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互联网时代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应对路径

互联网时代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应对路径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6 09:45:03 点击: 推荐访问: 中学生 中学生1600字自我评价 中学生2022元旦主题作文7篇

国家认同教育可以增强国民的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有效地抵制全球化带来的社会离心力,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奠定合法性基础。学校开展国家认同教育,要积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同时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然成为中学生认知世界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其中,中学生网民(12—18岁)占青少年网民数量的40.4%。同时,中学生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到了22个小时。[1]互联网作为一种承载和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打破了以往相对单一和封闭的学校教育空间,使学校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路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具有时代性的挑战。就国家认同教育而言,中学时期是学生国家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期,由此,关注互联网时代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探索国家认同教育的新路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国家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在2016年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家认同被列为责任担当素养中的一个基本要点。对于中学生而言,学校是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场域。国家认同教育就是学校通过恰当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培植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认同感,塑造具有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现代公民的实践活动。[2]但是,作为当今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互联网为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也给传统的学校国家认同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受到挑战

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交织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之中。可以说,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情境,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规则和价值标准的变化。诸多异质文化、多元价值观念充斥于网络之中,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许多国家利用网络的无界性,极力推崇自己的政治主张、文化信仰,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通过网络极力鼓吹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入侵和文化渗透。中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无疑成为了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而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高,无法准确判断网络信息的真假,一些思想意识薄弱的中学生被这些思想和言论所蒙蔽,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易感人群”。当西方文化对中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冲击无疑会消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淡化中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弱化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教师的教育权威受到挑战

在传统的国家认同教育中,教师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国家认同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形成国家认同意识,这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授—受”关系。但是,互联网打破了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信息资源的场域。在这个特殊场域中,学生可以接收到世界各地的信息和教育资源,从而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也受到了影響。另外,有中学生通过一些网络软件,接触到许多和主流文化相违背的信息。例如,西藏“3·14”事件后,西方某些主流媒体借助该事件,以人权和自由为幌子,对我国政府进行抨击和诋毁。学生通过网路接收到这些不良信息,与在学校接受的知识相背离,这对于政治觉悟尚在形成期的中学生是十分危险的,容易使其产生认知偏差,从而也会对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提出更多的质疑。

(三)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受到挑战

在传统的国家认同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经过了层层筛选和过滤,中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对国家形象有正面影响、符合时代主旋律、弘扬核心价值的内容,但与时效性极强的互联网相比,也体现出了相对的滞后性。而互联网缺失一个“过滤器”,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充斥在网络环境中,许多负面信息必然会影响中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另外,当前国家认同教育主要还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检验教育成果的主要手段还是考试。这种评价方式使得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权威和标准,也成为学校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指挥棒”,这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国家认同教育应有的目标、内容和方式。

二、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新路径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预言,“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3]面对网络给学校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探索新的教育路径、提高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性、提升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国家认同教育新思路

国家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国家的身份、社会历史、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国家执政能力等方面的理解和认可,是个人对自己国家的归属认知、感情依附及其行为倾向。[4]在以往相对封闭的空间场域内,人们的行动都遵循一套既定的价值体系,很少有人会对此质疑。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他者”对人们的挑战频发。互联网的发展消弭了地域对人们的限制,各个国家发生的事件都能够第一时间传遍世界各地。可以说,网络使现代人与“他者”的共存成为一种生活“新常态”。因此,学校国家认同教育要积极应对互联网提出的挑战,形成“同”和“异”相结合的国家认同教育新思路。

当前,学校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主要侧重于认同知识的传授,例如关于国家的知识、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以及历史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由于“任何层面的认同,只能在与‘其他’——与其他的人、部族、种族或文明——的关系中来界定”[5],因此,学校在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他者”场域,将国家认同教育置于“我们”与“他们”的关系中进行。可以说,互联网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知识习得外化为个体行为的平台。在网络这个特定情境中,学生作为发展主体,通过与网络中诸多层面、类型的“他者”相遇,将在学校所学到的潜在的、静态的国家认同知识付诸于实践层面之中,在与他者的区别过程中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界定,外化为具体可感的爱国行为。当然,在借助互联网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同时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尤其是对于网络中的恶意诋毁和虚假消息,教师要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不断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以互联网为平台,构筑国家认同教育新生态

从本质上讲,国家认同教育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动态而非静态的生态系统。当然,这种开放性并非是完全的开放状态,而是适度的开放。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所有的系统都是某种程度的开放系统。系统之所以成为活系统,有其相对独立性,那也只因为系统是对环境适度开放的”[6]。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和挑战,学校国家认同教育要在该平台上进行适度的开放,及时更新教育内容,转变教育方式和方法,构筑起具有时代特色的国家认同教育新生态。

学校国家认同教育要利用互联网资讯,更新教育内容。教师要运用自身的专业素养,有针对性地将网络中与国家认同教育主题相关的最新资讯,包括新闻、言论等,引入课堂教学之中,适时调整和拓展学校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有效避免课堂知识与现实相脱节的情况发生。同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将互联网“交互式”的沟通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单向沟通教育方式。教师要从互联网提供的海量素材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挑选,将合适的素材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采用互动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与学生开展平等、民主的交流与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互联网所具有的声、像、图等新媒体要素与相关教育内容相结合,改变单一、枯燥的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此来提高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性。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平台提供的通讯手段,如微信群、QQ群等,以国家认同教育为主题,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主题讨论,教师和学生都可参与讨论、发言,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以互联网为纽带,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国家认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时间上讲,国家认同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属于终身教育;从空间上讲,国家认同教育关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此,要想提高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而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沟通工具,是联结三方的有效纽带。

家庭作为第一教育场所,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家庭教育所具有的长久性和情感性特征,为中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家庭的国家认同教育过程中,家长首先要端正态度,有意识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国家认同感的意义,才能為孩子传递合适的教育内容。其次,家长要转变传统的专制型作风,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对话、和谐相处的关系,充分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才能针对其不正确的思想进行及时纠正。最后,家长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的教育作用,家长关于国家的言行、情感和举止都会深刻影响孩子国家认同感的形成。[7]

学校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场所,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通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等环节的设计,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认同教育活动。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学校教育还要将课内和课外活动相结合,通过举办主题报告会和讲座、参观纪念馆和教育基地等活动,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另外,还要有效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社会是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必要补充。国家认同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内在地规定了国家认同教育并非只是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要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需要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而获得。因此,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和社区中的资源,将社会实践体验和学生理论学习相结合,在参与中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国家认同教育可以增强国民的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有效地抵制全球化带来的社会离心力,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奠定合法性基础。学校开展国家认同教育,要积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同时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R].2016:4-8.

[2]曾水兵.加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31-34.

[3]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6.

[4]柳翔浩.和合视域下跨境民族地区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以德宏州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3.

[5]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34.

[6]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186.

[7]李海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史利平,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 蕊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