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77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十年一剑”做编辑

“十年一剑”做编辑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6 19:35:03 点击: 推荐访问: 编辑 编辑个人工作总结范本合集最新 编辑出版

[摘要]作者回顾了《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编辑历程,从选题策划和立项、全程跟踪写作、审读和编辑加工书稿等方面反映了编辑工作的艰辛与成就,阐述了编辑群体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是图书优质顺利出版的关键。

[关键词]编辑主动性创造性欧洲文艺复兴史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欧洲文艺复兴史》(十二卷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从2001年选题立项到2010年11月全部出版,历经十载。它的出版凝聚了编委会、各卷作者和出版社各级领导及编辑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也是出版社在学术领域发挥创新性作用的一个例证。本文以此为案例谈谈编辑工作的艰辛以及编辑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

一、选题的策划和立项

2001年,时任中国“世界中世纪学会”会长的刘明翰教授在与我的谈话中提起,江泽民同志在一个非正式场合指出,要弄清明以后中国逐渐落后的历史,弄清西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到今天的历程,都应抓住文艺复兴这个历史阶段。20世纪90年代国内有关文艺复兴的专著和译著不多,更没有对文艺复兴各方面的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图书。

了解了上述情况之后,人民出版社立即组织相关力量调研并写了《关于组织撰写和出版〈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策划报告》,开始了《欧洲文艺复兴史》的选题策划和出版立项工作。

在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将这套书定位在力求反映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国内最高研究水平。要求作者广泛收集材料,尽可能遍阅国外研究文艺复兴的名著和文艺复兴时期流传至今的作品,提出新论点,并着重对其思想和制度进行考察,完善我国世界史学者关于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理论体系,同时发挥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欧洲文艺复兴虽然是波及全欧洲的一场思想、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的革新运动,但主要活动和成果产生在意大利,意、德、法、英等国参与程度深、成果多。对于大国,我国国内研究人员相对较多,对于小国,国内几乎无人问津。为了防止按国别设卷出现此重彼轻、卷与卷之间篇幅极不均衡,经与主编刘明翰先生讨论,拟将这套书分政治卷、经济卷、文学卷、艺术卷、法学卷、教育卷、哲学卷、科学技术卷、城市与社会生活卷、史学卷共十卷(后来增加了总论卷和宗教卷)。

在提交这个选题报告的时候,我们心中仍存有疑虑。虽然文艺复兴研究在西方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分支,也是学术研究持续的热点和重点,但大部头的全面宏观的著作并不多,1999年美国出版的《文艺复兴百科全书》是该领域唯一的全面宏观的大部头图书。我国的研究基础薄弱,微观的专题研究成果也不多,现在出版这套宏观的大部头图书,是不是为时过早?再者,我国专门研究文艺复兴的人员不多,是否能找到合适的作者?

对于上述疑虑,时任编辑室主任现为我社副总编的乔还田同志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西方学术路径跟我们有区别,西方习惯于微观、实证研究,也许会出现“进得去、出不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我国在此领域已有一些成果,加上我们有自己观察历史、研究历史的方法,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同步推进,完全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且,支持这样一个重要的出版工程符合人民出版社的定位,人民出版社除了要出版高质量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文献,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外,还应该出版原创性的学术著作。关于专业研究队伍缺乏的问题,他认为可以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办法解决,给以七八年的时间,以选题为龙头,带领与之相近领域的学者参与其中,以培养中青年学者为主,壮大文艺复兴研究队伍。

由于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特别是选题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意义,选题很快被社里批准。该选题在我社立项两年后,又被国家社科规划办列为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如果说,我们当初提出这样的选题是一种大胆创新,甚至有一点冒险,那么,当我们知道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同行也有这样的“冒险”想法并付诸实施后,就会感觉这乃事物发展的必然。2010年11月我社全套十二卷本书完整出版之时,意大利一家出版社也出版了十二卷本《欧洲文艺复兴史》的前六卷。而且我们进一步得知:这家出版社也是在2001年前后策划了十二卷本的欧洲文艺复兴史的图书。他们这十二卷的卷名分别是:《总论》、《人文主义和教育》、《生产和技术》、《商业和商业文化》、《科学》、《地点、空间和建筑》、《仪式和生活方式》、《政治》、《艺术品的流通》、《宗教和精神生活》、《哲学》、《文艺复兴与欧洲以外的世界》。他们的分类与我们的分类大体相同。这说明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这种按专题分卷来研究文艺复兴的方法是研究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虽然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微观研究、实证研究还落后于西方,但我们有自己观察历史、研究历史的方法,完全可以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同步推进,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增强我国学者在这一学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二、全程跟踪写作过程

十年磨一剑。书稿的写作和编辑无疑是艰辛的。为了确保书稿的学术质量,我社提议成立了五人编委会,主编刘明翰教授是前任中国世界中世纪研究会理事长,有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其他四人分别是:文艺复兴研究大家、北大教授朱龙华,在文艺复兴史和比较史学方面研究成绩显著的天津师大教授庞卓恒,对欧洲近代早期和文艺复兴研究著述丰富、多年留学德国和美国的北京大学教授朱孝远,以及国内文艺复兴史研究基地的领军人物、曾在哈佛研修的四川大学教授王挺之。他们都是文艺复兴研究领域卓有成果的教授,由他们负责把关书稿学术质量。之后,由编委会推举,出版社研究决定,最终从全国大学中遴选出25位作者参与编写。

写作队伍建好了,关键是要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才能确保写作的质量并按要求顺利推进。为此,我社相关部门与中世纪学会多次举行这套书的编写工作会议,对书稿写作方案、写作体例规范、学术委员会分工、材料收集、写作进度等等具体细节进行详细商讨、推进。

为了充分调动各卷第一作者的积极性,加快写作进度,我们与主编签订约稿合同,确定其对书稿质量把关,还与每卷第一作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将著作权权益明确给予书稿的第一作者。

在图书写作过程中,编辑能否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作者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直接影响书稿的写作质量。我们与作者一道调研国外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研究的图书市场,在此基础上策划引进外国文艺复兴研究著名学者的著作,出版了“文艺复兴经典译丛”四部,即彼得·伯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克里斯泰勒的《文艺复兴的思想与艺术》,玛格丽特·金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等。我还参与其中一部书的翻译。这对于进一步提高作者和责编自身的学术素养有很大帮助,特别是有效地提高了责编对文艺复兴史方面书稿的审稿水平。

我们还利用在京的有利条件将最新翻译著作提供给作者。2006年,我们先后将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反思文艺复兴——遍布欧洲的勃艮第艺术品》和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文艺复兴在罗马》寄送给艺术卷的相关作者,为作者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三、审读和编辑加工书稿

认真审读书稿,提出修改意见并与作者沟通,完善书稿是编辑的基本功,也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重要体现。对于十二卷本《欧洲文艺复兴史》这样一个庞大规模的书稿来说,我们审稿关键抓住两点:一是看书稿内容是否真正实现了选题策划意图;二是结构体例是否符合统一的规范要求。

这套书按专题有十二卷,每一卷均包括总序、导论、正文、参考文献、后记五个部分,其中总序是全套书各卷通用的,由主编拟稿,编委会定稿。总序是整套书的灵魂,读者从总序中就能知道这套书的大致水平,一定要精益求精,编辑要非常重视并反复研读、把关。我们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要反映近一个世纪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二是谈谈本套书要在哪方面有突破。为此我们约请两位老专家撰写总序。其中朱龙华先生的总序对西方文艺复兴研究“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充分肯定、否定再到综合分析的过程作了概说,点明本书要对西方由弱变强、中国明清之际由强变弱进行探讨。主编刘明翰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最后形成了总序的定稿。这篇总序比较符合我们的设想:第一部分阐述文艺复兴的性质,对其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进行概说;第二部分简单梳理了学术史;第三部分点明本套书的主旨:寻找中西落差的原因,指明先进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导论肩负着各卷内容总括和理论升华的重任,新方法、新观点都要在此体现出来,同样非常重要,尤其是《总论卷》中的导论。《总论卷》中的导论由主编刘明翰先生主笔,包含三部分内容:欧洲文艺复兴总特征和各国特点、欧洲文艺复兴前后中西发展的比较、欧美与国内有关文艺复兴研究的近况和新趋势。前两部分内容,我们只是进行文字修饰,没有提修改建议。我们特别关注第三部分的内容,这是研究综述,最能看出本书的学术水平。这一部分作者做了四次修改。原稿对学术史的梳理缺乏提炼、个别翻译错误、个别史实错误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提出了书面修改意见。主编对我们的书面意见非常重视,充分肯定,同时配合我们的要求反复修改:更正了译名和史实错误;删除了缺乏提炼的日本文艺复兴研究成果部分;对我国研究状况作了进一步整理,按几大研究专题作了归纳,避免了简单罗列、眉毛胡子一把抓。

总之,通过《欧洲文艺复兴史》十二卷本的编辑出版,我们深深认识到编辑工作远远不是被动地看看书稿,改改错字而已。对于这种由出版社主动约稿的大型图书,编辑群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劳动以及长期的艰苦努力决定了图书能否高质、顺利出版。编辑群体的主动性、创造性,体现在选题策划和立项工作上,体现在书稿写作过程的全程跟踪上,体现在书稿审读和加工过程的各环节上,是图书高质、顺利出版的关键。当然,图书的高质、顺利出版、流通,也离不开作者以及印制、发行等各环节出版同仁的主动性、创造性劳动。有了大家共同的主动性、创造性劳动,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创新才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人民出版社)

77范文网 https://www.hanjia777.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77范文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77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5071480号-27

Top