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构建“学生主体、学校主导、社会引导、家庭协同”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四位一体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0000-00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面对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新问题、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以为人本”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融为一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进学生。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创新新的教育模式、获取新的经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马克思曾经说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我们所提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教育观为基础,学校根据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理念,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影响,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出发,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科学理论依据的。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是最活跃、最具有生机的青年群体、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第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是高等学校根据党和政府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第四,其根本任务与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坚持“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必要性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主阵地。随着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正处于新的发展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给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和社会道德失范,唯利是图,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侵蚀作用,导致价值观念迷失。大学特有的高贵的道德理想、人文素养,逐渐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拜金主义所取代,大学精神正日渐式微,逐渐失去其作为精神和道德家园的地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处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对大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其人格培养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曾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指出大学“不贵乎有专技之长”,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社会与人文方面的知识,大学应成为一个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圣地。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要求,在人才素质培养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观,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需要。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正处于迅速发展的科技革命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由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型,无论是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和规模还是大学内部的教学管理模式都面临着变革。在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个体如果没有良好和谐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则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理念,注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其个性发展,使大学生具备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实现其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主张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目标,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无论是政治的进步、经济的强大还是科技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一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帮助其对象具备时代和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思想素质,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发展规律,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独立和谐人格,把大学生塑造成为具有优良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使大学生有效地适应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 “以人为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育人之本。世界现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两种模式:灌输式和渗透式。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灌输式模式,在学校中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为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渗透式模式,则不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是以活动和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为主,让学生自我探索。这两种模式各有其利弊。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必须与时俱进,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和新模式。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将两种模式的优势特征相互结合互补,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起学生、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校主导、社会引导、家庭协同等各要素的育人功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和谐校园,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和谐引领学校发展。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技含量。同时,特别注意发挥大学生主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作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最大化。
2.1 以学校为主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我们党加强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所在。” 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自身主导地位的作用,首先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不断改进和创新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系统地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灌输,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针对学生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教育和主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旋律,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知晓祖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导和教育学生以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奉献社会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学校学工系统、党团组织专职教育工作者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力军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强化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攻坚战。同时,高校还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有效资源,如根据高等教育要求和学校定位办好校报、刊期、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中心,并利用人文讲坛、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实现“双主性”的统一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的主体是人,实践的主体对象也是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在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双向活动中进行的,“教”与“学”是同生共长、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活动中既要肯定教育者的主导性,又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因素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果没有大学生主体参与,如果实践的主体对象不敬仰和服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实践主体主动、积极、自觉接受和内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就不可能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坚持在主体性中主导、在主导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采取“双主体、互动式”的教育方法,把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实践者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内驱合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教育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向上的教育实践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调查考察,利用人文讲坛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辨论,组织主题明确的班会等活动。充分利用活动这个载体,增强其主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充分释放大学生自身的自发性和能动力量,使学生获得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从而使大学生达到自我觉醒、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之目的。实现教与学、主导性与主体性的辨证统一,把大学生塑造成具有优良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
2.3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发挥社会育人功能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思想来源于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思想理论禁区被打破,西方社会思潮、新旧思想意识大量涌入我国社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利用先进技术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渗透和文化侵略,与我们进行争夺青年、争夺思想阵地的斗争,向青年学生,向全世界、全方位、全时空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外交政策与文化观念。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其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提高其政治敏税性和鉴别力,自觉抵御西化的侵蚀,局限于运用课堂理论教学、党团活动、教学实践等载体已显得远远不够。网络教育已成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环境,正如原教育部长李岚清2000年7月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政治工作,……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能力”。传播学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抢占网络宣传教育制高点,是摆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前的紧迫任务,德育进网络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思想领域阵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功能融入到社会系统工程之中,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优势,积极主动应对网络挑战,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校园走向全社会,拓展德育教育时空,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社会化。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指出,“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现代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和引导教育之功能。其导向、宣传作用,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学校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因此,与时俱进,发挥社会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新闻媒体、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携手共建育人网络,构建以学校、政府、社会和家庭为支点的多维度、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有效地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调整和充实教育内容,使德育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化,从传统的单项灌输走向丰富多样和双向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时代感染力,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建立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教育专业网站,如建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系统”,组织开发具有时代特征和感染力、影响力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等。建立网上教育课堂,掌握时代发展命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将“两课”教学主动延伸到网上,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这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工具,有目的、有计划、持之以恒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正面理论灌输和正确的與论导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與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教育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4 发挥家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助育人功能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协助者,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心理需求和做人的行为观念。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地对孩子施加的教育和影响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共同研讨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思想情操,具有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教育方法与途径。究竟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学校学生工作系统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主动与学生家长建立紧密联系关系。如建立由学生工作职能部门牵头、有院系领导、政治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指导与协调。欢迎家长来校来访,参与学校有关活动和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利用家长座谈会、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方法与家长紧密联系,使家长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协助学校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完整的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取得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的胜利,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领引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不会迷失方向;只有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的实际出发,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灌注和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引导和家庭协助育人功能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广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2005年元月
[2] 管向群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2006(10)
[3] 郑文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反思与制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2006(10)
[4] 张雨金试论教书育人 高等农业教育1998(10)
[5] 伍揆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及其实现船山学刊2006(3)
[6] 谭向阳校园文化与高校德育船山学刊2006(3)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