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工科建设是应对全球工程教育面临挑战的战略及我国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创新性探索。工程管理专业是我国工程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建筑数字化、信息化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急需创新性建设改革。本文立足于西部高校,结合新工科建设精神,对未来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定位与目标、课程体系安排进行探究,为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管理专业;专业定位;课程体系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21.147
1 背景分析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出现,在经济市场中新商业模式的融入,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内急需新型工程的创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教育强国的思路。而我国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和引领新经济的发展需求,迫切需要采用新技术建设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或改造和升级一批传统工科。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新工科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2017年2-6月,教育部先后在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召开会议,简称复旦共识[1]、天大行动[2]、北京指导[3],对新工科内涵、建设行动、建设部署等进行讨论和指示。在国家强有力的推动下,国内新工科建设火热进行。
“新工科”包含建设新的工科和工科的新要求,本文主要讨论工科的新要求相关探索。近年来,对该要求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李培根从未来学生具备“新素养”、工程教育的新结构、教育教学新方法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工科的新[4]。基于新工科思想在各专业研究探索有:计算机类专业[5];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改革[6];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7]等专业进行工科新要求的建设探索。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对工程管理专业建设进行探索是发展的必然,本文从西部地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西部地区某一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下同简称:该校工管)近几年专业建设的经验进行讲述,为西部地区工程管理专业进行工科的新要求建设提供依据。
2 实践经验分析
自2014年起,该校工管进行了教学大改革。以BIM为特色,以技术为支撑,以管理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为目标。该校工管将BIM技术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BIM教学融入到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同时将结构力学、混凝土、高层施工技术等技术课程引入,加大学生学业挑战,激起学生潜在能力。课程教学中,致力于提高課堂教学质量,以打造专业精品课程为目标,开设混凝土结构、工程项目管理等12门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课堂。加强师知队伍建设,邀请知名企业专家担任教学实践课程导师,弥补师知队伍因长期在校教学实践知识缺乏的缺点。整合专业现有资源,利用地区发展机遇,2015年成立BIM研究中心,虚拟仿真中心、3D打印实验室等新技术实验室,同时与广西区内多家建筑企业联合搭建专业实践基地,为专业学生的实践提供展示平台。近年来,该校工管学生依托教学实践平台,积极参加BIM实际项目实践,以及各项技能大赛,自2014年以来,完成30个BIM实际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在国内各项BIM技能大赛获得9项国家级奖项,其中第六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一等奖是广西高校在这项技能大赛上最高荣誉,区级奖项若干。基于BIM的创新创业项目,在近年的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金奖4项,其他奖项若干,其中2018年易族创新创业团队项目负责人在广西首届创业明星评选中被评为创业明星。经过四年专业建设,该校工管14级学生就业质量与考研录取率创历史新高。2018年我该校工管成为广西首个通过住建部教学评估,同年专业获得特色专业建设点,为专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以BIM为特色,以技术为支撑,以管理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技术与管理两项核心能力工程管理人才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为地区发展培养相关人才的教学定位是正确的。与当前工科新要求的建设要点吻合,说明该校工管建设具有一定先进性。为推动西部地区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在新工科要求背景下更好发展,下文将结合新工科要求,对未来西部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课程体系安排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3 专业建设定位与目标
3.1 专业建设背景
在新的形势下,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8]。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为土建行业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行业急需高素质建设管理人才。2017年广西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广西本地建筑企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育不足,存在‘重经营规模、轻管理和技术’的现象,对地区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同时对高校专业建设发展带来新机遇[9]。西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该与地区发展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定位的依据。
3.2 专业建设定位
以服务地区发展为导向,提升专业地方发展的服务能力和贡献力,其核心是使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专业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质,成为“行业的骨干,创新的纽带”。
3.3 专业建设目标
以一流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为主线,按照新工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狠抓内涵建设,把BIM、EPC、PPP、全过程工程咨询等行业前沿融入教育教学,致力于培养数字建造应用型人才。力争打造成为地区一流、国内同类高校中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专业标杆,挺进国内一流专业建设行列。
4 课程体系安排
以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工程管理专业规范为参考,以地区建设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近年毕业生就业面向的岗位情况;结合学校专业建设要求及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合理安排,下面将从课程交叉融合、专业课程设置、实践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讲述课程体系安排。
4.1 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中,提高课程难度与深度,将重视管理知识领域与土木工程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领域,增加BIM相关课程,加大力学、混凝土、高等数学学时与难度,提高高层施工技术、运筹学、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难度,增加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轨道交通工程、地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创新创业基础、环境保护论等课程。并提供房地产估价等17门专业选修课程,和工程地质、组织行为学等7门专业基础选修课,根据教学实施办法,只要某一课程选课达到20人,即可开课,有利于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课程。具体课程分析如下:
我校工管在专业课程学时的设置大于专业规范(见表1),由上表可知,专业课学时比规范大于206各,主要表现在,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与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知识课程。管理学理论课程学时基本不变,但在运筹学教学要求比专业规范要高。
4.2 交叉融合课程设置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主要由土木工程、管理、经济学、法学、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五大知识领域组成,各高校的课程安排会根据自身学校定位发展目标而确定五大知识领域中各知识的倾向程度。我校工管专业是以土木工程为依托,加强项目管理类、施工类、造价类、BIM类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具体的课程交叉详见图1:
4.3 实践课程设置
在专业实践课程上,以BIM技术为先导,重视BIM技术、土木工程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学生数字建造能力,实践课程安排见表2。由表可知,我校工管实践课程学时设置35.5周,而专业规范实践课程为29周,推荐实践课程9门,我校工管在实践学时上比规范多6.5周,课程多4门。其中,工程制图与BIM建模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数字建造课程设计、高层建筑专项施工方案设计、土木工程施工认识实习、工程制图认识实习是我校根据土建行业发展趋势、区域人才需求并结合多年专业建设经验而设置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环节,对提升学生课程难度以及学业挑战度激发内在潜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理论结合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5 结论
本文分析了當前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必要性,简要综述了当前在新工科背景下各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的情况,发现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究的相关研究较少,为此,本文从工程管理专业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以我校近年建设经验为例,从专业建设定位与目标,课程体系安排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专业建设要顺应时代发展,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地区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地区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2)专业课程安排上,要以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适当增加课程难度,提升学业挑战度,进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0-11.
[2]“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究,2017(02):24-25.
[3]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20-21.
[4]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1-4+15.
[5]蒋宗礼.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改革[J].中国大学,2017(08):34-39.
[6]朱君,宋树祥,秦柳丽,秦运柏,岑明灿,傅得立.“新工科”创新理念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1):171-173+177.
[7]桂小林,王东,黄传河,傅育熙.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8(07):25-30.
[8]彭清华.奋力担当“三大定位”新使命 实现广西开放发展新跨越——在全区开放发展大会暨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当代广西,2016(14):10-15.
[9]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西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7.
【基金项目】2018—2020年度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63-广西科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802102016、201802142013、201802132067、201802276027、201802276028、201802331028);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5JGB277、2015JGB289、2017JGB281、2017JGA227)。
作者简介:廖羚(1979-),男,广西柳州人,硕士,讲师,教研室主任,BIM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工程项目管理、BIM等。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