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青少年心理阶段与美术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青少年心理阶段与美术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6 09:45:03 点击: 推荐访问: 应对策略 教学 教学业务副校长在开学工作会发言稿

教学是围绕教学对象展开的,美术教学的实施紧紧把握住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现今美术教学与青少年心理发展之间的关联性,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文献研究、行为分析、推理思辨等研究方法,分析青少年美术学习的发展阶段及心理特征,把握其美术学习的规律,探讨教学对策。试图建立一种正确美术教学的学生观,了解教学中青少年的真正需要的,并探索出最适合青少年的美术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从培养方向来看,有普及型、师范型、专业型。普及型基础美术教育有着根基性的重大意义,青少年美术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块。本文的研究对象为12、13岁至18、19岁之间的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美术教育。在此重点探索和研究如何根据此阶段青少年心理学发展规律,结合运用有效的美术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青少年美术学习心理主要特点

(一)青少年期心理主要特点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青少年期即青春期,一般指12、13岁至17、18岁这一年龄阶段,包括初中阶段(11、12岁至14、15岁)的少年期,高中阶段(14、15岁至17、18岁)的青年初期。[1]青少年阶段是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因此称为青少年期。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快、变化大,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矛盾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作为发展中的人,其生理发育迅速成熟,而心理发育则相对迟缓,从而造成人的心理成熟水平、社会阅历积累与生理的急剧发育成熟不相适应,由此产生许多矛盾和困惑的心理状态。如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理想目标与现实可能、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情感与理智、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成才欲望与厌学等种种心理上的矛盾。这种主观欲求与客观可能性上的矛盾,引起了他们内心的烦恼与不安。因此,青春期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和身心功能障碍。

二是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这个时期青少年往往建立起强烈的独立感、自由感、自信心与自尊心。埃里克森认为,此时期的青少年存在“自我同一性困惑”。“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与此同时,青少年容易产生角色混乱,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职责、自己承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选择生活角色产生的困难。

三是强烈的好奇心和认知欲望。青少年渴望认识和理解世界。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富于幻想,喜欢并乐于接受新事物;处在记忆力黄金期,形象思维带有直观性,对问题的反应能力增强;观察力、概括力、想象力、记忆力各方面不断增强。

四是情感的丰富性和不稳定性。青春期荷尔蒙的青少年分泌旺盛,表现為情感丰富易变,待人接物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自我控制力弱;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各方面的情感处于发展阶段,包括亲情、友情,包括朦胧阶段的爱情;丰富的情感令青少年情绪波动大,患得患失,这一时期亦称为“青春期烦恼”。

(二) 青少年美术认知与能力发展特征

从美术认知角度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3岁儿童在观看图形时,眼动轨迹是杂乱的,错误率约为50%,4岁时错误率降低到33%,5岁儿童已能正确认识图形,6岁儿童眼动轨迹几乎完全符合图形的轮廓[2]。到了青少年期,感知觉系统已充分发展,知觉的精确性和深刻性不断加强。体现为能精确感受和分辨不同的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细微差别;对物体形状、特征有更强的感受力;对空间、运动等知觉过程有更好的判断力;能更全面、更整体地去感知事物,开始逐步形成较为严谨的逻辑思维,并能较为准确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等反面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在美术能力的发展阶段方面,11、12岁至14、15岁的初中阶段学生表现为视觉写实期,14、15岁至17、18岁的高中阶段学生表现为理性期。初中阶段青少年对美术作品的兴趣爱好出现变化,开始对色彩鲜艳、线条稚嫩的儿童绘画兴趣减弱,但又画不出结构准确、线条精炼的“成人画”。而高中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理性思维进一步发展,已进入可以进行专业化美术学习的阶段。

(三)青少年阶段美术心理特点

1.“青少年绘画危机期”。进入视觉写实期的部分青少年学生的美术作品开始变得拘谨、呆板,会因“画不像”而产生 “焦虑”的情绪,逐渐出现对美术的排斥甚至逃避心理,这一时期在美术心理学上,称为“青少年绘画危机期”。对于美术教育工作来说,如何把握并帮助青少年平稳地渡过这一转折时期,尤为关键。

2.用理性思维指导美术活动。青少年的求知欲旺盛,理性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发展,在进行美术练习或者创作时,会运用理性思维对美术活动进行思考。“动机”的作用更为明显,青少年会因为明确正在进行的美术活动的意义,而调动自身积极性进行美术创作。

3.在美术作品中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艺术是人类情感的重要载体,青少年的情感丰富性决定了其在艺术活动中有强烈的情感表达欲望,艺术成为其精神寄托和情感宣泄出口。其中会有部分青少年因此而走上专业的道路。

二、 现行青少年期美术教学主要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未能完全贴合青少年心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行美术教学的观念和思维也在不断地寻求转变,但很多学校一提到基础美术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美术课程,观念上依然认为美术是次于语数英等“文化课”的一门课外兴趣类型、辅助性的学科。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设定为普通知识性认知和了解,而学生往往渴望在美术中寻求趣味、创造和表达,教学目标设定与青少年对美术课程的期待贴合度不高,导致学生对美术的重视不足。

(二) 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与“青少年美术危机”

青少年非常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会对新事物高度敏感和关注,而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往往容易导致学生的兴趣下降。首先,美术课本内容的更新不足。青少年美术教材的内容还是以介绍基础美术知识为主,教材内容模块也比较单一。其次,过分强调以“写实”为目的的基础训练。在现行青少年美术教育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培训机构,对此阶段学生均强调“写实性”。从儿童期美术转入青少年视觉写实期美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下转入“写实性”绘画,容易使学生产生“画不像”的焦虑,又失去了儿童期绘画相对自由表达的趣味,甚至使学生产生美术课很枯燥的感觉,从而可能使学生陷入“青少年绘画危机”之中。

(三) 教学的形式和手法还比较单一

青少年基础美术教学还是以传统的“灌输—临摹—写生”的教学形式为主。它的长处在于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但一味灌输,往往会使学生认为只有教师灌输的东西才是正确的,一旦离开了老师灌输的东西,自己便无能为力,更谈不上自由创造。一味地让学生进行临摹和写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再现,学生很少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艺术教师很容易有尽可能早地教学生中心透视法这类诀窍的倾向,它使老师显得很内行,使想尽快达到成人标准的学生感到高兴,也会给家长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它很快就变成笨拙的洗脑。”

三、 基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美术教学

(一) 立足青少年发展阶段,更新教学观念

美术教育应从美术的整体价值角度考虑,青春期美术教育从人格形成、智力发展,社会意识、心理健康等整体规划上思考,把握新形势,建立新目标。我们今天青少年美术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只是过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中的并不太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4]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变得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同时成为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人。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专业,这些美好的能力都将有效提升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二)系统论结合美术心理学,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

当代教学理论提出许多科学的有关教学方法的思路,其中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结合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来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积极的指导性和探索性意义。系统论提出教学中必须注重整体性,要求采取教学方法时要全面地比较与考察教学的各个基本要素,找出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然后进行教学方法的整体结合和综合运用。心理学注重根据人的心理系统进行研究,包括学习分类、知识理解、知识保持、知识迁移、知识运用等,来探索可操作性方法,两者结合构成了完整性和高效性。

教学过程其实是一种教师的“教”與学生的“学”的关系展开过程。学生是教学中最活跃的主体因素,整个教学模式的建立应以对青少年美术心理的正确分析为基础,衡量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物质资源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并展开互动的教学过程,从而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教学内容设计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

青少年独立性增强,爱好广泛,但热度持续时间不长。美术教师有针对性地丰富课题设计,改变美术创作的材料,让学生对美术课保持新鲜感。

首先,美术教学的内容需与时俱进。青少年对新鲜事物敏感度高,喜爱流行与时尚,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觉得乏味。因此,美术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注意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的编排上可多参考其他学校或者国外的教学案例。课堂的主题尽量多样化,鼓励学生多做有形式美感的探索和表达。青少年美术教学在授课内容的设计中应尽量选择既有技术性又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课题。不要以一种生硬的方式,让学生照搬对象,科学性必须要,但一定要在逐渐引导与启发的基础上去深入。这样既保证了教学成果,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适当地转换和改变美术创作的材料和媒介,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帮助。美术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式的艺术。现行的和不断出新的技术是美术学科的审美形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美术教学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新的技术和多元的媒介提供实现美术产品的多种手段,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能够尝试解决问题的新的可能和途径,学生“要适应艺术的物质媒介和感性形式,才能锻炼和培养出相应的感觉能力”[5]。现行基础美术教育提供学生可运用的媒介还是比较单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教学物质资源配备方面尽量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手段和媒介,鼓励他们大胆利用自己感到有趣的媒介制作作品,培养他们以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和视野去制作艺术品,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

(四)针对“青少年绘画危机阶段”,丰富教学形式与手法

1.多元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互动

适应青少年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应采取多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美术课堂除了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实践”的形式,教师应综合灵活地动用其他各种教学方法,如演示法、练习法、观察法和情境法等等。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与学生多互动,多组织青少年学生就有关美术的知识点进行交流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前苏联建国时期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对个人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谈到“人是社会的产物,因而,缺乏了社会的互动,他就永远不可能发展起人类进化中所形成的属性和特征”[6]。良好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多观察、多分析,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写生与创作相结合的训练方式是解决危机期的有效手段

单纯枯燥的写生课,或者单纯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的创作课都相对片面,只有将理性思维的训练和感性思维的发挥结合起来,才符合青少年危机期学生们的心理需求。美术教师要针对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变化程度去设计和调整课程内容,写生课要训练敢于突破固有课题,表现对象的设定有相对的自由度。

3.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发展中的教学技术在艺术教学中已呈露出日益重要的作用,电脑在教学中可以创造出超乎想象的机会和效率。根据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容易着迷的心理特点,通过新媒介的趣味性、多样性更好地吸引学生进入到艺术中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感官元素越多,就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运用电脑多媒体制作课件,加入青少年喜爱的卡通演示动作或讲解知识,有了有可爱、动作和声音的卡通元素的帮助,青少年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与记忆力大大增加。此外,演示法还包括老师的实物操作演示。呈示各种图片、播放电视片都是能有效地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提到一个高度的不同方法。现代的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时代不断地变化,也变得更丰富和多元,艺术会更多地渗入人类社会的生活之中,美术教育及其方法亦会随着时代与自身发展规律而不断得到优化与改进,从而使新一代能更好地去掌握与运用艺术中这一宝贵的样式。

青少年心理阶段与美术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五)利用青少年的易感性来推动创作力与表现力的发展

日本的大胜惠一郎在《child art to man art》(中文译名《青春期美术教育》)中强调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职业画家,而是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注重激发青年的创作欲望。[7]这主要是针对之前美术教育偏向技术教育而提出来的,他主张青少年应该更较注重表现个性化的和具有创造力的作品。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要多引导他们用笔表达自己情感,促进其对美术的热爱。其实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上,这方面是做得很好的。比如叫孩子们画自己所爱的人——比如爸爸妈妈、老师,或者画他们记忆中的大山、树,小鸟。但许多类似的课题似乎在学生一进入较为规范的训练阶段后就消失了。其实青少年的美术教育应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日本的大胜惠一郎在书中亦提出,应根据青少年成长特征挖掘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引导学生创作较为适合,而不是一味地停留在訓练表面的模仿能力上。“人的心理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主要是符号活动,是创建或制造、运用、操作符号的过程。”[8]现代艺术丰富的表现形式,会为青少年的艺术创作打开一扇通往宽阔道路的大门。

四、结语

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美术教师作为带路人,带领学生步入美术的殿堂。学生在此所形成的对美术的认知,理解以及兴趣,将会影响他一生对美术的态度。因此,青少年美术教育工作,应立足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阶段,认清“青少年绘画危机阶段”,研究青少年美术心理学,更新教学观念,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设计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与手法。让青少年在学习美术过程中,不但掌握这门艺术的表现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创造力、表现力,推动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莫晓春.关于“青少年”年龄界定问题的思考[J].2009,Vol.19 No.2 .

[2]齐文静.浅谈美术学习心理与教学特点[J].2010,vol26 No.11.

[3](美)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郭小平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411,431,39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张君萍.通感审美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31.

[6]巩子坤,李森.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人民教育,2005(8):11.

[7] (日)大胜惠一郎.青春期美术教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8] 李炳全.文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9.

[9]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0] 胡烨妃,骆宏.心理资本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0.

责任编辑 魏家坚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