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儿童重症肺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儿童重症肺炎患者100例,根据儿童重症肺炎病原体诊断标准分成细菌性感染组50例与非细菌性感染组50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数值,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细菌性感染组PCT水平为(3.1±0.50)ug/L,明显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RP检测数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细菌性感染组患儿中,50例细菌性感染组患儿中,PCT升高47例,CRP升高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说明PCT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CRP。结论 :PCT对儿童重症肺炎是否为细菌性感染具有明显的临床早期诊断价值,与CRP比较,有较好的特异性。
【关键词】降钙素原;儿童;重症肺炎;细菌性感染;早期诊断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儿童重症肺炎非常常见,病原复杂。而区别细菌与非细菌感染可以指导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在一般的实验室检查方面较难快速准确地区分。细菌培养是是检测细菌性感染的金标准,但耗时长,阳性率低,使得无法及时作出病原学诊断[1]。故临床工作者迫切需要能在感染早期发生显著变化,不受非感染因素影响的生物标志物。而PCT几乎只在特异性的细菌感染时升高,所以在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中具有重要的鉴别价值。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明显高于传统的CRP及WBC计数,可快速对细菌感染进行早期诊断[2]。本文通过检测重症肺炎患儿血清中PCT浓度与CRP浓度,探讨PCT检测在儿童细菌感染性重症肺炎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儿童重症肺炎患者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6个月至12岁。
1.2 方法 采集所有患儿入院24小时内血清标本,检测并记录PCT值和CRP值。并在使用抗生素前正确采集痰标本送痰细菌培养。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根据临床特点、血常规、胸部影像以及微生物学检查等诊断标准,明确为细菌性感染患者50例与非细菌性感染患者50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PCT及CRP数值。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细菌性感染组PCT水平为(3.1±0.50)ug/L,明显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的PCT数值(0.22±0.06)u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RP检测数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细菌性感染组患儿中,PCT升高47例,CRP升高36例。以0.10ug/L为判断截点作时,PCT诊断的敏感性为80.2%,特异性为75.%。以5mg/L为判断截点时, CRP诊断的敏感性75.5%,特异性为45.6%。本研究说明PCT敏感性高于CRP,且特异性远高于CRP。详见表1。
3 讨论
PCT是降钙素的前肽,是严重细菌感染时需早期检测的实验室指标之一,可作为细菌感染的标志物,成为鉴别细菌与病毒性感染的主要生物标志物。由于PCT在严重细菌感染的早期(2~3小时)即可升高,因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基于PCT水平的治疗方案,可缩短重症肺炎患儿抗生素使用周期,并降低抗生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3]。CRP是人体血清中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非常敏感的炎症标志物,但缺乏特异性,不能区别细菌、病毒、创伤、手术、应激及其他类型的炎症[4]。对于炎症的刺激,PCT比CRP反应更迅速,PCT的升高和降低比相应的CRP都快,PCT不受机体免疫抑制状态的影响。本研究显示,50例细菌性感染组重症肺炎患儿PCT增高例数高于CRP增高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PCT作为临床诊断儿童重症肺炎细菌感染的指标要优于CRP。
另外,脓毒症及其诱发的休克和多脏器功能不全是儿科重症感染患儿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需要对脓毒症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并且监控病情发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5]。2012年9月《降钙素原PCT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指出:脓毒症患者的PCT水平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者,且PCT升高对细菌感染导致的脓毒症特异性很高,可作为诊断脓毒症和鉴别严重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1]单海燕,张伟利,储淞雯等.降钙素原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临床儿科杂志,2000,18(4):224-226.
[2]赵德育,王全.降钙素原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3):228.
[3]陈凤仪,肖振白,闫琳等.血清降钙素原在发热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4):559-560.
[4]杨惠元.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192-193.
[5]宋国维.儿科临床常见疑难问题及对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