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动物、植物和谐生存的意识。这就是最古老的全球意识,或者称为“全地意识”,也就是“天下”意识。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基督耶酥,还有后来的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哥白尼、达尔文、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以及后来的很多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科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他们思考的东西,都不只限于自己的国家,而是为全人类思考,为天下人类思考的。
据说有一次一个记者问罗斯福:“总统先生,请问您认为美国应该奉行什么主义?”罗斯福想了想,说:“我们美国那么大,应该可以容纳很多主义吧!”
现在,东方人向西方人学习, 甚至直接到西方去生活,在长期生活中向西方学习。包括电影界的导演、演员、作曲,努力将东西方的亮点融合在一起,生产出崭新的属于全人类的电影。他们的全球意识,是一直在追求中表现出来的。
就像墨子所说:“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中。”爱全人类并不将爱祖国排除在外,祖国,也在所爱之中。可见,作为一国之领袖,必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还应放眼世界,热爱全人类。
那么,他们这些全球意识是从何而来的呢?他们的世界观是从何而来的呢?
观世界而后有世界观。
不观世界,少观世界,也能形成某种世界观,但很可能是不完整的片面的世界观,有时因此就成为不健康的世界观。
给学生编成课程的东西,一定要是人类最好的东西。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我们把最好的文章编成了语文课,把最好的科学成果编成了物理课、化学课,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编成了历史课。那么,我们能不能把最好的电影,也编成课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通过电影吸取人类的精神营养?
优秀电影综合了思想、哲学、文学、戏剧、摄影、音乐、绘画、社会学、心理学、科学等多种精神营养,精心制作而成,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在这样丰富的电影资源中,一定有一批经久不衰、淘汰不掉,内容永不过时、令人百看不厌,值得每一代学生至少看一遍的上品精品电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媒体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所卜卫女士的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电视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负面大于正面;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则正面大于负面。
所以我们认识到:不要让学生看所有的电影,要所有学生看最好的电影。
将电影引进课程,简称为电影课。
广义的电影课,就是将电影资源全面引进课程,就好像几千年前人类将文字全面引进课程那样。
狭义的电影课,是要用最好的电影作为课文,逐渐形成一门与语文课、历史课并列的独立的新课程。
过去上学等于读书,现在上学等于行动、读书、看电影。
人类课程正在走进行动课、书本课、电影课交相辉映的新时代
人类课程经历了两个时代,正在走进第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行动课程时代;第二个时代,是书本课程占统治地位兼有行动课程的时代;第三个时代,是行动课程、书本课程、电影课程交相辉映的时代,简称为交响课程新时代。(参见图1)
图1:行动课程、书本课程、电影课程交相辉映
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在文字引进课程之前,他们在学习,用的是行动课程。幼儿在识字之前,在读书之前,他们也在学习,用的是行动课程。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后,仍然在继续学习,他们除了读书之外,更多地用的是行动课程。
《易传》解说《易经·蒙卦》:“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用“果行”,当课程。什么是“果行”?是不是体现了人类文明成果的行动。生产果实的行动,勇敢捕猎的行动,英雄救人的行动,捕猎、驾车、酿酒、弹琴,这是最早的行动课程。荀子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古代学者几乎没有一个不带学生出游的。宋代还有一名被欧阳修称为“教学之法最备”的胡瑗先生。跟随他游学的人,“从游者尝数百人”。学生跟着他登泰山,同时就来读前人登山的文章和诗词,弹奏山的音乐,欣赏山的绘画,品味山的人格象征,然后再来创作自己的关于山的作品。胡瑗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 王阳明专门写《知行录》说道:“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后来顾炎武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一个课程时代的格言。中国武侠,提三尺剑走天下,拜师交友,惩恶扬善,荟萃百家,自成一体。彭端淑写一个穷和尚游南海,题目却是《为学》。
英国的培根提出了感觉论和归纳法,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他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唯一源泉”。捷克的夸美纽斯受其启发,写了《大教学论》和《泛智学校》,提出“直观教学”,“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他是班级授课制的发起人,在设计时留出了暑假和寒假,目的主要是给学生行动学习的时间。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儿童智力的发展起源于动作。美国的杜威提出“在做中学”,就是在行动中学。他的学生改名陶行知,表示特别注重在行动中求知。刚从外国传进中国的华德福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行动课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生活环境。(参见图2、图3)
图2:中国行动课程思想史
图3:外国行动课程思想史
我们现在常讲的实践教学、活动课、体验教育,这些都是属于行动课程。不过都是零零星星,时有时无。既没有课程标准,也没有课程体系,更没有学分。因此,我们尝试把行动课程划分为36门6大类:劳动性行动课、观赏性行动课、训练型行动课、旅游性行动课、社会性行动课、实验性行动课。(参见图4)
书本课程时代已经出现了2000多年,大家都很熟悉了,它的利和弊也不用讨论。如果把行动课程、电影课程加进来,形成交响乐一样的新课程,那就使人类课程大变样。
将行动引进课程,成为行动课,简称为“课行”;将文字引进课程,成为文字课,简称为“课文”;那么,将电影引进课程,成为“电影课”,便简称为“课影”。今后的课程,一定是“课行”“课文”与“课影”交相辉映、相辅相成、携手并进。
电影是行动课程的延长。如果说行动课程为学生建立必要感觉,那么电影课程为学生建立充分感觉。
行动课程时代的口号:君子以果行育德,学莫便乎近其人;
书本课程时代的口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课程的新时代的口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部电影!
电影课研究三部曲
第一部曲,整部好片周周看。好比学生天天要吃饭才能长身体,整部好片周周看,可以帮助学生长精神。学生不仅需要知识,不仅需要技能,尤其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或者说是强大的个人意志。从1994年开始,我们从全世界100多年以来30多个电影生产国的25万多部影片中反复筛选适合中小学生、幼儿和大学生的上品精品电影,按照经久不衰、百看不厌,适合每一代学生至少看一遍的标准,按照孩子的心理年龄,经过学校师生和专家双向交流选片,分年级推荐,编排成课程式的看电影计划,列进课程表。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平均每周看1部到2部,15年看1500余部上品精品电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一种阅读,也是一种阅历、一种人生启迪。再按照学生兴趣开展若干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增强和巩固这种启迪。在整部电影分主题推荐时,逐步将电影课开发成一门独立的新课程。以同一主题的系列电影为一单元。例如将所有的发明家电影为一单元,所有的外星人电影又为一单元,南北战争系列电影为一单元,罗马史诗系列电影又为一单元。目前幼儿园共108节主题单元电影课,小学共144节主题单元电影课,初中、高中共108节主题单元电影课。每课有必修课电影、选修课电影、自助餐电影。由学校认领一个主题深入研究开发,开展“开发一课,共享百课”活动。目前全国获奖的电影课课例已达到360课。最新开发的高考文学名著电影课,将初中高中和教育部推荐的名著对应电影100多部全打包。
第二部曲,学科电影课对课。按照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和各地教科书,进行课文和电影“课对课”的整理,在语文、历史、道德、生物、地理、自然、科学等多门学科进行了学科电影整合,90%至96%完成了“课对课”,要么直接对应,要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国的所有语文教科书,已经完成了六种版本1000多课的96%的课文与电影对应分类打包;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93%完成对应打包。地理、生物、名人、名著、中国文化、生命文化、财富电影、感恩电影、环保电影、女子电影、灾后精神建设电影、新农村文化建设电影、领袖电影课程等等,整理完成分门别类装进服务器集群,完成了35000GB。可用三种方式瞬息检索:一、主题分类;二、课文名;三、关键字。同时收藏了历年来在全国评审获奖的电影课课例400余课。这些开发出来的数千课电影资源,已投入学校试用。我们曾在《中国教育报》开辟《我爱电影课》专栏和“2009全国电影课大赛”。38000GB的服务器集群,可以做任意的快速的检索和点播。然后再把学校使用这些电影资源创造性地开课的课例进行评奖,将获奖课例再放入库中供学校共享。试用的结论是,教师使用电影片段上课是电影课的初级阶段。一些学校开始建立海量本校电影课资源库点播系统,尝试进入电影课的高级阶段。
第三部曲,交响课程新探索。行动课、书本课、电影课交相辉映,探索开发试用研究性学习的新课程。例如《月亮》课程,读文学的月,观歌舞的月,看电影的月,听音乐的月,赏真正的月。文学的月中,有散文的月、诗词的月以及选进各国语文课本的课文的月;电影的月里,有纪录片的月,还有故事片和动画片的月;音乐的月,有贝多芬的月光曲配电影画面,有阿炳的二泉映月。
《用爱为你疗伤》是生命课程中的一课。把诺贝尔奖生命肽理论和关爱产生生命肽相结合,把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把南丁格尔与“感动中国”相结合,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药。
又如智慧课程,有植物的智慧(植物妈妈送子远行,吃动物的植物,植物合作共生),动物的智慧(使用工具的乌鸦和鸣鸟、伪装和保护色、合作与共生、进攻的绝技、逃避被捕食的智慧等),人类的智慧更多,包括仿生的智慧。
领袖课程、财富课程、青春课程、感恩课程、环保课程、发明课程、创业课程,几十类,几百课,学生、学校、家庭可以自由选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部电影”,成为课程新时代的口号。
国内外专业理论研究机构和人士评论电影课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施建农、刘正奎等研究员十多年来一直跟踪研究考察电影课的效果。他们在中国科学院将电影课申请立项为“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们使用电影课提供的人类灾后精神建设137部经典电影在灾区开展心理援助,起到了光是说话讲课起不到的心理疗伤作用。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博士何静女士认为:电影课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以电影课为载体,可以实施各种各样的才能学习。电影课是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斯坦伯格(Sternberg)的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的综合应用和实践。
电影课有可能改变学习的模式。学习仿生学给我们启示,刚孵出的小鸟,张着大嘴,吞食妈妈从嘴里吐出来的咀嚼过的食物。只要能走能飞了,妈妈带着小家伙们在地上水中空中寻找食物,不再从妈妈的嘴里要食物了。过去,教师仅靠阅读文字图片后反刍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可能将逐渐被淘汰。直接面对学习资源,这是人类学习史上的一项新突破。
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马克·托克利在斯德哥尔摩听取了中国电影课的论坛后说,电影课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全球意识。一位日本朋友说,中国上电影课长大的这批孩子,今后在联合国、奥运会、国际经济组织等各种领导席位的竞选中,可能具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他们的全球意识是从小养成的。人们认为他们也许更能胜任领导各种世界事务。电影课,不仅使整个人类的孩子将在轻松愉快中受到全人类最好的思想文化艺术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全球共同精神的基础上直接对话,促进整个人类的沟通和国际合作。有人说,电影课在国际和平上的意义,说不定能胜过英语,因为它帮助人们沟通了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思想,它沟通了价值观、世界观,沟通了整个人类的精神。果真如此,电影课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善莫大焉!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102208)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