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年龄界定及个性特征;问题行为的界定和相关研究;常见的问题行为及表现进行分析,提出运用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的理念,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问题行为;年龄界定;个性特征;表现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59-01
1.小学生年龄界定及个性特征
小学生,指正在接受小学基础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在心理发展的健康问题上,小学生有以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1.1 情绪不稳定。心理学家比斯库认为,孩子们是在不断学习、判断和感受的人,他们的情绪往往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将了解和认知规律的行为的情感因素和社会规范综合起来,以便被习得、被解释为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表现。由于理智感尚未形成,则驾驭情绪的情感主要由情景决定,波动性大,未能有意识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使情绪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
1.2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同情绪的不稳定性相联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例如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等品质尚在形成中,不能有效地实现自我控制,这使得自我控制的能力仍然处于比较差的状态。因此,小学生容易发生异常行为,并表现出某些心理障碍,如多动症、上着课心不在焉,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挠头、咬手指、咬铅笔等。
1.3 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好胜,但是韧性差。什么事都想争第一,想要赢别人证明自己厉害,但是容易受挫折,一点小失败就觉得让他们失去自信心。
1.4 自尊心和自主欲强烈。比如稍微批评两句就会觉得很委屈,或者一点小矛盾就反应很强烈。
1.5 人际关系简单化或不知所措。即不会与人相处,特别是与大人相处时感到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等。
2.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界定
问题行为又叫做行为问题、行为异常、行为障碍、偏差行为等。对这一概念理解的角度不同,对它的界定也就有所不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2.1 问题行为是指给家庭、学校带来麻烦,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容易导致品德不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不正确行为(周步成,1991)。
2.2 指所有显著的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何志培,1994)。
2.3 在心理学中,问题行为泛指那些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行为,一般包括那些使他人不可理解的行为以及那些反社会的、破坏性的、分裂性的或明显顺应不良的行为(阿瑟.雷伯,1996)。
2.4 问题行为是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和参与学习的行为(邵瑞珍,1996)。
通过对以上表述的总结,结合在校小学生的行为特点,本研究主要把小学生问题行为界定为:指违反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及在情绪或社会适应方面,存在问题的行为。
此外,关于问题行为的本质,还要认识到这样几点:(1)问题行为较多出现于儿童和青少年中,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2)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同于犯罪行为,它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从心理、教育角度的干预来解决;(3)问题行为不能等同于神经、生理方面的病态行为;(4)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不意味着就是问题学生,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某一种行为而言的,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并普遍存在于小学生中。
3.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关于小学生问题行为,我国的学者一直将它列入品德研究的范畴,并对于品德不良行为方面着重研究。不过最近几年国内对问题行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因为问题行为已经越来越严重。据报道,西方发达国家有5%-15%的学生存在着较明显的问题行为。我国的一个对全国22个城市在校少年儿童的问题行为调查揭示,问题行为的发生率为12.97%,后续的研究发现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中的父母问卷来研究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很多结果显示:小学生的问题行为以违纪行为或反社会行为最多,其次是神经症行为,最后是混合行为。叶俊杰2001年对初中生的调查中,发现问题行为检出率普遍高于学龄儿童的平均水平,达15%以上。
国内外研究发现,儿童问题行为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情绪和社会活动,还造成以后的社会适应不良、情绪障碍,甚至药物滥用、青少年犯罪等现象。
王丽敏等采用CBCL调查发现男女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行为不同,男生主要集中在强迫和多动问题上,而女生的问题则主要表现在分裂样(表现为退缩、孤独、不爱交际、没有知心朋友、情绪体验缺乏和冷漠、爱好极少、敏感怪癖、过分沉溺于幻想、不适应环境等)和残忍方面。章健华等利用Achenbach青少年自评量表(YSR)发现在有行为问题的学生中,男女生在攻击行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另外男生在抑郁、不受欢迎和违纪行为方面也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则在躯体诉述和思维障碍方面明显高于男生。对海南省中学生行为问题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性别比较上:男生行为问题的多动、违纪、攻击因子检出率较为突出,女生行为问题的抑郁、社交退缩因子检出率较为突出,同时,违纪因子男女差异显著。
4.小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及表现
由于对问题行为的定义没有统一,致使问题行为的分类也有很多种,本文采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奎伊等人的二分法。他们认为问题行为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外向性的问题行为,也叫攻击性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过度的活动、行为上的粗暴、不遵守纪律、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逃跑、欺骗等。
第二类:内向性的问题行为,也叫退缩性的问题行为。这类问题行为又分为两种:一种表现为沉默寡言、胆怯、退缩、孤僻、不合群、不能适应新环境;另一种表现为性格较温顺,但容易神经过敏、烦躁不安、焦虑、白天稍不如意,晚上就会做噩梦、讲梦话、失眠等。
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智能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受生理、心理、社会、家庭、经济、文化、教育等多因素影响,包括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儿童的身心健康,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但其中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最大,由此可见,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养方式,是提高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减少问题行为发生的关键。
通过对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运用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的理念,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家长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才能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也要处理好管和教、爱和严的关系,综合判断,全面分析才能早期预防,及时发现,正确矫治。
参考文献:
[1]刘新声.关注发达国家青少年的违法犯罪[J].中国青年报.2000.6.22.
[2]忻仁娥等.全国22个省市26个单位24013名城市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1992,4(1):47-55.
[3]王玉凤等.不同时期北京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51-53.
[4]张梅.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39-44.
[5]冯维,张美峰.初中生问题行为整合性教育干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1.
[6]张晓明,杨红梅.37例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
[7]肖晓玛.浅析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辅导与治疗[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2.
[8]郭海峰.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教育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