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战略规划论(20世纪60年代)、环境适应论(20世纪70年代)、产业组织论(20世纪80年代)、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说(20世纪90年代)。核心能力理论研究趋势是把企业看作是一个整体,由整体来研究竞争,它代表了战略管理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新进展,它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C.K.Prahalad & Gary.Hamel)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所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已成为最经典的文章之一。他们在此文中提出了 “核心能力”概念,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 能力”。此后,核心能力理论成为管理理论界的前沿问题之一被广为关注。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一种新的竞争范式——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战略。应该说,源于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创新理论等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不断探索,体现了各学科的交叉融合。
一、竞争优势与持续竞争优势
1. 竞争优势:静态视角
Hofer&Schendel认为竞争优势就是“一个组织通过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独特性市场位势”。Barney在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中认为:“当一个企业能够实施某种价值创造性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不能同时实施时,就可以说该企业拥有竞争优势。”企业的某种竞争优势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三个连续的阶段:形成、维持和消散。
2.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动态视角
与自然环境相类似,经济环境,尤其是技术和产业结构也可能发生意料外的突然变化,从而可能会在非常短的时期内使一个企业的某种竞争优势被严重削弱甚至完全丧失。因此,不能够只是从稳定的市场条件来评价一个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只有在长期的各种环境中始终都拥有的竞争优势才算是真正的竞争优势。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自三个方面,即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战略资源以及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前者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外在条件,后两者是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内在力量,其中企业战略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的内在基础,持续性创新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的内在动力。
3.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内在基础
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战略资源在企业创造和维护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动荡环境中,由于每一种竞争优势都将消散,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只能来自于持续性创新,但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依然是企业资源,所以企业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创造的内在基础。企业资源通过核心能力或核心产品的中介创造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利用防护机制为维护延续即有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体现企业内部分析的特征,而核心竞争力体现企业外在竞争的特征。在企业战略发展中,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的焦点,而不是战略管理的本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资源与能力,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外在竞争优势的源泉,而其他企业无法获得同样的战略竞争收益时,该企业有了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应当满足四个条件,即应当是有价值的、应当是异质的、应当是不能完全仿制的、应当是很难被替代的。当企业识别并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强有力的核心能力,且这些能力为外部环境所接受时,企业就具有独特的差异性,有了特有的生命线,企业竞争优势也就形成了。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展开
在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e中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划分,核心竞争力通过三个层次来体现:核心能力、核心产品,最终产品,这是一个从无形的核心能力到有形的最终产品的逐渐展开过程。因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上集中体现的是所提供的产品,产品提供了可以衡量和操作竞争力的基础,但是产品竞争力的根本在于无形的能力上。从核心能力到最终产品的展开主要是通过两种作用,即能力平衡作用和能力创造作用。能力平衡作用是指企业以某种方式协调资源而不需要引起企业中的资产、设施和协作方式上的变化,这一过程使企业资源相互协调而开展。能力创造作用是指企业需要获得新的和不同的资产、设施和协作方式。企业间的战略差别源于企业之间不同的能力平衡作用和能力创造作用的运用状况,并且受到企业战略思想的影响。
三、核心竞争力的管理过程
1.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如何来判断什么是公司的核心能力,有如下四个准则: 首先是用户价值:核心能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看重的价值。那些能够使公司为用户提供根本性利益的技能,才能称得上是核心能力。区分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的标准之一就是它带给用户的价值是核心的还是非核心的。正是基于这种区别,我们可以把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技能称为核心能力,而把其处理同经销商关系的能力看作是次要能力。核心能力必须对用户所看重的价值起重要作用,但这并非意味着用户能够看到或很容易就理解到这种核心能力。用户所看到的是享有的好处,如显著的可靠性(汽车、摄像与录像机),形象的清晰度(摄像与录像机),使用的方便性(计算机)等等,而不是提供这些好处的技术细节。 其次是独特性:可合格地定为“核心”的能力,必须具有竞争上的“独一无二”性,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及服务相比,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效用,而不是在产业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它必须是公司层次的、持续优异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人员发现某种能力极其重要,在行业中尚未引起重视和发展,则可以把它定为“潜在”的核心能力,予以规划和开发。 再次是延展性:核心能力是通过未来市场的大门。
有两种方法来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是功能分类法;二是价值链的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是波特提出的企业内部分析的工具,这种方法与战略管理中内外环境分析思想一致。这种方法首先要分析企业的资源状况和竞争者的资源状况,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看看在哪些方面企业具有优势,在哪些方面企业处于劣势,然后确定强于竞争者的特殊优势。如果把价值链分析与核心竞争力特性标准联系起来,就可以获得比较清晰的识别效果。竞争者可以模仿价值活动,但是对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却不易模仿,而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正是产生特殊竞争优势的来源,从而通过分析这种价值活动之间形成的特殊联系来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事实上企业的能力往往是企业各项资源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2.企业核心能力的维持和提高:实际上,企业识别和确定了自己拥有的核心能力的同时就已经在发挥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了,这是一个组织认知过程,而这一过程与核心能力的维持和提高是分不开的。维持和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也要使用识别核心能力的方法,主要从企业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上进行的。企业价值活动及其联系是产生核心能力的源泉,维持和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就是维持这种价值活动及其联系之间的有效性。
3.企业核心能力的开发:开发并不只是技术研究开发,还包括组织与管理过程、市场过程。一个没有核心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而获得核心能力,一个已经有核心能力的的企业也可以研究和开发新的核心能力。研究和开发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从企业核心能力的来源上考虑。开发企业的核心能力,也就是寻找企业价值活动及其联系中最有可能产生竞争优势的方面,并对这种价值活动及其联系进行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其产生价值的能力,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往研究评述
尽管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涌现出相当多的著述,而且对于核心能力的阐述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分量,然而,研究人员对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并不统一,尽管好像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应深入解决哪些问题方面已经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但是,在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成功地解决现实问题方面分歧严重。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观点研究核心能力,并提出了各自的论据论证及逻辑分析,这充分地说明了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新观念、新思想,它附着在企业、组织的技术、资源、知识、文化、组织、管理等各个子系统中。由此可以认为,核心能力研究的发展,将从单一的子系统,转向不同子系统有机组合的整个企业组织系统。而且,不同角度的研究思想相互渗透。这些不同流派的观点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印证的关系。正是由于不同观点的交叉,才使得核心能力的研究更快地走向完善。
同时我们注意到,现有的研究都从不同的侧面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了阐释,它们都为人们了解企业核心能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但它们也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以往的研究把企业内部除技术过程之外的过程均视为“黑箱”,而未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内技术过程和其他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解释力;再如,包括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内的大多数企业核心能力研究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术维度上,他们都假定企业在技术过程上的优势必然会带来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但与此相违的不乏其例,研究表明,尽管一些企业在技术上具有优势,但它们却在市场竞争中不能获得与此相称的经济绩效,甚至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企业被迫退出其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产业。此外,这些不同流派的能力理论也只是把核心能力的概念置于经济理论中来研究,缺乏从实证的角度来论证企业的核心能力具体与哪些要素相关。
五、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加剧,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主导的变革时代。正是由于知识的力量,世界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工业时代。然而,我们现在又面临一个新的转型时期,知识逐渐取代工业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工业时代,知识的力量需要通过其他资源才得以实现,企业主要为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等而竞争,企业的竞争实力主要体现资本实力。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企业乃至社会的中心,企业要掌握竞争优势必须先管理好知识,企业的竞争实力主要体现为知识实力。 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结合起来,以核心竞争力思想作为基本战略管理思想来指导企业的知识管理变革,这将是核心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