉成帝时班婕妤失宠,供养太后于长信宫,遂托辞于纨扇,作怨诗以自伤悼。自此“秋风纨扇”便不断出现于诗中,寓意为宫中妇女被遗弃的愁怨心理。张萱曾作过这一题材的画。此图由一株梧桐明示了秋节已至,而嫔妃与宫人则手执纨扇倦容满面,以宫怨为题,立意十分明确。全图共十三人,分段情节为:独坐、抚琴、对镜、刺绣、倚桐等几组,除人物外,图中的器物、环境如纨扇、素琴、铜镜、梧桐等均有着组织情节、衬托画面气氛的寓意作用。如对镜一节画的是懒于梳妆,对镜而立的一位嬪妃,其内心的愁怨和疑惑被恰当地表现出来。全图以表情之物为衬托,人物安排在秋日凄清、哀婉的气氛中,情景交融达到完美的境地。画中妇女形象正体现出周昉所创浓丽丰腴的式样。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江面几乎全为空白表现,只画一船上垂钓的渔翁。就突出地表现出了一种空旷渺茫、寒意萧条的气氛,给观者提供了一种广阔而富有诗意的意境。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根据清代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所作命题画,画面仅以山泉配上几尾蝌蚪的形象,题上“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句,便使观者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联想,从而使作品获得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意象油画将中国画中的诗化语言视为重要标准,提倡优美和谐的构思立意,积极吸纳古代绘画中的造型语言,打破西画焦点透视和真实时空的束缚。根据构思立意,自由组合意象,使画面产生某种诗意的时空境界。此外,在造境的同时,意象油画十分重视画面上的笔墨、形体、色彩、章法、形势等给人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形式美感。吴冠中在谈自己的写生作品时说:“我很少背着画箱出去碰见什么景就画。我总是先观察,跑遍山前山后,村南村北——然后在脑子里综合、组织形象,挖掘意境。”在表现自然时他还强调:“分析对象的形式特点,突出其形式中的抽象和特点——使观众惊喜美之显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意象油画作为油画艺术的一个分支,它并不追求三维空间的创构,而是把握大的感觉,“不求形似”只是“取其意气所到”,形成了与一般油画艺术既统一又变化的语言体系。其语言特征,是在中国绘画中的笔墨精神及若干技法语言的基础上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取得了与中国画意象造型语言相近的意味。
参考文献:
[1]周 亭.“超出象外”[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9.
[2]郑云龙.“似与不似”对中国意象油画研究的意义和价值[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4(1):53-54.
[3]黄海燕.材料中的意象表达——谈党保华的绘画作品[J]. 当代油画,2015(5):224-229.
[4]罗晓敏.论中国当代意象风景油画的形式语言[J].艺术百家,2015,31(4):237-238.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