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基本指向,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把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评价数学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实践阐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从1989—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多数年度空缺,是因为我国还缺少原创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自诺贝尔奖创设以来,我国大陆学者还无人问津。而另一方面,十多年来我国参加世界中学生各个学科竞赛中,获得金牌数却以绝对优势超过了世界各个科技强国。这无疑说明我国中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打基础是为了什么?光打基础,不建高楼,这样的基础有什么用?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创造型地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忽视了创造性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推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在数学中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把由教知识、教方法、教技能的“教书”,转化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育人”。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素质,下面谈谈我们的认识和做法。
1 破除创造的神秘观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谈到创造,学生觉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其实在社会发展中人们时时都在创造。从解决一个生活难题、制造一个生活用具、发现一个新问题、用他人不同的方法解一道数学题,到开辟一个新的数学领域、解决一道悬而多年的世界难题等等都是创造。创造并不神秘,它存在于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人人都有创造的机遇,人人都有创造的天赋。
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创造发明,科技就不能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在数学发展中,从人们对数的认识,到一系列数学分支的建立、发展,无时不伴随着创造。从欧几里德创立平面几何,到洛巴切夫斯基黎曼创立非欧氏几何,从笛卡儿创立直角坐标系引进解析几何,到牛顿——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创建微积分,从组合数学知识发展到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无不浸透着科学创造的足迹,可以说,只有创造才有今天的数学,只有创造才有今天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当初陈景润的中学数学老师不是给他以哥德巴赫猜想的启蒙和引导,也许不一定使他日后立下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雄心壮志,也不一定取得这样距这个数学高峰仅一步之遥的辉煌成绩。老师可在各种场合中以各种典型例子,教育鼓励学生立志献身于科学。从中华民族历史上对数学作出的贡献到近代的落后,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体会、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懂得科学的重大发明创造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意识和创造发现的热情。
2 营造民主氛围发展学生创造个性品质
课堂不讲民主,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的光环长期笼罩在广大教师的头顶,课堂成了学生循规蹈矩、洗耳恭听教师演讲的殿堂,教师“一言堂”,容不得学生“接下茬”、“交头接耳”。学生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养在鱼缸里的鱼,只能按老师设定的轨迹活动,只能回答“对不对”、“是不是”一类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认为凡是老师讲得都对,凡是书上写的都正确,凡是名人的话都是真理,丝毫容不得半点怀疑。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坐上九年、十二年,不但无创造意识可言,就连原始的创造欲望也被扼杀了。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决定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程度,更决定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与学形成的和谐“共振”的程度。因此,只有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气氛,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学生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个性应受到尊重和保护。课堂中学生“接下茬”、“交头接耳”不要看成是学生的毛病,而是学生思维活跃、反应迅速、急于表现的信号,教师不但不要去压制,而是要顺势引导,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机会,给学生创设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凡是学生有可能想出、说出、做出的,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探索、去回答、去动手操作。教师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想法。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有效的开启学生创造的门扉,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 创设探索情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千方百计创设与教材有关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索求知、开发潜能。如在“函数图象与性质”中,介绍了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后,接着提出:既然函数对定义域内任意自变量x,都有f(-x)=-f(x)(或f(-x)=f(x))成立,那么这一性质在函数图象上又有什么特征呢?让学生根据定义性质去寻找相应的函数图象上的特征。即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中心对称,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再启发学生如何证明这一发现。
创设探索情境,不仅仅是教师设疑,学生回答,教师还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启迪学生创造思维
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猜想好比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神奇的光芒。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以自身的经历告诫我们:“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更是向广大教师发出呼吁:“让我们教猜想吧!”
猜想是创新的萌芽,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猜想对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学中,不论是概念的产生,定理、公式的发现,规律的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的选择,处处可以先引导学生去猜想,无论学生能否猜出,还是猜想是否正确,都丝毫不影响猜想的价值。在参与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的产生强烈的猜想欲望,猜想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为了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突出解题教学中的“猜想”环节,可将原问题演变成猜想性问题,使学生置身于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倡导的“再创造”的情境之中。
总之,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引导着,更是学生创造思想的启蒙者,科学品质的塑造者,教师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勇于探索,勤于钻研。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